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埃及是一個擁有偉大氣度和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埃及的確與眾不同,遠在遙遠的幾千年以前,生活在尼羅河畔的埃及人就已經創造出了令後世驚嘆不已的發達文明。眾所周為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木乃伊等,都是他們的傑作。在物質層面,埃及文明的成就可謂空前;在精神層面,埃及文明的貢獻也堪稱絕後。漫長而厚重的歷史賦予了埃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及高深精妙的文化。舉凡文學、宗教、科學、建築、雕刻、繪畫、音樂、舞蹈等,埃及人無不精通。埃及留給後世的財富挑戰著人們的想像力。
埃及文明的豐富內涵還表現在其獨特的歷史進程上。在約三千年之久的法老時代,埃及的土地上共出現過大大小小三十多個王朝,它們共同演繹了埃及人的前進之旅。然而,埃及文明最終沒有將本身的卓越傳統向更深廣的維度延伸。在悠遠綿渺的時空濃豔馥鬱地綻放之後,這朵人類文明的奇葩就突然從人類的視界中神秘地消失了。
如此一個具有誘惑力的對象自然會勾起人們了解與探究的欲望。埃及文明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埃及人是如何創造了盛極一時的輝煌文明的?他們最終去了哪裡?現代埃及跟古代埃及存在著怎樣的聯繫?
人類的歷史到底有多長?文明的歷史又究竟有多長?從古至今,人類為此殫精竭慮地追尋、探索。對古埃及的尋訪,也許有助於我們解答這些問題。早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埃及人就在這片尼羅河神賜予的富饒土地上生息勞作。尼羅河水賦予埃及以生命,並且不斷滋養著這個早熟的人類社會。埃及原始居民使用以天然石和天然銅製造的工具戰天鬥地,發展出先進的農業和畜牧業。他們心靈手巧,燒制陶器、織布縫衣、編籃建屋,樣樣在行。古埃及人領先其他民族一大步,已經來到了文明社會的入口。
那時候,非洲北部的氣候溼潤溫和,雨水豐沛,綠草森林遍布,各種動物隱沒其間。當時的居民 主要以漁獵和採集為生。大約是在一萬年以前,最後一次冰河退去,北非逐漸變成浩瀚無垠的沙漠,於是許多居民便向尼羅河兩岸遷徙。
關於古埃及人來自何方、屬於哪種人種的問題,一百 多年來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問題。但不管學者們持何種觀點,他們都一致認為,古埃及人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不可能是單一型人種,而是由多個人種混合進化而來的。
通常認為,最早移居到尼羅河谷地的是非洲的土著尼格羅人,也就是黑人,這一點在許多古希臘和拉丁學者的著述中都有所反映。之後,亞洲的哈姆人來到了尼羅河谷地,徵服了這裡的土著居民。接著,西亞的塞姆人接連不斷地抵達埃及。這樣,在長期融合的過程中,非洲土著人、哈姆人和塞姆人就同化為一.個新的部族,這就是古埃及人。
「埃及」這個詞,源於古希臘語Aigyptos。古埃及人則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意思是黑土地,也就是經過尼羅河水灌溉過的土地,以有別於未經河流灌溉的「紅土」——沙漠。
在古代流傳下來的各種藝術作品中,古埃及人的樣貌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他們有的身材偉岸、體魄健壯、顴骨高聳;有的身材矮胖、鼻子扁平、嘴唇軟厚;有的鼻子大而直,略呈弓形。
在古埃及人漫長的氏族公社階段中,已擁有了相當發達的農業和畜牧業,除了石鏟、石鋤、石刀等石制生產工具,還有用天然銅製造的銅刀、銅錐等。古埃及人已經能夠燒制質地良好的陶器,織布、縫衣、編籃的手工技術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那時候,人們居住在橢圓形的用蘆葦或土坯建造的房屋裡。每所房屋又分成若干個小房間,供一個母系家庭居住。3個以上的母系大家庭就構成了一個氏族。
到了氏族社會的後期,古埃及人掌握了冶煉天然銅的方法,製造出更為精緻的刀、鑽、斧等,並使用這些金屬工具進行生產。他們開渠築堤,改進耕作技術,生產力因此大大提高。人們還初步掌握了金銀的加工和製作方法。這個時期,各氏族在各自的居住地用小磚建造城堡,城市的雛形已經出現。同時,貧富分化的現象也出現了,不同氏族部落之間開始發生戰爭。隨後,尼羅河兩岸出現了許多「州」,也就是城邦。
起初,這些州是為了修建水利灌溉工程而由一些地域臨近的村莊結合而成的,後來轉化為初具規模的國家。州長擁有軍事、行政、司法、祭祀的大權,州的內部形成了上層貴族特權階級與由平民和奴隸構成的下層勞苦大眾的對立。這些情況都表明,古埃及的氏族制度已經終結,開始向一個統一的國家過渡,古埃及人因此邁入了文明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