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2020-12-04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鄭同修說。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在他看來,一件文物就是一大串故事,博物館的宣傳教育不在於文物的堆砌,而是要發掘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       

文物本身不會說話

需要有人講出故事

「眼前的這個車馬坑,來自高青陳莊西周城址,馬的擺放姿勢特殊,又有牛角,很可能與祭祀有關。」在山東博物館三樓的考古山東展廳,鄭同修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一件文物的來歷。

當初為了將車馬坑整體起取至濟南,考古隊採取木板整體套箱、槽鋼加固等各種措施,動用了300噸吊車進行吊裝,僱用了5輛大平板車運輸才順利完成。當年主持高青陳莊西周城址考古發掘項目的,就是鄭同修。

1984年,從山東大學歷史系畢業後,鄭同修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和山東各地的考古工地打了30多年交道。山東博物館考古山東展廳裡的文物,有許多是他親手發掘出來的。

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考古和博物館雖然都是跟文物打交道,但是工作上有很大不同,對我來說是個新課題。」

如今的博物館,早已不是「文物陳列室」的初級階段。從全球範圍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博物館熱」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國家文物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5354個博物館全年舉辦展覽2.6萬個、教育活動近26萬次,參觀人次11.3億。

山東博物館作為省內文博的領頭羊,2019年的參觀人次達到200多萬,國慶假期時單日參觀人次有2萬多。鄭同修不曾想到,自己研究的冷門學問有朝一日如此火爆。

現實在倒逼著博物館人與時俱進。鄭同修認為,如果考古的任務是調查、發掘與研究,那麼博物館的職能就是宣傳、教育,「此外還要加上保護和研究」。

鄭同修表示,博物館辦展覽只是一種手段,從根本上說,是要講好文物故事,讓普通人能看得懂文物。「博物館宣傳的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宣傳的是五千年的文明史,要通過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通過研究和展覽讓社會看到文物和文物背後的故事,並通過這些文物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達到公共教育的目的。」

然而,講好故事並不容易。絕大多數博物館,玻璃櫃的文物面前,只有一枚簡單的銘牌,上面寥寥幾筆,寫著文物的名稱、年代、出土地。對觀眾來說,如此參觀博物館,只是走馬觀花,一頭霧水。

這一點,鄭同修格外有感觸。幾十年的考古經歷,讓他對文物有著別樣的感情,作為館長,他經常會親自為前來參觀的嘉賓講解。「許多發掘和保護工作我都曾參與其中,相比館內的講解員,更了解文物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像高青陳莊的車馬坑,如果沒有人去講解,那麼觀眾看到的可能就是一堆骨頭架子,一晃而過。」鄭同修說,實際上,每件文物背後,都藏著無數考古人的汗水和先民的智慧,博物館缺少的並不是故事,而是缺少講故事的人。

正因為如此,他特別提出山東博物館要加強保護和研究的職能,培養科研梯隊。在他看來,博物館的宣傳、教育職能,需要通過文物的收藏和展覽來實現,而學術研究則是辦好展覽的前提。

「展覽不是擺上文物就行,要研究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文物本身不會說話,得有專家通過深入的研究來讓文物說話,讓文物活起來。」鄭同修說。

科技打開新的天地

文創不是賺錢工具

2019年11月,山東博物館聯合湖北省博物館,共同舉辦「5G重構想像 跨時空協奏」活動,這是在全國博物館中首次探索利用5G技術。

當時,山東博物館所藏「天風海濤琴」,與湖北省博物館所藏「曾侯乙編鐘」相結合,在千裡之遙,兩地不同的樂器一同演奏同一首音樂,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跨時空的音樂盛典。這次嘗試,是山東博物館教育活動向社會公眾展示的新突破。

「藉助科技的力量打開博物館的邊界和場景,是博物館必然面對的挑戰和機遇。」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山東博物館的一些新變化,讓鄭同修更堅定了這點。

3月31日,山東博物館恢復開放。為防控疫情,博物館採取網上實名預約、總量控制、分時分流等措施,同時安排智能語音講解、數字導覽等方式,避免人員瞬間聚集。

鄭同修介紹,現在山東博物館每天觀眾限流3000人,遇到節假日高峰期,接待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為此,該館在線上服務方面採取了許多新措施,儘量滿足廣大觀眾的需求。

