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用沉船裡的鉛觀測暗物質 微電子製造商想用它做晶片

2021-01-08 和訊科技

2017年,倫敦大學學院的物理學家尚卡·加格,收到西班牙同行的來信,問他對沉船有沒有興趣。這艘西班牙沉船四五百年前由西班牙到美洲,在今新澤西州附近沉沒,船上有大量鉛制貨品。這些鉛可以用每公斤20歐元(約合155元人民幣)的價格賣給想要的實驗室。

除了考古學家和尋寶者,物理學家也盯上了古代沉船?鉛的價格每公斤一二十元人民幣,沉船上的鉛為什麼賣這麼貴?因為這些來自古沉船的鉛,有一種意想不到的用途:觀測暗物質。

暗物質是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2002年一份報告列出了21世紀要解答的11個科學問題,「什麼是暗物質」研究排第一。

古代沉船上的鉛,冶煉時間早;海洋阻擋了宇宙射線,成為它們的天然屏障。於是,這種低輻射的物品,成了暗物質探測器的絕佳材料。

它為什麼會被科學家追捧?

不只是鈽元素等放射性物質,我們身邊的日常物品,例如陶瓷、玻璃、金屬甚至是香蕉,都有一定的放射性。這些日常物品的輻射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威脅,但是對精密的分子物理學實驗來說是致命的——這些日常物品的衰敗,所釋放出的分子,如果在實驗中不小心「撞擊」到探測器,那麼就是在給科學家「挖坑」。

分子物理學是試圖了解宇宙基本構成的學科,其中包括暗物質。科學家相信,這種仍未被觀測到的神秘物質,可能在整個宇宙中佔到83%的比例。暗物質就像膠水一樣,維持著星系之間的聯繫。

一塊幾英寸(1英寸約2.54釐米)長的鉛板,就能防止探測器遭到異常輻射的幹擾。而打造這種「防護罩」本身的最佳材料,就是本身幾乎沒有輻射的鉛塊。這種鉛塊可以在封閉環境下打造,但相比古代沉船上的現成品,成本太高了。

由此,沉船上的鉛,成了受分子物理學家追捧的明星材料。

防魚雷的戰艦鋼盾成了防輻射的隔離設施

製造分子物理學實驗的探測器,為什麼古代鉛可以,現代冶煉的金屬不行?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低背景材料。

1945年7月16日早晨5時29分,「蘑菇雲」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沙漠上空升起,人類步入了「原子時代」。此後熔煉的金屬,由於大氣中放射性物質的存在,導致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放射性。這些金屬對人體健康沒有危害,但不適合在分子物理學實驗中使用。

對於低背景材料的認定標準,科學界沒有統一答案。不過,根據實驗的敏感程度,科學家通常很清楚需要用到什麼樣的材料。

「如果你製造了一臺蓋格計數器(一種用於探測電離輻射的計數設備),這臺計數器肯定不能首先探測到自己身上的輻射。」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天體物理學家艾倫·達菲說。

以鋼鐵為例,美國著名的分子物理實驗室——費米實驗室,在過去幾十年裡使用了大量鋼鐵來製造防護隔離設施。這些鋼板通常是廢棄二戰軍艦吃水線周圍的鋼盾,用於防護魚雷襲擊。它們很厚,能在打仗時倖存下來,而且都是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冶煉的。

上天入地只為窺探暗物質真容

為探測暗物質,全世界科學家建造了探測器。加拿大正在規劃建造的超級CDMSSNOLAB地下實驗室,歐洲科學家正通過庇里牛斯山脈的坎夫蘭克地下實驗室研究暗物質。中國曾發射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已在軌運行接近4年。今年7月20日,四川錦屏地下實驗室正式啟動新階段建設,「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項目正式進駐地下2400米深處,開始安裝實驗設備。

這些探測器上天入地,遠離人世,但仍然需要一些金屬屏蔽來自周圍環境的多餘輻射。打造這些屏蔽裝置前,科學家通常會製造一臺虛擬探測器,來看看哪種材料最合適。分子物理學家們發現,在探測器周圍布置水箱和塑料,能夠避免探測器捕捉到中子。而抵禦伽馬射線的最佳材料是銅和鉛。

鉛不會像銅那樣輕易氧化生鏽;在海底靜置數百年後,不穩定的鉛-210已經衰變為穩定的鉛-206;宇宙中的微弱射線能「重啟」金屬本身的輻射,而海水成為了一道屏障,阻斷了來自宇宙的微弱射線。這些理由都讓古代沉船上的鉛,成為包裹暗物質探測器的最佳屏蔽材料。

考古學家很心疼:以科學為名拿文物「獻祭」?

