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暗物質和暗能量時,理論天體物理學家普裡亞姆瓦達·納塔拉詹(Priyamvada Natarajan)表示,雖然我們已經了解了地球上很多不同種類的物質,但是關於宇宙的關鍵組成成分我們仍然知之甚少,而這些就是令我們感到陌生的暗能量和暗物質。
據推測,暗能量約佔宇宙質能的69%,暗物質約佔宇宙質能的26%。雖然暗物質在宇宙之中極其普遍,但同樣也是難以捉摸。迄今為止,科學家在積極探索暗物質方面一直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因為他們只有通過監測其他粒子存在的方式才能得出暗物質是否存在。要知道,更多關於暗物質的信息可能有助於回答基本的宇宙學問題,例如星系是如何在不分離的情況下保持在一起的?宇宙到底是否還在膨脹之中?
為了能夠成功地進行暗物質實驗,科學家們則需建立極為苛刻的實驗環境,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避免各類輻射,因為暗物質探測器對輻射的敏感度遠遠高於生物體。為了儘量減少這種幹擾,則需要儘可能阻擋住外部輻射,特別是伽馬射線。人類已知阻擋輻射最有效的材料就是鉛,但不幸的是,所有陸地上的鉛於1945年7月16日凌晨5點29分以後(世界上第一次核裝置爆炸)便都被汙染了,其阻擋輻射的能力不足以有效地起到屏蔽作用。研究人員需要的是更為古老的且不受輻射汙染的鉛,或許最好的地點就是海底。
在歐洲的部分海域裡,曾發生過很多起沉船事故,其中一些沉沒於800多年以前,當時這些船上載有大量的鉛,這些鉛最初是被用作建築材料、武器或硬幣鑄造的。這些沉沒的古代鉛不僅在水下免受宇宙射線的影響,而且在經過幾個世紀的「停滯」之後,其不穩定的鉛-210同位素也逐漸衰變為穩定的鉛-206同位素。根據倫敦大學物理學家錢考爾·加格(Chamkaur Ghag)的說法,這種稀有且難以獲得的金屬「有點像金粉」。
然而,在追求科學真相的過程中,圍繞著破壞考古遺址的問題有著諸多爭論。因為很多沉船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遺產,在海底受到保護。那麼問題來了,為了推進暗物質研究工作,犧牲歷史文物是否值得呢?
沉船中的「海難鉛」數量畢竟是有限的,這種被打撈上來的金屬往往會以拍賣的形式出售給科研機構或是高新企業。因為這些「海難鉛」對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微晶片的生產至關重要,不免導致來自微電子工業的競爭,而「海難鉛」的稀缺性使這個問題也變得更加複雜。
雖然高新企業可以在使用「海難鉛」和新產生的鉛之間做出選擇,但進行暗物質實驗的科學家們則認為他們是沒有選擇的。根據2015年的一篇論文發現,新開採的鉛會受到自然界放射性元素的汙染,如鈾、釷和錒等元素。因此這些「海難鉛」不受輻射汙染的特性是現代鉛製造能力所無法達到的。那麼,如果你是一名探索暗物質領域的科學家你會採取「海難鉛」的研究方式嗎?歡迎評論區告訴我,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