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希望自己今後的日子好一點,在社會種的地位高一些,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只有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在中國春秋戰國的社會等級是確定的,他們是士農工商。士以上的貴族的選拔都是大王們心血來潮,想提拔誰就提拔誰,根據大王的興趣愛好及野心及機緣而定。沒有統一的標準。在春秋戰國各大王和重臣們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往往養謀士或門客,春秋著名的謀士有孫武、蘇秦、樂毅、公孫衍、李斯等。武將暫不討論,
衛國宗室商鞅在衛國不得志,去秦國見秦孝公,因其政治理念正合秦孝公的意,而被信任,在秦國推行了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最終統一了六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了郡縣制,那麼那些縣令等政府官員都是怎樣選拔的呢?秦國以軍功作為決定一個人的等級地位,因此秦國的官員水平不會很高。
秦滅亡之後,到了漢朝,也沒有統一的遴選標準,都是哪位皇帝有什麼意向就選擇什麼樣的人。漢武帝有趕出匈奴的志向,所以在漢武帝所提拔的武將特別多,像衛青、霍去病等大都是身邊熟悉的人。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九品中正制大體是指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為在中央任職官員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
九品中正制是屬於舉查制,還不能體現所選人才的才能,到了隋文帝這一問題才得以解決。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定製,每年各州薦舉貢士3人入京考試,成績優異者稱秀才。十八年(598)分科考試,當時僅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兩科,由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總管、刺史薦舉考生。但是一般認為,隋煬帝設進士科,用詩賦、試策進行考試,才是科舉制確立的重要標誌。自此之後,在中國開始有了為皇家遴選人才的制度和統一標準,政府機構用人更看重才華,也使得低等級的人可以通過考狀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自隋朝以後,鄉試、會試、殿試成了中國古代的選拔人才的方式。根據每個朝代所面臨的社會問題的不同,考試的側重也有所不同,唐朝的文學比較發達,也成為彰顯以個人才華的方式之一,因此在唐朝的考試中有歌賦。但到了明清則保守了很多,以考四書五經、八股文為主。
清末,八國聯軍的炮火轟開了中國緊閉的大門,使得中國人看到除了孔孟之道之外還有很多的知識,於是由皇帝一人作為選擇者的遴選制度開始動搖了,清末民初新式學堂像雨後春筍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洋學生所學不一定為了做官,學子們展開的競爭方面擴展了開了。有學數學的,有學化學的、機械的、醫學的不一而足。不論學什麼都會有人需要,而不像只有皇帝一人需要並確定標準,在開放的氛圍中,民國出現了各種大師,中國的人競人選才開始步入正確的軌道,中國才得以進入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