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成語中的「池魚」指池中的魚。意思是池中的魚受連累而遭禍害;「林木」指林中的樹,這一成語的意思是林中的樹無辜遭了禍害。比喻無辜而受連累,遭禍害。又叫「林木池魚」。
典故出自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淮南子·說山訓》。「訓」是「言」和「川」兩字構成,「言」指「勸說」「說教」,「川」本指「歸向大澤大海的水流」;「言」與「川」聯合起來,表示用言辭勸教使人心思如河流般流淌順暢。因為「訓」是有道理包涵於其中的言辭,也可以代表一種典範、規範、前人踐行的結果。既然是把典範拿來用,則「訓」又有延續、沿用的意思,引申義就是用成文的先例進行說教。本篇之所以用《說山訓》為篇名,本訓題解中說:「山為道本,仁者所處。說道之旨,委積若山,故曰《說山》,因以題篇。」本篇以寓言、箴言等形式解說大道之旨以及自然和人世間諸多事理,其多如山,因以篇名。《說山訓》中強調防患於未然:「良醫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文中強調要掌握事物的特性,看問題不能絕對化,萬事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淮南子·說山訓》的其中一段說:「楚王(楚莊王,春秋時楚國國君,五霸之一)亡(逃跑)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君(春秋末期宋國國君宋景公)亡其珠,池魚為之殫(盡的意思);故澤失火而林憂。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幹谷;上求楫(船槳),而下致船;上言若絲,下言若綸(大繩);上有一善,下有二善;上有三衰(衰減),下有九殺(減削,降格)。」
這段記載先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故事是「楚王亡其猿」。故事的內容是,春秋的時候,楚國國王楚莊王喜歡養猿猴。有一次,他養的一隻猿猴不知怎麼逃出了樊籠,跑進了國都附近的一片樹林裡。他的臣下連忙發動人們為他到樹林裡尋找猿猴。那麼大個樹林,實在難以找到,於是官員就命令人們把林木砍掉,覺得這樣一定能把跑了的猿猴找到。因為人們為楚莊王找猿猴而伐林木,樹林遭了大殃。第二個故事是「宋君亡其珠」。故事的內容是,春秋末期,晉國的一個大臣在晉國犯了事,於是他帶著寶珠逃到了宋國,投在了宋國司馬桓魋門下,給了桓魋許多寶珠。宋景公聽說後,想讓桓魋把寶珠交出來,而桓魋無論如何也不交。桓魋反叛,逃到了曹國,有人問他寶珠藏到了哪裡,他說扔在魚池裡了。宋景公得知後,就讓人到那個魚池裡找寶珠。人們跳到魚池裡尋找,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人們就把魚池裡的水撤幹尋找。結果,池裡的魚被連累,遭了大殃。
作者講完了這兩個故事,議論說:因此,大澤失火,附近的林子就擔憂被殃及。又舉例說明君主的權力和對下級與民眾的影響:君主想尋求美材,臣子便去砍樹木;君主想得到魚,臣子就會把溪谷弄乾涸;君主需要船槳,臣子就要運來船……君主說的事像細絲那麼小,臣子就會說成像大繩那麼大;君主有一個優點,臣子就會不惜誇張,加倍讚賞;君主想要減少三分,臣子便有九等降格。
《淮南子·說山訓》中這段文字要表達的意思便是:作為君主,謹於修身、嚴格要求自己十分重要。在君主政治中,由於專制權力的至高無上,最終破壞了王朝的現實秩序和穩定發展。《淮南子》對此有深刻的認識。在其作者看來,任何王朝的良性發展,都必須得民心。而要得民心,統治者必須堅持與民休息、清靜寡慾的政治原則,推行安民、利民的善政。但當時的現實卻是統治者往往因為窮奢極欲與此背道而馳。因此就容易走上濫用民力、縱慾虐民的錯誤方向,導致王朝政治淪入暴政。即使有良知的臣下冒著巨大風險向君主勸諫,其結果也往往被認為是拂逆龍鱗的狂士、二臣,受到殘酷的政治打擊。於是便形成官員千方百計向君主討好、進行巴結的歪風,一些人甚至養成了習慣。如此一來,良性的君臣關係便無法形成,王朝政治就難以穩定,以致於王朝滅亡。這便是作者告訴人們的道理。
劉秀森 來源 京九晚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