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的建設者-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4 光明數字報

    提到古埃及文明,人們馬上會想到雄偉的金字塔和神廟。自上世紀初的埃及考古「大探險」時期開始,考古學家們就長期專注於發掘令人驚嘆的建築、獲得精美的隨葬品和破解神秘的象形文字,以致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些宏偉建築的建設者所知甚少。法老的燦爛黃金面具炫人眼目,遮蓋了真正的古埃及文明建設者的面孔,也影響了我們對這一偉大文明的全面而深入的認知。1988年,美國古埃及研究協會(AERA)意圖改變這種局面。當時,通過研究聚落形態分析古代社會組織的聚落考古學風頭正勁,古埃及研究協會考古隊在著名的吉薩金字塔周圍地區也開始了系統的聚落調查和發掘,近30年來持續不斷,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豐碩成果。

    吉薩高地集中著古埃及最大規模的金字塔建築群,其中包括原高達146.59米的胡夫金字塔,出土了胡夫太陽船和他母親霍特普特絲的鎏金家具等驚世文物。但考古隊的目的不是發掘更多寶藏,而是想解決一直讓考古學家困惑的問題:那些用230萬塊平均重量達2.5噸的巨石建造胡夫金字塔的數萬建設者們是如何被招募和組織的?又是如何在工地現場解決吃住問題的?古埃及是否如一些學者認定的,是「一個沒有城市的文明」?

    1984年至1987年間,考古隊先對吉薩高地進行了田野調查和測繪,發現了採石場和運輸通道等重要線索,再循著這些線索,在胡夫金字塔著名的大獅身人面像以南約400米處,發現了龐大的當地人稱之為「烏鴉之牆」的石牆。該石牆用類似建造金字塔的巨石建造,長200米、寬10米、高10米,半掩埋於地表之下。它的發現意味著,南部地區厚厚的沙層和近代堆積物之下可能埋藏著重要的聚落遺址。

    自1988年開始,考古隊在「烏鴉之牆」以南經過25年的清理、測繪和重點發掘,發現了面積達7公頃的聚落遺址。發掘顯示,「烏鴉之牆」是遺址的西北界牆。在遺址西邊和南邊也發現了界牆,推測原來整個遺址是有圍牆環護的城鎮。城鎮中央是被三條寬5.2米的街道隔開的四座結構相似的建築。每座建築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約40米,被分割成12個南北向的「長廊」。考古學家推測長廊式房屋就是金字塔建築者的營地,每間大約可以居住40人。由房屋隔牆的厚度推測,這些房屋可能有高大的拱形頂,分上下兩層。在二號和三號長廊建築的南端,發現有較小的房屋,可能是監管人員的居室。一些房屋內發現有大量灰燼和燒焦的牆壁,很有可能是廚房。在長廊遺蹟的東部、西部和南部還發現了其他與食品加工和食物儲藏有關的遺蹟,包括長廊建築和南牆之間的大量露天麵包房。

    城鎮東南角有一個大型的以圍牆環護的建築群,其中包括圓形筒倉,每個筒倉的直徑約為2.5米,大概是儲藏穀物所用。最東邊有一處由小型院落和房屋組成的建築群。而在西城區,則發現了大型院落和房屋,房內出土了成千上萬的圖章,其中一些刻有卡拉夫和孟卡拉王統治時期的高階文官的頭銜。推測這些建築為貴族官邸,也是行政管理中心。此外,2011年還在遺址西南部發現了一處牛畜欄以及疑似屠宰場的遺蹟。

    古埃及研究協會的考古隊是國際化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在歷次發掘中,特別注重系統地收集各類遺物以供多學科綜合研究,進而了解城鎮內居民生活的各個側面。通過對動物骨骼的研究顯示,居民們每天要消費11頭牛和30隻羊,即使居民們每天只吃肉,也能滿足6000人至7000人的胃口。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分析各類動物骨骼的分布情況,可以發現居住在西城區官員和警衛室內監管人員食用的肉質更為優良,但其他人的生活也不差。如果由長廊式房屋組成的建築遺蹟確為普通建設者的營區,根據古埃及文獻記載,這些建設者都應是被強制徵來的。現有資料顯示,這些輪流服役的勞動者們的營養狀況比我們以往想像的要好,並不是像大家一般認為的受到虐待。

    對發掘出土的木炭和陶器的分析,則使我們對該城鎮的功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根據木炭遺存進行的樹種鑑定表明,當時很可能從黎巴嫩和地中海東部進口大批杉木、松木和橡木。這些珍貴木材一定相當充足,以至於可以被用來當作柴燒。發掘中還發現了橄欖木及利凡特風格的盛裝橄欖油的陶器,這是古埃及從利凡特地區進口橄欖油的最早證據。這些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被辨別的貴重進口產品,充分證明吉薩曾經是尼羅河上重要的貿易口岸,向北可以獲得來自地中海東部港口的貨物,向南則可以進口亞斯文和努比亞地區的產品。一些考古學家因此提出了另一個可能,即這個城鎮是一個貿易集散地,長廊式房間組成的建築是儲藏室,兼作探險遠徵軍的精銳部隊或是王室護衛隊的營房。

    上述重要發現第一次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古埃及文明建設者的珍貴信息,描繪了古埃及城鎮的真實圖畫,為古埃及文明研究開拓了新領域,提供了新視角。歷次調查和發掘積累的大量資料正在整理和深入分析中,並會逐步發表,這將推動歷時百餘年的埃及學進入「後金字塔時代」,由關注國王、關注珍寶轉向關注更豐富的社會生活。

    (李新偉)

