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鄭同修說。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在他看來,一件文物就是一大串故事,博物館的宣傳教育不在於文物的堆砌,而是要發掘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
文物本身不會說話
需要有人講出故事
「眼前的這個車馬坑,來自高青陳莊西周城址,馬的擺放姿勢特殊,又有牛角,很可能與祭祀有關。」在山東博物館三樓的考古山東展廳,鄭同修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一件文物的來歷。
當初為了將車馬坑整體起取至濟南,考古隊採取木板整體套箱、槽鋼加固等各種措施,動用了300噸吊車進行吊裝,僱用了5輛大平板車運輸才順利完成。當年主持高青陳莊西周城址考古發掘項目的,就是鄭同修。
1984年,從山東大學歷史系畢業後,鄭同修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和山東各地的考古工地打了30多年交道。山東博物館考古山東展廳裡的文物,有許多是他親手發掘出來的。
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考古和博物館雖然都是跟文物打交道,但是工作上有很大不同,對我來說是個新課題。」
如今的博物館,早已不是「文物陳列室」的初級階段。從全球範圍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博物館熱」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國家文物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5354個博物館全年舉辦展覽2.6萬個、教育活動近26萬次,參觀人次11.3億。
山東博物館作為省內文博的領頭羊,2019年的參觀人次達到200多萬,國慶假期時單日參觀人次有2萬多。鄭同修不曾想到,自己研究的冷門學問有朝一日如此火爆。
現實在倒逼著博物館人與時俱進。鄭同修認為,如果考古的任務是調查、發掘與研究,那麼博物館的職能就是宣傳、教育,「此外還要加上保護和研究」。
鄭同修表示,博物館辦展覽只是一種手段,從根本上說,是要講好文物故事,讓普通人能看得懂文物。「博物館宣傳的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宣傳的是五千年的文明史,要通過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通過研究和展覽讓社會看到文物和文物背後的故事,並通過這些文物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達到公共教育的目的。」
然而,講好故事並不容易。絕大多數博物館,玻璃櫃的文物面前,只有一枚簡單的銘牌,上面寥寥幾筆,寫著文物的名稱、年代、出土地。對觀眾來說,如此參觀博物館,只是走馬觀花,一頭霧水。
這一點,鄭同修格外有感觸。幾十年的考古經歷,讓他對文物有著別樣的感情,作為館長,他經常會親自為前來參觀的嘉賓講解。「許多發掘和保護工作我都曾參與其中,相比館內的講解員,更了解文物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像高青陳莊的車馬坑,如果沒有人去講解,那麼觀眾看到的可能就是一堆骨頭架子,一晃而過。」鄭同修說,實際上,每件文物背後,都藏著無數考古人的汗水和先民的智慧,博物館缺少的並不是故事,而是缺少講故事的人。
正因為如此,他特別提出山東博物館要加強保護和研究的職能,培養科研梯隊。在他看來,博物館的宣傳、教育職能,需要通過文物的收藏和展覽來實現,而學術研究則是辦好展覽的前提。
「展覽不是擺上文物就行,要研究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文物本身不會說話,得有專家通過深入的研究來讓文物說話,讓文物活起來。」鄭同修說。
科技打開新的天地
文創不是賺錢工具
2019年11月,山東博物館聯合湖北省博物館,共同舉辦「5G重構想像 跨時空協奏」活動,這是在全國博物館中首次探索利用5G技術。
當時,山東博物館所藏「天風海濤琴」,與湖北省博物館所藏「曾侯乙編鐘」相結合,在千裡之遙,兩地不同的樂器一同演奏同一首音樂,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跨時空的音樂盛典。這次嘗試,是山東博物館教育活動向社會公眾展示的新突破。
「藉助科技的力量打開博物館的邊界和場景,是博物館必然面對的挑戰和機遇。」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山東博物館的一些新變化,讓鄭同修更堅定了這點。
3月31日,山東博物館恢復開放。為防控疫情,博物館採取網上實名預約、總量控制、分時分流等措施,同時安排智能語音講解、數字導覽等方式,避免人員瞬間聚集。
鄭同修介紹,現在山東博物館每天觀眾限流3000人,遇到節假日高峰期,接待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為此,該館在線上服務方面採取了許多新措施,儘量滿足廣大觀眾的需求。
如今,山東博物館官方網站的「數字展廳」專欄,利用展廳360°全景掃描、VR虛擬實境、文物3D掃描等技術,結合數字文物展品庫,再現了包括常設展覽、專題臨展在內的13個實體展覽,讓全國觀眾足不出戶,便可欣賞展覽。
