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技術使科學家可以看見氣味

2020-11-24 OFweek維科網

       據physorg網站2007年12月24日報導,動物和昆蟲通過看不見的氣味來進行交流。通過開發紅外線技術,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們使這一氣味變得可見。具備看見氣味的能力後,這些科學家們現在發現當飛行幼蟲使用兩個嗅覺器官時,他們能夠比使用一個嗅覺器官更加精確地找到有香味的目標。神經遺傳學和行為學實驗室主任萊斯利.沃薩爾說,「擁有兩隻眼睛使我們具有深度知覺,擁有兩隻耳朵使我們具有精確辨明噪音的來源。立體感覺氣味同樣非常重要。」

  這項研究發表在了《自然神經系統科學》雜誌12月23日版中。沃薩爾和她的同事們發現當使用兩個嗅覺器官時更容易感覺到氣味信息。通過遺傳處理,他們使蒼蠅使用一個嗅覺器官或兩個嗅覺器官來感受氣味。研究發現黑腹果蠅幼蟲不僅使用立體感知系統來定位氣味,而且還用於導航,這一行為稱之為化學向性。

  為了研究這一行為,沃薩爾和她的同事們必須計算出幼蟲根據氣味源所判定的移動方向。但是由於氣味是看不見的,研究人員可能既不能預測出蒼蠅是如何根據這些氣味移動的,也不能猜測出氣味是集中成小塊還是沿一個斜面匯集的。事情變得日益複雜,因為輕微的振動就會使氣味來回流動,這使得氣味不可能集中在特定的位置。沃薩爾說,「我們需要製造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中我們能夠知道氣味的特定組織排列。我們需要看到氣味。」

  沃薩爾與託馬斯.P.薩克馬爾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實驗室的同事共同合作,使用一種新分光鏡技術製造了紅外線,創造了能夠看到、控制和精確量化氣味分布的環境。

  當沃薩爾和她的同事們對動物的行為進行觀察後,他們發現儘管擁有一個或兩個鼻孔的動物都能夠感知氣味,但是只有擁有兩個鼻孔的動物才能精確找到氣味源。沃薩爾說,「左右嗅覺器官的比較對蒼蠅的嗅覺並不是必要的,但是要想精確地找到氣味源,擁有兩個嗅覺器官卻是必要的。」

