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將最後一天包作禮物,塞滿旅途與夢境

2021-01-08 澎湃新聞

文學報

1935年4月27日,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出生於希臘古城雅典。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經歷了「二戰」和希臘內戰,這也成為他早期電影探索的主題。

1967年起,安哲羅普洛斯開始拍攝電影,他的電影生涯差不多持續了半個世紀,從早期作品《放送》《重建》,到令他躋身世界電影大師行列的 「希臘近代史」三部曲(《1936年的歲月》《流浪藝人》《獵人》)、「漂泊/沉默」三部曲(《塞瑟島之旅》《養蜂人》《霧中風景》),「邊境/追尋」三部曲(《鸛鳥踟躕》《尤裡西斯的凝視》《一日和永恆》),和未完成的「希臘/悲傷」三部曲(《悲傷草原》《時光之塵》《另一片海》)。

英國知名影評人喬納森·羅姆尼說,要想領略真正的希臘戲劇,就去看安哲羅普洛斯,他的電影把古代神話變成了現代傑作。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安哲羅普洛斯曾把自己的電影創作歸納為一個主題——「旅途,邊界,放逐」,雨天、霧氣和水面是他的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他以安靜、憂鬱、痛楚和充滿哲思的方式重新構建了一種電影美學,但緩慢的影像,如同凝視一般的長鏡頭,也令他的電影常有「催眠」的效果。據說韓國導演金基德在柏林電影節觀看《悲傷草原》時,「睡得挺香」。

總體而言,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顯得哀傷而充滿詩意,時而有超現實的段落,形了純粹又複雜的藝術風格,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但事實上,他的電影創作始終與現實密切相關。

短片《放送》是他的處女作,以媒體尋找「理想男人」為開端,用諷刺幽默的手法描繪一個普通公務員逐步成為媒體話題製造工具的故事。影片利用敘事的跳接,模糊紀實與劇情片的界限,對比現實與媒體操控下的兩種不同世界,通過小人物的悲劇諷刺了當時的媒體。

1970年的《重建》是他的長篇處女作,也是唯一一部他參演並飾演自己的作品。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將一起家庭謀殺案通過事件結果、警官假想、記者和導演猜想三種不同視角,以別出心裁的「反偵探」敘事模式探索事件本身,用一種緩慢的節奏重建事實,反映了希臘文化的衰敗。

《重建》劇照

在「希臘近代史三部曲」《1936年的歲月》《流浪藝人》《獵人》中,安哲羅普洛斯通過三個獨立的故事,回眸了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希臘經曆法西斯入侵、內戰、軍政府的歲月。《1936年的歲月》以古諷今,以意在言外的視覺語言表達,批評當時的希臘政府。《流浪藝人》穿梭於1939至1952年間,講述一群流浪藝人在歷史洪流下的顛沛流,《獵人》以打破時空的超現實手法,直視被隱藏的內戰歷史。

(左起)《1936年的歲月》《流浪藝人》《獵人》海報

而從「沉默三部曲」開始,安哲羅普洛斯轉向對個人歸宿的探尋,用形而上的風格和文本處理個體內在的精神體驗。《塞瑟島之旅》的主角是一位導演,他在片中要拍一部電影,影片內外的情節被糾結在一起,讓人無從分辨。《養蜂人》講述離家出走的老校長的最後一次旅行,他在冥冥中抱持著死前必返家園的信念,對身邊的一切誘惑都絕望麻木。《霧中風景》被稱為是「一場殘酷的成人禮」,觀眾跟隨一對小姐弟踏上旅程,尋找他們並不存在的父親,在虛幻與現實、尋找與迷失中展開沒有盡頭的尋根之旅。

