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社會上文盲多、讀書人少,所以人們普遍崇拜有文化的人,形成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普世價值觀。而很多「知識分子」遵循「強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聖賢之道,精神境界高於常人,往往給人一種有文化、有素質、見解深刻、針砭時弊、錚錚風骨的感覺。

但在現代社會,幾乎人人都有機會接受中學以上教育,人人皆是讀書識字之人。那麼問題來了,現代接受過中高等教育的人這麼多,都算是「知識分子」嗎?如果大家都算是知識分子的話,在優秀和普通的知識分子之間,就存在著很大的學術差距或道德差距,應該如何區分這些「知識分子」呢?
以筆者之愚見,知識分子按照對社會的貢獻程度從高到低可依次劃分為:聖人、半聖人、賢者、文人,常人等五個層次。

1聖人:能夠保持內心的純粹良知,自行參透天地間的「大道」,然後以「廓然大公」之心向世人傳道解惑,從而達到「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同參」的至高境界,方為聖人。堯、舜、禹、孔、孟等人屬於聖人,幾千年來是無可置疑的。
2半聖人:聖賢之道學的到家,能夠在「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的大方向上,在「立德、立言、立功」三個方面做出卓越貢獻,光耀前後至少五百年的,方為「半聖人」。如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皆在治國、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等方面做出不朽成就,可稱為「半聖人」。
3賢者:雖然聖賢之道學的到家,但才能遜於「半聖人」,無法在治國、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可稱為「賢者」。如伯夷、叔齊、阮籍、嵇康、左光鬥、史可法等人。
4文人:聖賢之道學的還不到家,無經緯天地之才,但文辭風流,擅長寫作之人。所謂的「文學家」,如蘇東坡、曹雪芹、莎士比亞、列夫託爾斯泰等人就屬於這個層次。
5常人:雖然讀書識字,但不通聖賢之道,心性道德水平與村野文盲並無不同之人。比如常人一般有嫉妒、爭強好勝、怨恨憤怒之心,這些負面的情緒一般產生於內心的私慾。試問,一個知識分子即使讀過再多的書,聽過再多的道理,如果仍在心性上如同村野文盲一樣,容易產生讒妒勝忿之心,那麼這種知識分子與不讀書的常人又有何區別呢?
現代社會是高度物質化、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人們往往重術而不重道。因此很多人即使讀了再多的書,學歷再高,也難以算得上是聖人、半聖人、賢者、文人,最終仍然還是個「常人」罷了。所以,我們在學習有用知識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學習聖賢之道,道與術並重,提升自身境界,成為更好的自己,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
提示:若您喜歡本文,敬請關注作者、評論轉發,分享給更多心靈相通之人。
從「流浪大師」沈巍談到孔乙己,何為真正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