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法師《中觀探微》11
哲學是愛智求真,它是一直在解決一個什麼問題呢?它是想,我們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構成的?它起點在哪裡?它是由什麼樣的基因所展開的?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哲學家,他們認識理解人生的角度倒是在求真的,不是在追求永恆的。所以現在的科學都是基於哲學而繁衍出來的,而基於哲學繁衍出來的科學,因為哲學是對宗教的洞察的時候,宗教在哲學面前有點像被透過X光看到的人一樣,基本上沒穿衣服,那是赤裸裸的。
所以現在被科學精神培養的一代,對宗教沒有敬畏之心,問題是在這裡。為什麼很多人對宗教沒有信心?是我們的科學源於哲學。現代哲學跟古典哲學還不一樣,古典哲學是在於求真,這個世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而現代哲學它是在於重構,比如說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宇宙爆炸論,再到相對論。
現在的科學它是建立在物理哲學之上,是超經驗的,但是是邏輯展示出來的,都是非經驗的,所以原子是什麼?你經驗到了嗎?你沒有經驗到。它都是超過了人的感知範圍之外的,它注重於重構。哲學它是在於重構之前的理論,它是從無到有的。什麼玄理論,納米理論,我哲學思考能力不強,所以這方面不是特別能講得清楚。
大概來講,現在人們最前沿的哲學就是重構新的世界,並且能應用到科學的手段上面去呈現。古典的哲學,它注重於在追求生命的真相是什麼。生命的真相追求不到的時候,它說,是什麼導致了生命的現象?它在所有的變化當中,他們一定要找一個不變的東西。這個不變的東西早先被理解為原子,後來分子,後來納米,說一切有部說極微,就是小得不能再小了,這不就是現在說的納米。
但是哲學它也有個問題,它是帶著人類判斷世界的習性,它是在紛亂變化當中試圖想找到一個不變。比如說人們認為一開始的人認為時間是永恆的,相對論當中說時間是可以變化的,它在找一個永恆,找永恆實際上是人類內心當中遺留的習氣,它離真相還差一步。所以早先的佛教,十四無記裡面,說是時間是永恆的,還是有開始的,還是沒開始的,有結束的還是沒結束的?
佛陀走了以後去哪裡了?這個世界是有邊還是無邊的?關於永恆的十四個問題,佛陀都不給予解答,實際上它是重要的哲學命題。哲學它是追求到底是什麼使這個變化紛呈的世界當中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它仍然是在追求,雖然他們在求真,但是在求真的基礎之上,他們仍然不能放下所謂永恆的執著。
所以這個永恆的執著它不表現在生活當中的我執,而表現在所謂後來大乘佛教評判小乘佛教,它表現在人生觀當中的法執上,它的一顆顛沛流離的心仍然要找一個依靠,它仍然建立在一件事情上它一定是永恆的,在永恒基礎之上演變出來的。所以在變化之背後,找一個永恆,是哲學的命題。哲學在認知這個世界想知道真相的時候,依然帶著人性的習氣。
所以對大部分人來講,對不對不重要,好不好才重要;立場不重要,利益才重要。但是對於研究哲學的人來講,好不好不重要,對不對才重要;利益不重要,立場才重要。但是問題是,它的立場,它對人生真相的訴求背後仍然是什麼?仍然是有永恆的偏執。這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