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動物區別六——人類社會人競人擇是怎樣實現的?

2021-01-17 秋葉集12

人都是希望自己今後的日子好一點,在社會種的地位高一些,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只有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在中國春秋戰國的社會等級是確定的,他們是士農工商。士以上的貴族的選拔都是大王們心血來潮,想提拔誰就提拔誰,根據大王的興趣愛好及野心及機緣而定。沒有統一的標準。在春秋戰國各大王和重臣們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往往養謀士或門客,春秋著名的謀士有孫武、蘇秦、樂毅、公孫衍、李斯等。武將暫不討論,

衛國宗室商鞅在衛國不得志,去秦國見秦孝公,因其政治理念正合秦孝公的意,而被信任,在秦國推行了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最終統一了六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了郡縣制,那麼那些縣令等政府官員都是怎樣選拔的呢?秦國以軍功作為決定一個人的等級地位,因此秦國的官員水平不會很高。

秦滅亡之後,到了漢朝,也沒有統一的遴選標準,都是哪位皇帝有什麼意向就選擇什麼樣的人。漢武帝有趕出匈奴的志向,所以在漢武帝所提拔的武將特別多,像衛青、霍去病等大都是身邊熟悉的人。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九品中正制大體是指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為在中央任職官員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

九品中正制是屬於舉查制,還不能體現所選人才的才能,到了隋文帝這一問題才得以解決。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定製,每年各州薦舉貢士3人入京考試,成績優異者稱秀才。十八年(598)分科考試,當時僅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兩科,由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總管、刺史薦舉考生。但是一般認為,隋煬帝設進士科,用詩賦、試策進行考試,才是科舉制確立的重要標誌。自此之後,在中國開始有了為皇家遴選人才的制度和統一標準,政府機構用人更看重才華,也使得低等級的人可以通過考狀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自隋朝以後,鄉試、會試、殿試成了中國古代的選拔人才的方式。根據每個朝代所面臨的社會問題的不同,考試的側重也有所不同,唐朝的文學比較發達,也成為彰顯以個人才華的方式之一,因此在唐朝的考試中有歌賦。但到了明清則保守了很多,以考四書五經、八股文為主。

清末,八國聯軍的炮火轟開了中國緊閉的大門,使得中國人看到除了孔孟之道之外還有很多的知識,於是由皇帝一人作為選擇者的遴選制度開始動搖了,清末民初新式學堂像雨後春筍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洋學生所學不一定為了做官,學子們展開的競爭方面擴展了開了。有學數學的,有學化學的、機械的、醫學的不一而足。不論學什麼都會有人需要,而不像只有皇帝一人需要並確定標準,在開放的氛圍中,民國出現了各種大師,中國的人競人選才開始步入正確的軌道,中國才得以進入現代社會。

