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和一日》,解讀安哲羅普洛斯對永恆的理解以及生命的價值

2021-01-08 軌道為你而來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是希臘國寶級導演,他與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屬於同時代人,由於特殊的環境因素影響,其導演之路起步較晚,在35歲才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重建》,不過與塔可夫斯基極為相似的是,他從小便充滿了對詩歌的熱愛和哲理思考的追問,並將詩歌、影像與自己的人生閱歷充分結合,與塔可夫斯基一同探索著人類的內心世界和電影的詩意表達。

《永恆和一日》是他1998年對現實與歷史、時間與生命、人性與救贖思考的結晶,榮獲第4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安哲羅普洛斯將其豐富的人生經歷融入到希臘獨有的地理位置和人物角色心理之中,不斷用詩歌的形式探尋生命的內涵和外延,啟發觀眾反思生命的意義。

影片講述了一位癌症晚期病人亞歷山大在妻子離世、母親病危、女兒隔閡時出現的困頓與迷惑,在生命的最後一日,他意外發現了一份妻子安娜30年前寫給他的信,這封信如同一把穿越時空的鑰匙,將亞歷山大靈魂深處那道始終禁閉的心門打開,在亞歷山大與逃難小男孩偶遇的流浪過程中,重新認識到自我和時間的價值,也理解了「永恆」的含義。

儘管影片採用了很多插敘、象徵和隱喻的方式,讓觀眾產生嘆為觀止、眼花繚亂的感受,但本文並不想過多解析這些表象的啟示作用,而想從故事背景、流浪情結、珍貴親情和孤獨救贖這四個方面來進行分析,這四個方面都與導演的經歷密不可分,既互相獨立又彼此影響,成為影片主題關於時間和生命意義最為重要的內涵。

01、從二戰到希臘內戰,戰亂的狀態和隔絕的邊界構成無形的「圍城」,訴說著希臘和導演艱辛的過往歲月

古希臘文明源遠流長,時至今日,希臘文化中仍然流淌著濃鬱的詩意、律動的音符、優美的舞蹈和可敬的悲劇。這種強烈的震撼效果與其悠久的歷史密不可分,也深深影響著在此成長的安哲羅普洛斯。

1935年出生的安哲羅普洛斯經歷了二戰和1944年-1949年的希臘內戰,此時的希臘國內經濟衰退、政權更迭,混亂不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戰爭讓人民處於漂泊、動蕩之中,由此帶來了深沉的心理陰影。1944年,9歲的安哲羅普洛斯就曾和母親一起在漫山遍野的屍體中尋找父親的身影,血腥的場景長期烙印在他的心中揮之不去,因此「流浪」和「回家」構成了其影片最為重要的一個主題,也在本片中得到了最深刻的呈現。

影片中阿爾及利亞的小男孩被人販子當街抓捕,關在一個暗無天日的居所,而他並非個例,還有不可勝數的孩子每天抓來,並販賣給因為戰亂、災難喪失孩子的蒼老父母家。影片看似輕描淡寫地作為背景介紹,但其中蘊含著戰爭帶來的無盡痛苦,因為戰爭,無數的家庭妻離子散,無數的青年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無數的孩子面臨被販賣流浪的命運,亞歷山大偶然間救助了一名孩子,可是其他孩子呢?如何才能從根源上杜絕這種現象?顯然指向的都是戰亂的狀態和動蕩的時局。

當亞歷山大將小男孩帶到邊界之時,電網上掛滿的「攀爬屍體」和從遠處走來的軍官身影都讓亞歷山大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此時沒有一句交談,壓抑的恐怖氛圍卻無處不在,亞歷山大拉著小男孩就跑,作為一名飽經風霜的老人,他對這種場景的恐懼程度令人咂舌,有形的邊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構建起的心理邊界。

安哲羅普洛斯有兩年的服兵役經歷,所以他更能認清軍隊與人民的關係,在邊界上,全副武裝的軍人具有極強的暗示效果,表達出的便是希臘由於戰爭帶來的千瘡百孔的現實環境。由此也讓惺惺相惜的亞歷山大和小男孩有了心理上的默契,兩人跨越時間的局限成為「忘年交」更讓影片中的「流浪情結」顯得彌足珍貴。

