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基本釋義: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 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熾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書映光而讀書。」
典故: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相關成語:廢寢忘食 懸梁刺股 囊螢映雪 目不識丁 不學無術 胸無點墨
2.口若懸河 [kǒu ruò xuán hé]
基本釋義:若:好像;懸河:激流傾瀉。 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辯,說起來沒個完。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典故:
出處:《晉書·郭象傳》王衍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釋義:「懸河」,瀑布。講起話來像瀑布一樣滔滔不絕。形容能言善辯,也比喻十分健談。故事: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輕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尤其是他對於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識十分淵博,對於事情也常常能有獨到的見解。後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並且對他們的學說有深刻的理解。 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中做了黃門待郎。到了京城,由於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麼事情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 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象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郭象的辯才,由此可知。 而後人就以「口若懸河」來形容人善於說話,一旦說起話來就橡倒懸的河水、滔滔不絕,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
相關成語:喋喋不休 嘵嘵不停 懸河瀉水 鉗口不言 閉口結舌 閉口無言
3.安老懷少 [ān lǎo huái shào]
基本釋義:安:安頓;懷:關懷。 尊重老人,使其安逸;關懷年輕人,使其信服。
出處:《論語·公冶長》:「子路曰:『原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相關成語:敬老愛幼
4.嘯傲風月 [xiào ào fēng yuè]
基本釋義:嘯傲:隨意長嘯吟詠遊樂。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詠遊賞。
出處:茅盾《夜讀偶記》五:「他們都是些逃避現實的無病呻吟的夢想家,或者是嘯傲風月的隱士。」
5.傲睨自若 [ào nì zì ruò]
基本釋義:睨:斜視;自若:指滿不在乎。形容自高自大、藐視一切的樣子。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豪爽》:「鄭太穆郎中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書襄陽於司空頔,其言懇切,而傲睨自若,似無郡僚之禮。」
相關成語:自高自大 目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