在歐洲附近海域,低背景鉛很有可能是古羅馬時期的文物。這些鉛可能是硬幣、建築材料、兵器,被打撈後通常最感興趣的是考古學家。但現在,分子物理學家們也想插一腳。

從2010年起,義大利低溫稀有事件地下觀測所入手了數百個鉛塊。該實驗室試圖揭秘,為何是物質,而非反物質構成了我們的宇宙。考古學家從撒丁島附近海域中一艘古羅馬沉船上尋獲了上千個鉛塊。這些金屬距今大約2000年。其中大部分都保存在義大利卡利亞裡的國家考古博物館中,但有270個鉛塊分給了分子物理學家。

一些考古學家不禁要問,以科學為名,拿這些古羅馬文物「獻祭」是否值得。2013年,當時仍在英國伯明罕大學就讀考古學博士專業的艾倫娜·皮雷茲-阿爾瓦羅,以此為題來研究。她研究的對象就是低背景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曾通過《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公約明令禁止打撈古代沉船用於商業目的。但阿爾瓦羅認為,這份公約有個盲點:如果是出於科學目的呢?

2015年,她發表一篇論文說,商業層面的技術無法打造出實驗需要的低背景鉛。阿爾瓦羅由此認為,出於科研目的打撈古代沉船是可行的,但相關部門必須嚴格審查每一項申請。如果實驗中可用鋼鐵或是塑料代替,那麼實驗室就應該優先使用其他材料,而不是沉船上的文物。

阿爾瓦羅畢業後,成為英國一家文物保護組織的負責人。根據她的說法,沒有一家研究機構對低背景材料做出限制。

晶片製造商也爭著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二戰沉船,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附近海域消失。它們遭到打撈者的非法解體。其中一部分的打撈者,就是衝著低背景材料去的。從戰船墳墓「廢物利用」還能說得過去,要是偷偷打撈古羅馬時期的沉船,那可就是盜取文物了。

實驗室當然不願意買到有道德爭議的物件,可當材料出現在研究人員面前,他們幾乎無法確認其來源。倫敦大學學院物理學家加格說,「材料擺在那裡,我們更關心的是它要花費多少錢。」

日立-劍橋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岡薩雷斯·扎爾巴認為,古羅馬時期生產了大量的鉛,但實驗中只用掉了很小一部分。真正對文物構成威脅的,可能是蒸蒸日上的微電子行業——每臺電腦、手機裡都有的晶片,都會用到低背景鉛。

製造商可以使用現代冶煉的金屬鉛,但他們更偏愛沉船上打撈來的低背景鉛。「這讓我非常擔憂,因為它是商業行為,」扎爾巴說,「這不是能讓人類全體受益的行為。」

記者金弘彬綜合報導

低背景鉛lowbackgroundlead

暗物質darkmatter

古代沉船ancientshipwreck

分子物理學家particlephysicist

(責任編輯:李顯傑 )

