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倫敦大學學院的物理學家尚卡·加格,收到西班牙同行的來信,問他對沉船有沒有興趣。這艘西班牙沉船四五百年前由西班牙到美洲,在今新澤西州附近沉沒,船上有大量鉛制貨品。這些鉛可以用每公斤20歐元(約合155元人民幣)的價格賣給想要的實驗室。
除了考古學家和尋寶者,物理學家也盯上了古代沉船?鉛的價格每公斤一二十元人民幣,沉船上的鉛為什麼賣這麼貴?因為這些來自古沉船的鉛,有一種意想不到的用途:觀測暗物質。
暗物質是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2002年一份報告列出了21世紀要解答的11個科學問題,「什麼是暗物質」研究排第一。
古代沉船上的鉛,冶煉時間早;海洋阻擋了宇宙射線,成為它們的天然屏障。於是,這種低輻射的物品,成了暗物質探測器的絕佳材料。
它為什麼會被科學家追捧?
不只是鈽元素等放射性物質,我們身邊的日常物品,例如陶瓷、玻璃、金屬甚至是香蕉,都有一定的放射性。這些日常物品的輻射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威脅,但是對精密的分子物理學實驗來說是致命的——這些日常物品的衰敗,所釋放出的分子,如果在實驗中不小心「撞擊」到探測器,那麼就是在給科學家「挖坑」。
分子物理學是試圖了解宇宙基本構成的學科,其中包括暗物質。科學家相信,這種仍未被觀測到的神秘物質,可能在整個宇宙中佔到83%的比例。暗物質就像膠水一樣,維持著星系之間的聯繫。
一塊幾英寸(1英寸約2.54釐米)長的鉛板,就能防止探測器遭到異常輻射的幹擾。而打造這種「防護罩」本身的最佳材料,就是本身幾乎沒有輻射的鉛塊。這種鉛塊可以在封閉環境下打造,但相比古代沉船上的現成品,成本太高了。
由此,沉船上的鉛,成了受分子物理學家追捧的明星材料。
防魚雷的戰艦鋼盾成了防輻射的隔離設施
製造分子物理學實驗的探測器,為什麼古代鉛可以,現代冶煉的金屬不行?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低背景材料。
1945年7月16日早晨5時29分,「蘑菇雲」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沙漠上空升起,人類步入了「原子時代」。此後熔煉的金屬,由於大氣中放射性物質的存在,導致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放射性。這些金屬對人體健康沒有危害,但不適合在分子物理學實驗中使用。
對於低背景材料的認定標準,科學界沒有統一答案。不過,根據實驗的敏感程度,科學家通常很清楚需要用到什麼樣的材料。
「如果你製造了一臺蓋格計數器(一種用於探測電離輻射的計數設備),這臺計數器肯定不能首先探測到自己身上的輻射。」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天體物理學家艾倫·達菲說。
以鋼鐵為例,美國著名的分子物理實驗室——費米實驗室,在過去幾十年裡使用了大量鋼鐵來製造防護隔離設施。這些鋼板通常是廢棄二戰軍艦吃水線周圍的鋼盾,用於防護魚雷襲擊。它們很厚,能在打仗時倖存下來,而且都是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冶煉的。
上天入地只為窺探暗物質真容
為探測暗物質,全世界科學家建造了探測器。加拿大正在規劃建造的超級CDMSSNOLAB地下實驗室,歐洲科學家正通過庇里牛斯山脈的坎夫蘭克地下實驗室研究暗物質。中國曾發射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已在軌運行接近4年。今年7月20日,四川錦屏地下實驗室正式啟動新階段建設,「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項目正式進駐地下2400米深處,開始安裝實驗設備。
這些探測器上天入地,遠離人世,但仍然需要一些金屬屏蔽來自周圍環境的多餘輻射。打造這些屏蔽裝置前,科學家通常會製造一臺虛擬探測器,來看看哪種材料最合適。分子物理學家們發現,在探測器周圍布置水箱和塑料,能夠避免探測器捕捉到中子。而抵禦伽馬射線的最佳材料是銅和鉛。
鉛不會像銅那樣輕易氧化生鏽;在海底靜置數百年後,不穩定的鉛-210已經衰變為穩定的鉛-206;宇宙中的微弱射線能「重啟」金屬本身的輻射,而海水成為了一道屏障,阻斷了來自宇宙的微弱射線。這些理由都讓古代沉船上的鉛,成為包裹暗物質探測器的最佳屏蔽材料。
考古學家很心疼:以科學為名拿文物「獻祭」?
在歐洲附近海域,低背景鉛很有可能是古羅馬時期的文物。這些鉛可能是硬幣、建築材料、兵器,被打撈後通常最感興趣的是考古學家。但現在,分子物理學家們也想插一腳。
從2010年起,義大利低溫稀有事件地下觀測所入手了數百個鉛塊。該實驗室試圖揭秘,為何是物質,而非反物質構成了我們的宇宙。考古學家從撒丁島附近海域中一艘古羅馬沉船上尋獲了上千個鉛塊。這些金屬距今大約2000年。其中大部分都保存在義大利卡利亞裡的國家考古博物館中,但有270個鉛塊分給了分子物理學家。
一些考古學家不禁要問,以科學為名,拿這些古羅馬文物「獻祭」是否值得。2013年,當時仍在英國伯明罕大學就讀考古學博士專業的艾倫娜·皮雷茲-阿爾瓦羅,以此為題來研究。她研究的對象就是低背景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曾通過《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公約明令禁止打撈古代沉船用於商業目的。但阿爾瓦羅認為,這份公約有個盲點:如果是出於科學目的呢?
2015年,她發表一篇論文說,商業層面的技術無法打造出實驗需要的低背景鉛。阿爾瓦羅由此認為,出於科研目的打撈古代沉船是可行的,但相關部門必須嚴格審查每一項申請。如果實驗中可用鋼鐵或是塑料代替,那麼實驗室就應該優先使用其他材料,而不是沉船上的文物。
阿爾瓦羅畢業後,成為英國一家文物保護組織的負責人。根據她的說法,沒有一家研究機構對低背景材料做出限制。
晶片製造商也爭著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二戰沉船,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附近海域消失。它們遭到打撈者的非法解體。其中一部分的打撈者,就是衝著低背景材料去的。從戰船墳墓「廢物利用」還能說得過去,要是偷偷打撈古羅馬時期的沉船,那可就是盜取文物了。
實驗室當然不願意買到有道德爭議的物件,可當材料出現在研究人員面前,他們幾乎無法確認其來源。倫敦大學學院物理學家加格說,「材料擺在那裡,我們更關心的是它要花費多少錢。」
日立-劍橋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岡薩雷斯·扎爾巴認為,古羅馬時期生產了大量的鉛,但實驗中只用掉了很小一部分。真正對文物構成威脅的,可能是蒸蒸日上的微電子行業——每臺電腦、手機裡都有的晶片,都會用到低背景鉛。
製造商可以使用現代冶煉的金屬鉛,但他們更偏愛沉船上打撈來的低背景鉛。「這讓我非常擔憂,因為它是商業行為,」扎爾巴說,「這不是能讓人類全體受益的行為。」
記者金弘彬綜合報導
低背景鉛lowbackgroundlead
暗物質darkmatter
古代沉船ancientshipwreck
分子物理學家particlephysicist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