相關焦點

  • 天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的建設者們經過幾年艱苦奮戰,在攻克許多罕見科技難題之後,最終建成了穿越世界屋脊的「天路」。鐵路全線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7853萬立方米,橋梁675座、近16萬延長米;涵洞2050座、37662橫延米;隧道7座、9074延長米。2006年7月1日,青海西寧至西藏拉薩全長1956公裡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的起源與文明成就
    在物質層面,埃及文明的成就可謂空前;在精神層面,埃及文明的貢獻也堪稱絕後。漫長而厚重的歷史賦予了埃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及高深精妙的文化。舉凡文學、宗教、科學、建築、雕刻、繪畫、音樂、舞蹈等,埃及人無不精通。埃及留給後世的財富挑戰著人們的想像力。埃及文明的豐富內涵還表現在其獨特的歷史進程上。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文明單位志願服務進社區-光明日報-光明網
    近年來,我國文明單位作為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火車頭」,立足公益、結合本職,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發揮示範帶動作用,面向社會、走進社區開展志願服務,傳播文明理念。如今,廣大文明單位不僅是志願服務的踐行者,更成為文明風尚的引領者。
  • 神秘古埃及文明的高科技
    我們都知道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是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 也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四大源生文明;當然除了這四大文明之外還有很多的古文明,比如說歐洲的古希臘文明、 美洲的瑪雅文明等等。但是可惜的是這些的古文明除了中國一直源遠流長的留存到現在之外其餘的都在歷史長河的洗刷下走向了衰亡,也給後世人的我們留下了種種不解之謎,在這其中最為神秘的就要數古埃及文明了。
  • 讓世界知道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專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 知了帖-光明日報-光明網
    蟬的俗名要比蜣螂的好聽一些,叫「知了」,而蜣螂在我們的民間被叫做「屎殼螂」,這三個字要是讓古埃及人聽了肯定會生氣,會覺得是對他們的一種冒犯。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會把屎殼螂當作護身符。屎殼螂也會飛,「嚀」的一聲飛起來,但好像總是飛不太遠,而且它們總是出現在一大攤一大攤的牛糞旁邊,不是一隻兩隻,是許多,在牛糞裡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像極民間的趕集。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學人小傳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夏鼐主攻埃及考古學,師從埃及學權威伽丁內爾(A.H.Gardiner)教授,學習古埃及象形文字;在格蘭維爾(S.Glanville)教授指導下,對古代埃及的各種串飾進行系統的類型學研究,成為中國第一位埃及考古學家,1946年他被授予博士學位。他的學位論文《古代埃及的串飾》,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近年已正式出版(中譯本不久也將出版)。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謎
    主辦單位: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主講人:李曉東(東北師範大學埃及學博士、教授)埃及跟中國一樣都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然而,與中國文明不一樣的是古埃及文明並沒有一直延續下來,而是在橫跨亞非大陸的那片土地上神秘地消失了。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名叫埃及的國家其實與作為文明古國的古埃及完全是兩碼事。他們的文字不一樣、語言不一樣、習俗也不一樣,甚至連人種也不同了。古埃及分上埃及、下埃及。所謂上埃及就是尼羅河的上遊;下埃及是尼羅河的下流。
  • 但伯超:失落的古埃及文明
    埃及是人類社會中最早進入國家這個高級社會組織形態的國家,埃及文明的出現,要早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早在公元前4000年,這裡的便形成了上埃及、下埃及兩個獨立王國,比傳說中的黃帝還要早1000年。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埃及是最古老的當之無愧的霸主,是人類文明的巔峰。
  • 古埃及人是白種人嗎?西方文明的起源與古埃及有何關係?
    歐洲人從來沒有說過古埃及人是白種人;再者,古埃及人也不是「黃種人」。從古埃及的壁畫和雕像來看,他們的膚色偏向於「棕紅色」從壁畫中來看,古埃及人的膚色完全不是黃色,尤其是與其他同色物體對比來看。回到正題,即便承認古埃及人不是白種人,對歐洲人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歐洲主流的政治哲學家認為,西方文明的源頭有兩個:雅典和耶路撒冷。前者帶給了西方人科學的思維、民主政治、善於經商的頭腦以及探索未知的精神;後者則帶給了歐洲人信仰。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前年中,「雅典」和「耶路撒冷」逐漸融合,最終塑造了今日的西方文明框架。至於古埃及,它與西方文明的起源關係非常之小。
  • 古埃及文明照耀之下的法老文明剖析
    引言法老文明的起源一直引人猜測。普遍存在從外族入侵說到外星人創造說等各種假說。 最新的考古發現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團。 大約在公元前3300年,古埃及沒有中央政府統治。它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尼羅河三 角洲或稱下埃及地區,另一個是尼羅河谷地或稱上埃及地區。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7月8日,「2019年6月網絡理論文章TOP100榜單」在光明網專區新鮮亮相。經過對文章質量、傳播力、影響力等的科學評價,發表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理論網站、地方新聞網站等22家網站的100篇理論文章脫穎而出,躋身當月「百強榜」。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及第一王朝的建立
    古埃及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總是充滿著神秘的色彩。人們對於古埃及文明的研究主要是從金字塔、木乃伊這些開始的。但在古埃及第一個王朝建立之前,古埃及之間是有各個部落的,這就讓人不免想起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之前,也是部落制。
  • 神秘古埃及——聖甲蟲
    古埃及人認為聖甲蟲擁有堅持、無畏、勇敢和勤勞的精神,他能夠給世界帶來光明和希望。古埃及人認為,聖甲蟲可能是接受了神的旨意,將死亡的生命推向光明的新生。從新王國時期開始,古埃及人在製作木乃伊的時,會把聖甲蟲放在心臟的位置,或者掛在木乃伊的脖子,以清除他在世間所犯下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