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難鉛」藏於古老沉船,為了科學研究,犧牲水下文物值得嗎?

2020-10-03 環球知識探索

在談到暗物質和暗能量時,理論天體物理學家普裡亞姆瓦達·納塔拉詹(Priyamvada Natarajan)表示,雖然我們已經了解了地球上很多不同種類的物質,但是關於宇宙的關鍵組成成分我們仍然知之甚少,而這些就是令我們感到陌生的暗能量和暗物質。

據推測,暗能量約佔宇宙質能的69%,暗物質約佔宇宙質能的26%。雖然暗物質在宇宙之中極其普遍,但同樣也是難以捉摸。迄今為止,科學家在積極探索暗物質方面一直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因為他們只有通過監測其他粒子存在的方式才能得出暗物質是否存在。要知道,更多關於暗物質的信息可能有助於回答基本的宇宙學問題,例如星系是如何在不分離的情況下保持在一起的?宇宙到底是否還在膨脹之中?

為了能夠成功地進行暗物質實驗,科學家們則需建立極為苛刻的實驗環境,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避免各類輻射,因為暗物質探測器對輻射的敏感度遠遠高於生物體。為了儘量減少這種幹擾,則需要儘可能阻擋住外部輻射,特別是伽馬射線。人類已知阻擋輻射最有效的材料就是鉛,但不幸的是,所有陸地上的鉛於1945年7月16日凌晨5點29分以後(世界上第一次核裝置爆炸)便都被汙染了,其阻擋輻射的能力不足以有效地起到屏蔽作用。研究人員需要的是更為古老的且不受輻射汙染的鉛,或許最好的地點就是海底。

在歐洲的部分海域裡,曾發生過很多起沉船事故,其中一些沉沒於800多年以前,當時這些船上載有大量的鉛,這些鉛最初是被用作建築材料、武器或硬幣鑄造的。這些沉沒的古代鉛不僅在水下免受宇宙射線的影響,而且在經過幾個世紀的「停滯」之後,其不穩定的鉛-210同位素也逐漸衰變為穩定的鉛-206同位素。根據倫敦大學物理學家錢考爾·加格(Chamkaur Ghag)的說法,這種稀有且難以獲得的金屬「有點像金粉」。

然而,在追求科學真相的過程中,圍繞著破壞考古遺址的問題有著諸多爭論。因為很多沉船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遺產,在海底受到保護。那麼問題來了,為了推進暗物質研究工作,犧牲歷史文物是否值得呢?

沉船中的「海難鉛」數量畢竟是有限的,這種被打撈上來的金屬往往會以拍賣的形式出售給科研機構或是高新企業。因為這些「海難鉛」對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微晶片的生產至關重要,不免導致來自微電子工業的競爭,而「海難鉛」的稀缺性使這個問題也變得更加複雜。

雖然高新企業可以在使用「海難鉛」和新產生的鉛之間做出選擇,但進行暗物質實驗的科學家們則認為他們是沒有選擇的。根據2015年的一篇論文發現,新開採的鉛會受到自然界放射性元素的汙染,如鈾、釷和錒等元素。因此這些「海難鉛」不受輻射汙染的特性是現代鉛製造能力所無法達到的。那麼,如果你是一名探索暗物質領域的科學家你會採取「海難鉛」的研究方式嗎?歡迎評論區告訴我,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頻道。

