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學家讓動物「肉眼可見紅外線」

2021-01-12 人民日報

由於眼睛感光能力的限制,動物無法肉眼看見紅外線。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薛天教授研究組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韓綱教授研究組合作,近期結合視覺神經生物醫學與創新納米技術,首次實現了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2月28日發表了該研究成果,並將其選為本期唯一科普視頻重點推廣。

自然界中的電磁波波譜範圍很廣,其中能被我們的眼睛感受的可見光,只佔電磁波譜中很小的一部分。哺乳動物無法看到紅外線,這是由其眼睛中的感光蛋白所固有的物理化學特性所決定的,而部分蛇類等動物可以利用特殊器官的溫度感受器來探測到紅外線。為「看見」紅外線,人們發明了以光電轉換和倍增技術為基礎的紅外夜視儀,但缺陷較多,比如通常比較笨重、可能在強光下過曝、與可見光環境不兼容等。

薛天教授研究組與韓綱教授研究組合作,嘗試利用一種可吸收紅外光發出可見光的上轉換納米材料,導入動物視網膜中以實現紅外視覺感知,並發展出一種特異表面修飾方法,使其可以與感光細胞膜表面的特異糖基分子緊密連接,從而牢牢地貼附在感光細胞感光外段的表面。

研究人員通過多種神經視覺生理實驗,證明從外周感光細胞到大腦視覺中樞,視網膜下腔注射了納米顆粒的小白鼠,不僅獲得了感知紅外線的能力,還可以分辨複雜的紅外圖像。

值得注意的是,在獲得紅外視覺的同時,實驗小白鼠的可見光視覺沒有受到影響,實現了同時看見可見光與紅外光圖像。

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納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從分子、細胞到組織器官以及動物行為的檢驗證明,其可以長期存在於動物視網膜中並發揮作用,沒有明顯負面影響。此項技術有效地拓展了動物的視覺波譜範圍,突破了自然界賦予動物的視覺感知物理極限。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中美科學家新突破讓動物「肉眼可見紅外線」
    新華社合肥3月1日電(記者徐海濤)由於眼睛感光能力的限制,動物無法肉眼看見紅外線。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薛天教授研究組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韓綱教授研究組合作,近期結合視覺神經生物醫學與創新納米技術,首次實現了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
  • 誰說肉眼看不見紅外線?
    所有的教科書都說紅外線是不可見的,因為紅外光波像X射線和無線電波一樣在可見光光譜之外,但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科學家領導的全球性研究發現,在特定條件下,視網膜可以感受到紅外線。
  • 中美研製出"夜視眼藥水"?中方科學家:尚在動物實驗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方網站宣布,在中美科學家合作下,通過給小鼠注射一種納米材料,史上首次讓哺乳動物看到了原本看不到的紅外光,由於探測紅外光被普遍應用於夜視儀上。有網友稱,人類實現了「滴眼藥水就能夜視」的夢想。
  • 紅外線眼鏡是什麼 紅外線眼鏡特點
    「紅外線」這種東西我們經常能夠在各種好萊塢科技大片中看到,而紅外線眼鏡則是號稱可以「透視」的一款眼鏡產品,它的推出既引發了人們的好奇與關注,同時也引起了一定的恐慌。下面就來和我們一起看看到底紅外線眼鏡是什麼以及紅外線眼鏡特點有哪些吧。
  • 肉眼可見的美麗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說:「本月,這顆彗星——由NASA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於今年3月發現——正引起北半球各地天文觀測者的注意。」NEOWISE彗星現在的亮度比1986年哈雷彗星穿過內太陽系時顯示的亮度還要高。報導稱,人們可用肉眼觀測到NEOWISE彗星,但觀測者需要知道在什麼時間和哪個方向能看見它,因為它不會是天空中非常顯眼的星體。
  • 肉眼可見的NEOWISE彗星,錯過再等6800年!
    7月份一顆肉眼可見的亮彗星吸引了許多天文愛好者的目光並頻頻出現在我們的朋友圈它就是今年3月27日新發現的亮彗星C/2020 F3因為NEOWISE彗星如今正掛在夜空之中它可是自1997年海爾-波普彗星之後北半球23年來唯一一顆肉眼可見的明亮彗星01NEOWISE彗星6800年一次的回眸即使距離地球一億多公裡
  • 紅外線的發現與應用
    紅外線(Infrared,簡稱IR)是波長介乎微波與可見光之間的電磁波,其波長在760奈米(nm)至1毫米(mm)之間,是波長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對應頻率約是在430 THz到300 GHz的範圍內[1]。室溫下物體所發出的熱輻射多都在此波段。