02、從亞歷山大到小男孩,流浪情結貫穿始終,「買來的詞彙」代表每個人不同的生命體驗和經歷

流浪情結是導演對戰爭的理解和延伸,在戰亂年代,親人的漂泊流浪考驗著每一個家庭,這裡流浪不僅代表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狀態,還有對未來人生之路的不斷探尋,更象徵心靈成長道路的摸索和回歸。

正因為邊界阻礙的存在,「家」成為一個夢寐以求卻遙不可及的字眼。流浪不僅是因為無家可歸,更是因為有家難歸(心理層面)。一方面,安哲羅普洛斯童年時對父親「回家」欣喜若狂的情緒記憶猶新,這種漂泊的狀態往往預示著人物心理上的病態;另一方面則反映出國家淪陷狀態下文化、歷史、宗教等方方面面遭受毀滅性打擊之後精神上出現的心神不寧、漂泊流浪。

亞歷山大作為一名作家和詩人,一生都在追尋著詞彙的精煉美妙,於是小男孩心領神會地四處給他「買詞」,其中三個詞彙分別為「蔻芙拉」、「放逐者」、「夜深了」,都具有深刻的韻味。亞歷山大反覆追問小男孩「蔻芙拉」是不是他的家鄉,小男孩始終未置可否,但其實「蔻芙拉」在俄語中代表「祝你好運」的意思,小男孩的沉默不語耐人尋味。「放逐者」是小男孩「村裡女人常說的」,亞歷山大解釋為「永遠的陌生人」,戰爭不僅讓兩個國家有可能呈現敵對狀態,也對處於邊緣的鄉村造成巨大的影響,這種帶有詩意的表達方式浪漫唯美,真實殘酷。「夜深了」作為小男孩回家前的最後一個詞,不僅象徵著一天的結束,還象徵著小男孩新生活的開始,這三個詞表達出了小男孩對於亞歷山大美好的祝願:夜深了,祝你好運,永遠的陌生人。

看似簡單的詞語卻神奇的發生了關聯,每一個詞不單單是字面的含義,而是代表了不同人群對於生活和生命的不同感悟,詞彙本身並無含義,只有用在不同的場景和人物中才被賦予了內涵,亞歷山大一生都在苦苦追尋的創造靈感竟被小男孩輕鬆破解,更為可貴的是,小男孩為亞歷山大提供了對生命解讀的另一類視角,那就是親情的可貴。

03、從母親到女兒,冰冷的離別隔斷濃鬱的親情,心靈的家園遠比詩和遠方更值得珍重

亞歷山大與小男孩突破了年齡的限制,心靈彼此靠近,小男孩的悽慘境遇與亞歷山大的處境構成鮮明對比,更突出亞歷山大孤獨、寂寞的內心,他無依無靠,只有一隻狗陪伴,而這種情況完全是亞歷山大自己造成的,他人為設置了心理上的邊界,阻斷了與親人之間的溝通。

儘管功成名就,最後一天卻還在考慮創造《被囚的自由》,完成希臘詩人的心願。可他自己的人生又何嘗不是「被囚的自由」?一生困在詩歌的疆域中無法自拔,孤獨地享受著無盡的黑夜。女兒要賣掉海邊的房子,原因是「周圍都是公寓,兩個人住在這麼大的房子裡面會很孤獨」。亞歷山大聽聞竟然難過起來,原因並不是孤獨,反而是因為房子。他並不把孤獨當做一件悲傷的事情,反而因為物化的房子而傷感。當母親因為衰老而忘掉亞歷山大,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因為追求夢想而付出的代價,母親一遍遍呼喊「亞歷山大、亞歷山大」,更像是敲擊著他心靈的窗戶,讓他敞開溝通的心門,不要讓冰冷的離別隔斷濃鬱的親情。

亞歷山大始終不清楚流浪的目的,他曾說「為何我要流浪,為何我不認得歸程,在這個講著自己母語的地方,卻感覺不到希望」。之所以會失去希望,正是因為他將詩和遠方看的高於家人,影片中有段詩意表達直切要害「送你蘋果會爛沒,送你玫瑰會枯萎,送你葡萄會壓碎,給你我的淚水」,為何會有淚水?觀眾隔著銀幕就能感受到家人對於亞歷山大心靈的呼喚,這份淚水來自於他的妻子、母親和女兒,更來自於這片厚重的土地。

