【國學同參】臣之劍,十步一人,千裡不留行(續)

2021-01-13 國學同參

《莊子·說劍》還有下文。

趙文王「喜劍」,本身不錯,但導致「國衰」,就令人擔憂了。莊子接受太子邀約前來勸諫,首先要讓文王肯聽意見,於是擺出一副旁若無人、傲慢無禮、架子十足的絕世高手樣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又自謂劍術境界極高(「十步一人,千裡不留行」),果然令文王非但不罪,而且「大悅」。

接下來發生的事就有趣了。

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得試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設戲,請夫子。」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十餘人,得五六人,使奉劍於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敦劍,即擊劍)。」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指用劍),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

這話令正興奮不已、等待觀鬥的文王頗為詫異,自然問是哪三劍,結果莊子答以天子劍(「匡諸侯,天下服」)、諸侯劍(「四封之內,無不賓服」)和庶人劍(「無異於鬥雞,無所用於國事」),分別加以形容。如此教導文王一番,果然勸諫成功,令文王茫然自失,閉門思過了三個月,門下劍士盡皆羞愧自盡(「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自處也」)。

這故事轉折太戲劇化,讀來令人不免既感意外,又覺可笑。文王一國之君,可他由疑生敬,由敬生悅,又興奮,又困惑,又茫然,這前後表情的變化實在太豐富了。莊子就像個魔術師,牢牢控制並隨意調動文王的思想和情緒,如牽木偶。現實生活中文士在權貴面前的謙卑順從,在故事裡一切顛倒了過來。

《說劍》以故事說理,故事雖是虛構,卻並非完全沒有現實的依據,否則說理難以有效。劍成為個人使用的流行武器,日常帶劍行走的劍客很多,豢養劍客的權貴不少,劍客之間的競爭常有,這些在戰國時代似成普遍的社會事實。也即在這個時代,由於競爭的存在,用劍之道成為大家熱衷追求的東西,都希望自己勝過別人。趙文王喜劍而至於令門下劍客持續以生死相拼,做法的確有些極端,可正是如此,反推其動機,絕不應只是想尋找或培養劍術高手這麼簡單。他所孜孜以求的,實際是用劍之道,即如修身之道、齊家之道、治國之道、平天下之道等。將對道的追求與對個體生命本質和意義的追求結合起來,原是春秋戰國時代很多人的志向,如孔子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莊子的勸諫所以成功,是因為他關於劍道說了兩句話讓文王信服,所以才會認可他、聽得進他的意見。

第一句話是「臣之劍,十步一人,千裡不留行」,這說的實際上是劍道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即用劍完成自己想完成之事而可天下無人能阻。

第二句話是「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所謂「示之以虛」,是說敵無法掌握對我進攻點,即使發起最凌厲的進攻也歸無效,因其所見皆「虛」而非「實」;所謂「開之以利」,是說我攻敵則能迅速找到有效的攻擊點,無往不利;所謂「後之以發,先之以至」,所的就是獨孤九劍的原理,敵一動便有破綻,我見機而動,後發先至,必能破之。這四句話說的,是劍法所以無敵的道理。

文王鬥劍數年,於劍道當已有不少領悟。聞莊子之言,感覺他對劍道的理解,切中肯綮,才為之信服。然而說歸說,做歸做,究竟如何示以虛,開以利,後發先至,卻是要實際展示過才能知道。文王於是七日間在門內迅速選擇出五六位高手來與莊子對陣,代價是「死傷者六十餘人」。

但莊子接下來「三劍」的說法既完全出乎文王的意外,也傳達了對劍道所包含境界另外一種理解,令他因此茫然自失,對手中之劍產生從未有過的根本懷疑。

莊子所說,實際上是一種哲學。

劍,雖在最簡單和直接意義上不過為一種殺人工具,可是究竟它可以給個人、國家、天下帶來什麼?這個問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哲學上加以理解。莊子的意思,劍道若能天下無敵,結果不外乎可以想殺誰就能殺誰,可以主宰天下間任何一人的生死(只要能接近十步以內)。但一個人的生死對其本人而言固然絕對重要,但對於他人則未必,對於國家、天下,更加未必。

殺一個人而對國家、天下無益,便只是「庶人劍」。殺一個人而對國家有益,便是「諸侯劍」。殺一個人而對天下有益,便是「天子劍」

可是,如果我們的真正目的,只是要做有助於治國、平天下之事,那麼,手中這把劍又何妨放下呢?