同時,山東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十多期「海岱微講堂」,通過線上圖文展示的方式,重點介紹了熹平石經、紅陶獸形壺、琺瑯金亭式六角燻爐等文物,為觀眾講述「齊魯瑰寶的那些事兒」。
說起2020年「文博圈」最火的技術,當然要數視頻直播。疫情期間,為滿足觀眾的文化需求,山東博物館講解員化身網絡主播,帶領觀眾領略文物的風採。為做好直播,講解員和工作人員多次演練,並在直播流程中設置了很多互動環節,用以提高觀眾參與度。
3月25日到29日,山東博物館連續舉辦5場「雲博物館」直播,涉及非洲動物大遷徙、古代「黑科技」、明代王爺的日常生活等主題,引發廣泛關注。僅在一個直播平臺上,觀眾就達到48萬到50萬人次,單場全平臺觀看量突破1000萬人次。山東博物館交出的直播答卷,讓「掌門人」鄭同修直呼「沒想到」。
最近,在「文博圈」另一個熱門詞「文創」領域,山東博物館也在大膽開疆拓土。
2019年11月,在2019山東國際文物保護裝備博覽會現場,近千人共同見證山東博物館文創智造雲平臺「魯博手禮」正式上線。稀世珍品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青銅器頌簋、殷商青銅亞醜鉞、失傳1700年的《孫子兵法》……這些魯博文化元素,通過手機一掃便可定製上百款產品,冰箱貼、國潮鞋、餐桌布、抱枕都被賦予了文化內涵。
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山東博物館文化創意設計活動」正式啟動,旨在以數字創意為切入,塑造「山東文博」「齊魯文創」品牌形象,整合山東省內各博物館豐厚館藏資源,助力山東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
不過,面對博物館文創熱潮,鄭同修保持著理性和克制。「文創產品的社會效益要高於經濟效益,文創是宣傳的工具,是文物走出博物館、走進群眾生活的一種形式,但絕不是賺錢的工具。」
在他看來,文創產品不必過於高大上,而是應該貼近人們的生活,突出性價比和實用性。「之前在一次文創大賽中,一件以大汶口陶壺為元素設計的加溼器就吸引了我。文創產品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持久。」
千館一面現象突出
博物館要抱團圖強
2019年11月,「香光馨遠——董其昌書風展」於山東博物館開展,在書畫藝術界引起了熱議。
董其昌是中國書畫史上的大家,工詩文,善書畫,精鑑藏,藝術成就極高。然而,由於董其昌書畫作品流傳分散,專題展覽並不容易辦起來。這次展覽共展出展品76件(套),除了山東博物館的館藏以外,天津博物館和濟南市博物館也給予了展品支持。
加強博物館合作,已經成為一種趨勢。7月3日,山東省博物館聯盟籌備會召開,山東博物館聯合濟南市博物館等省內16市博物館以及孔子博物館、山東大學博物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青州博物館作為發起單位,共同倡議成立「山東省博物館聯盟」。
目前,各地博物館的陳列以「通史展+專題展」的格局為主,由於文物藏品有限、展陳策劃缺少新意,許多博物館展覽單調,缺少吸引力,「千館一面」現象突出。
山東是博物館資源大省。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國博物館名錄,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5535家博物館,其中山東省各級、各類、各所有制博物館567家,總量居全國第一,佔全國博物館總數的10.24%。
山東各博物館擁有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然而,受場館和安保條件等限制,許多珍貴文物常年被存放於庫房之中,無緣與觀眾見面,造成資源浪費。與此同時,策展力量參差不齊,也制約了精品展覽的發展。在國外,策展人制度已成為主導博物館發展的動力之一。策展人負責對展覽的主題策劃、環境設計、展品籌措、時間規劃及宣傳策劃等進行全面統籌,有的大型展覽,策展周期甚至長達3到5年。
如今,包括山東博物館在內的國內一些大型博物館,已經有自己專業的策展人隊伍,而絕大多數中小博物館,尚不具備這方面的實力,加強館際交流勢在必行。
鄭同修認為,好的博物館需要有好的展覽,而好的展覽需要有好的文物和好的策展創意。目前,山東的文物資源和策展資源分散,而「山東省博物館聯盟」可以抱團取暖、形成合力,盤活全省的文物、人力以及財力等相關資源。
根據計劃,「山東省博物館聯盟」將遴選各地珍貴文物,共同打造精品展覽,同時在人員培訓、展覽交流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做大、做強山東的文博事業。「講好文物故事,要讓文物資源轉起來、動起來。」
鄭同修還希望通過舉辦全省博物館館長座談會、聯合考古機構等方式,匯聚更多力量,共同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促進文博事業發展。
文旅融合的大環境之下,越來越多的出遊人群把博物館列入遊覽計劃。伴隨著文博類綜藝節目的熱播,「跟著博物館去旅行」「為一座館,赴一座城」正成為受更多遊客青睞的旅遊方式,他希望山東博物館在這方面能更有作為。
「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鄭同修說。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