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同位素考古:文物的指紋-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4 光明數字報

    如果說碳十四測年技術解決了考古發現的「何時」問題,那麼鉛同位素考古方法解決了文物來自「何地」的問題。

 

    1966年美國學者Brill在美國考古學年會上宣讀了他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幾十件鉛玻璃、鉛丹顏料以及鉛青銅的鉛同位素分析結果,宣告鉛同位素考古的誕生。Brill的研究發現中國古代玻璃與希臘的古代鉛礦,英國、義大利、土耳其的鉛礦,西班牙、威爾斯、撒丁島的鉛,以及埃及的古代玻璃和釉上的鉛完全不同,表明中國古代玻璃最有可能產自本地。

 

    鉛同位素考古的原理是怎樣的呢?鉛有四種穩定同位素,分別為204Pb、206Pb、207Pb和208Pb,其中204Pb總量是不隨時間變化的,206Pb、207Pb和208Pb分別是238U、235U和232Th三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產物,被稱為放射成因鉛。由於各地金屬礦山在成礦過程中所處的地質環境中鈾和釷含量不同,以及成礦的地質年代不同,所以其中放射成因鉛的含量比率會有不同。這樣,鉛同位素組成可以作為各地鉛礦石的「指紋」——指徵礦石的來源。

 

    在古代很多文物的生產中,鉛或多或少會成為原料之一,例如青銅器、玻璃、陶釉、顏料等。因此,鉛同位素組成也是文物的「指紋」,是探究古代礦產開發、商品生產和貿易交流等課題的重要參考依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英國、德國、日本、美國和中國學者紛紛利用鉛同位素方法探索青銅器礦料來源,並在世界範圍內取得巨大的成功。

 

    英國牛津大學的Gale夫婦首次將該項技術應用於探索青銅時代地中海地區青銅工業的銅料來源。通過對比青銅製品和銅礦山的鉛同位素數據,他們提出了古代地中海銅礦料的貿易路線。此項成果於1982年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正式發表。幾乎同時,德國學者發表了他們對阿納託利亞古代銅器的分析結果,提出錫青銅合金化技術與銅、錫礦料同時被引入安納託利亞。

 

    在我國,鉛同位素考古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商周王朝輝煌的青銅器鑄造技術獨樹一幟,青銅鑄造業耗費了巨大的銅錫鉛資源,但是作為青銅文化分布核心的中原地區恰恰是銅錫資源的匱乏區,鉛同位素方法為解決商周青銅器礦料來源提供了重要的線索。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碩士研究生金正耀首次運用鉛同位素方法測定了殷墟出土的12件晚商青銅器,並發現部分商代青銅器中含有高放射成因鉛。在國內,這種罕見的異常鉛僅發現於雲南東北部的部分金屬礦山,據此他提出了轟動學界的商代青銅器礦料來源「西南說」。此後三十年,金正耀團隊對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三星堆、金沙、盤龍城、大洋洲、天馬-曲村、琉璃河、炭河裡、周原、洛陽等地出土的商周青銅器進行了地毯式地全面測試,完善了中國青銅器鉛同位素資料庫,並明確提出了連接西南和中原之間的「青銅之路」。

 

    如今,鉛同位素考古已經走過了近半個世紀,而各國學者的研究勢頭絲毫未減。鉛同位素考古方法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完美結合,使它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學術生命力。

 

