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這個概念最早是被天文學家卡普坦於1922年提出,他通過對星體系統之間的運動規律間接的推導出星體周圍可能存在不可見的類物質形態。隨後在1932年,太陽系邊緣「奧爾特星雲」的被命名者——天文學家奧爾特本人也對太陽系內星體運動進行了暗物質研究,然而並未取得確鑿的證據。以後又有不少科學家們為此研究奮鬥,但無數次的理論推演加上科學觀測,卻一直無法真正觀測到暗物質的存在,這種有著理論依據,但無法被觀測的事實現象讓天文學家們大傷腦筋。
難道暗物質就真的不能被觀測到?或者說宇宙本就沒有暗物質,當然也就觀測不到,我們之前的努力都在做無用功?
其實我倒認為暗物質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人類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觀測到(如果人類文明能更近一步的話,有可能觀測到)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你舉起手朝空中抓一下,你抓到了什麼?你又能抓到什麼?是不是空無一物?你往天空一看,你看到什麼?除了遠處的高樓和近處的花草,你看到空氣本身了麼?是不是沒有?但不能說你看不到空氣本身就否定空氣不存在。再舉個例子,水中的魚,它們暢快的在水中生活,但魚能感覺到水的存在麼?
所以說,暗物質和物質的關係,就像空氣中的動物,水中的魚兒,動物和魚就好比我們熟知的物質,而空氣和水就好比暗物質。
水孕育了魚,魚只能在水中生存,離開水,魚會死亡,水是魚生存的媒介,但魚感覺不到水的存在。空氣孕育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離開空氣人類和動物就會死亡,所以空氣是人類和動物的媒介,但我們卻對空氣本身看不見,摸不著。
以此類推,宇宙中可能確有暗物質的存在而且還佔據了宇宙絕大多數,質量物質只佔據宇宙成分中的極少一部分。
就像水和魚,人和空氣,宇宙裡的暗物質中孕育著質量物質,暗物質則是質量物質存在的唯一介質,物質本身被暗物質孕育包裹,離開暗物質,物質本身就無法被產生,其實暗物質就好比一鍋營養豐富的原始宇宙湯,物質就像魚產生於這鍋原始宇宙湯中,並被宇宙湯孕育。但物質本身卻感受不到宇宙湯的存在。
其實暗物質充斥在宇宙的各個角落,可以下個定論:沒有暗物質的地方,一定不會有物質的存在。
整個宇宙就像一個巨大的海洋,海水充滿了整個宇宙,宇宙塵埃、星雲、星系團、星系、恆星、行星、彗星等等都在其中。它們從暗物質中誕生,又依存於暗物質,同時被暗物質無所不在的包裹,就像水中的魚,空氣中的動物,它們不會感覺到水和空氣的存在,它們只是覺得這就是一個得以自身生存的空間,至於這個空間內是什麼,由於我們身處其中,自然也感覺不到暗物質(海水和空氣)。
要想真正了解暗物質,只有跳脫出這個被暗物質孕育包裹的宇宙空間,以局外人的視角才能真正認清它的存在和成分。蘇軾「望廬山瀑布」詩中的名句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點破了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