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或許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人類一生之中有1/3的時間都處在睡夢中,然而,除了那幾個夢之外,恐怕我們也不知道那時我們的大腦正經歷著什麼?
睡覺已經被認為是一件人類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地球上有沒有不睡覺的生物?長時間不睡覺會死亡是個偽命題嗎?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才能叫做睡眠」?
我們首先需要將睡眠和休息區分開。睡眠是一種與神經相關的行為,據科學研究稱,這種神經行為一般還需要中樞神經的參與。那麼,從動物學分類的角度來說,那些不存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動物就不在睡眠討論的範疇。
休息一般指身體進入放鬆狀態,減輕自身疲勞,恢復精力和體力的過程。有人曾將植物的狀態定義為休息,因為植物在白天和晚上的工作機制也是不同的,工作沒有停止,強度可能減輕了。嚴格意義上說,那些沒有中樞神經的生物可能也沒有休息與睡眠的概念。
現代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電的發現,讓夜晚的城市也開始亮如白晝。人們開始不用受大自然的限制,有時甚至通宵不眠。不過,如果「長時間的不睡覺真的會導致死亡嗎」?
我們大多數人認為,在睡覺時全身已經進入放鬆狀態,身體器官也開始進入休息狀態。但近幾十年的研究裡,神經學家卻肯定地告訴我們,這並不正確。人類的睡眠模式是由大腦中兩個對立的信號網絡控制的,分別是化學信號網絡和電子信號網絡。
當我們醒著時,大腦深處會釋放一種化學物質,不斷刺激大腦皮層,讓其保持清醒狀態。大腦中央的一個特殊區域起著身體主要的生物鐘的作用。它每天都在收集包括眼睛在內地各種感知信號,以控制身體使用外界晝夜交替的規律。
它像一個身體的開關,天色變暗,就開始分泌催眠物質,讓我們出現困意,體溫降低等一系列現象,身體開始進入修整階段。這裡我們可能要告訴大家一個可怕的事實:在我們清醒的時候,大腦神經元會不斷積累DNA損傷。
造成這些損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電離輻射、核酶,還有我們日常活動所產生的氧自由基,並且這些損傷會一直累積直到夜晚休息。科學家們曾對斑馬魚(大腦的結構與人類十分類似,且全身透明,可活體觀察)做過研究,發現斑馬魚在清醒時積累的損傷會在晚上大量消失。
這就像白天被車輛損毀的馬路,要想修復只能等晚上車少的時候進行。事實上,我們的身體確實在夜晚會平靜下來,睡覺時可能只消耗不到100卡路裡的能量。伴隨著進行的就是細胞修復,蛋白質合成等身體修復活動。
了解了睡覺的作用,我們不得不說缺乏睡眠確實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俄羅斯最早的女性醫生之一瑪麗·德瑪納西也曾在自己的論文中寫道:「我們都熱愛生活,我們都希望儘可能長壽,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會犧牲三分之一,有時甚至一半的人生用於睡眠。「
為了清楚睡眠的極限時間,科學家也開始拿睡眠時間極短的果蠅「開刀「了。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將果蠅放在明亮、溫暖房間裡的一排排試管中,每當它們睏倦時,試管就會劇烈震動,不給它們絲毫打瞌睡的機會。
在不遠處的另一些試管中,還有些基因工程改造過的果蠅,它們的神經系統會一直保持清醒,無需外界刺激。然而,數天後,試管空了,它們全死了。事實證明,基因改造果蠅的存活時間只有休息良好的對照組的一半。
科學家們還驚訝地發現,如果向果蠅餵食一種能中和這些分子的抗氧化劑,那麼它們就無需睡眠了,它們的壽命將和正常的果蠅一樣。看完這些故事,相信你已經知道長時間睡眠不足會不會導致死亡的答案了。
我們能否找到一種完全不睡覺的動物嗎?科學家羅登伯格稱:「一切皆有可能。」不過,對於睡眠極少的果蠅研究中可以得出結論,即使是這些超短睡眠者,最少量的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人類中那個幾乎不睡覺的人,或許只有程序猿了,他或許真的是和睡眠沾邊的人類中唯一大神般的存在了!你覺得呢?
往期回顧:
科學家相信人類有冬眠潛能,這群農民或正經歷,進化論要被推翻?
一夫一妻是反達爾文行為?科學家稱一夫多妻才是動物界的生存之道
如果你有好的想法,不如評論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