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旁觀者清 [páng guān zhě qīng]
基本釋義:當事人被碰到的問題搞糊塗了,旁邊觀看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陳多壽生死夫妻》:「常言道: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典故:
「旁觀者清」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對同一事物,旁觀者比當事人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這個成語來源於《舊唐書.元行衝傳》,當局者為,傍觀見審。 唐朝有位很有學問的人,名叫元澹,字行衝。他撰寫的《魏典》三十篇,受到當時許多學者的稱讚。有一次,一位大臣上疏唐玄宗,請求把唐初名相魏徵修訂、整理的《禮記》列為儒家經典。唐玄宗覺得這個主意好,便命元行衝等人仔細校核,再加上註解。 過了一個時期,元行衝完成了任務,把魏徵的本子編成五十篇,並加了註解,呈送給玄宗。不料右丞相張說對這樣做有不同意見,他認為,戴聖的本子使用到現在已近千年,東漢的鄭玄也為它加了註解,為什麼要改用魏徵的本子呢?玄宗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便改變了主意。但元行衝認為本子還是改換一下為好,他寫了一篇文章,起名《釋疑》,用來表明自己的觀點,這篇文章是採用客人和主人對話的形式寫成的。 客人問:「《禮記》這部書,究竟哪個編的好?」 主人答:「戴聖編的本子,從西漢到現在,已經過許多人的修訂、註解,矛盾之處很多。魏徵考慮到這個情況,對它進行了修訂、整理,哪知那些墨守成規的人竟會反對!」客人說:「就像下棋一樣,局中人反而迷糊,旁觀者倒看得清楚。」
相關成語:了如指掌 洞燭其奸 當局者迷
2.如火如荼 [rú huǒ rú tú]
基本釋義: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樣紅,像荼那樣白。原比喻軍容之盛。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正是:如火如荼;軍容何盛;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典故:
如火如荼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徵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徵服晉國。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佔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儘快徵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餵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裡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相關成語:方興未艾 熱火朝天 洶湧澎拜 冷冷清清 世風日下 大勢已去
3.筆耕硯田 [bǐ gēng yàn tián]
基本釋義:比喻從事腦力勞動,以讀寫為業。
出處:南朝·梁·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既筆耕為養,亦傭書成學。」
4.坐薪懸膽 [zuò xīn xuán dǎn]
基本釋義:坐臥在柴草上,懸膽嘗其味。 比喻刻苦自勵,奮發圖強。
出處:《金史·術虎筠壽傳》:「陛下當坐薪懸膽之日,奈何以球鞠細物動搖民間?」
相關成語:臥薪嘗膽 坐薪嘗膽 鶯歌燕舞 醉生夢死
5.本來面目 [běn lái miàn mù]
基本釋義:原為佛家語,指人的本性。 後多比喻事物原來的模樣。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祖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相關成語:廬山真面目 土木形骸 去偽存真 惺惺作態 做張做勢 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