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是系列電影的一種稱謂,它們有的是以故事線為主的,有的是不同故事,卻有著相同的主題。
三部曲的要求是,讓每一部故事完整,並且要給續集留下空間。因為首作成功而拍的三部曲續集,要超越前作升華人物和故事。
拍出一套令人滿意的電影三部曲,是一件很難實現的事情。
因為它需要考慮到故事情節把控、觀影時或者是等續集的幾年中都會受到關注的人物問題,再加上作者或導演能拍攝第一部並且不知道第三部電影結局的情況,還要將故事情節聯繫在一起的能力。
以下,是婆婆為大家盤點的138位導演、156組三部曲、468部電影,供閒時閱片,學時參考。
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藍白紅」三部曲《藍》《白》《紅》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個悲觀主義者,他的悲觀體現在對人類精神世界困惑的探討上。象徵自由、平等、博愛這樣明快的主題,沒有讓他感到欣慰,反而更使他執著於埋藏在三色背後的悲情探討。
英格瑪·伯格曼「信仰」三部曲《猶在鏡中》《冬日之光》《沉默》
伯格曼一生都陷在內心世界的危機裡,他一次次向上帝祈求,渴望被解救。但上帝並沒有對他的痛苦施以援手,於是他開始質疑,最終選擇與宗教決裂。在這個決裂的過程裡,伴隨的是更深層的痛苦,和對神藕斷絲連的信仰。
費德裡科·費裡尼「孤獨」三部曲《大路》《騙子》《卡比利亞之夜》
費裡尼是與安東尼奧尼同時代的新現實主義導演。與安東尼奧尼不同的是,費裡尼的孤獨沒有指引他走向虛無,當孤獨凝結成實體,讓他可以繼續探求逃脫的方法。
他還有另外兩組「三部曲」。
「背叛」三部曲:《甜蜜的生活》《八部半》《朱麗葉與魔鬼》
「回憶」三部曲:《愛情神話》《羅馬風情畫》《阿瑪柯德》
斯坦利·庫布裡克「未來」三部曲《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
庫布裡克是一位飽受爭議的導演,一方面對鏡頭錙銖必較、不斷要求重拍,被合作的電影人稱為暴君;另一方面他獨特的風格,使許多作品被影迷奉為神作。其中三部被稱為「未來三部曲」,代表了庫布裡克的最高水準。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現代愛情」三部曲《奇遇》《夜》《蝕》
安東尼奧尼在電影裡塑造了一個沒有神的世界,藉助外力並不能解決內心的困惑。既困於心,便應該回歸內心尋找答案。在「現代愛情」三部曲中,他通過三對情侶來展示情感世界的孤獨,只能用愛不斷探索。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村莊」三部曲《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長流》《橄欖樹下的情人》
戈達爾說: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阿巴斯是伊朗電影的領軍人物,也是帶領伊朗電影走向世界的人。阿巴斯靜心聚焦於現實生活裡的普通人,向外展示著伊斯蘭革命後遠離喧囂的伊朗。
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生命」三部曲《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提到帕索裡尼,首先想到的必定是震驚於世的《索多瑪120天》。帕索裡尼本人和他的作品一樣驚世駭俗,是個十足的矛盾綜合體。他父親是法西斯軍官,母親卻反對墨索裡尼;他堅持馬克思主義,卻因同性戀被共產黨開除;他信仰上帝,卻在少時就與宗教決裂,終成無神論者。
賽爾喬·萊昂內「往事」三部曲《西部往事》《革命往事》《美國往事》
賽爾喬·萊昂內是一位比較特殊的義大利導演,真正由他執導的電影只有7部傳世,其中有六部是西部片,一部美國黑幫片。萊昂內有才並且任性,這在他的「往事」三部曲裡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另外一組「鏢客」三部曲:《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
