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研究前沿科學,犧牲歷史文物值得嗎?

2020-09-18 科學小木屋

在談到暗物質和暗能量時,理論天體物理學家普裡亞姆瓦達·納塔拉詹(Priyamvada Natarajan)表示,雖然我們已經了解了地球上很多不同種類的物質,但是關於宇宙的關鍵組成成分我們仍然知之甚少,而這些就是令我們感到陌生的暗能量和暗物質。

據推測,暗能量約佔宇宙質能的69%,暗物質約佔宇宙質能的26%。雖然暗物質在宇宙之中極其普遍,但同樣也是難以捉摸。迄今為止,科學家在積極探索暗物質方面一直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因為他們只有通過監測其他粒子存在的方式才能得出暗物質是否存在。要知道,更多關於暗物質的信息可能有助於回答基本的宇宙學問題,例如星系是如何在不分離的情況下保持在一起的?宇宙到底是否還在膨脹之中?

為了能夠成功地進行暗物質實驗,科學家們則需建立極為苛刻的實驗環境,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避免各類輻射,因為暗物質探測器對輻射的敏感度遠遠高於生物體。為了儘量減少這種幹擾,則需要儘可能阻擋住外部輻射,特別是伽馬射線。人類已知阻擋輻射最有效的材料就是鉛,但不幸的是,所有陸地上的鉛於1945年7月16日凌晨5點29分以後(世界上第一次核裝置爆炸)便都被汙染了,其阻擋輻射的能力不足以有效地起到屏蔽作用。研究人員需要的是更為古老的且不受輻射汙染的鉛,或許最好的地點就是海底。

在歐洲的部分海域裡,曾發生過很多起沉船事故,其中一些沉沒於800多年以前,當時這些船上載有大量的鉛,這些鉛最初是被用作建築材料、武器或硬幣鑄造的。這些沉沒的古代鉛不僅在水下免受宇宙射線的影響,而且在經過幾個世紀的「停滯」之後,其不穩定的鉛-210同位素也逐漸衰變為穩定的鉛-206同位素。根據倫敦大學物理學家錢考爾·加格(Chamkaur Ghag)的說法,這種稀有且難以獲得的金屬「有點像金粉」。

然而,在追求科學真相的過程中,圍繞著破壞考古遺址的問題有著諸多爭論。因為很多沉船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遺產,在海底受到保護。那麼問題來了,為了推進暗物質研究工作,犧牲歷史文物是否值得呢?

沉船中的「海難鉛」數量畢竟是有限的,這種被打撈上來的金屬往往會以拍賣的形式出售給科研機構或是高新企業。因為這些「海難鉛」對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微晶片的生產至關重要,不免導致來自微電子工業的競爭,而「海難鉛」的稀缺性使這個問題也變得更加複雜。

雖然高新企業可以在使用「海難鉛」和新產生的鉛之間做出選擇,但進行暗物質實驗的科學家們則認為他們是沒有選擇的。根據2015年的一篇論文發現,新開採的鉛會受到自然界放射性元素的汙染,如鈾、釷和錒等元素。因此這些「海難鉛」不受輻射汙染的特性是現代鉛製造能力所無法達到的。那麼,如果你是一名探索暗物質領域的科學家你會採取「海難鉛」的研究方式嗎?歡迎評論區告訴我,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頻道。