影片從亞歷山大童年開始,到亞歷山大獨立站在海邊結束。開頭對白為「什麼是時間?」」爺爺說時間是一個孩子,在海邊玩沙包」,結尾為「明天是什麼,明天會持續多久?」「比永遠多一天」。將時間比作天真浪漫的孩子形象生動,可結尾卻讓亞歷山大陷入孤獨的反思,散發出悲劇的氛圍相當明顯,彰顯出希臘式悲劇的強大魅力。

04、從喜劇到悲劇,在人性的脆弱和社會的殘酷中尋求救贖,在孤獨的心境尋找自我

安哲羅普洛斯曾說自己不會寫喜劇,原因正在於古希臘悲劇的深刻影響,這一點在其電影中表現的格外明顯。儘管他的電影無時無刻都散發出詩意般的哲理思考,但仍然難以掩蓋其中的悲情元素,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孤獨心境的描述。

即使是影片中充滿喜慶元素的女孩結婚,也被亞歷山大因為養的狗無人寄存而打斷,讓內心的無奈和悲傷衝淡喜悅和浪漫。婦人說的「今天是我兒子結婚」在亞歷山大「你兒媳真漂亮」的敷衍了事中營造出一種荒誕的喜劇效果,其核心仍然是壓抑的情緒與悲情的氛圍。

小男孩更像是亞歷山大精神的象徵和隱喻,亞歷山大問小男孩「你從哪裡來?會說希臘語嗎?」小男孩只是微笑回應,這個問題更像是對自我的質問「我從哪裡來?我對國家的歷史認知是什麼?」,當流浪旅程結束時,小男孩找到了人生新的起點,而亞歷山大走向了人生的終點,孩子面臨的仍將是漂泊之旅,亞歷山大則與小男孩精神發生了重合,預示著生命循環的生生不息。

不難看出,影片中社會依然殘酷無比,沒有人關心小男孩的過去和未來,正如除了家人外,沒有人關心亞歷山大的身體和精神,每個人安於一角,享受著戰亂之外片刻的寧靜,影片定格在1966年9月20日,真實的場景映射來源於安哲羅普洛斯的回憶,體現出戰亂背景下人性的脆弱和社會的殘酷,以此來探究時間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正如片名「永恆和一日」所表達的,「永恆」與「一日」既是包含關係,永恆包含一日;也是並列關係,明天比永恆多一天,也即一日從屬且超越永恆。在我看來,安哲羅普洛斯想表達的真實含義是:一日即永恆。影片中的亞歷山大度過的最後一天便是他的「永恆」,永恆等同於一日。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每一天也是永恆,把每一天都作為人生最有意義的一天來過,人生才會因為每一天的永恆充滿意義。

妻子給壓力山大的詩非常唯美且悲情,其中一句「請將這一天送給我,猶如我的最後一天,請將這一天送給我」。也正是在如此孤獨的心境中,亞歷山大體會到了永恆的意義,找尋到了真實的自我,修補了心中對妻子的愧疚,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永恆和一日》作為安哲羅普洛斯的代表作,以一個孤獨的生命象徵,隱喻著生命的寶貴和親情的無價,讓抽象的含義形象化、具體化,從歷史和文化的視野聚焦在希臘這片土地上的情感關懷,儘管流浪還在繼續,但只要理解了「永恆」的含義,心靈的家園便不再遙遠。

