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存在的可能性分析

2020-09-05 彭曉韜

作者:彭曉韜

日期:2020.06.03

[文章摘要]:暗物質到底是什麼或是由什麼構成的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從暗物質的由來可知:暗物質很可能是由不能產生可見光的正常低溫物質構成的。本人在解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偶然計算了不同溫度條件下的黑體輻射強度變化數據後發現:低於30K的低溫物質所產生的可見光波段的黑體輻射強度幾乎可以認定為0。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暗物質應該是溫度低於30K的低溫正常物質。

一、暗物質的由來及簡介

1、暗物質的由來

最早提出「暗物質」可能存在的是天文學家卡普坦,他於1922年提出可以通過星體系統的運動間接推斷出星體周圍可能存在的不可見物質。1933年,天體物理學家茲威基利用光譜紅移測量了后髮座星系團中各個星系相對於星系團的運動速度。他發現星系團中星系的速度彌散度太高,僅靠星系團中可見星系的質量產生的引力是無法將其束縛在星系團內的,因此星系團中應該存在大量的暗物質,其質量為可見星系的至少百倍以上。1939年,天文學家巴布科克通過研究仙女座大星雲的光譜研究,顯示星系外圍的區域中星體的旋轉運動速度遠比通過克卜勒定律預期的要大,對應於較大的質光比。這暗示著該星系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暗物質。1940年奧爾特對星系NGC3115外圍區域星體運動速度的研究,指出其總質光比可達約250。1959年凱恩和沃特研究了彼此吸引的仙女座大星雲和銀河系之間的相對運動,通過相互它們靠近的速度和彼此間的距離,推論出我們人類所處的本星系團中的暗物質比可見物質的質量約大十倍。暗物質存在的一個重要證據來自1970年魯賓和福特對仙女座大星雲中星體旋轉速度的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光譜測量技術,他們可以探測到遠離星系核區域的外圍星體繞星系旋轉速度和距離的關係。按照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如果星系的質量主要集中在星系核區的可見星體上,星系外圍的星體的速度將隨著距離而減小。但觀測結果表明在相當大的範圍內星系外圍的星體的速度是恆定的。這意味著星系中可能有大量的不可見物質並不僅僅分布在星系核心區,且其質量遠大於發光星體的質量總和。1973年羅伯茲和羅茲(運用21釐米特徵譜線觀測技術探測仙女座大星雲外圍氣體的速度分布,也從另一角度證實了這一結論。1980年代,出現了一大批支持暗物質存在的新觀測數據,包括觀測背景星系團時的引力透鏡效應,星系和星團中熾熱氣體的溫度分布,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等。暗物質存在這一理論已逐漸被天文學和宇宙學界廣泛認可。根據已有的觀測數據綜合分析,暗物質的主要成分不應該是目前已知的任何微觀基本粒子。當今的粒子物理學正在通過各種手段努力探索暗物質粒子屬性[摘自百度百科]

2、暗物質可能的存在形式

暗物質是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目前已知的物質。大量天文學觀測中發現的疑似違反牛頓萬有引力的現象可以在假設暗物質存在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解釋。現代天文學通過天體的運動、牛頓萬有引力的現象、引力透鏡效應、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觀測結果表明暗物質可能大量存在於星系、星團及宇宙中,其質量遠大於宇宙中全部可見天體的質量總和。結合宇宙中微波背景輻射各向異性觀測和標準宇宙學模型可確定宇宙中暗物質佔全部物質總質量的85%、佔宇宙總質能的26.8%。目前一種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組成暗物質的是「弱相互作用有質量粒子」,其質量和相互作用強度在電弱標度附近,在宇宙膨脹過程中通過熱退耦合過程獲得目前觀測到的剩餘豐度。此外,也有假說認為暗物質是由其他類型的粒子組成的,例如軸子,惰性中微子等[摘自百度百科]。

二、暗物質概念提出過程中存在的幾個重要問題

1、可見物質總質量與正常物質總質量並不一定相同的問題

從上述簡介可知:可見物質是指近百年前至今常用的天文觀測方法能看到或觀測到的天體的總質量。一般多以可見光波段的觀測結果為主。因此,可能存在如上表標記為棕色區域的數據所示:低於30K的低溫物質幾乎不產生可見光波段的光,這些正常物質很可能被排除在可見物質總量以外了。也就是說:可見物質的總質量與正常物質的總質量並非相等。