相關焦點

  • 「海難鉛」藏於古老沉船,為了科學研究,犧牲水下文物值得嗎?
    為了能夠成功地進行暗物質實驗,科學家們則需建立極為苛刻的實驗環境,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避免各類輻射,因為暗物質探測器對輻射的敏感度遠遠高於生物體。為了儘量減少這種幹擾,則需要儘可能阻擋住外部輻射,特別是伽馬射線。人類已知阻擋輻射最有效的材料就是鉛,但不幸的是,所有陸地上的鉛於1945年7月16日凌晨5點29分以後(世界上第一次核裝置爆炸)便都被汙染了,其阻擋輻射的能力不足以有效地起到屏蔽作用。研究人員需要的是更為古老的且不受輻射汙染的鉛,或許最好的地點就是海底。
  • 聚焦科學研究前沿 中科院等機構發布《2020研究前沿》與《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彭韻佳)中科院等機構13日發布《2020研究前沿》報告和《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對世界主要國家在主要科學領域的研究活躍程度進行評估。由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聯合向全球發布的《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顯示,2020年,在11大學科領域整體層面,美國整體仍最活躍,以研究前沿熱度指數281.11分居全球首位,中國得分151.29,繼續穩居第二,英國、德國和法國跟隨其後。
  • 碳14造假、日本「偽造考古文物案」
    以前我的見識水平低,並不喜歡科學,現在我鼓勵自己的孩子學科學,聽黨和國家的命令沒有錯。溫仁君子,忠孝所在。盡忠就是這樣,甘願犧牲小我,一切服從大局。 具備科學和古代文化知識是辨別甲骨、簡牘造偽的基本素質。以下內容大部分匯集網絡各類知識資料,我對科學鑑定並不了解,讀後獲益匪淺,請各位讀者參考閱讀。
  • 不睡覺的生物存在嗎?為了研究睡眠極限,這些果蠅做出了犧牲!
    長時間不睡覺會死亡是個偽命題嗎?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才能叫做睡眠」?我們首先需要將睡眠和休息區分開。睡眠是一種與神經相關的行為,據科學研究稱,這種神經行為一般還需要中樞神經的參與。
  • 納米材料用於壁畫保護:我靠科學修文物—新聞—科學網
    ■本報見習記者 高雅麗 提起文物保護,不少人都認為這是社會科學領域專家的特長。但是,在西北工業大學納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卻有一群熱心於壁畫保護的材料科學家,他們專攻「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這一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新材料與新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作用。 那麼,當材料應用於壁畫保護,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
  • 都2020年,還有人相信量子文物鑑定儀!
    竟然還有人相信「量子力學檢測文物」,這些年曝光的的量子科技鬧劇還少嗎?智商稅還沒交夠嗎?聲稱能夠治療失眠多夢的「量子人體艙」,可能是紅外線光能小屋真實的量子力學,極其前沿,仍未民用目前真正量子科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高科技領域。
  • 歷史上不應該出現的5大文物,件件疑似穿越,網友:這不科學
    甚至是現代人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之中對於一些文物還是很難以解釋的。這就說明歷史與現代之間是有一定的界限的,現代人可能根據古代人的發明有所改造,但是如果古代人能夠做出一些超現代的物品,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非常難以想像的。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5件文物,件件都像現代穿越過去的物品,網友看到之後覺得這不科學,感嘆太神奇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5大文物吧!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典藏特色    不同於傳統文人雅士,或一般精品博物館的古董收藏,史語所收藏的文物,主要為本所遷臺以前在中國大陸,以及遷臺以來在臺閩地區從事田野工作的成果,其目的則是作為學術研究的素材。       開館時間:     1. 固定開館時間為每周三及周六09:30-16:30。
  • 探索前沿腦科學 盛趣遊戲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前沿領域
    近年來,腦科學、腦機接口和融合智能等前沿科學已成為多國未來發展的重點,人工智慧是引領下一代戰略性技術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8月20日,浙江大學與盛趣遊戲共建的「傳奇創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 前沿熱點丨全球科學與工程研究現狀
    導語2020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公布了關於美國和世界科學與工程(S&E)研究狀況的報告,報告顯示了自2000年以來,世界範圍內全球科學與工程研究的情況。近期,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全球科學與工程研究現狀》一文,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發布的報告顯示,自2000年以來,世界範圍內用於研究和開發(R&D)的資金增加了3倍,全世界都意識到了開發新知識對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性。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在過去20年在科學與工程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 2010年中國考古與文物保護深度研究報告