相關焦點

  • 「海難鉛」藏於古老沉船,為了科學研究,犧牲水下文物值得嗎?
    迄今為止,科學家在積極探索暗物質方面一直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因為他們只有通過監測其他粒子存在的方式才能得出暗物質是否存在。要知道,更多關於暗物質的信息可能有助於回答基本的宇宙學問題,例如星系是如何在不分離的情況下保持在一起的?宇宙到底是否還在膨脹之中?
  • 深海沉船裡,物理學家最愛的不是寶藏,而是這種常見金屬
    低輻射背景的鋼鐵能在封閉的環境中製造,但成本很高,因此最理想的鋼鐵原材料來源就是在新墨西哥州核試驗之前建造、已經退役的戰爭用船。這種鋼材料不僅放射性特別低,也特別便宜。現在,沉船來源的鋼幾乎能用在各種的粒子物理實驗中,但在搜尋暗物質的領域,研究對鉛的需求依舊佔據首要地位。
  • 暗物質是天體物理學中的「異形」嗎?
    例如:知道暗物質存在,但我們不知道它的性質是什麼,這是否意味著可以將任何未知的影響歸因於暗物質?有很多事情想知道...暗物質,除了引力之外,它不與物質相互作用。所以就像關於黑洞的舊難題 ,怎麼找到它?它可以通過引力透鏡以外的其他手段檢測(至少有些)是否有湮滅過程?類似於正電子/電子[湮滅]?
  • 物理學中最大的分歧之一,或由一種消失已久的暗物質解決
    物理學中最深的謎團之一,被稱為哈勃張力,可以用一種早已消失的暗物質形式來解釋。哈勃張力,是指物理學中一個日益增長的矛盾:宇宙正在膨脹,準確地說,這種現象發生的速度有多快,但是不同的測量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物理學家用一個叫做哈勃常數(H0)的數字來解釋宇宙膨脹率。根據哈勃定律,物體離我們越遠,它們運動會越快。
  • 暗物質,你到底躲藏在了哪裡?
    物理學一般的研究方法是:提出命題 → 理論解釋 → 理論預言 → 實驗驗證 →修改理論。特別是現代物理學,它是一門理論和實驗高度結合的精確科學,其一般產生過程如下:物理命題一般是從新的觀測事實或實驗事實中提煉出來,或從已有原理中推演出來;首先嘗試用已知理論對命題作解釋、邏輯推理和數學演算。
  • 如果暗物質不存在,只是用錯了方程呢?
    星系中的恆星與星系團中的星系運動速度過快,它們需要額外的引力來束縛,這個引力被認為是由暗物質產生的。另一方面,空間的加速膨脹被認為是能夠產生負壓力的暗能量所驅使的。這兩種東西最初並沒有出現在愛因斯坦的原始方程中,它們被提出的唯一目的是消除預測和觀測之間的不匹配。不過,暗物質和暗能量其實不是什麼新事物。
  • 暗物質是什麼?科學家們是如何發現它的?差點顛覆傳統物理學!
    宇宙的成分不光只有我們現在所知的這些物質存在,宇宙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組成物質我們依然不知其真面目,那就是暗物質。暗物質在許多科幻電影或者是其他作品裡,都是非常神奇的物質,能夠用來做許多的事,但事實上,暗物質是什麼,是怎麼樣的,根本就沒有人知道,因為還沒有辦法直接看到這種物質的狀態,那麼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呢?又是如何發現的?暗物質的提出其實是因為一件非常重要的物理學大事件,這次事件就是關於星系的旋轉問題。
  • 大爆炸、暗物質與宇宙的命運
    更重要的是,要用實驗觀測證據來檢驗想像力想出來的東西是否真的代表宇宙的演化過程,是否真的有這麼一個點?它也不參加強相互作用,也不組成原子核,原子核就是用強相互作用來組成的,這就是暗物質,是非常難找的一個東西。吳寶俊:所以暗物質起名字的時候,「暗的」就是指看不見的。
  • 暗物質是什麼?現代物理學的烏雲,愛因斯坦也只猜對了一半
    以牛頓為首的經典物理牢牢統治物理學兩百多年,直到19世紀的最後一天,西方著名科學家湯姆生發表新世紀致辭時,居然說物理學的大廈基本建成了,以後的物理學家能做的就是在這個大廈上做些縫縫補補的工作。但是他最後還是很務實的承認,物理學的上空還有兩大烏雲,簡單來說,一個是光速問題,另一個是黑體輻射。這兩朵烏雲也直接催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從此物理學又是新的一片天地。
  • 維拉·魯賓和暗物質
    它是一種假定的物質形式,不與共同物質相互作用,不發出光,其存在只能從它對可見物質(如恆星、星系和星系聚集)的引力作用中推斷。在魯賓觀察近40年後,科學家們現在知道,這種神秘的物質佔宇宙的84%,儘管他們仍然不知道它是由什麼做的。其看不見的粒子穿過整個宇宙,它影響恆星在星系內移動的方式,星系如何相互吸引,以及整個宇宙如何走到一起。
  • 暗物質是什麼?天文學家是如何發現它的?
    暗物質、暗能量是當前天文學研究中的難題,難就難在雖然科學家隱約的知道它們的存在,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探測到它,所以還無法真正的研究它們,只能是根據觀測結果間接地研究它們,猜測組成它們的粒子究竟是什麼?發現暗物質之旅既然稱它是暗物質,這說明它應該是物質,既然是物質,必然產生引力,既然是物質,那就應該有組成粒子吧,既然是有組成粒子的,那麼按照物理學研究的過程來看,就得需要知道粒子的產生與衰變的方式,也就是說要知道粒子的特徵吧,如果連這些都不知道,那就還只是猜測而已,對於暗物質其實就是這麼回事,還是猜測