相關焦點

  • 人與動物,六個奇怪的區別!你都知道嗎?
    為了分析我們人類為什麼能成為人,科學家分析了我們人類的特徵發現,人與動物有六個奇怪的區別!就是說在沒有語言的年代,人類為了實現交流,可以用眼神進行交流。如果用眼神交流的話,那麼白眼球的作用就很明顯了。其它動物都不需要,就是人需要交流,這也挺奇怪的!其它動物不需要交流,人為什麼一定要交流?突然感覺人類若是沒有白眼球,就像外星人一樣,就會沒有表情!
  • 人到底能有多少個朋友?鄧巴數,新皮質,社會動物.
  • 叢林法則:人是社會的動物
    前些日子,印度獵殺了一隻惡貫滿盈的老虎,據說它只吃人,而且吃了許多人。當人們看到被獵人捕殺的老虎時,發現這隻老虎老態盡顯,牙齒也掉的不剩幾個了。按獵人的說法,這隻老虎也不是刻意要吃人,只是這個身體條件實在吃不到別的動物了,只好捕殺最容易捕獲的動物,人類。
  • 人擇原理:宇宙是被人類(智能生命)所選擇的嗎?
    為了創造這樣的一個世界,其應該精確地適應每一個細節,以實現人類的有序發展」。 1957年,羅伯特迪克寫道:「現在宇宙的時代不是隨機的,而是由生物因素決定的。」物理基本常數的值的變化將使人無法考慮這個問題(為什麼基本常數的值的變化使人無法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基本常數值的變化,導致宇宙可能形成不了人類。也就沒人來考慮這個問題)。
  • 人類為什麼遠遠超越了其他動物?霍金人擇原理的另一種描述
    我之前寫的智慧信息演化論現在分析就是人擇原理的另一種描述。人的智慧,即包括了人的基因信息,也包括了人的認知信息,基因信息保證了人類的穩定性,而認知信息則明顯具有比基因遺傳更強的自進化性。智慧信息朝著更具穩定性、自進化性的趨勢發展。
  • 為何多數人不接受人擇原理?人類滅亡後宇宙還在嗎?
    說起人擇原理,大家或較為陌生,它並不出名,也未被廣泛接受,只有少部分研究學者認為它是正確的,大多數科研人員對它持懷疑態度。人擇原理,全稱人擇宇宙學原理,是由鮑羅與泰伯拉共同提出,它非常複雜,其中暗含著人類與宇宙的關係。
  • 宇宙會隨著人類消失而崩塌?霍金反對該理論,人擇原理或是偽科學
    筆者:三體-小遙 試想一下,如果萬事萬物因為人類的觀察而變得確定,在我們未知的領域,一切都在無序地變化著,這個宇宙又將是怎樣的狀態呢?
  • 趙鼎新:我們該如何研究人類社會與其他動物社會?
    此外,馬克·莫菲特還明確無誤地向讀者傳遞了兩個我基本上都能認可的觀點:第一,人類對同類所進行的各種歧視性和等級性標記行為,包括文化歧視、種族歧視、地位歧視、外來人歧視、民族主義,甚至時尚等,其實是來自社會動物的一些共性;第二,雖然歧視性和等級性標記行為是人類很難改變的秉性,但是人卻有把他族大規模地吸納進自己群體的獨特能力,這個能力使得規模越來越大的人類社會成為可能。這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獨特成就。
  • Rama:人擇天天擇物 物擇人
    因此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智裡面,做為我們中國人講求一個居安思危,並不講究一個長盛不衰。如果你想要你的人生精神和事業都長盛不衰,或者身體長盛不衰,那麼就有一個自然而然的一個居安思危的這樣的一個態度。   這一切借我而來,這一切借我而去,來來去去是自然而然的。有了這樣的一個心態之後,好像不再是由你去追逐著事物,而反過來事物會選擇你。就好像是那樣的幾個字:人擇天。
  • 語音學的人擇原理
    前天轉發了一篇《宇宙中最神奇的星球,人類存在的秘密,這一切難道是安排好的》,並配了案語說:三四十年前有一種哲學主張,叫人擇原理。
  • 人應該怎樣對待那些對人類友好的動物
    如何對待那些對人類友好的動物有位名人說過一句話:「一個國家的文明和道德水平,看看他們怎麼對待低等動物的態度就可以看得出來。人對待動物友善相處才是作為高智商人類應有的表現,把有些動物當作自己的朋友甚至家入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
  • 人與動物的同理心,動物是否和人類一樣,相互理解思考?
    今天我們常用一個詞,同理心,指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將心比心。其實,早在達爾文的第二部重要的著作《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就提出了人與動物同理心的概念,指的是人不僅與動物有相似的解剖特點,而且有相同的心理特徵,以此來證明人是起源於動物。人與動物心理的同質與異質當然,人與動物的同理心是有很大差異的。比如,人的同理心包括幾個內容。
  • 如果人擇原理真的成立,人類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因此,人類在宇宙中究竟扮演著什麼角色,至今仍然令我們感到十分疑惑,如果能夠解開這些謎團,或許我們可以找到更加明確的發展方向。在有關宇宙存在的各種觀點中,人擇原理面臨著巨大的爭議。因為量子力學的發展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路,宇宙中的一切都有可能是不斷變化的,而隨著人類的觀察而變得確定起來。
  • 人擇原理與易經的相通之處
    可以說,這個思想與今天的「人擇原理」或許是殊路同歸。也就是天下萬事萬物都是由基本的信息決定的。信息0-1的各種序列組合形成了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智慧信息的進化,都是朝著更具穩定性、自進化性的趨勢發展。從RNA的不穩定到DNA的穩定,從病毒的不穩定到細胞的穩定,從動物基因的穩定但進化性不強到人的非基因智慧信息(也就是人的認知)的強進化性加人的基因穩定性組合,都說明了這一點。
  • 多重宇宙前傳:人擇的宇宙
    宇宙為什麼會誕生人類?一部分人類用神創論解釋,另一部分人類則用智能設計論解釋。
  • 科學家迴避人擇原理,宇宙因人類而存在,若沒有人類還有宇宙嗎?
    筆者:三體-小遙 提起人擇原理,很多人可能會感到疑惑不解,作為現代宇宙觀中最具爭議的理論,長久以來已經有不少科學家對此提出質疑,尤其是堅持哥白尼原理的很多科學家。實際上,即便有人認為,人擇原理是放棄科學的一種觀點,由於科學技術等原因的限制,我們暫時無法完全否定它的存在,這種偏向唯心主義的神奇觀點始終佔據了一席之地。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並不算十分深入,尤其是未知永遠比已知要多的情況下,人類能做的只有不斷推測。
  • 科學家發現「永生」方法,實現的概率很高,但是可能毀掉人類社會
    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因為想做的事情太多,人生太短暫,所以有很多人會想自己能不能永生。也正是因為此,永生這件事情一直都是人類探索的。只不過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我們人類就算是地球上的高級動物,這種規律是我們沒有辦法打破的。那麼人類有機會實現永生嗎?其實也不盡然,這永生的方法還是有的,但是這個辦法對於我們來說,其實是有違道德倫理的。
  • 地球上的第二種人,即人科動物、原始人類,因人類捕殺正瀕臨滅絕
    說到這裡,我們就將開始闡述人類的進化了。第三:文化的進化人類在生物界的位置是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人類是地球上現存的唯一的人科動物,已經滅絕了的古人類也屬於人科動物。
  • 大家|動物倫理,為了人的尊嚴
    這是一位網友對愛狗人士拯救流浪狗的譏諷,不少人覺得這句話絕妙,覺得它點出了愛狗人士的邏輯矛盾,進而覺得愛狗人士的做法是一種荒謬的偽善。類似這樣的矛盾話題,近幾年引發的爭議不斷,清華學生硫酸潑熊、虐兔虐貓的視頻、愛狗人士的激烈抗爭,以及最近發生的歸真堂活熊取膽的爭論,都涉及到一個話題:動物倫理。人類究竟應該怎樣對待動物?
  • 宇宙學最神秘的原理:人擇原理,倘若沒有人類,宇宙還有意義嗎?
    該原理全稱「人擇宇宙學原理」,在1973年首次被科學家提出,該原理試圖詮釋人類存在的意義,也試圖回答人類的終極問題。人擇原理指出:我們的宇宙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因為諸如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存在。人擇原理表面上是唯心的說法,其實不然,這個原理起源於現代宇宙學。因為現代宇宙學模型表明,我們所處的宇宙,各種測量常數和宇宙的種種特徵,都存在不可思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