相關焦點

  • 為了研究前沿科學,犧牲歷史文物值得嗎?
    為了儘量減少這種幹擾,則需要儘可能阻擋住外部輻射,特別是伽馬射線。人類已知阻擋輻射最有效的材料就是鉛,但不幸的是,所有陸地上的鉛於1945年7月16日凌晨5點29分以後(世界上第一次核裝置爆炸)便都被汙染了,其阻擋輻射的能力不足以有效地起到屏蔽作用。研究人員需要的是更為古老的且不受輻射汙染的鉛,或許最好的地點就是海底。
  • 硬貨:黃金列車藏寶藏 海底沉船文物值大錢
    圖片來源:CFP視覺中國「南海一號」:沉船上或有6萬件南宋文物除了戰爭中財富轉移所形成的寶藏之外,更多的寶藏是因天災而被銷聲匿跡。1987年,南宋沉船「南海一號」就是這樣一處海底寶藏。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說,「這艘古沉船上的文物種類豐富、數量龐大,可能有將近6萬件,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出土文物的數量幾乎每天都在增加,這將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6萬件千年前的文物,畢竟不是小數目了。除了「南海一號」,還有「南澳1號」。這是一艘明萬曆年間的沉船。到2012年,從中打撈的民窯瓷器就有2.3萬多件了。
  • 物理學家用沉船裡的鉛觀測暗物質 微電子製造商想用它做晶片
    2017年,倫敦大學學院的物理學家尚卡·加格,收到西班牙同行的來信,問他對沉船有沒有興趣。這艘西班牙沉船四五百年前由西班牙到美洲,在今新澤西州附近沉沒,船上有大量鉛制貨品。這些鉛可以用每公斤20歐元(約合155元人民幣)的價格賣給想要的實驗室。除了考古學家和尋寶者,物理學家也盯上了古代沉船?鉛的價格每公斤一二十元人民幣,沉船上的鉛為什麼賣這麼貴?
  • 來水下博物館,探索古代沉船吧
    不過,黑暗之中仍有一線曙光,希臘首座水下博物館即將誕生。博物館的位置很特別,館裡保存了一艘古代沉船,旨在吸引遊客。疫情之後,如何讓旅遊業更具可持續性?這座博物館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典範。 水下博物館位於愛琴海阿洛尼索斯島和斯波拉得島北部國家海洋公園,是歐洲最大的海洋保護區的一部分。
  • 深入海底,「水下蛟龍」探摸神秘日本沉船阿波丸
    1977年5月1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和中國海難救助打撈公司攜帶著深水打撈裝備,駛向福建省平潭牛山海域。隨後,又從沉船上撈到一塊錫錠,這與美國提供的日本阿波丸裝載貨物的情報基本吻合。打撈隊確認這艘水下的大船就是阿波丸號。在中隊長湯東徵的帶領下,救撈隊隊員展開了水下作業,打撈工作正式開始。
  • 深海沉船裡,物理學家最愛的不是寶藏,而是這種常見金屬
    儘管這些古老的鉛將幫助人類揭示宇宙的奧秘,但獲得這種鉛經常會陷入現實和道德上的困境。為了確定實驗裝置的容限度,Duffy說:「你需要先建立一個基礎的檢測器」並檢測一下用什麼樣材料阻擋輻射是最好的。有時,一個水箱或一些塑料就能阻止像中子一樣的粒子意外撞擊檢測器。但如果需要阻擋伽馬射線,實驗裝置就需要銅或者鉛制的隔檔。海底古老的鉛就是理想的材料,不僅僅因為不穩定的鉛同位素鉛-210經過幾個世紀的放射後,會形成穩定的鉛-206。
  • 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抵達曹妃甸海域 探寶古沉船
    為了解開這些謎團,幾天前,我國第一艘專業水下考古船———「中國考古01」號抵達曹妃甸海域,將於10月10日起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東坑坨古代沉船水下考古。燕趙都市報記者趕赴考古一線,直擊考古人員是怎樣破解謎團,見證考古會有什麼樣的重大發現。
  • 中國首次全面普查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
    中國擁有1.8萬多公裡長的海岸線,12.3萬公裡的內河航運裡程,以及兩萬多個天然湖泊,歷史上留存了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     在此次全國水下文物普查中,文物部門將會同海軍以及海洋、國土資源、科技、石油勘探等部門開展多學科合作,不僅確定水下遺址的位置,還將根據其價值公布為水下文物保護單位和水下文物保護區。文物部門還將在此基礎上開展水下文物搶救保護工作。
  • 我國首次對內海內河及內湖水下文物進行全面普查
    新華社青島7月23日電(記者劉暢、董學清)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司長顧玉才日前對記者透露,包括中國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普查已作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一個專項在全國啟動。這將是我國首次對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全國性普查。
  • 黃金列車藏山洞 海底沉船文物多