2、計算星系總質量方法的問題

將計算可見物質總質量的方法作為星系總質量很可能存在問題:由於一般天體產生可見的區域多為天體表面積而非體積,如太陽光譜類似6000K左右的黑體輻射譜就說明其光主要由光球層產生,而非整個太陽的物質共同產生。同時,由於光為變化的電磁場,眾多光源同時發光時可能出現相互幹涉作用而使總光度並不等於每個光源所發光的總和。因此,用天體光度來計算天體可見質量,特別是星系的可見總質量是存在巨大潛在風險的。

3、利用光譜紅移測量天體運動速度的可信度有待檢驗的問題

天體紅移量可能由多種因素產生,而將其全部視為都卜勒紅移而推導出來的哈勃定律並不一定符合客觀實際。因此,利用光譜紅移測量天體運動速度的方法可能存在較大偏差,其測量結果並不一定是真實和客觀的。宇宙空間非絕對真空很可能是產生天體紅移的主要因素。由此將導致天體紅移並非由相對運動速度產生,也就不能用哈勃定律計算天體的實際運動速度。

4、星系的質量並不僅僅集中在核心區域的問題

由於星系一般呈碟狀,往往中心區域平均溫度較高,而非中心區域的平均溫度相對較低。因此,一般中心區域的可見質量相對比較集中,而非中心區域的可見質量相對分散。但從以上分析可知,低於30K的低溫物質可能與可見質量的分布恰好相反:中心區域的分布密度相對較低,而非中心區域則相對較高。因此,星系的正常質量分布可能與可見質量完全不同:中心區域的質量可能並不比非中心區域的質量更高,也可能恰好相反:非中心區域的總質量遠高於中心區域!從太陽系邊緣的溫度均在30K以下可知,星系內部的恆星間的廣大區域內存在的低溫物質應該數量巨大。

5、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峰值強度遠大於太陽同頻率輻射強度的問題

從上表標記黃色區域的數據可知:理論計算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峰值頻率對應的輻射強度應該比太陽同頻率的輻射強度小3個數量級以上,即小千倍以上。但實際觀測結果卻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峰值強度遠大於太陽同頻率的輻射強度。這就充分說明產生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輻射源非點/面源而是體積源。因為普朗克黑體輻射公式是以點/面源為基礎的,就像太陽輻射譜高度近似6000K的黑體輻射一樣,這只是太陽光球層產生的點/面源輻射而已。也就是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強度遠大於同頻率的太陽輻射強度且各向基本同性的觀測結果預示著: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由分布於全空域的體積型的輻射源產生的體積型輻射。這也就證明了平均溫度在2.7K左右的、產生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低溫物質分布於整個地球可觀測範圍的全空域,包括星系內部和星系與星系之間的廣大空域。這些低溫物質雖然不能產生可見光,但像透明玻璃或空氣一樣,可以折射/透射可見光並使其改變運動方向或降低頻率而產生類似所謂的引力透鏡現象以及天體紅移量與距離成正式地增加

三、結論

1、暗物質很可能只是溫度較低的正常物質,只是因為它們不產生可見光;

2、目前計算天體或星系可見質量的方法需要得到嚴格的檢驗才能確定其可靠性及準確性;

3、用哈勃定律計算天體運動速度的方法需要得到嚴格的檢驗才能確定其可靠性及準確性;

4、低溫物質分布廣泛且總質量可能遠大於可見物質。這些分布廣泛的低溫不可見正常物質很可能才是導致天體紅移量與距離成正比、所謂引力透鏡等天文現象的根源。同時,也是否定哈勃定律和宇宙大爆炸理論正確性的實據。