《霧中風景》劇照

整個1990年代,安哲羅普洛斯只拍攝了兩部影片《尤利西斯的凝視》和《永恆和一日》,與《鸛鳥躑躅》共同構成了「邊境三部曲」。主人公們在奧德賽式的越界旅程中,尋找人類溝通諒解的邊界和終極的生死邊界。《鸛鳥躑躅》中,他探討邊界如何阻隔人與人的溝通,在混亂的世界中,人失去了中心,失落了源頭會怎麼樣。1995的《尤利西斯的凝視》是為祝賀電影誕生一百年而拍攝,電影中,導演A為了尋找三卷「希臘所拍的第一卷電影底片」,踏遍千山萬水,最後來到戰地塞拉耶佛,他看到國家的衰落,也看到了自己的一生。《永恆和一日》中,在詩人亞歷山大孤獨地面對生命的最後一天時,太太安娜在世時的諸多生活片段、探望獨自生活在療養院中的年邁衰弱母親的情形、花費大半生心血研究的19世紀詩人所羅穆斯等,一一以或真實或夢幻的形態與他會面,助他解除對「明天會持續多久」的困惑。

《永恆和一日》劇照

進入21世紀,安哲羅普洛斯重燃對電影的熱情,開始緩慢雕琢「希臘三部曲」,他虛構了一個虛構的希臘裔家庭,讓他們遍歷上世紀悲情的歷史事件,提煉出人類不得已的放逐命運。2004年上映的《悲傷草原》材自希臘神話,講述一個女人的命運和她的愛情悲劇。2009年,《時光之塵》上映,一對戀人在動蕩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帶出歷史與人生、個體與世界、戰爭與人性的永恆議題。

「讓時間的流逝變得詩意」,這是安哲羅普洛斯的藝術信念。事實上,他的藝術創作始終與文學密切相關。童年時期,希臘被德軍入侵,他的父親遭到德軍拘捕,他開始寫詩和短篇小說排遣憂愁,希臘詩人賽菲裡斯和卡瓦菲的詩歌都對他有巨大的影響。他的電影中總有詩的存在,他說詩歌和電影是天然的伴侶,詩歌是溼潤的露水,讓嚴酷的現實溫和起來,變得可以忍受,它讓影像有了深度,將你帶向他處。在那裡,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顯得更加迷人。

就在人們對「希臘三部曲」的終結篇《另一片海》充滿期待時,噩耗傳來,2012年1月24日,安哲羅普洛斯在前往拍攝地的路上被一輛摩託車撞倒,意外身亡——「如果有幸能選擇自己的死亡,我願意死在電影拍攝的過程中。」——他曾經的玩笑一語成讖。

更讓人悲傷的是,2018年7月,安哲羅普洛斯的故居在一次火災中被焚毀,他寫下的眾多文章、詩歌、信件,及其收藏的大量書籍等珍貴物品淡然無存。

但安哲羅普洛斯把他的電影留給了世界,就像他給電影下的定義那樣——「電影唯一能做的就是使時間的流逝變得甜美。它給人做伴,讓我們的生活稍微好一點,那就是好電影、好詩的作用。」

br/>我知總有一天,你會離去

風把你的眼睛帶往遙遠的地方······

但請將這一天給我

猶如我的最後一天

請將這一天送給我

此地的形上學

——安哲羅普洛斯和他的電影

郝巖冰

(刊於《文學報》2005年6月23日)

如果希臘這個專有名詞可以帶有某些形容詞的色彩的話,這個代表了神話、詩歌、哲學和音樂的詞語只能用來修飾安哲羅普洛斯和他的電影。在這個浮躁而倉皇的時代裡,生活的鏡像只是對於物質世界的不同剪輯,或者是在叢生的欲望中匆忙完成的跳。有誰還能心懷聖潔與靜穆,安坐在歷史的眾神面前,保持思考的姿勢,為大地和蒼生念響懺悔與禱告的詞文?只有安哲羅普洛斯和他的十三部影片。

安哲羅普洛斯真正開始創作的時候已經到了1970年。在走遍了整個希臘的土地之後,這部名為《重建》的影片誕生了。作為第一部完整的長片,《重建》就像一條大河的源頭,我們所能發掘到的意蘊,在《重建》一片中幾乎可以全部勘測得到。有關放逐、漂泊與追尋的道路,有關生命、靈魂與情感的體味,都已是安哲羅普洛斯的鏡中之像。導演自己也認為,他其後的作品都是對於《重建》的重建。