    (吳曉桐,作者單位:中科大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相關焦點

  • 「海難鉛」藏於古老沉船,為了科學研究,犧牲水下文物值得嗎?
    這些沉沒的古代鉛不僅在水下免受宇宙射線的影響,而且在經過幾個世紀的「停滯」之後,其不穩定的鉛-210同位素也逐漸衰變為穩定的鉛-206同位素。根據倫敦大學物理學家錢考爾·加格(Chamkaur Ghag)的說法,這種稀有且難以獲得的金屬「有點像金粉」。
  • 考古中的高科技「神器」
    山東大學室內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提供  發現古物的製造奧秘:同步輻射光源  人工製品反映了人類利用自然、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是人類智力演化的主要標誌之一。青銅時代,鉛、銅的礦料來源研究多通過鉛同位素分析來開展,殷墟的高放射成因鉛目前看來並不會來自雲南。鐵器大規模應用之後,人類文明發展驟然加速,奠定了「軸心時代」的物質基礎,帝國開始出現。金相分析表明,春秋時期,塊煉鐵技術傳入中原,中原地區很快發明出生鐵技術,為封建王朝大一統格局的出現奠定了生產力基礎。
  • 甘肅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1月31日訊(記者 施秀萍)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省文物局長會議上獲悉,我省文物部門一手抓文物保護、一手抓文物考古,兩項工作齊頭並進,比翼雙飛,雙雙取得突破性發展。
  • 全國文物腐蝕率超50% 揭秘文物腐蝕的結與解
    原標題:館藏文物之痛:文物腐蝕的結與解   近日,一個關於全國館藏文物腐蝕率超50%的數據,引發公眾對館藏文物安全的關注。   這組數據從何而來?包含怎樣的內容?折射出我國館藏文物保護的哪些問題?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文物局和相關單位及專家學者。
  • 古埃及文明的建設者-光明日報-光明網
    自上世紀初的埃及考古「大探險」時期開始,考古學家們就長期專注於發掘令人驚嘆的建築、獲得精美的隨葬品和破解神秘的象形文字,以致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些宏偉建築的建設者所知甚少。法老的燦爛黃金面具炫人眼目,遮蓋了真正的古埃及文明建設者的面孔,也影響了我們對這一偉大文明的全面而深入的認知。1988年,美國古埃及研究協會(AERA)意圖改變這種局面。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14日對外公布,一項在成都平原東南緣的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共發現了超過6000座古墓!這些墓葬遺存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多年,沒有大的時代斷層,堪稱埋藏於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區珍稀的通史式古代墓地。
  • 學人小傳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1934年以「名列榜首」的成績考取留美公費生的考古學名額,在傅斯年、李濟兩位權威的指導下進行業務準備,並以實習生身份前往安陽殷墟,參加梁思永主持的殷代王陵區發掘,走上以田野考古為終身事業的治學之路。1944年~1945年,與北京大學向達教授共同率領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前往甘肅敦煌和河西走廊進行艱苦的考察,取得中國史前考古和漢唐考古方面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1947年晉升研究員,並曾受託代理史語所所長職務,由此奠定其在歷史考古學界的地位。
  • 為了研究前沿科學,犧牲歷史文物值得嗎?
    這些沉沒的古代鉛不僅在水下免受宇宙射線的影響,而且在經過幾個世紀的「停滯」之後,其不穩定的鉛-210同位素也逐漸衰變為穩定的鉛-206同位素。根據倫敦大學物理學家錢考爾·加格(Chamkaur Ghag)的說法,這種稀有且難以獲得的金屬「有點像金粉」。
  • 放射性與半衰期-光明日報-光明網
    放射性核素髮射出放射線後將變成新的同位素,新同位素可能是放射性同位素,也可能是穩定同位素,而這一過程則稱為放射性衰變。    記者:放射性半衰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時間長了,有的放射性物質的放射性變弱,甚至消失不見了?    嘉賓:人們在使用或保存放射性物質的過程中,可能發現某些放射性物質的放射性隨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弱,甚至消失不見(儀器也測量不到!)。
  • -光明日報-光明網
    現代考古學史上不乏驚動世人的重大發現,但能夠對考古學理論產生深刻影響的重要遺址並不多,位於土耳其東南部桑尼烏法鎮的哥貝克力遺址毫無疑問應是其中之一。20世紀6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就在茫茫戈壁中發現了該遺址,但認為它只是拜佔庭時期的一個軍事據點。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文物大市!濟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僅次於古都西安
    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4處,國有館藏文物20餘萬件,是名符其實的文物大市。「十三五」以來,我市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組織國家、省、市考古勘探42項,總勘探裡程500餘公裡,勘探地塊面積600萬平方米,發現或複查文物點116處,既保護了地下文物,又促進了經濟建設的發展。第二,創新實施考古前置改革。
  • 穩定碳氮同位素分析打開考古新視野 史前河南人平常都吃啥
    最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等單位在河南龍山文化考古中獲得了一批新穎、系統的墓葬資料。11月20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的專家學者。  「大分散、小聚攏」,基本是「家族墓地」  「龍山時代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王灣三期文化兩個時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說,目前河南40餘處龍山遺址的墓葬發現「大分散、小聚攏」特點顯著。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新書訪談錄】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中國考古與歷史主題新書訪談 光明日報記者 陳雪 開欄的話 沒有人能夠忘卻翻開一本新書時的心情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廣州地化所提出具有高放射成因鉛同位素的殷商青銅器的來源
    廣州地化所研究員朱炳泉和廣州大學教授常向陽又有重要發現:殷商早期青銅器的高輻射成因鉛,與雲南金沙的高放射成因鉛分布在不同的「等時線」上。青銅器高放射成因鉛落在25億年的等時線上,而金沙等地則是很年輕的鉛同位素。換句話說——這兩個地方的鉛是不同的。從已發表的鉛同位素數據來看,現今中國境內沒有這種具有高放射成因鉛同位素的鉛礦。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項目獲選「2019年國外考古新發現」
    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考古文博單位、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參加本次論壇。 作為中國考古「走出去」的成果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孟加拉國歐提亞·歐耐斯恩考古研究中心聯合開展的孟加拉國毗訶羅普爾古城納提什瓦遺址考古項目獲選為「2019年國外考古新發現」。
  • 陶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陶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色彩加固一直是出土陶製彩繪文物保護的國際性難題。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讓陶製彩繪文物「朱顏不改」?記者日前獲悉,四川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正嘗試使用高光譜攝影分析等技術修復兩座東漢彩繪陶樓,古時陶樓正在文物修復師的妙手下一步步重放光彩。  顏色脫落 東漢陶樓急需「體檢」  2018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鄧雙鎮寶資山搶救發掘了一批東漢崖墓,其中一座崖墓中出土了兩座彩繪陶樓。
  • 考古成都展 文物「七宗最」
    熱鬧了兩個多月的考古成都展,8月19日正式落幕。事實上,這一「陣容豪華」的展覽,竟藏著成都文物的「7宗最」。  「最大」與「最小」  體量最大的文物當屬出土於商業街船棺葬的漆床,這件漆床長約2.55米、寬約1.3米、高約1.8米,是同時期中國出土最大、最完整的漆床,這也是它第一次對外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