相關焦點

  • 暗物質的希望?人類利用銀河系「反推」暗物質的存在!
    暗物質是科學家猜想的一種未被證實的物質,而這種物質的存在可以解釋許多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但是暗物質始終未能被觀測到。近日,科學家計劃利用銀河系來反推暗物質的存在,暗物質真的會被觀測到嗎?為什麼科學家會從銀河系入手?因為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在銀河系中心周圍產生了一個明亮的球狀x射線輻射暈。
  • 暗物質與暗能量的由來及其真實性分析
    一、暗物質與暗能量的由來簡介1、暗物質的由來最早提出「暗物質」可能存在的是天文學家卡普坦,他於1922年提出可以通過星體系統的運動間接推斷出星體周圍可能存在的不可見物質。、液態、氣態、「場態」之後另一種物質狀態的物質控制、作用之下,這種物質不同於普通物質的一切屬性及其存在和作用機制,這種「物質」因其絕對不同於人們所熟知的普通物質態,故而科學家為了區分它們暫且將它稱之為「暗物質」、將其具備的作用稱之為「暗能量」,「暗物質」就成為當今天文學界、宇宙學界和物理學界等等科學界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 新的引力透鏡研究暗示暗物質模型存在問題
    雖然暗物質的概念最初是為了解釋星系的結構而提出的,但它最大的成功之一是解釋了宇宙本身的性質。宇宙微波背景的特徵可以用暗物質的存在來解釋。早期宇宙的模型通過建立在暗物質形成的結構上來產生星系和星系團。事實是,這些模型如此正確地把握了全局,這是對他們有利的一個強有力的論據。
  • 在暗星系中,發現暗物質的新線索,更加確定:暗物質是存在的!
    特別是在這項研究中,分析了所謂的暗星系,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星系。研究人員分析了構成研究主題的恆星和氣體旋轉速度,指出低表面亮度星系的行為也非常均勻。這一結果鞏固了關於暗物質存在和行為的幾條線索,為其與明亮物質的相互作用開闢了新場景。
  • 外星人以暗物質形式存在?科學家思想那麼開放?允許暗物質生命?
    可能存在暗物質生命和暗能量生命嗎?暗物質最早發現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後七十年代被證實,暗能量則是1998年兩個科學團隊在觀測超深空Ia型超新星爆發時發現宇宙正在加速膨脹而意外的發現了暗能量。當然暗能量和暗物質一樣,即使有再多的證據指向它們是存在的,但科學家對它們仍然一頭霧水,而且到現在為止也說不出一個子醜寅卯來!
  • 暗物質 真實存在嗎?
    最早提出「暗物質」可能存在的是天文學家卡普坦,他於1922年提出可以通過星體系統的運動間接推斷出星體周圍可能存在的不可見物質 然而未能得出暗物質存在的確鑿結論。 1933年,天體物理學家茲威基利用光譜紅移測量了后髮座星系團中各個星系相對於星系團的運動速度。 利用位力定理,他發現星系團中星系的速度彌散度太高,僅靠星系團中可見星系的質量產生的引力是無法將其束縛在星系團內的,因此星系團中應該存在大量的暗物質,其質量為可見星系的至少百倍以上。
  • 暗物質衛星上天 揭秘暗物質是什麼?怎麼存在的?
    「悟空」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超過國際上所有同類探測器。它將在太空中開展高能電子及高能伽馬射線探測任務,探尋暗物質存在的證據,研究暗物質特性與空間分布規律。佔宇宙95%以上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由萬有引力定律證實存在,卻從未被直接觀測到。暗物質粒子的探測目前是國際科學前沿競爭最為激烈的研究領域。
  • 不是暗物質湮滅的證據!費米銀河系中心暗物質之謎,現在終於破解
    important}十年前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探測到銀河系中心存在過量的高能輻射,這讓一些物理學家相信,這是看到了暗物質粒子湮滅的證據,但由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現在排除了這種解釋。
  • 非自然現象=暗物質?傳說中神秘的「暗物質」真的存在嗎?
    暗物質是一種不參與電磁作用的有質量的物質,簡單來說就是暗物質不發射光也不接受光的一個能夠提供引力的物質。總的來說,就是現在的技術,我只能確定暗物質的存在,但是它長什麼樣,我們還不知道。所以在後來20世紀70年代維拉·魯賓觀測仙女座的各個星系運轉速度發現,各個星系的運轉速度都保持在一個高速狀態,與預測速度不一致,因此在80年代開始,天文界和物理界都普遍承認暗物質的存在。
  • 探索暗物質
    暗物質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能夠給予合理的解釋,人類不知道暗物質所代表的物質到底是什麼,但是暗物質這種東西確確實實存在,並且暗物質所造成的影響比黑洞還要強烈。1922年,天文學家卡普坦最先提出「暗物質」可能存在的說法,但當時沒有證據證明暗物質的存在。人們對暗物質的起源以及其他等等都是了解也不多。但是研究,不過暗物質仍是目前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一直無法解決的謎團。這種難以捉摸的物質瀰漫於整個宇宙之中,並造成了許多可被探測的引力效應,而其本體卻總是無法被人類直接探測。