《重建》製作完成之後,在1972年到1977年的五年時間裡。安哲羅普洛斯完成了他的「希臘現代史三部曲」——《1936年的歲月》、《流浪藝人》和《獵人》。導演用這一組作品展開了蒼茫的歷史境域。對於權力與榮譽的思考,對於時間與生命的辯證分析,從歷史的山峰上俯瞰眾生,或者從個人的立場出發去叩問歷史……成為安哲羅普洛斯在1970年代所鍾愛的主題。他的鏡像風格也在這一組作品中被加強。固定機位拍攝中形成的空鏡頭,像一個在沉思冥想中進入化境的老人。流暢而安詳的長鏡頭則像一個沉默的凝視者,在冷靜中體味蒼涼而豐富的無窮意味。對於畫外空間的利用則顯示出安哲羅普洛斯對節制與含蓄之美的把握,昭示著歷史與命運的真正展開是在銀幕背後,答案並不局限於畫框之內。這種來自於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的影響一直保持在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中間,包括他在1980年拍攝的《亞力山大大帝》和1983年拍攝的《雅典》,以及在1984年到1988年之間拍攝的「沉默三部曲」。

《尤利西斯的凝視》劇照

在由《塞瑟島之旅》、《養蜂人》和《霧中風景》組成的「沉默三部曲」中,安哲羅普洛斯似乎擺脫時間對他的困擾,對於空間的焦慮成為新的主題。沉默意味著對於時間的對抗,安哲羅普洛斯在此專注的卻是有關疆域和界限的問題,因此這三部影片也被稱為「旅程三部曲」。哪裡才是最後的棲息之地?蘭波說過,心靈不在她生活的地方,而在她嚮往的地方。安哲羅普洛斯在追問,到底哪裡才是嚮往的地方?在名片《霧中風景》之中,小男孩亞力山大問他的姐姐,「什麼是別界?」對於這個問題的探討一直持續到他在1990年代拍攝的影片當中。在《鸛鳥踟躇》一片中,站在希臘與阿爾巴尼亞邊界線上的男主角說,「若我多行一步,就會去到別處,或者死去。」在《尤利西斯的凝視》中,這樣的問題再一次被提起,「究竟一個生活在自己家鄉的人,是否就一定要熱愛它呢?」這樣的疑問並不代表安哲羅普洛斯對希臘的背棄,他只是在急劇變動的社會中企圖看到人類最初的搖籃和最終的墓床。

《尤利西斯的凝視》獲得了第48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四年之後,《永恆和一日》又為他奪得了第51屆坎城影展的金棕櫚獎。今年剛剛上映的《悲傷草原》是安哲羅普洛斯計劃拍攝的「希臘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這個宏大的計劃將把一百年的滄桑希臘納入關照視野,同時也是安哲羅普洛斯電影創作的全面總結。他在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時說,「《塞瑟島之旅》之前是我創作的第一階段,描述人如何受困於歷史的變動,第二階段我呈現內在與外在的放逐,如今我關注邊界如何阻隔人與人的溝通,在混亂的世界中,人失去了中心,失落了源頭。」《悲傷草原》依舊承襲了這樣的主題,以1919年俄國內戰奧德薩紅軍入侵,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義大利和德軍入侵,以及1949年希臘內戰為廣闊的時代背景,關注一個叫艾蓮妮的女子的命運。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長按左邊二維碼進微店