如今,山東博物館官方網站的「數字展廳」專欄,利用展廳360°全景掃描、VR虛擬實境、文物3D掃描等技術,結合數字文物展品庫,再現了包括常設展覽、專題臨展在內的13個實體展覽,讓全國觀眾足不出戶,便可欣賞展覽。

同時,山東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十多期「海岱微講堂」,通過線上圖文展示的方式,重點介紹了熹平石經、紅陶獸形壺、琺瑯金亭式六角燻爐等文物,為觀眾講述「齊魯瑰寶的那些事兒」。

說起2020年「文博圈」最火的技術,當然要數視頻直播。疫情期間,為滿足觀眾的文化需求,山東博物館講解員化身網絡主播,帶領觀眾領略文物的風採。為做好直播,講解員和工作人員多次演練,並在直播流程中設置了很多互動環節,用以提高觀眾參與度。

3月25日到29日,山東博物館連續舉辦5場「雲博物館」直播,涉及非洲動物大遷徙、古代「黑科技」、明代王爺的日常生活等主題,引發廣泛關注。僅在一個直播平臺上,觀眾就達到48萬到50萬人次,單場全平臺觀看量突破1000萬人次。山東博物館交出的直播答卷,讓「掌門人」鄭同修直呼「沒想到」。

最近,在「文博圈」另一個熱門詞「文創」領域,山東博物館也在大膽開疆拓土。

2019年11月,在2019山東國際文物保護裝備博覽會現場,近千人共同見證山東博物館文創智造雲平臺「魯博手禮」正式上線。稀世珍品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青銅器頌簋、殷商青銅亞醜鉞、失傳1700年的《孫子兵法》……這些魯博文化元素,通過手機一掃便可定製上百款產品,冰箱貼、國潮鞋、餐桌布、抱枕都被賦予了文化內涵。

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山東博物館文化創意設計活動」正式啟動,旨在以數字創意為切入,塑造「山東文博」「齊魯文創」品牌形象,整合山東省內各博物館豐厚館藏資源,助力山東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

不過,面對博物館文創熱潮,鄭同修保持著理性和克制。「文創產品的社會效益要高於經濟效益,文創是宣傳的工具,是文物走出博物館、走進群眾生活的一種形式,但絕不是賺錢的工具。」

在他看來,文創產品不必過於高大上,而是應該貼近人們的生活,突出性價比和實用性。「之前在一次文創大賽中,一件以大汶口陶壺為元素設計的加溼器就吸引了我。文創產品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持久。」

千館一面現象突出

博物館要抱團圖強

2019年11月,「香光馨遠——董其昌書風展」於山東博物館開展,在書畫藝術界引起了熱議。

董其昌是中國書畫史上的大家,工詩文,善書畫,精鑑藏,藝術成就極高。然而,由於董其昌書畫作品流傳分散,專題展覽並不容易辦起來。這次展覽共展出展品76件(套),除了山東博物館的館藏以外,天津博物館和濟南市博物館也給予了展品支持。

加強博物館合作,已經成為一種趨勢。7月3日,山東省博物館聯盟籌備會召開,山東博物館聯合濟南市博物館等省內16市博物館以及孔子博物館、山東大學博物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青州博物館作為發起單位,共同倡議成立「山東省博物館聯盟」。

目前,各地博物館的陳列以「通史展+專題展」的格局為主,由於文物藏品有限、展陳策劃缺少新意,許多博物館展覽單調,缺少吸引力,「千館一面」現象突出。

山東是博物館資源大省。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國博物館名錄,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5535家博物館,其中山東省各級、各類、各所有制博物館567家,總量居全國第一,佔全國博物館總數的10.24%。

山東各博物館擁有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然而,受場館和安保條件等限制,許多珍貴文物常年被存放於庫房之中,無緣與觀眾見面,造成資源浪費。與此同時,策展力量參差不齊,也制約了精品展覽的發展。在國外,策展人制度已成為主導博物館發展的動力之一。策展人負責對展覽的主題策劃、環境設計、展品籌措、時間規劃及宣傳策劃等進行全面統籌,有的大型展覽,策展周期甚至長達3到5年。

如今,包括山東博物館在內的國內一些大型博物館,已經有自己專業的策展人隊伍,而絕大多數中小博物館,尚不具備這方面的實力,加強館際交流勢在必行。

鄭同修認為,好的博物館需要有好的展覽,而好的展覽需要有好的文物和好的策展創意。目前,山東的文物資源和策展資源分散,而「山東省博物館聯盟」可以抱團取暖、形成合力,盤活全省的文物、人力以及財力等相關資源。