相關焦點

  • 豆瓣9.0《永恆和一日》:當電影遇上詩歌,生命的本相便浮現
    可直到我上周看了希臘電影《永恆和一日》後,我頓時覺得,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明天?這個假設題很有它出現的必要性。希臘,奧運聖火的源頭,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鄉,那裡有度假勝地愛琴海,一個光是讀出它的名字就覺得古老又浪漫的歐洲國家,在那裡所誕生的電影《永恆和一日》亦是如此。
  • 紀念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將最後一天包作禮物,塞滿旅途與夢境
    1967年起,安哲羅普洛斯開始拍攝電影,他的電影生涯差不多持續了半個世紀,從早期作品《放送》《重建》,到令他躋身世界電影大師行列的 「希臘近代史」三部曲(《1936年的歲月》《流浪藝人》《獵人》)、「漂泊/沉默」三部曲(《塞瑟島之旅》《養蜂人》《霧中風景》),「邊境/追尋」三部曲(《鸛鳥踟躕》《尤裡西斯的凝視》《一日和永恆》),和未完成的「希臘/悲傷」三部曲(《悲傷草原》
  • 生命甜美——回憶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
    生命甜美——回憶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 2012-02-14 13:24 作者:萇萇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2年第6期
  • 奉獻便是生命的永恆,奉獻便是生命的價值
    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讓這「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滲入我們的心靈,著心、心平氣和的去體驗、去察覺這一種靈魂深處的安詳,側耳聆聽這僅屬於我們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動人的節奏。但,這種聆聽,它絕不是僅限於、執著於「我」,而是觀察一種生命狀態能夠擴展和超脫到什麼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深處又會是如何?生命不止,奮鬥不息!
  • 卡蘭卓:安哲羅普洛斯的「御用」作曲家,希臘文化傳承的光與火
    但是,有她和安哲羅普洛斯合作過8部影片(最後一部未完成),以及創作的名滿天下的戲劇音樂《特洛伊婦人》,人們相信,她已經將希臘的名字,重新納入世界音樂的版圖。肅穆與靜默,來自於童年的聲響記憶提切俄(Teichio),希臘中部的一個小山村。卡蘭卓的出生地。幼年的記憶深處,那畫卷般的回憶恍然出世:「風之歌吟,雨打石屋頂,溪水流淌,夜鶯鳴囀,落雪寂無聲。
  • 專訪希臘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
    雖然近期鮮有新片問世,但現年71歲的希臘著名導演安哲羅普洛斯並沒有就此停止他的電影步伐。2003年的《悲傷草原》延續了安哲羅普洛斯一貫的長鏡頭風格,正在俄羅斯取景拍攝的《希望之翼》則是《希臘三部曲》的第二部。時間是他電影的永恆主題。但時間是什麼?安哲羅普洛斯說:「我寧願用巴門尼德的話來為這個名詞下個定義:它根本就不存在。」
  • 《永恆族》的「永恆」存在機制揭秘,超越造物主的美麗和詭秘!
    自本月開始,漫威將開始連載《永恆族》的新漫畫故事,這與此前《永恆族》電影推遲到今年時候一樣,都在2021年與粉絲們見面。《永恆族》的風格制定師Esad Ribi最近放出了與故事相關的畫面,並且首次解釋了永恆族的「永恆機制」,這為觀眾們在觀影前提供了更詳盡的了解途徑。
  • 生命,要向著永恆前進!
    就這個意義來說,我們的生命如同世間的一切事物,在廣袤浩瀚的宇宙面前,都只能是一種過程。或許如一片雪花,晶瑩過,飄舞過,又化作了水;或許如一株綠芽,生於泥土又復歸泥土。為了延長生命,我們的古人想盡了辦法,或煉丹,或尋仙,以求得長生不老。實際上,我們很難延長生命的過程。
  • 永恆的生命,人民的英雄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如果你曾見過大海,見過海的萬丈波瀾,你定會明白什麼叫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如果你曾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體會過保爾·柯察金的頑強沉著,你定會明白什麼叫永恆的生命書中所云:「鋼鐵是在熊熊大火和驟然冷卻中煉成的……我們這一代也是在鬥爭和艱苦中考驗中鍛鍊出來的。」這句話蘊涵了比生命更深層的意蘊。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中,生命之旅中,都不會一帆風順的。當你「冷卻」的時候,不必怨天尤人,自艾自憐,引經據典,以長篇道理來安慰自己。首先,應該讓自己站起來,直著身子走路,去聽一聽水滴是如何匯成河流的,聞一聞梅花在苦寒中散發怎樣的香味。
  • 奮鬥,生命永恆的樂章