原標題:《紀念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將最後一天包作禮物,塞滿旅途與夢境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生命甜美——回憶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
    生命甜美——回憶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 2012-02-14 13:24 作者:萇萇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2年第6期
  • 專訪希臘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
    文/河西 圖片編輯/成立峰  1 9 9 8 年的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頒獎儀式將要舉行的那天,進早餐的時候,安哲羅普洛斯(T h e oAngelopoulos)顯得很緊張。他1995年的影片《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獲得了坎城評委會大獎,卻沒能把金棕櫚這個電影界至高無上的榮譽攬入懷中,這次他是否又將與其失之交臂?
  • 《永恆和一日》,解讀安哲羅普洛斯對永恆的理解以及生命的價值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是希臘國寶級導演,他與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屬於同時代人,由於特殊的環境因素影響,其導演之路起步較晚,在35歲才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重建》,不過與塔可夫斯基極為相似的是,他從小便充滿了對詩歌的熱愛和哲理思考的追問,並將詩歌、影像與自己的人生閱歷充分結合,與塔可夫斯基一同探索著人類的內心世界和電影的詩意表達。
  • 鳳凰網讀書會第五期:漫談安哲羅普洛斯的影像世界
    編者按:作為位於歐洲最後一道大師之堤的電影詩哲,安哲羅普洛斯以其作品的舒緩悠長,兼具大氣磅礴的歷史深度與清醒深刻的哲學氣息,深受國內數以萬計的影迷所愛戴。陳凱歌、賈樟柯等國內導演亦曾坦承自己曾受安哲作品影響。2010年春季,安哲熱潮再次席捲中國。幾乎同一時間,第3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為安哲羅普洛斯特設紀念影展單元;而內地電影圖書重鎮北京世紀文景,也出品了華語世界第一本全面論述安哲羅普洛斯的原創性研究著作《尤利西斯的凝視:安哲羅普洛斯的影像世界》。
  • 紀念安哲羅普洛斯
    我想在夜晚紀念他,害怕過於煽情,決定在溫度比較高的白天做這件事。寫他,總讓我覺得自己很蹩腳。儘管在看完《霧中風景》,我已經寫了一次又一次,長句短句段落,最終都被我拋棄。安哲的長鏡頭,在我體內撕裂出的那道痕跡,連接過去和未知,它對我的影響,是我全部淺薄的語言都不能夠詳盡。
  • 別要求電影做它做不到的事——專訪安哲羅普洛斯
    ——安哲羅普洛斯上一次在柏林電影節看希臘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是2004年,「20世紀三部曲」的第一部,《哭泣的草地》(2006年,CCTV-6播放過該片)。我和一個中國導演坐在柏林電影宮最高一層的看臺裡,緊挨著韓國導演金基德。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一如既往地緩慢沉重,大概放了二十多分鐘,中國的導演示意我看看金基德——他已經睡得挺香了。
  • 來自太空的特別禮物:NASA阿波羅紀念版背包+太空筆
    為設計這款阿波羅紀念版背包,設計師查找了大量與NASA相關的歷史檔案,希望通過設計紀念那些承載著世人夢想 背包正面縫製的NASA logo,象徵著不斷探索未知的科學精神;側面的LC-39,則代表著甘迺迪航天中心39號發射臺——正是在這裡,6次阿波羅載人登月任務陸續發射,人類開啟了偉大的登月旅途。
  • 卡蘭卓:安哲羅普洛斯的「御用」作曲家,希臘文化傳承的光與火
    如此的分類,令今年的女性紀念活動中,提及被遺忘的女性作曲家,就少了希臘當代作曲家艾蓮妮·卡蘭卓(Eleni Karaindrou)。但是,有她和安哲羅普洛斯合作過8部影片(最後一部未完成),以及創作的名滿天下的戲劇音樂《特洛伊婦人》,人們相信,她已經將希臘的名字,重新納入世界音樂的版圖。
  • 《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確認引進 20周年紀念之作溫暖來襲
    據悉,「數碼寶貝」20周年劇場版《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於今日宣布確認引進,片方同步釋出首款中文海報,意味著闊別20年後,「初代被選召的孩子」即將登上國內銀幕!20周年紀念之作溫暖來襲 一起牽手迎來最後的進化本次發布的海報色調明亮,背景顏色從下至上逐漸變淺,數碼網格也隨著消失,展現一種走向未來的延伸感。