根據計劃,「山東省博物館聯盟」將遴選各地珍貴文物,共同打造精品展覽,同時在人員培訓、展覽交流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做大、做強山東的文博事業。「講好文物故事,要讓文物資源轉起來、動起來。」

鄭同修還希望通過舉辦全省博物館館長座談會、聯合考古機構等方式,匯聚更多力量,共同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促進文博事業發展。

文旅融合的大環境之下,越來越多的出遊人群把博物館列入遊覽計劃。伴隨著文博類綜藝節目的熱播,「跟著博物館去旅行」「為一座館,赴一座城」正成為受更多遊客青睞的旅遊方式,他希望山東博物館在這方面能更有作為。

「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鄭同修說。

來源:齊魯晚報

相關焦點

  • 鄭同修:從考古大咖到山東博物館掌舵人
    對鄭同修來說,14個小時不吃不喝,「不是事兒」。 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的科研成果亦是碩果纍纍,其代表作《山東漢代墓葬出土陶器的初步研究》通過研究出土陶器對山東漢代考古進行了科學分期,一舉奠定其山東漢代考古權威的學術地位。
  • 文博安防:文物博物館及文物保護單位安防工程現場勘察指南
    因此建議在文博安防工程方面使用」勘察報告「。如果你不注意使用了」勘查「,那就通篇全用,不能混用。文博系統的安防工程必須去由設計師現場進行細緻、實地勘察,這個」工程勘察「不是去看一看就行了,也不能沒去過現場就把全套設計方案編制好。這也涉及到初步設計方案能否通過專家組的評審,項目現場勘察報告,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現狀照片,不是早期拍的,也不是宣傳拍的、不是風光照。
  • 「通訊」山東文博書畫研究會第四屆換屆大會昨日圓滿召開
    6月16日上午,山東文博書畫研究會第四屆換屆大會在山東博物館隆重舉行。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行政許可處副處長禚柏紅、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副館長楊波、副館長盧朝輝等領導出席會議。山東文博書畫研究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及理事、會員等共同出席了本次會議。
  • 《如果國寶會說話》搭載融媒體時光機 穿越千年
    ,在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展現出了極具現代感和網感的氣質,成功轉型「網紅」,更因其所散發出的自信,俘獲眾多文博粉。而《如果國寶會說話》本身也因其「短小精煉有內涵」的微紀錄形式,或懸疑、或歡脫、或賣萌的花式風格收穫眾多「來電」。一刷不夠,二刷來湊,該片霸氣承包央視紀錄頻道八點檔,再次引爆「查收國寶留言」潮。
  • 「文博會」一鍵看「核心」
    本報訊 黑客現場偽裝成妻子手機號給你打電話,3D動畫一鍵解密量子計算機晶片位置,「雲賞文博」虛擬現場帶你體驗坐進演播室的感覺。今年文博會精彩不斷,超強體驗感讓觀眾感受合肥「黑科技」的魅力。   危險警示教育值得一看   「現在市面上還存在詐騙分子修改號碼進行電話詐騙的手段,受害者不乏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
  • 《十二生肖》:文物是國家的一部分,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這部影片一開始雖然是以偷取文物,把文物從拍賣會賣掉開始的,而且整部片子也貫滿了打架的鏡頭,但是這部影片也存在了滿滿的溫暖。是一部積極進取,宣揚文物是國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護文物人人都有責任。看完影片讓我感覺到了熱血沸騰,愛護國家文物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有的責任。
  • 提高著作權法律意識 做好文博出版傳播文創工作
    第三次修正後的著作權法共6章67條,完善和新增內容42處,將對文博出版傳播文創工作產生深遠影響。為更好更快地理解這部新修改的法律,11月27日,中國文物學會法律專業委員會與文博出版傳媒專業委員會共同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學習會,學習研討著作權法最新修改內容對文博出版、傳播、文創工作的意義與影響。
  • 《大自然在說話》:太震撼了,值得每一個農業人思考,敬畏自然,敬畏...
