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如何幫助研究人員重現歷史的氣味?

2020-11-19 科技行者

歐盟已經向這支計劃使用AI技術重現歷史氣息與嗅覺要素的研究團隊提供280萬歐元資助。

團隊名為「Odeuropa」,擁有來自多個學科的歐洲科學家及學者,具體涵蓋歷史、藝術史、計算語言學、計算機視覺、語義網、博物館學、文物科學以及化學等。

未來三年當中,專家們將合作開發「感官發掘與嗅覺文物科學」領域的新穎方法,希望根據數字文本與圖像集合構建起一套歷史氣息、氣味與嗅覺百科全書。以此為基礎,他們將與化學家、藝術家以及調香理財合作,重建資料庫內記錄的各種氣味。

使用人工智慧創造氣味歷史

Odeuropa項目的總體目標,在於描繪各種氣味如何隨時間變化,並在社會意義層面發生的改變。正如團隊成員William Tullett博士在採訪中所言,菸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他表示,「菸草是一種重要的商品,於十六世紀被引入歐洲。最初的菸草有一種奇特的氣味,但之後很快進行了調整與改良,並成為眾多歐洲城鎮氣味環境中的組成部分。」

人工智慧則通過計算語言學與計算機視覺介入其中,相關算法可發掘歷史文本與圖像,由此生成氣息與氣味結果,並將其整理進在線《氣味傳承百科全書》。

這些算法還將掃描氣味的感官質量、情感意義以及社會意義等參考結論,幫助Odeuropa團隊得以構建起跨越數十年乃至幾個世紀的多維氣味描述。

Tullett指出,「無論是用迷迭香等草藥預防鼠疫,還是在十八、十九世紀使用有氣味的鹽作為暈厥解藥,整個歷史總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氣味。」

通過開發這部氣味百科全書,該團隊致力於為歷史提供更為多樣的感官體驗。他們將使用人工智慧採集到的氣味數據重現各種氣味,並將其應用於博物館及文物古蹟當中。

AI與歷史

Odeuropa確實是第一個使用AI技術重構歷史氣味的項目,但卻並不是將AI技術引入歷史重建的首次嘗試。

去年,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對範艾克的畫作進行了推理修復。另一個由歐盟資助的Time Machine項目則使用AI技術分析歷史文檔,藉此重建歐洲城市過往的樣貌。

今年10月,谷歌公布了一套基於深度學習的工具集,此工具集將幫助研究人員使用歷史地圖與圖像重建城市。谷歌希望這套資源能夠成為一份「綱要,幫助歷史愛好者們以虛擬方式體驗世界各地的城市發展史,幫助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與教育人士勾勒歷史面貌,也給普通用戶帶來一些值得追憶的情懷氛圍。」

除了模擬過去之外,AI技術還幫助考古學家們識別考古特徵,並預測哪些位置更有可能發現過往人類活動與定居痕跡。

AI技術培訓能夠以驚人的速度搜尋大量數據,並提供愈發準確的預測結果,因此相信其必然會在歷史研究中長期保持活躍。換句話說,人工智慧既代表著我們的未來,也將幫助我們深入發掘過去。

