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語博大精深,語言是我們思想交流的工具,而成語是我們離不開的精彩詞句。無論是學生還是成人,我們說話時成語出口成章,成語已經印在了我們的大腦中。儘管我們對常用的成語很熟悉,但它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很多成語的出處不甚了解,當然就有經常用錯成語的尷尬情況。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對那些不熟悉的成語做一個梳理,雖然我們不經常用,但成語文化背後的故事流傳千年,我們要補上這一課,了解成語的來歷,有何深意,怎麼應用,不免以後不懂裝懂,曲解意思,亂用成語。要知其中奧秘,請看大話成語。
首先我們講的2個成語是「牛溲馬勃」和「牛衣對泣」,這2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和2個歷史典故有關。
牛溲馬勃
出自於唐代大文學家韓愈《進學解》,文中說到「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唐朝文學家韓愈在任國子監祭酒時,經常給太學生講課,要求他們"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同時要求他們注重實踐,兼收並畜,把別人認為無用之物,變成自己有用之物,比喻不起眼的小物件,運用得當就能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