    英文原文連結參見:http://www.physorg.com/news117725070.html

相關焦點

  • 中美科學家讓動物「肉眼可見紅外線」
    由於眼睛感光能力的限制,動物無法肉眼看見紅外線。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薛天教授研究組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韓綱教授研究組合作,近期結合視覺神經生物醫學與創新納米技術,首次實現了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
  • 紅外線是什麼,由紅外線延伸出的紅外線技術又是什麼?
    生命科學研究證實,人體本身是一個遠紅外輻射源,它可以吸收及發射遠紅外光,所以當遠紅外線照射人體時,其頻率與身體中的細胞分子、原子間的水分子運動頻率相一致時,引起共振效應,其能量最高且能被生物體所吸收,使皮下組織深層部位的溫度升高,產生的熱效應使水分子活化,處於高能狀態,加速人體所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同時活化蛋白質等生物分子,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力和生物細胞的組織再生能力
  • 如果人類可以看見電磁波,會發生哪些可怕的事?科學家:將是災難
    人類的眼睛其實與眾不同,因為人類的眼睛可以看見五彩繽紛的世界,很多人可能覺得奇怪,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不是很正常嗎?難道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其實,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大多數的哺乳動物像牛、馬還有狗都是色盲,它們比人類少了一種色性,牛缺少辨別綠色的色性,但在中波中可以彌補,所以牛眼中的世界和人類眼中的世界差不多;馬和狗相似都是紅綠色盲。相比之下,在視覺方面,人類可以算的上是一種高級物種了。雖然人類可以看到不同波長的光,但是一些電磁波人類是無法看見的,例如紅外線、紫外線、X光還有無線電波等。
  • 中美科學家新突破讓動物「肉眼可見紅外線」
    新華社合肥3月1日電(記者徐海濤)由於眼睛感光能力的限制,動物無法肉眼看見紅外線。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薛天教授研究組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韓綱教授研究組合作,近期結合視覺神經生物醫學與創新納米技術,首次實現了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
  • 科學家研發出夜視眼藥水 未來人類或能看見紅外光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一種夜視眼藥水,未來人類或能看見紅外光(通常肉眼不可見)。科學家想出了一種方法來給予哺乳動物「超級英雄式」的視力。這項開創性的研究最初側重於用老鼠進行測試,但同樣的原則應該 - 在理論上 - 適用於所有哺乳動物。
  • 氣味科普:為什麼鼻子可以聞到氣味?
    鼻子要聞到氣味,首先要有氣味來源,通常是空氣中的揮發性化學分子,當化學分子被吸入鼻腔,便與嗅覺受體結合。嗅覺受體是由「G蛋白耦合受體」蛋白質家族所組成,分布在嗅覺細胞表面,嗅覺細胞位於鼻腔上端的嗅上皮層,由鼻孔往上算約七公分的位置,面積約一平方公分,像一片指甲大小。
  • 誰說肉眼看不見紅外線?
    所有的教科書都說紅外線是不可見的,因為紅外光波像X射線和無線電波一樣在可見光光譜之外,但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科學家領導的全球性研究發現,在特定條件下,視網膜可以感受到紅外線。
  • 紅外線技術的特點及應用
    紅外傳輸技術則是一種利用紅外線作為載體,進行數據傳輸的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紅外傳輸技術隨處可見,最典型的莫過於電視機、空調等家用電器通過紅外遙控器進行控制。由於紅外線的波長較短,對障礙物的衍射能力差,所以適合應用在進行短距離無線通訊。正因為如此,紅外傳輸具有很強的私密性,比如我們在自己家使用紅外遙控器時,鄰居家的電器是不會受到控制影響的,所以遙控器的選材會優先選材紅外線穿透的PC材料。紅外傳輸技術已非常成熟,上下遊產業鏈也極為發達,相對於藍牙、Wifi等無線傳輸技術,在成本上有明顯優勢。
  • 為什麼鼻子可以聞到氣味?
    鼻子要聞到氣味,首先要有氣味來源,通常是空氣中的揮發性化學分子。當化學分子被吸入鼻腔,便與嗅覺受體結合。而嗅覺細胞是一種特殊的雙極神經元,靠近鼻腔的細胞頂端特化為纖毛,以增加與氣味分子接觸的表面積。嗅覺細胞頂端被鼻腔黏液包覆,黏液內含氣味結合蛋白(英文縮寫為OBP)。OBP會先抓住空氣中的氣味分子,再與嗅覺細胞上的嗅覺受體結合,改變嗅覺受體的蛋白質構形,產生一連串訊息傳遞反應,進而活化嗅覺細胞,激發細胞膜上的電位改變,然後把電信號傳到大腦。
  • 紅外線也是一種技術,紅外線技術的用途你知道多少?