相關焦點

  • 歐洲:啟動一項耗資2億多元的項目,利用AI重現「過去的氣味」
    歐洲科學家啟動一項耗資250萬英鎊,相當於2億多元的項目,利用人工智慧重現歐洲「過去的氣味」。氣味,美式英語:odor,或英式英語:odour ,是人類嗅覺系統對散布於空氣中的某些特定分子的感應。人們把使人愉快的氣味稱為香味,把使人不快的氣味稱為臭味。人類大概能識別1000種不同的氣味。這個名為Odeuropa,譯名為氣味歐洲,的項目將使用人工智慧來重現100至500年前的人們的氣味,重現16世紀的從驅鼠劑到早期菸草的氣味,通過人工智慧找出古代文本中對氣味的引用,並製作一本專門的百科全書。
  • 新知丨氣味編輯器、記憶復現、情緒調節師——嗅覺重現:新技術助...
    交匯點訊 近日,一些視障人士走進四川省博物院,他們通過麝香、檀香、龍涎香等香料糅合稻草苦澀的氣味,以嗅覺感知漢代戰爭的氣味,一「嗅」千年。在媒介營造的「擬態環境」中,視覺和聽覺的重現已經有了百年歷史。但如何讓嗅覺重現,多年來一直存在著「關山阻隔」。
  • 日研究人員合成使老鼠強烈恐懼的「恐怖氣味」
    狐狸等食肉動物排洩物的氣味會讓老鼠感到恐懼。日本研究人員因此合成了一種能夠引起實驗鼠強烈恐懼感的「恐怖氣味」。 日本關西醫科大學研究員小早川高領導的研究小組注意到,剛出生的實驗鼠就有躲避貓和狐狸等食肉動物的傾向,他們通過分析狐狸排洩物中氣味物質的結構,合成了同樣的物質並進行改進,使實驗鼠聞到這種物質散發的「恐怖氣味」後顯示出更加強烈的排斥反應。 研究小組讓10隻實驗鼠聞香辛料的氣味,同時讓實驗鼠感到疼痛,從而使實驗鼠對香辛料的氣味產生恐懼。
  • 「合作」的氣味會增加幫助意願
    大鼠具有驚人的社交能力,它們經常在任務中互相幫助。近日,英國哥廷根大學、伯爾尼大學和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大鼠只要聞到另一隻大鼠進行幫助行為時的氣味,它自身的幫助意願也會增加。
  • 現實版黑客帝國:AI能給氣味編程了,想要啥味要啥味
    圖像和聲音的網絡化傳輸多數人已經司空見慣,而氣味是不是也可以進行網絡化識別傳輸呢?但是氣味無色無形易揮發,比圖像和聲音要難以琢磨得多,要如何收集並且研究它呢?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能夠幫助生物傳感器逐漸監測到更低濃度的氣味。
  • AI能給氣味編程了,想要啥味要啥味
    圖像和聲音的網絡化傳輸多數人已經司空見慣,而氣味是不是也可以進行網絡化識別傳輸呢?但是氣味無色無形易揮發,比圖像和聲音要難以琢磨得多,要如何收集並且研究它呢?▲盲人點菜的時候依據數字嗅覺系統聞到菜品味道一旦氣味也可以加入「數位化」大軍,我們的生活場景或許將會通過維度的提升,產生意想不到的改變。
  • 一周AI大事盤點:AI幫助農民精準除草,AI可分析動物行為
    今天就帶你盤點過去一周(11月4日至11月10日)AI領域發生的熱門事件: 人工智慧幫助農民精準除草11月4日消息,法國國立應用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AI模型,該模型能夠從無人機拍攝的作物圖像中檢測出雜草。該研究團隊通過遷移學習,使用數萬張作物圖像的數據集來開發其深度學習模型。
  • 紅外線技術使科學家可以看見氣味
    據physorg網站2007年12月24日報導,動物和昆蟲通過看不見的氣味來進行交流。通過開發紅外線技術,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們使這一氣味變得可見。具備看見氣味的能力後,這些科學家們現在發現當飛行幼蟲使用兩個嗅覺器官時,他們能夠比使用一個嗅覺器官更加精確地找到有香味的目標。
  • 新技術幫助研究人員量化有機體差異—新聞—科學網
    一個用SCOUT技術標記的類器官2維圖。為了幫助研究人員克服這些限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和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方法,用於清理、標記、3D成像和嚴格分析類器官。 這一過程被稱為「利用無偏倚技術進行類器官的單細胞和細胞結構分析」(SCOUT),它可以從類器官中提取出可比較的特徵,儘管它們是獨一無二的。研究人員在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新論文中通過3個案例研究證明了這一能力。
  • 科學家正在還原,重現百年前的氣味
    於是為了彌補這一遺憾,歷史學家正試圖通過多種方式還原歷史的氣味,中世紀的歐洲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此基礎上,人工智慧技術將會得到充分地應用,科學家試圖藉助於一些模版,為人工智慧提供更多的參考,它們將會被用於檢測一些文本中有關味道的信息,並且對此加以整合。
  • 歷史是被書寫、閱讀、講述的,但沒人聞過它的味道!現在,可以了
    作為這項為期三年的名為「Odeuropa」的項目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希望找到歐洲所有古老的氣味,甚至重現一些已經消失的氣味——從乾燥的菸草到泥土般的草藥,甚至是臭氣燻天的運河的氣味。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將首先建立人工智慧系統,訓練它們掃描用七種不同語言書寫的歷史文本,以尋找氣味的任何描述。人工智慧也將被訓練,去檢測文本中可能有芳香物體的圖像。