薩蒂亞吉特·雷伊「阿普」三部曲《大地之歌》《大河之歌》《大樹之歌》
黑澤明曾評價「沒看過薩蒂亞吉特·雷伊的電影,如同活在世上卻沒看到過太陽和月亮」。這無疑是對雷伊的至高評價。雷伊的電影大多以詩意結合質樸,緩緩敘述印度社會眾生相,為世界揭開印度社會神秘的面紗。
阿基·考裡斯馬基「工人」三部曲《天堂孤影》《升空號》《火柴廠女工》
阿基·考裡斯馬基是芬蘭唯一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大師,他的作品植根於赫爾辛基底層群眾的情感日常,以冷幽默附加人道主義探討社會的矛盾。工人三部曲是考裡斯馬基的代表作,通過三個工人的故事,講述了工業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命運。
另外一組「芬蘭」三部曲:《浮雲世事》《沒有過去的男人》《薄暮之光》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漂泊」三部曲《塞瑟島之旅》《養蜂人》《霧中風景》
安哲羅普洛斯一直被稱為詩人導演,詩意貫穿了他的人生和作品。愛琴海的風和希臘的厚重的歷史給了他如此美麗的詩意氣質,也帶給他關於「何處是家」的一生迷茫。
路易斯·布努埃爾「女性」三部曲《女僕日記》《白日美人》《特麗絲塔娜》
布努埃爾是西班牙導演裡的一代宗師,是超現實主義導演裡的領軍人物。受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影響,布努埃爾的電影裡藏匿各種指代潛意識的隱喻。他的電影就像一連串的夢境拼湊,穿插在現實裡,讓人分不清夢裡夢外。
另外一組「宗教」三部曲:《納薩林》《維莉蒂安娜》《沙漠中的西蒙》
黑澤明「武士」三部曲《七武士》《影子武士》《亂》
被廣大影迷尊奉為天神級導演的黑澤明,出生在一個武士氛圍濃厚的家庭,因此他與武士精神結下了不解之緣。
另外一組「戰後混沌」三部曲:《美好的星期天》《泥醉天使》《野良犬》
羅曼·波蘭斯基「公寓」三部曲《冷血驚魂》《羅絲瑪麗的嬰兒》《怪房客》
藝術來源生活,這句話放在波蘭斯基身上再合適不過。波蘭斯基本人的經歷就夠戲劇性,集中營、邪教、死亡、性侵,只有親身體會才能更深入人心。
安傑依·瓦伊達「戰爭」三部曲《一代人》《下水道》《灰燼與鑽石》
安傑伊·瓦伊達被評為「波蘭良心」,他是波蘭精神的最佳繼承者,他的電影也成為將這種波蘭精神展現給這個世界的最佳載體。
拉斯·馮·提爾「良心」三部曲《破浪》《白痴》《黑暗中的舞者》
丹麥「瘋子」導演拉斯·馮·提爾有多驚世駭俗,自然不用多講。他有多黑暗、多怪誕、多痴迷於醜惡和性,也不用再重複。只是很難想像這樣一個人居然從小到大都喜歡一本童話,並由此為靈感拍攝出了「良心」三部曲。
另一組「歐洲」三部曲:《犯罪元素》《瘟疫》《歐洲特快車》
朱賽佩·託納多雷「回家」三部曲《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朱塞佩·託納多雷有多愛記憶裡的故鄉義大利?在他的電影裡就能發現,那裡有詩意的小鎮,燦爛的陽光和地中海令人迷醉的風。所以,他的電影總是出現主角因為各種原因離開家鄉,最後又回歸的情節。
敕使河原宏「安部公房」三部曲《陷阱》《砂之女》《他人之顏》
敕使河原宏是花道草月流的代表,他注重視覺表達,與多位美工和建築師合作,塑造出令人眼花繚亂的場景。他又沉迷於繪畫,將美術融於電影。他還喜歡探討自由和生活的意義,所以「安部公房」三部曲才顯得與眾不同。
賈樟柯「故鄉」三部曲《小武》《站臺》《任逍遙》
賈樟柯的電影以其紀實風格見長,並且有一種強烈的故鄉情結,他的電影幾乎沒有離開他的故鄉山西小城汾陽。他堅持用他的「故鄉元素」來表達創作思維,結合著時代更迭的節奏,來講述家鄉的變化。
樸贊鬱「復仇」三部曲《我要復仇》《老男孩》《親切的金子》
如果要用關鍵詞來概括樸讚譽的風格,那麼「黑暗」、「詭異」、「血腥」、「情色」應該是極好的形容詞。他無疑是韓國導演裡對西方電影具有特殊情結的一位。
盧奇諾·維斯康蒂「德意志」三部曲《納粹狂魔》《魂斷威尼斯》《路德維希》
盧奇諾·維斯康蒂是古典主義最後的誘惑,他踟躕於頹廢與墮落、藝術與美、人性的罪與罰等一系列命題,用古典主義戲劇式結構在自己的電影中重建一個將要、也註定滅亡的世界。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女性」三部曲《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羅拉》《維洛妮卡佛絲》
