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七字成語
成語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說,成語就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並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下面讓我們盤點下這些七字成語吧。
置之死地而後生
事先斷絕退路
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牽一髮而動全身
動極小的部分就會影響全局
出自清·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觸》詩:「一發不可牽,牽之動全身。」比喻動極小的部分就會影響全局 。
樹欲靜而風不止
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唐·白居易《柳公綽等八人亡父同制》:「古人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向無顯揚褒贈之事,則何以旌先臣德、慰後嗣心乎?」樹欲靜而風不止,謂樹要靜止,風卻不停息地颳得它搖動。
識時務者為俊傑
認清時代潮流形勢,才能成為出色的人物
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儒生俗士,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意思是能認清時代潮流的,聰明能幹的人,方可為英雄豪傑。認清時代潮流形勢,才能成為出色的人物。
初生牛犢不怕虎
沒有主觀的生物在做事情的時候沒有顧慮
出自《莊子·知北遊》:「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犢,而無求其故。」 比喻經驗較少、情感較少或沒有主觀的生物在做事情的時候沒有顧慮,敢作為。
放之四海而皆準
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
出自《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四境有海環繞,故稱全國為「四海」;準:準確。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
作者:卡車車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