    圖片來源:CFP視覺中國  「南海一號」:沉船上或有6萬件南宋文物  除了戰爭中財富轉移所形成的寶藏之外,更多的寶藏是因天災而被銷聲匿跡。1987年,南宋沉船「南海一號」就是這樣一處海底寶藏。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說,「這艘古沉船上的文物種類豐富、數量龐大,可能有將近6萬件,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出土文物的數量幾乎每天都在增加,這將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6萬件千年前的文物,畢竟不是小數目了。  除了「南海一號」,還有「南澳1號」。這是一艘明萬曆年間的沉船。
  • 沉睡海底千年的「黑石號」文物,展開唐代海上絲路圖卷
    「黑石號」船體總長在20-22米,寬度為7-8米,型深約3米,這是迄今為止發現來自阿拉伯地區的最古老船舶殘骸。船體木材經過碳14測定,年份約在公元700-900年,與船上文物的紀年文字不謀而合。其中,「黑石號」出水的唐青花、白釉綠彩器、八稜金杯、江心鏡這四類文物最為值得關注。
  • 在水下拍戲遭遇意外的演員:吳京水下險些缺氧死亡
    那些在水裡渡過劫的演員《戰狼2》是吳京犧牲最大的一部電影,有一個經典鏡頭是吳京跳下水之後,和敵人糾纏在一起的畫面。這個六分鐘的鏡頭採用的是一鏡到底的拍攝方法,也就是說吳京要在水下足足憋六分鐘的氣。而且為了讓下沉的動作迅速,他的身上綁了4斤的鉛,以至於後期他飄浮不上來,差點窒息而亡,好在有救生員及時營救。演員李光潔在拍攝一個水下的公益片時,不慎發生了小意外。劇組將氧氣瓶藏在了桌子下,中途他因氣息不足想要吸氧,可氧氣瓶的呼吸頭卻卡住了,怎麼也拔不出來了。以至於他一度要窒息,好在身邊有其他工作人員,他才得以被施救。
  • 沉睡海底千年的「黑石號」文物展開唐代海上絲路圖卷
    鞏義窯青花花卉紋盤,「黑石號」沉船出水,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褚馨正於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自開展以來備受關注。展覽掀起的熱度不僅僅在於,這是受全球疫情影響之後上海博物館本年度唯一保留下來的國際展覽項目,更在於展出的這批來自黑石號沉船、收藏於海外的珍貴唐代文物本身。
  •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創新使用犧牲陽極法保護致遠艦
    「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隊領隊周春水29日在北京介紹了項目成果,其中為減緩海水對鐵質艦體的侵蝕,犧牲陽極的保護方法在中國目前水下考古工作中是一個創新,為水下鐵質文物的長期保護提供了新的借鑑方法。圖為「呂義泰白銅壽紋水菸袋」,缺水鬥、吸管。外筒上下口沿雲雷紋,中腹團壽紋。煙倉內蓋上刻有「漢鎮 呂義泰 劉盛」字樣。
  • 水下的發現:這些年來,人類在水下找到的10個神秘發現
    在附近被水淹沒的岬角,人們發現了260個陶瓷碎片,據估計,這些文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或2世紀。此外,他們也發現了公元4至6世紀的一些物品。這表明該堡壘存在的時間足夠長久。在石油工業的資助下,庫斯託的項目被命名為「前大陸」,這是法國對大陸架的稱呼,目的是為了證明人類可以在水下棲息地生活數周,以更快的速度進行進一步的水下探索和研究。水下的第一個所謂的「前大陸」位於法國馬賽附近的巴利阿里海水下的11米處,裡面配備了現代化的便利設施。這是一個實驗,有兩名潛水員在那裡住了兩周的時間。
  • 在南海沉船中,發現了一條神秘的金腰帶,這個解釋應該比較合理
    水下考古,顧名思義就是在江河湖海等水域下展開考古工作,尤其是海底沉船,是考古專家們關注的重點,其中最著名的水下考古發現就是南海沉船,而且還找到了一件神秘的「金腰帶」,關於它的作用,就連專家也拿不準,但只有一種解釋比較合理,下面就讓小編給您從頭揭秘。
  • 探索「水下中國」第一人,她向世界展現水下中國之美
    真的是因為水下什麼都沒有嗎?直到2017年1月,北極的一次經歷改變了我的想法。當時我在北極記錄北冰洋冰下的世界,作為一個中國女性水下紀錄片工作者,我能完成北極冰下的記錄,實現了自己人生的一個極限挑戰,我覺得挺驕傲挺自豪的。但是,幾個俄羅斯的教練過來跟我說:「你知道撫仙湖嗎?」我說:「我知道。」「你去潛過嗎?」「沒有」。
  • 百年沉船為何是致遠艦?關鍵證據之一首次在遼展出
    從1938年至1997年,國內外有關機構先後進行了5次水下調查,但都沒有找到致遠艦。2014~2016年三年水下考古,致遠艦的往事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4月3日,「再現致遠艦——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出水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展期至5月27日。這也是致遠艦出水文物首次在我省展出。
  • 《我的世界》MC未來版本的水下遺蹟除了海底遺蹟,還有沉船遺蹟!
    ,還有沉船遺蹟!在沙盒遊戲《我的世界》裡面,玩家們辛辛苦苦地進行生存冒險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能夠尋找到所有的遺蹟,只不過有一些遺蹟實在是太隱蔽,玩家們不容易找到。其中就包括水下遺蹟,目前我的世界水下遺蹟只有海底遺蹟一個,這個遺蹟的所有情況已經被玩家們熟悉了,大部分玩家都去海底遺蹟探險過了。不過,在我的世界遊戲未來版本中,我的世界水下遺蹟除了海底遺蹟,還有沉船遺蹟!玩家們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