  • 汽車內飾零部件材料VOC與氣味檢測技術
    VOC是汽車內飾件散發出的對人體有害的有毒物質,這種物質氣味難聞,而且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必須做好汽車內飾零部件材料的VOC以及氣味檢測,嚴格控制汽車內VOC的含量,力爭在根源上減少汽車內部VOC對人體產生的危害。本文就此對汽車內飾零部件材料VOC與氣味檢測技術進行研究。
  • 現在ai突破基礎研究平臺的難度還有點大
    很多人看著它好像又賺錢又能玩,技術牛逼,而且國家正在大力發展,會發展的很快的。未來的發展誰也不能說得準。聽到最多的就是醫療、教育、製造業。我沒有從事該行業,做不了深入研究,不敢瞎說。只說說大的方向吧。可以嘗試企業通過科研平臺基於學術界新的突破性技術,進行開發。用人工智慧技術輔助醫院進行基礎性的病理診斷、口腔診斷、放射診斷等,以及輔助診斷口腔等的輔助性器官和手術。另外,可以嘗試利用人工智慧輔助醫療技術,推廣心臟支架、先天性畸形的治療等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案,或者幫助醫生診斷病理。還可以推廣一些新藥物、新器械進行開發推廣,畢竟現在ai突破基礎研究平臺的難度還有點大。
  • 美研究稱:氣味感知基因決定人對氣味的不同感受
    美國杜克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研究人員16日發表報告稱,人體的一種氣味感知基因決定著人們對人體汗液氣味的「看法」。人類對氣味的感受為何會存在個體差異的謎團就此揭開。  最新突破  這項研究結果於16日在《自然》雜誌網站上公布。
  • Facebook AI 正在升維突破:教AI像人類一樣理解三維世界
    研究團隊相信,通過加強對三維物體的了解,AI 可以更緊密地連接二維和三維世界,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推動 3D 列印、AR 和 VR 等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進步,將這些技術拓展到更廣泛的任務上,最終像人類一樣理解三維世界。
  • 研究顯示植物會掩飾氣味躲天敵
    參考消息網6月22日報導外媒稱,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茂密的熱帶森林中的植物能夠掩蓋自身的化學氣味,從而避免被昆蟲發現和吃掉。這是植物與食草動物之間的「信息軍備競賽」中的關鍵優勢。
  • 科學家解碼了哺乳動物的大腦如何感知氣味 與一種神經末梢束有關
    ,以及如何從數千種氣味中區分一種氣味。在小鼠的實驗中,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創造了一種被大腦嗅覺處理中心嗅球感知為氣味的電子信號,儘管這種氣味並不存在。由於氣味模擬信號是人造的,研究人員可以操縱相關神經信號的時間和順序,並確定哪些變化對小鼠準確識別「合成氣味」的能力最重要。「解碼大腦如何分辨氣味是複雜的,部分原因是,與視覺等其他感官不同,我們還不知道單個氣味最重要的方面。」
  • AI也能有嗅覺!谷歌正訓練人工智慧預測分子氣味
    這些研究人員相信,隨著機器學習在分子識別領域應用水平的提高,機器智能將可以進行氣味識別,就像讓人工智慧模擬視覺、聽覺等其他感知能力。另外,研究人員還在嘗試讓機械臂獲得觸覺。一篇相關論文裡寫道:「深度學習在嗅覺方面取得的進步,能幫助發現新的化學合成物,進而減少自然作物的需求,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 Science:人類「大腦計劃」研究獲重大突破!SCAPE技術有望在3D模式...
    ,並一次性觀察大腦中大量的腦細胞;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名為SCAPE顯微鏡的超快速、3D成像技術,其能幫助研究人員對更大體積的組織進行觀察,同時對活細胞中精細網絡的破壞性也小很多。研究者Edmund Talley博士表示,這項研究中我們展示了如何利用「大腦計劃」(BRAIN Initiative)技術的強大力量來幫助研究人類大腦如何解析信息來產生機體的感覺、思維和行動。SCAPE顯微鏡能幫助科學家們研究一次性需要實時觀察的大體積組織樣本,由於細胞和組織能保持完好無損的狀態並在三維空間內高速觀察,因此後期研究人員還需要探索許多此前無法進行研究的新問題。
  • 數學模型預測分子氣味
    最近,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嗅覺「地圖」——分子如何結合以產生各種氣味的幾何模型。科學家表示,該地圖能幫助預測人們會如何感知某種氣味組合,並推動香水品種的研發。多年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找到氣味分子的組合規律。神經科學家希望更好地了解人類是如何感知氣味的;香水和食品製造商則想找到更好的合成香味的方法,而這一新方法也許能同時滿足他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