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物腐蝕率超50% 揭秘文物腐蝕的結與解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館藏文物之痛:文物腐蝕的結與解

  近日,一個關於全國館藏文物腐蝕率超50%的數據,引發公眾對館藏文物安全的關注。

  這組數據從何而來?包含怎樣的內容?折射出我國館藏文物保護的哪些問題?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文物局和相關單位及專家學者。

  2013年7月18日,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的專業人員正在實驗室中修復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的車輛金屬配件。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攝

  腐蝕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現象

  據國家文物局相關部門介紹,上述數據源自國家文物局2002年至2005年開展的「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項目結果顯示,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重度以上腐蝕的館藏文物有230餘萬件(佔16.5%)。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胡東波告訴記者,從材料科學上講,「腐蝕」是指材料受周圍環境作用,發生有害的化學變化而失去其固有性能的過程。造成文物腐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文物所處環境。

  年代久遠的珍貴文物,由於歷史上所處環境和人為因素的長期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的損害,尤其是考古發現的出土文物,由於埋藏環境的劇烈變化,導致一些文物的衰變嚴重。

  胡東波舉例說,在各類材質的文物中,陶瓷屬於相對最為穩定的一類,但在埋藏環境中,釉上彩和釉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腐蝕。

  國家文物局也坦言,文物存在腐蝕狀況,除了歷史上保藏、使用、埋藏環境等原因外,還有一些現實的原因。比如有關文物的保護技術難題尚無突破性進展,像青銅器粉狀鏽去除、腐朽有機質文物保存等在全世界都是難題;另外,文物保存環境控制設施設備匱乏、保護修復人才短缺、保護修復經費不足等現實狀況,使得腐蝕損害不能得到更有效的遏制。

