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股清流
日復一日地滋養著我們
但成語屆卻有這樣一股「泥石流」
「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左丘明《左傳·文公七年》
冬日可愛?難道春日、夏日、秋日就不可愛了?春、夏、秋表示不服!
意思是如同冬天裡的太陽那樣使人感到溫暖、親切;比喻人態度溫和慈愛,使人願意接近;像冬天的太陽值得人們去喜愛。
「以男生內向,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向,有從夫之義。」——班固《白虎通·封公侯》
「女生外向」是成語,那「男生內向」怎麼就不配擁有姓名了呢?
舊謂女子出生時面朝外,有出嫁從夫之義。後指出嫁的女兒心思朝外,向著丈夫。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一年》
尾巴大就不掉?小尾巴就會掉嗎?
意思是指尾巴太大,掉轉不靈,舊時比喻部下的勢力很大,無法指揮調度;現比喻機構龐大,指揮不靈。
「出吳門,望緹群。見一蹇人,言欲上天。」——範曄《後漢書·志·五行一》
這個成語差不多可以算是「你咋不上天」的古文版!原來古人這麼會玩兒~
蹇人,跛足的意思。一個跛足的人心心念念想上天。意思是比喻不可能之事。
「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博士買驢」是成語??你有問過「驢肉火燒、孜然羊肉、宮保雞丁」它們同不同意嗎?
博士為古時官名。從前有位博士,他買了一頭驢子,寫了三紙契約,沒有一個「驢」字;譏諷寫文章長篇累牘而說不到點子上。
「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令人噴飯是成語,別不服氣,來聽聽官方解讀↓
「墨跡未乾,題筆人何在?」——馮夢龍《喻世明言》
墨汁未乾?那就慢慢等唄!為啥還成了成語呢?
意思是寫字的墨汁還沒有幹。比喻協定或盟約剛剛籤訂不久。多用於指責對方違背諾言。
「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韓愈《符讀書城南》
你看見那邊那頭豬沒有?你不努力的話,長大了就和它一樣!這種激勵人的方式,恐怕只有親爹才想得出來~
意思是一是龍,一是豬。比喻同時的兩個人,高下判別極大。
「若知其出於老氏,宋儒必洗垢索瘢,曲為譏評;但知其出於經,則護持交贊。此亦矮人之觀場也。」——楊慎《升庵詩話·老子論性》
七個小矮人一起看熱鬧?當然不是了!他們哪能不帶上白雪公主呀~
意思是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少。
「皆爾之儔也,不足憂矣,末座慘綠少年何人也?」——張固《幽閒鼓吹》
一看就不是啥正經成語,一個少年,他有點綠,有點慘,這.....實錘了!
意思原指穿淺綠衣服的少年。後指講究裝飾的青年男子,引申為風度翩翩的青年男子。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幾乎一輩子也用不到一次!例如:
【出自】:明·陳汝元《金蓮記·偕計》:「龍浮馬負之圖,已曾抉奧運會;鰲擲鯨吞之句,無不深研。」
【解釋】:茅:白茅,一種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牽連的樣子。比喻互相推薦,用一個人就連帶引進許多人。
【出自】: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北朝經學》:「此可見諸儒師資有自,非同後世稗耳販目之學也。」
【出自】:《淮南子·說林訓》:「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
【出自】:《後漢書·黃憲傳》:「叔度汪汪若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
【出自】:戰國·楚·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解釋】:被發:散發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
【出自】:典出《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
【出自】:《明史·趙炳然傳》:「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繼用事,六卿之長不得其職。大都波流茅靡,淟涊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