    文物是國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最古老歷史文物的國家之一。面對數量極多、丞待保護的文物,如何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及時的、有效地、並首先的投入到搶救那些頻臨毀損和消失的孤品、珍品上去,是值得我們予以關注的。  在以往的考古實踐中一直進行著現代化、科技化的努力,航空遙感等其它行業已經成熟的技術近年來逐漸運用到了考古領域。目前國內還有很多世界遺產都加入到了科技保護的行列之中。
  • 2020年以來國內外發布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研究前沿
    1.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Top10熱點前沿主要分布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動物傳染病、植物生理、作物科學、藥用植物、動物營養六個子領域。其中,食品科學與工程熱點前沿數量最多,有3個,分別是糧食加工方法、果蔬乾燥加工和食品智能包裝研究。2.
  • AI技術如何幫助研究人員重現歷史的氣味?
    、文物科學以及化學等。未來三年當中,專家們將合作開發「感官發掘與嗅覺文物科學」領域的新穎方法,希望根據數字文本與圖像集合構建起一套歷史氣息、氣味與嗅覺百科全書他們將使用人工智慧採集到的氣味數據重現各種氣味,並將其應用於博物館及文物古蹟當中。
  • 用文物的前世今生喚醒我們對歷史的...
    大家喜歡逛博物館嗎?博物館可是記錄著世界歷史的種種片段,通過它可以最快了解人類文明前世今生。進入不同的博物館,仿佛穿越到不同的時空,千年前的時代產物就在眼前。而這些頂級博物館,鎮館之寶又都有哪些藏品呢?
  • 前沿科學的炮聲 |「智識前沿學者計劃」上線
    在知識分子創刊五周年、智識學研社成立一周年之際,我們正式發布 「智識前沿學者計劃」,計劃在影響人類未來生活的若干前沿科技領域,招募一批為科學進步或其應用做出努力的傑出青年學者,資助和鼓勵他們持續追蹤和分析前沿科技領域的新發現、新動向和新機會,並積極分享他們的專業判斷,促進前沿科技信息的交流和公共討論,為正在快速進展的前沿科技留影、存檔,為讀者提供重要的文獻式的科學指路牌
  • 這三位抗日劇中為愛犧牲的女人,太讓人心疼,網友:真的值得嗎?
    在抗日劇中我們看到很多勇猛打鬼子的英雄,鐵血硬漢,但在他們的背後還有默默幫助支持的女人們,女性的地位在那個時代是軟弱被輕視的,但就是那樣軟弱的女子,卻可以犧牲自我,奉獻自己的愛情和生命拯救國家和民族。真的讓人又惋惜又心疼,很多網友表示:真的值得嗎?
  • 《研究前沿》的「啟發」價值在哪裡
    那麼,基於文獻計量學遴選出的學科前沿是不是靠譜?學科前沿是不是就是科學技術發展中的重點或核心點?該怎樣使用這一基於文獻計量學的產品?排除了「做」引用數據的論文有人對這一成果有些質疑:現在有很多「做」論文數據的情況,甚至可以將水平極為普通的論文「做」成高被引論文。那麼,基於文獻計量學得出的前沿研究靠譜嗎?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拿下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的相關資訊文章,一起了解一下吧~復旦大學「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日前獲得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珠峰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珠峰計劃」全稱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是教育部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的精神而制定實施的有力舉措,重點建設在國際「領跑」的前沿學科。
  • 海洋科學就是研究「海水」的科學嗎?
    長期從事地理學科及海洋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及科學基金管理工作。海洋是以海水為核心,涉及多界面、跨圈層相互作用,包含時空四維動態變化的系統。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變化規律及其與大氣圈、巖石圈、冰凍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以及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
  • 《2020研究前沿》與《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發布
    《2020研究前沿》與《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發布中國多領域表現突出,但學科領域發展不平衡光明日報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齊芳)13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聯合向全球發布《2020研究前沿》報告和《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