  • 中美科學家創造出具有夜視能力的老鼠,但不建議在人身上做試驗
    中美科學家創造出具有夜視能力的老鼠,但不建議在人身上做試驗  Connor Feng • 2019-03-08 16:21:51 來源:前瞻網 E1505G0
  • 中美學者首次讓哺乳動物裸眼「看見」紅外線,尚未打算用於人
    受限於視覺極限,人類基本無法靠肉眼在夜間行動自如。紅外夜視儀可以幫助賦予「超級視覺」,但這種需要佩戴的儀器有著諸多缺陷:通常比較笨重、需要靠有限的電池供電、可能被強光過曝、同可見光環境不兼容等。然而,人類的視覺系統只可探測到400納米-700納米之間的光,也就是可見光,只佔自然界中電磁波波譜裡很小的一部分。電磁波和可見光波譜。探測較長的波長,如人類最早發現的非可見光區域近紅外光(NIR),對哺乳動物來說是一個充滿誘惑但又極具挑戰的「超能力」。
  • 肉眼可見的兩顆伴星附近,是你看不到的漆黑一片:距離最近的黑洞
    (不可見的天體擁有兩顆肉眼可見的伴星)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及其它天文臺的天文團隊發現了一個距離地球僅1000光年的黑洞。這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距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黑洞。而且,這個黑洞所處的三星系統能夠被肉眼觀察到。該團隊通過智利拉西拉天文臺的MPG/ESO 2.2米口徑望遠鏡跟蹤其兩顆伴星,從而得到了這個看不見的天體存在的證據。
  • 人類觀測從肉眼可見300萬光年到138億光年的距離,是如何做到的?
    銀河系示意圖然而,這些我們肉眼可見的星系之外還有多達2萬億個星系。哈勃望遠鏡的工作頻率以可見光為主,延伸到近紅外線和近紫外線。今年已經是它的30周歲,他升空以來,給我們帶來了豐厚的禮物,給我們傳回來大量珍貴的天文影像。
  • 肉眼可見的NEOWISE彗星,錯過再等6800年
    拿起你的相機和望遠鏡,去看彗星吧,因為NEOWISE彗星如今正掛在夜空之中,它可是自1997年海爾-波普彗星之後,北半球23年來唯一一顆肉眼可見的明亮彗星。▲ NEOWISE太空望遠鏡,本名為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2009年由NASA發射,2010年開始執行近地天體的發現任務。NEOWISE彗星的正式編號是C/2020F3,C代表它是一顆無周期或周期超過200年的彗星,2020是發現年份,F3說明它是3月下旬(F)被發現的第三顆(3)彗星。
  • 紅外線技術使科學家可以看見氣味
    據physorg網站2007年12月24日報導,動物和昆蟲通過看不見的氣味來進行交流。通過開發紅外線技術,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們使這一氣味變得可見。具備看見氣味的能力後,這些科學家們現在發現當飛行幼蟲使用兩個嗅覺器官時,他們能夠比使用一個嗅覺器官更加精確地找到有香味的目標。
  • 肉眼可見的NEOWISE彗星,錯過再等6800年
    圖/Wikipedia拿起你的相機和望遠鏡,去看彗星吧,因為NEOWISE彗星如今正掛在夜空之中,它可是自1997年海爾-波普彗星之後,北半球23年來唯一一顆肉眼可見的明亮彗星。▲ NEOWISE太空望遠鏡,本名為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2009年由NASA發射。
  • 紅外線也是一種技術,紅外線技術的用途你知道多少?
    太陽光譜中,紅光的外側必定存在看不見的光線,這就是紅外線。太陽光譜上紅外線的波長大於可見光線,波長為0.75~1000微米。紅外線可分為3部分,即近紅外線,波長為0.75~1.50微米之間;中紅外線,波長為1.50~6.0微米之間;遠紅外線,波長為6.0~1000微米之間。
  • 用了那麼久的單反「紅外線攝影」你知道多少?
    光線的組成,可分為可見光和不可見光,人眼能感受到的,只有可見光,但是攝影媒介所能記錄下來卻會包含人眼看不到的部分,如果要讓記錄下來的影像和人的肉眼所看到的一致,就必須經過適當的處理。我們的膠片及數位相機,都濾除了不可見光,讓它記錄下來的影像和我們肉眼所見相同。所謂的紅外線攝影,正好相反。它濾除了我們肉眼可見的光線,僅記錄下不可見(紅外線)的部分所以形成的影像和肉眼看到的完全不同。
  • [視頻]科學家突破時空維度限制 將量子糾纏轉化到我們肉眼可見
    (原標題:[視頻]科學家突破時空維度限制 將量子糾纏轉化到我們肉眼可見)
  • 肉眼可見!
    肉眼可見!天文專家介紹,今明兩日(9月25日和26日),土星和木星將與一輪盈凸月連續兩晚上演「雙星伴月」的好戲,在天氣晴好的條件下,感興趣的公眾憑藉肉眼就可在西南方天空目睹到這幕奇特天象。肉眼可見!》
  • 科學網—芬蘭提出觀察肉眼可見物量子隧道效應方案
  • 肉眼可見最遠的天體,距離地球多少光年?
    而那些更加遙遠的天體,由於它們發出的光抵達地球時已經變得比較暗淡,只有到了夜晚才變得肉眼可見。那麼,肉眼可見的天體都有哪些?最遠的離地球有多少光年?太陽系內的天體除了太陽和月球之外,太陽系中肉眼可見的天體還包括六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天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