在短暫的一生中,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將感性的情愫釋放到理性的電影空間中去,迸發出德意志電影歷史上最絢爛也最急促的光影之花。
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南斯拉夫」三部曲《地下》《黑貓白貓》《生命是個奇蹟》
埃米爾·庫斯圖裡卡是位電影天才,他的人生和影片因自己的生活以及所面對的德國歷史與現實,而始終帶有深入骨髓的絕望感。
弗裡茨·朗「馬布斯博士」三部曲《玩家馬布斯博士》《馬布斯博士的遺囑》《馬布斯博士的一千隻眼》
弗裡茨·朗的作品帶有他不可磨滅的個人印記,精彩而又黑暗。
讓·谷克多「奧菲斯」三部曲《詩人之血》《奧菲斯》《奧菲斯的遺囑》
讓·谷克多熱愛神話,希臘神話以及歐洲傳說中形象,常常會成為他影片的主人公,尤其奧爾菲,這個原型意義上的詩人,可以用詩歌喚醒樹木土石,使鳥獸起舞的希臘神話人物,更是對他有著重要的意義,並成為他的創造性靈魂認同的對象。
小津安二郎「喜八」三部曲《心血來潮》《浮草物語》《東京之宿》
小津安二郎善於從細微之處觀察生活的幸與哀,總在省略和留白之處讓觀者體會人生的無奈或明朗。超低機位構圖、凝滯鏡頭下的細膩畫面等,建構了他獨特的視覺美學。這份「餘味」,在不同年代影人們的「念念不忘」中,「必有迴響」。
希區柯克「間諜」三部曲《三十九級臺階》《間諜》《陰謀破壞》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特是一位偉大的導演,同時也是聞名世界的電影藝術大師。他富於幽默、擅長製造懸念的拍攝手法不僅風靡世界影壇,更被眾多後輩導演爭相模仿
另外兩組
「公寓」三部曲
《奪魂索》《電話謀殺案》《後窗》
「現代絕望」三部曲
《驚魂記》《群鳥》《豔賊》
雅克·塔蒂「於洛先生」三部曲《於洛先生的假期》《我的舅舅》《玩樂時間》
特呂弗曾稱讚道:「一部布烈松或塔蒂的電影,必然是一部出自一位天才的作品,只因為一個單獨、絕對的權威,從開場即強制執行,直到劇終。」杜拉斯也曾說她鄙視所有活著的導演,除了雅克·塔蒂和戈達爾。
貝拉·塔爾「社會寫實」三部曲《居巢》《異鄉人》《積木人生》
貝拉·塔爾的電影藝術,仿佛是浸透著憂傷的詩意世界,構成了其寫實主義的純淨美學,他喜歡長鏡頭、黑白攝影的敘事手法,並注重敘事的重複性和時空的延展性,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的敘事美學風格。
另一組「文學」三部曲
《詛咒》《撒旦探戈》《鯨魚馬戲團》
讓·雷諾瓦「舞臺」三部曲《黃金馬車》《法國康康舞》《艾琳娜和她的男人們》
讓·雷諾瓦的電影通過「現實」與「幻象」的並置,豐富了電影存在論,也超越了電影存在論。讓·雷諾瓦的電影通過「現實」與「幻象」的並置豐富了電影存在論,也超越了電影存在論。
羅伊·安德森「人生」三部曲《二樓傳來的歌聲》《你還活著》《寒枝雀靜》
羅伊·安德森是一位「慢工出細活」的導演,他擅長拍攝攝影棚內的固定長鏡頭,畫面精緻如油畫。
亞歷山大·索科洛夫「統帥」三部曲《摩羅神》《遺忘列寧》《太陽》
索科洛夫的諸多影片都彌散著一種揮之不去的孤獨情緒。這些情緒作為藝術家心理的外化至少包含如下兩個層面:內在心理的孤獨和外在的物理表現。孤獨意識成就了索科洛夫沉鬱隱忍的詩性電影風格,其背後隱含的則是他與當下俄羅斯主流價值的隔膜疏離以及對當下俄羅斯精神的深切憂慮。
大衛·裡恩「英國文學」三部曲《相見恨晚》《遠大前程》《霧都孤兒》
有人把大衛·裡恩最著名的三部片子各做了這樣一句話的概括:
一、烏託邦之夢——《桂河大橋》;二、他比煙花更寂寞,自由與孤獨的靈魂——《阿拉伯的勞倫斯》;三、飄蕩在西伯利亞草原上的古琴聲———《日瓦戈醫生》。
這是一句戲語,又何嘗不是他的精髓?
另有一組「史詩」三部曲
《桂河大橋》《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戈醫生》
- 完 -
視火影視:讓視界,更精彩
視火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