    太陽光譜中,紅光的外側必定存在看不見的光線,這就是紅外線。太陽光譜上紅外線的波長大於可見光線,波長為0.75~1000微米。紅外線可分為3部分,即近紅外線,波長為0.75~1.50微米之間;中紅外線,波長為1.50~6.0微米之間;遠紅外線,波長為6.0~1000微米之間。
  • 了解無線音頻:紅外線及紅外傳輸技術
    在4月份的時候,我們曾詳細為大家講述了無線音頻技術中的無線電技術和FM/AM廣播(詳情請見《了解無線音頻:無線電技術及FM/AM廣播》)。    而今天,我們再為大家講述另外一種技術,即紅外線傳輸技術。顧名思義,紅外線傳輸技術就是利用紅外線來進行數據傳輸的一種技術。所以,要了解它,還需要先從紅外線講起。
  • 俄羅斯研究出的「蛇眼視覺」技術可以看到人眼看不到的紅外線區域
    近日,俄羅斯莫斯科的國立電子技術學院國家技術倡議「感官科學」中心成功的研發出了一項基於異質結構的紅外光電探測器模塊技術(InGaAs)。這項技術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能夠像蚊子和蛇一樣看到人類肉眼看不到的紅外線區域,所以這項技術又被稱為「蛇眼視覺」技術。
  • 俄羅斯研究出的「蛇眼視覺」技術可以看到人眼看不到的紅外線區域
    近日,俄羅斯莫斯科的國立電子技術學院國家技術倡議「感官科學」中心成功的研發出了一項基於異質結構的紅外光電探測器模塊技術(InGaAs)。這項技術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能夠像蚊子和蛇一樣看到人類肉眼看不到的紅外線區域,所以這項技術又被稱為「蛇眼視覺」技術。由於蛇、蚊子、魚等都需要在寒冷和黑暗的環境下捕食。
  • 中美學者首次讓哺乳動物裸眼「看見」紅外線,尚未打算用於人
    紅外線(波長大於700納米)廣泛的存在於自然界中,對其的探測感知將幫助我們獲取超過可見光譜範圍的信息。為此,人們發明了以光電轉換和光電倍增技術為基礎的紅外夜視儀,但是其有一系列缺陷,比如通常比較笨重、需要靠有限的電池供電、可能被強光過曝、同可見光環境不兼容等。截至目前,哺乳動物肉眼無法看到近紅外光,也無法將近紅外光圖像投射到大腦。
  • 紅外線傳輸技術在智能家居領域中的應用
    ) 從紅外線被發現以來,紅外線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被廣泛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中。物聯網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被人們提到,智能家居是在網際網路影響之下物聯化的體現。什麼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通過物聯網技術將家中的各種設備連接到一起,提供家電控制、照明控制、電話遠程控制、室內外遙控、防盜報警、環境監測、暖通控制、紅外轉發以及可編程定時控制等多種功能與手段。而紅外線傳輸技術因技術成熟、穩定性好、私密性強、且成本相對低廉,在智能家居控制系統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 當陽日本神榮(SHINYEI)臭氣氣味檢測儀OMX-ADM保證
    IQ-1000有四個傳感器埠,在其中一個埠使用Mega-Gas傳感器,以常見的紅外線氣體檢測儀為例,測量這種吸收光譜可判別出氣體的種類;測量吸收強度可確定被測氣體的濃度。紅外線檢測儀的使用範圍寬,不僅可分析氣體成分,也可分析溶液成分,且靈敏度較高,反應迅速,能在線連續指示,也可組成調節系統。工業上常用的紅外線氣體檢測儀的檢測部分由兩個並列的結構相同的光學系統組成。一個是測量室,一個是參比室。
  • 新型紅外線發射器:由超穎材料製成,可利用廢熱!
    之前,John在《新型超穎材料:有效助推太赫茲技術發展》、《新型超穎材料應用前景廣闊:可吸收光線能量產生振蕩》、《科學家研發超穎材料設備 全息技術從科幻走向現實》這幾篇文章中,都有提及超穎材料的一些具體應用。負折射率幾乎所有的天然材料,在碰到光學介質例如玻璃或者水的時候,都會具有正的介電常數和磁導率,所以它們都是正折射率材料。
  • 用紅外線充電的新奇技術 你期待嗎?
    儘管這是一項非常奇妙的充電技術,但是Wi-Charge公司表示,他們的紅外線充電系統並不適合所有設備。比如感應充電(如Qi標準)或者磁力充電(如Rezence)比較適合給大物件充... 幾年以後,給手機無線充電或將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而這一切離不開這家名為Wi-Charge的無線充電創業公「功勞」。
  • 科學家解碼了哺乳動物的大腦如何感知氣味 與一種神經末梢束有關
    在小鼠的實驗中,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創造了一種被大腦嗅覺處理中心嗅球感知為氣味的電子信號,儘管這種氣味並不存在。由於氣味模擬信號是人造的,研究人員可以操縱相關神經信號的時間和順序,並確定哪些變化對小鼠準確識別「合成氣味」的能力最重要。「解碼大腦如何分辨氣味是複雜的,部分原因是,與視覺等其他感官不同,我們還不知道單個氣味最重要的方面。」
  • AI技術如何幫助研究人員重現歷史的氣味?
    團隊名為「Odeuropa」,擁有來自多個學科的歐洲科學家及學者,具體涵蓋歷史、藝術史、計算語言學、計算機視覺、語義網、博物館學他們將使用人工智慧採集到的氣味數據重現各種氣味,並將其應用於博物館及文物古蹟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