    奮鬥,生命永恆的樂章在所有的詞彙中絕沒有第二個詞能夠在人的心中引起一種如此特別、如此複雜的感受,這個詞便是奮鬥。任何一種語言對它都有註解;任何一本詞典都無法囊括它全部的內容。當我們還不諳世事時,從我們邁進學校的第一天起,也許我們還不理解這個詞的內在含義,但卻已經與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取得優異的成績、獲得事業的成功、贏得如意的戀人、求得家庭的合歡及撫養子女的成長,每一項都需要去奮鬥,人生的一切成敗、榮辱都與它息息相關。
  • 讓生命永恆
    原標題:讓生命永恆今年9月14日,超強颱風「莫蘭蒂」襲擊我省。在這場與大自然抗擊的殊死搏鬥中,古田縣卓洋鄉莊裡村黨支部書記周炳耀同志為了保護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幸落水,壯烈犧牲。莊裡村處於山巒交界處,四面環山成漏鬥型,村落就在漏鬥收口的位置,一條莊裡溪流經村莊,家家戶戶就沿溪搭起房子。
  • 生命的永恆(深度好文)
    生命的永恆從人一出生,到漸漸老去失去生命,而靈魂是永遠不會消散,它就像那冰雪融水一般,流向遠方的大海。生命的永恆秋風襲來,黃葉紛紛,葉片的由青變黃,顯現歲月的滄桑痕跡,歷盡萬般歷練,人生的旅途是無窮無盡的,是多姿多彩的
  • 時間與空間,生命之永恆
    秦始皇派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海外尋仙求不死仙藥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想通過藥物來達到生命永恆,時間對自己無任何意義,因為實現了長生,時間將無窮無盡,人將長生不老。接下來講空間,什麼是空間,一間房子,房子的內部有空間簡稱房間,從而得知空間是固定物體之間的裂縫空洞沒有填滿實物的區域叫空間。
  • 宇宙固有定律不允許存在永恆的生命,人類生命的延續不會永恆
    因為宇宙並不存在一個永恆的生命。雖然個體的永恆是不可能實現的,那麼我們人類生命的延續可以永恆嗎?
  • 美術鑑賞:西班牙畫家薩爾瓦多·達利《記憶的永恆》
    每一幅作品都與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社會生活為背景的,也就是說一幅作品的形成受到作者思想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作品本身會反映社會環境或是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態。那麼,現在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永恆得記憶》的作者吧!
  • 如果生命得以永恆,你是否願意付出相應的代價?
    如果生命得以永恆,你是否願意付出相應的代價?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敬畏永恆。但放在小格局上看,生命又是短暫的,因為一個人活著終歸會死去,也正因為如此,人們追求永恆。人們追求個體生命的永恆,從古至今,未曾膽怯,未曾退縮,未曾止步。  但生命永恆是極盡遙遠的,它與人的距離,以光年為單位也無法定義。以人類當前整體的認知來看,一個人的生命是無法走向永恆的。
  • 別要求電影做它做不到的事——專訪安哲羅普洛斯
    ——安哲羅普洛斯上一次在柏林電影節看希臘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是2004年,「20世紀三部曲」的第一部,《哭泣的草地》(2006年,CCTV-6播放過該片)。我和一個中國導演坐在柏林電影宮最高一層的看臺裡,緊挨著韓國導演金基德。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一如既往地緩慢沉重,大概放了二十多分鐘,中國的導演示意我看看金基德——他已經睡得挺香了。
  • 作品載生命走向永恆
    很久很久了,我一直想為安徽省著名回族國畫家顏語先生寫篇傳記和畫評,卻怕自己拙劣而零亂的文筆,破壞了這樣一位才情浩蕩的畫家,以及他那生命與自然和諧的作品之整體形象。自從他的詩集問世以來,這種寫作的欲望也便越發濃烈起來,甚至讓我素來平靜的生活難以安寧。這詩集是畫家作畫之餘偷閒吟成的作品,卻又從中可以看出他對藝術,對丹青超凡入聖的造詣。
  • 世界真的有永恆嗎?不要墮入永恆的執著,佛家告訴你為什麼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哲學家,他們認識理解人生的角度倒是在求真的,不是在追求永恆的。所以現在的科學都是基於哲學而繁衍出來的,而基於哲學繁衍出來的科學,因為哲學是對宗教的洞察的時候,宗教在哲學面前有點像被透過X光看到的人一樣,基本上沒穿衣服,那是赤裸裸的。所以現在被科學精神培養的一代,對宗教沒有敬畏之心,問題是在這裡。為什麼很多人對宗教沒有信心?是我們的科學源於哲學。
  • 緣是永恆──論「生命之花」帶出的勉勵信息
    緣是永恆──論「生命之花」帶出的勉勵信息〈生命之花〉由小克填詞,收錄於2012年張繼聰發行的《We Are The One》大碟,宣揚「緣起緣滅本同源」之信息。由此,詞人配合歌者將勉勵信息滲入詞中,寫出生命兩大層次:第一層次為世人對緣份的執著並於克服後始有覺醒;導入第二層次:世人開始理解緣份真正含意,透過「生命之花」體現緣是循環永恆,終放開執念。歌詞第一層次先道出世人對悲歡離合的執著,帶出世人與珍視之人同歷艱辛路途的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