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逄觀星】
初冬近觀樊建川
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 逄春階
開幕儀式前,舞臺上跳上來一個人,戴著眼鏡,留著小平頭,說:「在開幕前我先說幾句。」於是,呱啦呱啦開說,這誰呀?如此冒昧。說他今年疫情期間的博物館運營損失不小,說到自己成都的50個館、重慶的11個館,還說要在廣州建一百個主題館等等。「有人說我是建博物館的大將,我是大醬,醬油、醬香的醬。做有味道的事兒。」哦,他就是樊建川呀。說了大約一刻鐘,樊建川宣布收藏交流會開幕,沒有請專業主持人,樊建川就是主持人,介紹嘉賓,幽默風趣,灑脫自然。這傢伙!
11月14日上午,在四川大邑縣舉辦的第10屆建川博物館近現代收藏交流會開幕式上,我見到了文博奇人樊建川。
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誰人不識樊建川。下過鄉、扛過槍,教過書,34歲成為宜賓市常務副市長,後辭職搞房地產(當時,來自家人、朋友、同事的質疑之聲,可想而知),後迷戀軍事收藏,把十幾年積累的巨資投到博物館建設上。趁著想法還熱乎,說幹就幹,從2004年底開始,連續9個月建了五大主題館:中共抗戰的「中流砥柱館」、國民黨抗戰的「正面戰場館」、美國援華的「飛虎奇兵館」、「不屈戰俘館」、「侵華日軍罪行館」,經國家6部委嚴格審查全部合格,於200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館,以後他建的館就越來越多,建川博物館成了「聚落」。2018年他與馬雲、任正非、馬化騰、柳傳志等一起入選「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名單。
參觀建川博物館「聚落」,最讓我震撼的是中國壯士群雕廣場,所有壯士造像陣式都放置在一個「V」字型下沉式凹槽的空間環境中。這個「V」字型下沉式凹槽總長81.5米寬,寬45米,象徵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時刻。200多名壯士怎麼擺布?按戰區,按功勳,還是按軍銜、派別?樊建川腦海裡迴響的是,守護每一寸國土,是每一個壯士的神聖責任,就按壯士當時堅守國土的真實位置。「標尺」找到了,一下子,就有了秩序。俯瞰這個壯士方陣,就是一幅抽象的中國地圖。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映入眼帘,這是鋼鐵之陣、威武之陣、團結之陣、勝利之陣。我驚嘆樊建川把碎片化的信息一下子整合成一個整體的能力。這是樊建川的「串珠」之功,這真是大手筆。
11月14日下午,我有幸聽樊建川談博物館和博物文化,感覺他就是個小夥子,語速特快,激情四射。「我們不說話,讓文物說話。」樊建川自豪的一件事是2015年,他聯合多家單位共同發起「銘記·致敬——探尋駝峰英雄軌跡」公益活動,奔赴西藏林芝市波密縣尋找77年前失事的編號為41-24688的C-87型美軍運輸機遺骸,發現了美軍飛行員的28塊遺骨。他自掏腰包花費近400萬,在高原上建了三座橋,邀請了200多個藏族同胞搜尋。樊建川還透露了找到美軍遺骸背後的一個小故事,「我們搜尋隊找到一隻美軍皮靴,皮靴裡,還有一隻人腳,由於常年凍在冰川裡,並未完全腐爛。這是後來化驗的鐵證。」這件事引起了巨大轟動。做這一切,如果沒有激情,很難完成。
近距離接觸樊建川,事出偶然,濰坊市和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有關人員去四川建川博物館參觀學習,我有幸隨行。樊建川侃侃而談,他說了好多,比如,一座城市要靠博物館來體現自己獨特的內在氣質,沒有厚重的博物館,城市面貌會模糊,博物館讓城市更加沉穩,這些沉澱下來的東西,必將成為城市發展的推動力。等等。遺憾錄音筆操作有誤,一個字也沒錄下來,好在隨手在本子上記了些。
樊建川(中)與友人
樊建川說:「我就是個『破爛王』,自上世紀60年代在大街上撿拾傳單起計,撿拾『破爛』已經有54年。破爛王之稱,絕對不是浪得虛名。生命不息,撿拾不止!」樊建川曾在各地包括國外的「地攤」上,「撿」了一萬餘本手寫的筆記本。
樊建川篤信文物身上承載的東西超越國度,跨越時空,富有永恆魅力,價值不可估量。它們是歷史的親歷者、見證者、參與者,其中不少都經歷了風霜雪雨,甚至槍林彈雨,它們正期待著人們去打開塵封百年,甚至千年的秘密,喚醒子孫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刻不容緩。
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離別,樊建川說起自己這些年建博物館的一個感悟:「收藏當事人的文物,真的靠緣分。」緣分得來,靠啥?真誠和敬畏,對人的真誠,對歷史、對文物的敬畏。
我們在建川博物館的阿慶嫂休閒莊聊天,「阿慶嫂」是《沙家浜》中的人物呀,她不在四川。「請過來,她就來了,但心要誠。」樊建川說。
【「小逄觀星」是中國作協會員、大眾日報逄春階老師的專欄,每周一期,關注熱點文化現象,文章可讀耐讀,這一品牌欄目已經堅持了十六個年頭,是山東省新聞名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