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說:「埃及是尼羅河的禮物。 」事實也證明,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古埃及的輝煌文明。
尼夢河600米,是世界第一長河, 發源於非洲中部的高原,從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它流經埃及的那段只佔全長的1/6。
一般來說,河水泛濫不是件好事,但對於古埃及人來說,那卻是尼羅河賜給他們的禮物。每年的7月,尼羅河的發源地就進入了雨季,暴雨使尼羅河的水位大漲。7月中旬的時候,水勢最大,洪水漫過河堤,淹沒了尼羅河兩岸的沙漠。
圖片來自網絡
1月底,洪水漸漸退去,給兩岸的土地留下厚的肥沃的黑色淤泥,聰明的古埃及人就在這層淤泥上種植莊稼。雖然埃及大部分土地都是沙漠,乾旱少雨,但是由於古埃及人靠著尼羅河,根本不用為農業灌溉發愁,所以古埃及人稱尼羅河為「母親河」,尼羅河兩岸也成了古代著名的糧倉。古埃及人是由北非的土著人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
大約在距今6000年左右,古埃及從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尼羅河兩岸出現了42個奴隸制城邦(以一個城市為中心,連同周圍的農村構成的小國)。古埃及人稱之為「塞普」, 古希臘人稱之為「諾姆」,中國翻譯成「州」。
這些奴隸制城邦經過長期的戰爭,逐漸形成兩個王國。南部尼羅河上遊的谷地一帶的王國叫做上埃及王國,國徽是白色的百合花,保護神是鷹神,國王戴白色的王冠,由22個城邦組成。北部尼羅河下遊三角洲-帶的王國叫下埃及王國, 國徽是蜜蜂,保護神是蛇神,國王戴紅色的王冠,由20個城邦組成。
圖片來自網絡
兩個王國為了爭霸、統一,經常發生戰爭。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在國王美尼斯的統治下,逐漸強大起來。美尼斯親率大軍,徵討下埃及,下埃及迎戰,兩軍在尼羅河三角洲展開激戰。美尼斯率領軍隊與下埃及的軍隊廝殺了三天三夜,終於取得了勝利。下埃及國王和一一群俘虜跪在美尼斯面前,雙手捧著紅色的王冠,畢恭畢敬地獻給美尼斯,表示臣服。美尼斯接過王冠,戴在頭上,上埃及的軍隊舉起兵器,齊聲吶喊,慶祝勝利。從此,埃及成為統一的國家。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並加強對下埃及的控制,美尼斯就在決戰勝利的地點修建了一座城市一-白城, 希臘人稱之為孟斐斯,遺址在今埃及首都開羅附近。美尼斯還派奴隸在白城周圍修建了一條堤壩以防止尼羅河泛濫時將城市淹沒。埃及統一後,下埃及人從未停止過反抗,直到400年後,統一大業 才真正完成。
美尼斯是古埃及第一-位國王,他自稱「兩國的統治者」、「 上下埃及之王」,有時候戴白冠,有時候戴紅冠,有時候兩冠合戴,象徵著上下埃及的統一。在埃及史上,美尼斯統治的王國被稱為「第一王朝」 ,是古埃及文明興起的標誌。現在,開羅的埃及博物館裡有一塊《納美爾(美尼斯的王銜名)記功石板》,用浮雕記錄了美尼斯徵服下埃及、建立統一王國的豐功偉績,這是目前為止埃及發現的最古老的石刻歷史記錄。
圖片來自網絡
因為古埃及的國王被稱為法老(原意為宮殿,相當於稱呼中國皇帝的「陛下」),所以此後長達3000年的時間被稱為法老時代。第三代國王阿哈首次採用王冠、王銜雙重體制,就是王冠為紅白雙冠,王銜是樹、蜂雙標,分別代表上下埃及,並定都於孟斐斯。從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統一埃及到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亞歷山大徵服,法老時代的埃及一共經歷了31個王朝。
古埃及人擁有輝煌的古代文明。他們創造了象形文字,在天文學、幾何學、解剖學、建築學、曆法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對西亞、希臘和歐洲有很大的影響,為人類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在美尼斯之後的2000年裡,埃及無論從財富還是從文化角度,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