  • 探尋暗物質,物理學家分析數據的技術與天文學家的經驗發生爭執
    一年的空寂天空觀測值的「無效結果」可以排除暗物質的一種可能性。德賽特和他的同事正在尋找微弱的X射線信號,該信號是2014年由布爾和博亞克及其同事發現的,該信號幾乎沒有任何解釋。最初是在星系團中心發現的,能量大約為3500千伏的X射線神秘的多餘部分,後來也用其他幾種天文望遠鏡在其他幾個天文目標中看到了,其中包括銀河系。
  • 宇宙中存在「暗物質世界」?多名科學家共同認可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宇宙中除了明物質之外,還有暗物質的存在,而且暗物質在整個宇宙中,所佔的組分大約是22%,這意味著,很可能在宇宙中,還有一個看不見、摸不到的「暗物質世界」,真的如此嗎?1932年,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提太陽系最外層出奧爾特雲猜想的天文學家),第一次提出了「暗物質」的概念,此後,很多天文學家也都陸續加入了暗物質研究的隊伍之中。時間進入到21世紀,對於暗物質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雖然暗物質看不到、摸不到,但是科學家們已經普遍相信,宇宙中存在著暗物質。那麼,是否宇宙中也有「暗物質世界」存在呢?
  • 為什麼相信暗物質一定存在?暗物質是什麼呢?
    其實,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天文學家們通過銀河系恆星的運動以及對后髮座星系團的研究都推斷出了他們的內部應該存在著大量看不見的物質,但當時還不叫暗物質,只是叫丟失了的質量。然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天文學家在研究星系轉速時發現星系外側的旋轉速度要比牛頓力學計算出來結果要快,我們銀河系以及大量觀測到的河外星系都存在這種現象,就是以目前外圍物質的轉速,這些物質應該會因為過大的離心力而脫離星系,也就是轉散架了。所以呢,推測在星系外側存在大量的不可見物質,將整個星系包裹了起來,以使外圍物質受力平衡,不至於散架。
  • 暗物質是什麼?宇宙中真實存在嗎?如果人類掌握暗物質會怎樣?
    也正是根據這個發現,人們開始認識到很多東西你沒有發現,但是它們卻是真實存在的。在1922年的時候有個天體學家卡普坦,他根據觀測宇宙中天體的運動推斷出,在天體之間存在著肉眼不可見的物質,這就是暗物質第一次被提出來,儘管沒有證明確實存在,但是也為後續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 證實暗物質存在只差最後一環
    此項研究成果證明了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有關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這是AMS實驗自19年前啟動以來,第二次正式公布研究結果。丁肇中特授權東南大學在國內發布AMS實驗最新研究結果。
  • 宇宙中是否真的有暗物質?暗物質必須存在
    的確,暗物質的確是一種神秘的存在,即使是相對於奧妙無窮的宇宙而言,暗物質的神秘色彩仍然是眾多宇宙物質的佼佼者。暗物質之所以如此神秘,就在於其看不到,摸不著,從來也沒有被任何方法觀測到。可以說,暗物質的誕生源於假象,而存在也依賴於假象,那麼,這種假象的事物是否真實存在於宇宙之中呢?是的,它真實存在,它也必須存在。
  • 暗物質的秘密:存在還是不存在?
    暗物質是什麼?暗物質是一種神秘的物質,它不與任何形式的電磁輻射(即光)相互作用。它不會輻射光,光也不會反射回來。儘管我們從未直接探測到暗物質,但大量證據證明了它的存在。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弗裡茲·扎維奇於20世紀30年代首次提出這個想法,當時他正在觀察附近眾多的彗發星系團。通過觀察這些星系發出的光,扎維奇估計了星團的總質量。
  • 暗物質真的存在嗎?
    Weiss)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暗物質」,宇宙的很大一部分都被認為是由這種隱形且未知的物質構成的。他們堅持這個理論的原因是暗物質可以解釋星系不符合基礎物理法則的現象。然而,對暗物質的搜尋一直未果。但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釋為什麼星系的行為如此奇怪。
  • 什麼是暗能量,暗物質?
    對暗能量的另一種解釋是,它是一種新的動力能量流體或場,是填充所有空間的東西,但是它對宇宙膨脹的影響與物質和正常能量相反。在希臘哲學家的第五個元素之後,一些理論家將這個「精華」命名為「精華」。但是,如果精華是答案,我們仍然不知道它是什麼樣的,它與之相互作用,或者它為什麼存在。所以這個謎團還在繼續。
  • 暗物質能組成生命嗎?小部分暗物質會相互作用
    暗物質也可能有不同的粒子,它們具有不同的行為,並且可能以可測量的方式影響宇宙的結構。令人驚訝的是,幾乎沒有人考慮過,假設只有常規物質表現出粒子類型和相互作用的多樣性是多麼荒謬和狂妄。少數物理學家試圖分析不同的模型,比如「鏡像暗物質」,描述了模擬一切常規物質的暗物質。但這樣的例子過於特殊,難以理解,其含義很難與我們所知道的一切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