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度太空神作《地心引力》11月19日在內地火爆上映,本年度賀歲檔頭炮正式打響。據悉,該片在3D視效方面的成就被認為會跟《阿凡達》一樣載入電影史冊,而影片中「亮瞎」雙眼的中國元素,則引起了中國觀眾的極大興趣,成為引爆全民熱議的又一話題。而熱議之中,中國觀眾逐漸形成了感性派、理性派兩大陣營,激起一番熱烈探討。對於中國元素,導演阿方索·卡隆日前則回應「非刻意討好中國觀眾」。
感性派「熱」捧:中國元素大顯神威
近年來,好萊塢影片加入中國元素已屢見不鮮,但《地心引力》,一定會讓中國觀眾產生揚眉吐氣的感覺。影片中,美太空人只有乘坐中國的天宮一號、神舟飛船才能返回地球,於是中國成了災難的最後防線,是科技的集中體現。而天宮空間站「閃現」的蔥綠水稻、桌球拍,以及大肚彌勒佛,無不讓中國觀眾會心一笑。對於中國元素,不少「感性派」觀眾紛紛感慨:「影片告訴我們,好東西中國造,想倖存學中文」、「中國元素亮瞎,俄美都被我們比下去,不懂中文分分鐘會喪命」、「中國元素顯神威,壯哉我宇宙神器天宮神舟」等。此外,也有觀眾表示:「看完《地心引力》突然對楊利偉同志心生敬佩,一個人上去一趟回來不容易。」
理性派「冷」思考:是出於對中國航天的尊重
不過,近日來也有理性的觀眾表示,好萊塢大片出現中國元素,固然值得驕傲自豪,但也不必過度解讀,畢竟電影是跨國界的文化傳播,出現中國元素很正常。而且中國已經成為又一個航天大國,作為《地心引力》這樣一部反映太空主題的科幻片,融入「天宮一號」、「神舟飛船」等中國元素,可以說理所當然。如果非要說這是製作方對中國的特殊考慮,那也是出於對中國航天技術的認可與尊重,而不是所謂的為了討好中國觀眾,搶佔中國市場。此外,理性派觀眾也談到:「《地心引力》的中國元素,的確值得國內電影界重視與思考,中國元素出現在好萊塢大片中,說明中國這方面的成就或文化得到了世界認同,那麼,我們自己為何不能以此為素材,多拍點電影佳作推向國外呢?」
導演阿方索回應「非刻意討好中國觀眾」
對於中國元素,導演阿方索·卡隆日前回應:「並非刻意討好中國觀眾。」他表示,中國元素並不是硬加,影片是在5年前拍攝的,當時中國票房還沒有大爆發,天宮一號也還沒有發射。中國的航天科技和美、俄一樣先進,才是最重要的。
有意思的是,這部影片中的「天宮」,其實連楊利偉也沒見過,因為那是2016年的設計。導演阿方索表示:「中國的科技有些複雜,但我們仍然找到了足夠的資料來進行調整,比如天宮號空間站,我們在片中創造的是一個2016版的天宮,他比目前的天宮要大一號。」
事實上,作為一個太空技術控,導演阿方索·卡隆在童年時就對太空心馳神往,而且至今仍未改變:「我還是想上太空,我正在向中國政府提交申請,希望中國政府可以邀請我參加太空項目,我不會去很久,幾天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