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前有一種哲學主張,叫人擇原理。要解釋宇宙為什麼是這樣的,先反躬自問為什麼我們是這樣的。由於我們是這樣的,所以我們能看到的、能感知的宇宙就必定是這樣的。當然人類能夠發明創造,延伸自己的感知能力與感知邊界。問題是這種腦力延伸跟機械延伸體力有所不同,它會進步到一個人類無法控制的地步。現在AI 已經能夠自我學習,以跟人類不同但領先於人類的思維方式來進行思考判斷,例如圍棋。它們馬上會得到一個不同的宇宙圖景,並構擬一個不同的宇宙史。我現在面對 AI 的感覺就像60年前讀齊奧爾科夫斯基的故事一樣,當時和一(兩?)個同學幻想著寫幻想小說,他姓姜(另一個姓鄒?),不知現在哪兒,過得怎麼樣
有網友提出疑問:客體由主觀決定,那麼將永無科學。是嗎?
我是這麼想的。不是說沒有一個客觀的世界,而是說這個世界有無窮個方面,我們能理解的世界或世界的這個方面、世界的這一部分,這是由人類能力決定的,而人類的能力邊界又是由生理構造決定的。就比如說語音學,發音的能量在1萬赫茲以上基本上就給我們忽略了,這是因為我們耳朵聽不到了(我這耳背9千就已經聽不到了),或者即使聽得到也對語言理解不起作用。所以趙元任《語言問題》第13章把實驗語音學排除出語言學,就是一種人擇原理。但問題是趙元任耳朵像錄音機,語音學的人擇原理應該是以平均聽力,或者聽力下限為基準,不能以上限為基準。我們需要實驗語音學,是因為第一可以幫助我們達到(超過?)趙元任的聽力,第二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即使聽不到但對演化起作用的語音因素。另一方面,實驗語音學只是起「幫助」作用,不是決定作用。這一點我們還得回到趙元任的人擇原理,實驗語音學的數據是連續的,而人類認知範疇是離散的(比如音位是一個一個的,不是一條連續統),怎麼樣把連續的物理量切分成我們能理解的離散範疇,這就是語音學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