相關焦點

  • 國博「文物醫院」探秘 青銅器清洗用上超聲波潔牙機
    這個國家級「文物醫院」除保護修復國博文物外,每年還要為全國各類機構提供大量文物修復、複製等協助工作。經過半個多世紀摸索,國博文保院形成了獨特的文物修復經驗。尤其在金屬器物修複方面,如后母戊鼎之類國之重器保護修復,成為經典案例。記者日前從國家博物館文保院獲悉,「80後」文物修復師已成文物修復主力軍。
  • 普查發現馬王堆文物、《蘭亭序》拓本 北京珍貴文物全國最多
    2016年5月10日訊,昨天,市文物局發布了北京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截至4月1日,北京市申報的普查可移動文物6383254件/套,其中珍貴文物439388件/套。可移動文物數佔全國的18.93%,珍貴文物數佔全國的22.76%,北京擁有全國最多的可移動文物和珍貴文物。此外,在此次文物普查過程中,北京市新發現了許多十分重要的文物。
  • 故宮中危害文物的害蟲有三種,專家用高科技,可以一舉將其消滅
    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故宮博物院內文物眾多,文物的保護工作也極為繁重。博物院工作人員在保護文物時,除了必要的調節環境所在溫度及溼度外,還要預防文物遭受病蟲害的侵擾。故宮博物院內的文物,有不少都是絲織品與皮革製品,這也讓很多害蟲有了滋生之地,文物主要面對的害蟲基本有三種:衣蛾、皮蠹以及薪甲蟲。
  • 這幾天,寧強因「文物」火了!
    剛剛過去的這幾天 寧強因「文物」燃爆網絡當你在網絡各平臺搜索「寧強」時 會發現所有的新聞焦點聚集在「文物」上 是什麼讓媒體如此關注呢?
  • 看看孔府「老文物」裡的新亮點 曲阜文物數量全省居首
    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曲阜的文物數量在山東省、濟寧市均居首位,同時也位列全國前十位。這些物質遺存作為曲阜過往的見證,在吸引各地遊客的同時,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孔子世家明清文書檔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因時間長、數量多、系統性強、內涵豐富、歷史久遠,《孔子世家明清文書檔案》成為中國著名的私家檔案,是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宗法制度珍貴資料。
  • 文物考古「總是跟在盜墓者身後」,打擊文物犯罪如何跳出「怪圈」?
    2017年以來,公安部、國家文物局在全國部署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經過三次持續專項打擊,偵破各類文物犯罪案件3481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867名,打掉犯罪團夥751個,追繳文物40000餘件。公安部連續發布四批A級通緝令,通緝42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已抓獲38名。
  • 奧林巴斯金相顯微鏡在文物保護領域自有一套
    原標題:奧林巴斯金相顯微鏡在文物保護領域自有一套8月8日上午,受連日降雨影響,位於西安市新城區新城廣場西側,於2009年實施的明秦王府城牆遺址修復保護砌體約20米發生坍塌。所幸從專家目前研判來看,文物本體未受到破壞,當地文物部門正在馬不停蹄落實搶險保護措施。
  • 土耳其文物展:一百多件文物來自特洛伊城(圖)
    這是土耳其首次在中國舉辦文物展覽。   安納託利亞半島曾是《荷馬史詩》中特洛伊城的所在地,而誕生於此的古代帝國西臺則依靠獨有的冶鐵技術一度成為東地中海地區的霸主,此後的東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也留下了豐富而精彩的文物與藝術品。   據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介紹,「安納託利亞文明」特展是2013中國「土耳其文化年」的重要內容。
  • 追跡攻略|陝西寶雞市2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2001年06月25日,慈善寺石窟作為隋、唐時期文物,被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法門寺磚塔,塔高46米,共13級,塔身呈八菱形,塔基周長50多米。法門寺佔地1.06萬平方米,自南而北有山門、銅佛殿、真身寶塔、大雄寶殿等,仍為唐代塔院建築布局。寺內存唐至清代碑碣十餘通,宋元以來佛經653卷,佛像106尊。2006年5月25日,被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專家:致遠艦文物是真正的北洋海軍出水文物
    遼寧丹東東港發現致遠艦的消息,引發全國關注。  參與此次考古工作的甲午史專家陳悅,這艘戰艦能體現北洋海軍風貌的一艘戰艦。  「致遠艦上的文物也將是目前中國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北洋海軍出水文物。」  已出水大量文物  部分文物表面依然光滑對致遠艦進行考古調查的海上平臺。
  • 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保護技術與修復材料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學術年會在...
    11月20日至22日,「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保護技術與修復材料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學術年會暨土遺址保護及材料應用研討會」在山東省濟南市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保護技術與修復材料專業委員會主辦。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一直致力於保護材料研究,針對土遺址發生嚴重鹽害風化、酥粉、脫落、腐蝕損毀原貌,甚至坍縮等問題,研發出一種無機微量沉澱加固材料。研討會上,他介紹了這種材料作用於土遺址的透水、透光、透鹽等性能,以及自研發以來在西安半坡遺址、唐皇城牆含光門等大遺址保護中的應用效果。
  • 大慶文物丨滿天星鬥
    快速發展階段隨著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開展,大慶地區發現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遺存。其中,重點遺址在大規模發掘的基礎上,還開展了系統和有計劃的考古學研究工作。1977年,林甸縣東升公社建國大隊社員在牛尾巴崗燒磚取土時,發現了大量的人骨、骨器、青銅器及殘碎的陶器;1981年和1983年,文物工作者對牛尾巴崗墓葬進行了兩次調查。
  • 文物大市!濟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僅次於古都西安
    在12月25日召開的「輝煌『十三五』 奮進新時代」系列發布會上,濟南市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於茸介紹,濟南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4處,國有館藏文物20餘萬件,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市。
  • 石質文物風化率達八成 納米成「救命藥」
    「新型納米」將治癒石質文物「風化病」  「石質文物也是有生命的,也是需要呼吸的。防止石質文物風化腐蝕的傳統化學材料會堵住它們的孔隙,讓石頭從地下吸收的水蒸氣無法排出,最後導致文物表層繼續剝落。我們研製的新型納米複合材料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石質文物保護研究實驗室負責人朱一青這樣介紹他們的研究成果。
  • 損壞鐵器文物的主要因素及保護方法|博物館展櫃資訊
    由於鐵器文物長期埋於地下並受到嚴重的腐蝕,而在出土後又由於環境的急劇改變,加重了鐵器的腐蝕程度,如果不對其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不用幾年它就會面目全非。下面列舉鐵器文物形成鏽蝕的主要因素及保護鐵器文物的方法步驟以供參考:一、使鐵器腐蝕的主要因素通常出土的鐵器文物出現的損壞現象有生鏽、膨脹、龜裂、變形等,而鐵的化學性質比銅活潑,因此在自然環境中,鐵器比青銅器更難保存。
  • 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考古和博物館雖然都是跟文物打交道,但是工作上有很大不同,對我來說是個新課題。」如今的博物館,早已不是「文物陳列室」的初級階段。從全球範圍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博物館熱」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國家文物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5354個博物館全年舉辦展覽2.6萬個、教育活動近26萬次,參觀人次11.3億。
  •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被推介為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
    記者從甘肅省文物局獲悉,12 月 11 日,2020 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舉行。經過 20 家入圍項目單位代表精彩匯報和評審專家認真評議,中共惠州市惠城區委宣傳部等單位申報的 " 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 " 等 20 項案例被分別推介為 2020 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和優秀案例,其中,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申報的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入選 2020 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 量子物理學鑑定文物真假?
    普朗克、愛因斯坦等天才物理學家們或許也沒想到,量子物理學可以被「創造性應用」到文物鑑定領域。北京一家公司近日在京發布稱,通過一種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能夠對各種材質,諸如青銅器、金銀器、書畫作品等進行檢測鑑定,並得出被鑑文物藝術品生產、製作精確到「年」的準確結論。令人頭疼的文物鑑定問題真的被解決了?對此,業界資深文博專家在接受採訪時直斥這實則是一場「鬧劇」,「『國寶幫』確實需要整頓整頓了。」
  • 文物古蹟終究是要給人看的 怎麼與世隔絕
    如果秉持「為保護而保護」的心態,讓文物古蹟與世隔絕,讓世人無法從中得到精神養料,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就打了折扣。  9月5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宣布,在未來4年裡故宮將致力於改變既有展陳格局。9月29日,故宮從斷虹橋到冰庫的西部通路將率先開通,此後皇家冰 庫、御膳房、太子居住的毓慶宮也將陸續開放。
  • 《十二生肖》:文物是國家的一部分,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這部影片一開始雖然是以偷取文物,把文物從拍賣會賣掉開始的,而且整部片子也貫滿了打架的鏡頭,但是這部影片也存在了滿滿的溫暖。是一部積極進取,宣揚文物是國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護文物人人都有責任。看完影片讓我感覺到了熱血沸騰,愛護國家文物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