  • 《最後一次心動》:在現實與夢境的輪迴中鐫刻生命的圖騰
    德國經典劇情片《最後一次心動》,是一部由德國新銳導演德利克·荷斯曼執導的驚世之作,曾在2005年的巴伐利亞影展上獲得了最佳新進男演員、最佳女主角雙料演技大獎。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是導演德利克·荷斯曼在28歲那年的畢業作品,其中有歡笑、有感動、更有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 《秋之回憶》導演新作《愛:夢境檔案》公布
    著名遊戲《秋之回憶》、《Ever17》、《極限脫出》系列導演「打越鋼太郎」今日在動漫博覽會上公布了最新作品《愛:夢境檔案(AI: The Somnium Files)》,並公開首部預告片,遊戲玩法參考了《底特律:變人》、《惡靈附身》。
  • 《人生最棒的禮物》石原裡美的這個新春劇把我看哭了
    看了東京臺的《人生最棒的禮物》。人心、命、哀愁、溫柔、時間......思考了很多。是很用心拍攝的一部劇。看了《人生最棒的禮物》,很久沒這麼大哭過了。淚腺崩壞,謝謝石原裡美和寺尾聰帶給我的最棒的禮物。這部作品實在是太棒了。父親知道真相後,石原裡美和寺尾聰的每個動作和表情流露出的傷感讓我眼淚止不住。向井理的演技也很棒,是溫暖人心的優秀的作品。
  • 盤點:影史上138位導演的「三部曲」(上)
    因為首作成功而拍的三部曲續集,要超越前作升華人物和故事。拍出一套令人滿意的電影三部曲,是一件很難實現的事情。因為它需要考慮到故事情節把控、觀影時或者是等續集的幾年中都會受到關注的人物問題,再加上作者或導演能拍攝第一部並且不知道第三部電影結局的情況,還要將故事情節聯繫在一起的能力。
  • 為紀念真人電影化,「信號100」衍生作「信號100 零」9.5開載!
    為紀念真人電影化,「信號100」衍生作「信號100 零」9.5開載!動漫 178動漫原創 ▪ 2019-08-23 11:44:18 為了紀念宮月新原作、近藤しぐれ作畫的「信號100」真人電影化,自9月5日起在白泉社的APP漫畫Park上將開始連載衍生作「
  • June的最後一天評測:該如何拯救你,我的愛人!
    這款遊戲名叫《Last Day of June》,中文意思是《June的最後一天》。注意,這裡June不是六月的意思,而是遊戲裡女主人翁的名字,男主名叫Carl。《June的最後一天》,看上去就會是一個無限循環,找出真相的悲劇故事吧,又或者最終能夠拯救的圓滿大結局。是這樣的,這款遊戲採用倒敘的創作手法,由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小場景,一環扣一環,一步步通過玩家自己的操控人物,來回憶/揭示這個關於愛和救贖的悲情故事。
  • 《June的最後一天》遊戲評測:如果排成電影就太好看了
    這款遊戲名叫《Last Day of June》,中文意思是《June的最後一天》。注意,這裡June不是六月的意思,而是遊戲裡女主人翁的名字,男主名叫Carl。《June的最後一天》,看上去就會是一個無限循環,找出真相的悲劇故事吧,又或者最終能夠拯救的圓滿大結局。
  • 史蒂芬霍金留給世界的最後一份禮物
    甜品由草莓、樹莓等裝飾成了花朵的式樣,是霍金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溫柔。雖然是準備了50人的餐點,但最終來享受霍金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禮物的人超過了50人。來吃飯的人們在桌子上看到了一張小小的紙條,上面寫著: 「來自史蒂芬的禮物」。相比於霍金在物理方面饋贈給人類的,在他逝世之後留下的這一份禮物雖然平凡,但卻很暖心。
  • 《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導演,請且行且珍惜!
    《路邊野餐》裡還有些阿彼察邦,賈樟柯等導演的影子就不一一列舉了,向優秀導演學習和借鑑是新導演成長的必經之路。觀眾對這部影片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影像風格的獨特,這是一種很純粹的直觀感受,這也是文藝片粉絲比較喜歡追求的東西。
  • 秋之回憶2nd:導演新作AI夢境檔案公布,浮誇的康納和恐怖場景
    大家很多人都知道的遊戲「秋之回憶2nd」、「思念的碎片」以及「極限脫出」等系列的導演「打越鋼太郎」今天在大型動漫博展會上公開了其最新的作品《AI:夢境檔案(AI: The Somnium Files)》,然後公布關於這個遊戲的第一部預告片,據他說,本次發布的遊戲玩法參考了前段時間大火的單機遊戲
  • 《我的一天有48小時》《我的專屬夢境遊戲》:當世界只有你一人
    《我的一天有48小時》一個月前張恆發現自己一天的時間多出了24個小時,與此同時他也被捲入到一場危險的遊戲中……另類無限流,輕鬆向。不要太糾結細節,當TVB看看就好。《我的專屬夢境遊戲》虛擬夢境設備?這是什麼鬼?「用來做白日夢的?沒興趣。」「什麼,百分百虛擬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