    視頻 《大自然在說話》太震撼了! 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認真耐心地觀看完! 如果你也被這個視頻震撼了!觸動了!
  • 「文物數位化」加速甘肅與絲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
    「文物數位化」加速甘肅與絲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 2021-01-04 10:51: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王詩堯
  • 小逄觀星|樊建川:「撿破爛」54年,篤信文物富有永恆魅力
    11月14日上午,在四川大邑縣舉辦的第10屆建川博物館近現代收藏交流會開幕式上,我見到了文博奇人樊建川。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誰人不識樊建川。下過鄉、扛過槍,教過書,34歲成為宜賓市常務副市長,後辭職搞房地產(當時,來自家人、朋友、同事的質疑之聲,可想而知),後迷戀軍事收藏,把十幾年積累的巨資投到博物館建設上。
  • 《國家寶藏》第三季將至,九處文博向我們走來:是驚豔、是情懷!
    2017年12月3日,在這個央視文化節目元年的尾聲,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以強勢的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豆瓣9.1分!這就是17年年末登場,但一躍成為17年最受關注大陸電視綜藝,力壓當年爆火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的《國家寶藏》。
  • 「戲精」來了:文物表情包萌萌噠
    文物裡出了「戲精」後,各文博單位腦洞越開越大,最近,來自甘肅省博物館的文物表情包走紅了。文物之所以能成為「戲精」,其主要「萌點」就在於豐富生動的表情。網友評價:「戳中笑點了。」「很有親和力。」「接地氣。」「換個角度看,文物也可以很可愛。」「一下子就能記住文物的樣子了。」
  • 長三角文博會|出圈破陣,在文博會看到多元化的上海報業集團
    上海報業集團將這座武康路上的網紅老建築搬進了文博會展區。從百年前的海派歷史,到最新潮的科學技術,在本屆文博會上,上海報業集團以500平方米的超大展位面積,打造了一處沉浸式未來觀感空間。據悉,上海報業集團已連續三年參展長三角文博會。今年是上海報業集團與東方網聯合重組後,首次亮相文博會。
  • 第六屆大創賽 | 網際網路服務類優秀作品《文物繪說話》IP公益平臺
    作品:《文物繪說話》IP公益平臺作者:展旭豪 李行昊 楊鈺璇學校:湖北工業大學工技術學院該作品搭建了以歷史文物為切入點的網絡平臺並在相關渠道宣傳與推廣公司的服務和公益行動,充分應用「網際網路+」模式來宣傳、推廣,並且完善服務。
  • ...司馬金龍俑陣、龍流人足盤、貘鈕夔紋鏡…看山西五家文博單位...
    與此同時,由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中國文博」聯合全國相關文博機構官方帳號開展,海內外100多家文博機構積極參與「文物系荊楚祝福頌祖國」接力活動,也落下了帷幕。本次活動共持續了35天,通過400多張精美豐富的主題海報,為抗疫行動匯聚精神力量。
  • 國際博物館日 喜馬拉雅聯合多家博物館打造「雲逛」文博大餐
    「雲逛博物館」系列文博大餐。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喜馬拉雅推出「雲逛博物館」系列文博大餐。喜馬拉雅 供稿當天,喜馬拉雅攜手雲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青州市博物館精心挑選鎮館之寶,由館長撰寫並播講發刊詞,邢昭林、周潔瓊、沈月、木子洋、王嘉、安悅溪等知名青年演員、歌手化身「文物推薦官」,聯合推出《把國寶講給你聽》特別專輯。
  • 甘肅省「三區」文博人才培養理論培訓階段圓滿結束
    9月24日下午,由甘肅省文物局主辦、國家文物局(陝西師範大學)文博人才培訓示範基地承辦,為期25天的甘肅省「三區」文博人才培養第一階段理論培訓在陝西師範大學舉行結業儀式。結業儀式由國家文物局(陝西師範大學)文博人才培訓基地副主任曹瑋主持。
  • 量子物理學鑑定文物真假?
    普朗克、愛因斯坦等天才物理學家們或許也沒想到,量子物理學可以被「創造性應用」到文物鑑定領域。北京一家公司近日在京發布稱,通過一種量子文物藝術品鑑定儀,能夠對各種材質,諸如青銅器、金銀器、書畫作品等進行檢測鑑定,並得出被鑑文物藝術品生產、製作精確到「年」的準確結論。令人頭疼的文物鑑定問題真的被解決了?對此,業界資深文博專家在接受採訪時直斥這實則是一場「鬧劇」,「『國寶幫』確實需要整頓整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