《說劍》是《莊子》雜篇,思想和文風,如韓愈、王夫之、陳鼓應等古今多有學者認為是縱橫家而非道家的代表。

可是由文中所反映有關劍的文化態度看,我反而認為是縱橫家的風格,儒家的思想。

相關焦點

  • 《我的世界》宇宙最強之刃,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你怎麼選?
    宇宙最強之刃——萬物終結,無盡星空這是一把在拔刀劍模組中,可能已被移除或者未被發布的武器。最高傷害可以增加30萬的攻擊力,單純的高傷害已經算不上是一把超級武器了,據說這把宇宙最強之刃擁有一個終極劍技「終焉·隕星劍」!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盤點熱門日漫中八大最具俠氣的劍士
    雖然說海賊王中比索隆強的劍客比比皆是,類似於王下七武海之一的鷹眼米霍克,白鬍子五番隊隊長花劍比斯塔,四皇之一的紅髮香克斯,甚至於五老星中拿劍的不知名的老者。 但索隆是其中最具有俠氣的人,愛憎分明,灑脫不羈,有一種實實在在的江湖氣。這也是索隆擁有這麼多粉絲的原因吧。
  • 劍來:文聖一脈大弟子,劍術第一,他真會「左右是個死」?
    猛人阿良,掌教陸沉,多少人誠惶誠恐、不敢置喙的對象,在他的眼中,也不過爾爾。更不要說玉璞戰力的金袍蛟龍了,又怎入得了左大師兄的法眼?陳平安竭盡所能也只能自保片刻的困境,在左右面前,也只是一人一劍罷了。我不清楚;劍意比阿良差了多少?我也不了解。我所關注的是,左右那一身壓不住的劍氣。一個可以魁美阿良的劍修,一個不懼飛升境大妖的劍術宗師,多強的劍氣,才會壓制不住?
  • 名劍不在劍身,而在劍魂,這五柄驚世名劍自選賢主
    古人對劍的喜愛或許超出你的想像,在諸多名家詩詞中都能看見劍的影子,譬如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李白筆下的劍是喋血無情的殺手;「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貫休筆下的劍是笑醉人間的劍客;「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杜甫筆下的劍是翩若驚鴻的佳人。或是劍因人而成名,或是人因劍而聞名,亦或是雙方相互成就。
  • 江參《千裡江山圖》作品名稱由何而來?
    《千裡江山圖》,縱四十六點三釐米,橫五百四十六點五釐米,絹本水墨,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無名款,卷後有元代柯九思的鑑定語:『江參,字貫道,《千裡江山圖》真跡。臣柯九思鑑定。』宋 江參 千裡江山圖之一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世間平遠景,萬幅在洪家。晚至番君國,方知不是誇。一棹微茫裡,孤亭紫翠間。宛如涉彭蠡,又似訪廬山。夾立朝群玉,濃妝列萬笄。中州不敢頓,拋向瘴雲西。江遠不容極,禹功胡可忘。向來小龍子,袞冕食千羊。雪冒禹碑石,雲埋泌草堂。早知抱遺恨,悔不挾乾糧。
  • 古詩詞飛花令之銀
    李白《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烏棲曲》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 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
  • 賀鑄這首詞充滿了俠客精神,寫得很有氣勢,可以媲美《俠客行》!
    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推翹勇,矜豪縱。輕蓋擁,聯飛鞚,鬥城東。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甕,吸海垂虹。閒呼鷹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樂匆匆。似黃粱夢,辭丹鳳;明月共,漾孤蓬。官冗從,懷倥傯;落塵籠,簿書叢。鶡弁如雲眾,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動,漁陽弄,思悲翁。不請長纓,系取天驕種,劍吼西風。恨登山臨水,手寄七弦桐,目送歸鴻。
  • 司空圖詩品之豪放篇,短短的12句話,將豪邁文風展現的淋漓盡致
    下面介紹司空圖詩品之豪放篇,懂得吞吐大荒,就能理解李白的夢想。詩品·豪放唐代:司空圖觀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氣,處得以狂。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滿,萬象在旁。前招三辰,後引鳳凰。曉策六鰲,濯足扶桑。豪放,指氣魄大而無所拘束,作家讓思想感情盡情流露,不受拘束,如大江大河浩浩奔放,萬裡一瀉,末勢猶壯,不可阻擋。
  • 霹靂人物經典戰役:名形俱壞劍長存,生來死去伴劍行!
    喜歡他是因為他那對劍的執著和對親人朋友的感情,他在論劍海說的那句話也深深的讓我銘記於心「渾噩度日者有之,呼吸只是一種習慣,這種人不算是活著」。在我陷入懶惰之時想起這句話就會精神百倍,也希望各位道友不要虛度光陰。下面我們就看看玄同的幾場精彩戰役吧。
  • 「美人如玉劍如虹」的上一句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比如,「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寸光陰一寸金」、「有緣千裡來相會」、「春宵一刻值千金」等。這些詩詞名句固然是眾人皆知,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全句。當然這也是現代詩詞愛好者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本文個大家分享的龔自珍這組《夜坐》,便是這類閱讀中的一個典型案例。那麼龔自珍的這兩首《夜坐》中有那一句是我們說熟知的呢?
  • 日行千裡,古之仁獸,憑實力萌翻全場
    格林德沃之罪——神奇動物騶吾,它是一個憑藉一己之力走出華夏土地,有見識有閱歷,名揚四海舉世聞名的實力派萌獸(劃掉),啊不不不,仁獸!《海內北經》有云: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採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裡。另外,騶吾通騶虞,「吾」字應該讀「虞」音。《毛詩故訓傳》有言:騶虞,義獸也,白毛黑紋,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既然是珍獸,那數量必定不多。身姿似虎,妥妥的大型動物;黑白紋路毛色,身上還有著五彩斑斕的花紋。這色彩設定在長長的尾巴上果然目眩神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