  • 暗物質的前世今生,什麼是暗物質?
    儘管專家們已經觀察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幾十年,但仍然對它的真實性質感到困惑。誰發現了暗物質?在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開始推測一些看不見的物質——暗星或者氣體和塵埃,它們可能散布在整個宇宙中。根據《現代物理學評論》(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2018年的一篇評論,研究人員甚至已經開始估計它的質量了。大多數人認為這種神秘物質只佔宇宙總質量的一小部分。
  • 觀點:科學家為什麼能提出暗物質,卻不能觀測到暗物質自身的存在
    以後又有不少科學家們為此研究奮鬥,但無數次的理論推演加上科學觀測,卻一直無法真正觀測到暗物質的存在,這種有著理論依據,但無法被觀測的事實現象讓天文學家們大傷腦筋。宇宙的組成成分難道暗物質就真的不能被觀測到?或者說宇宙本就沒有暗物質,當然也就觀測不到,我們之前的努力都在做無用功?
  • 暗物質的希望?人類利用銀河系「反推」暗物質的存在!
    暗物質是科學家猜想的一種未被證實的物質,而這種物質的存在可以解釋許多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但是暗物質始終未能被觀測到。近日,科學家計劃利用銀河系來反推暗物質的存在,暗物質真的會被觀測到嗎?為什麼科學家會從銀河系入手?因為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在銀河系中心周圍產生了一個明亮的球狀x射線輻射暈。
  • 如果不存在暗物質和暗能量呢?英國科學家用「負質量」取而代之
    在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成功後,物理學上空的烏雲不僅沒有消散,甚至是越來越多。在1900年的世界物理學大會,大部分與會科學家甚至認為物理學的大廈已經建造完畢,其餘該做的是縫縫補補的裝修工作。然而光速和黑體輻射問題徹底將經典物理學的大廈搗毀了。隨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分別解決了光速問題和黑體輻射問題。可這就完了嗎?
  • 宇宙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發現,人類物理學新紀元的開端
    在宇宙學界、天文學界和物理學界,暗物質和暗能量被認為是籠罩在21世紀物理學上的兩朵「烏雲」,被科學家們號稱為「世紀之謎」。美國科學家在一份報告中列出21世紀要解答的11個科學問題,「什麼是暗物質」被列在第一位。科學界公認,揭開暗物質之謎將是繼日心說、萬有引力定律、相對論及量子力學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將帶來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現在我想問大家的問題是:這個世界真的是由原子組成的嗎?或者說,我們通常意義上熟悉的原子、分子,以及原子、分子所組成的物質佔宇宙當中物質的多少呢?這個問題很難從理論的角度去回答,但是宇宙學觀測已經給了這個問題一個答案:我們通常所熟悉的原子、分子所組成的物質只佔宇宙總物質的大約5%,其他25%是一種所謂的「暗物質」,而更多的70%被稱為「暗能量」。
  • 罕王微電子微型傳感器晶片 對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監測
    打開APP 罕王微電子微型傳感器晶片 對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監測 工程師3 發表於 2018-04-20 17:25:00 罕王微電子研發生產的米粒大小的微型傳感器晶片,可用於智能空氣監測系統中的對有害物質濃度量化感知。
  • 宇宙的幽靈:探索暗物質的前世今生
    暗物質存在最早的證據來自於瑞士和美國物理學家弗裡茨·茲威基,他在上個世紀30年代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他做了什麼樣的事情?他選擇了一個星系團進行了觀測,他發現星系團裡面星系的速度,運動的非常快,從高中的物理學知道,如果一個系統比較穩定,那麼它的動能應該跟勢能比較接近,勢能是由所有的質量決定,如果它只考慮所有可見物質,它會發現動能比勢能遠遠要大。
  • 天文物理學家用GPS衛星群探測暗物質
    如果地球從一片暗物質海中掃過,它會在GPS衛星的時鐘數據中留下痕跡 。我們對GPS並不陌生,它可以用來定位,測量距離,跟蹤,現在它又有了新功能:天文臺。全球定位系統(GPS)由31顆衛星組成,每個衛星攜帶一枚高精度原子鐘,向地面不斷發送時間信號。地面上的接收器接收到三個衛星的信號就可以根據時間差來算出自己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