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奎松: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消失的?

2021-01-11 網易

  中國近代史研究員楊奎松在華東師範大學的一次演講當中的主題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政治選擇。這一演講受到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很多人因他的演講開始討論關於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一些問題。

  很多人覺得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正在慢慢消失。那些民國時期甚至是清末時期的知識分子承擔了大部分宣傳民族救亡的責任,如今的知識分子卻只是在知識付費領域拔了頭籌,這代表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在慢慢改變,知識分子將不再具備社會主流倡導和引領的聲音。

  

  楊奎松

  什麼是知識分子

  一個社會當中知識分子區別於其他人主要是由三個方面來進行判定的:受教育的程度、個人的思想品格、承擔的社會責任。每一個不同的社會時期,判定知識分子的這三個方面標準都不一樣。

  首先,知識分子在平常人眼中應該接受過更高級別的教育。改革開放初期高中、大學學歷就可以被稱作知識分子了,而現在學歷已經不是判定知識分子的標準了。

  因為大多數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基本都接受過高等教育。而多數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不僅只能在社會職能上作為基本僱工,而且很多連這樣的層次都無法達到。

  再有,知識分子與普通人之間其實一直存在著思想品格的差異。往往知識分子在做人做事上要秉持著對於身份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因為知識分子的認知水平要高於常人的普遍共識。而其實如今被普通人看作知識分子的人群,大多數沒有這種良好的思想品格,而越是高知的人群其道德底線反而越低。

  最後,知識分子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按理說應該更大。分辨知識分子的重要標誌就是在社會分工上,知識分子是以頭腦作為勞動資本輸出給社會的。

  

  高科技人才

  無論是進行高科技的研究,還是藝術領域的創造。甚至是簡單的體力勞動,知識分子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都要比普通人大。他們需要有帶領的意識,同時也應該有分擔更多社會風險的準備。

  而如今的知識分子,吊吊書袋就能換取名利,拾人牙慧便能攫取社會資源,甚至將一些社會對公知的討論變成了一場可以調侃的爭吵。就因為這樣,社會再也不看重知識分子所擁有的基本尊嚴。

  大多數擁有思想的知識分子被迫需要和大眾階層爭奪社會生存資源,不得已知識分子成為了「無能」的代名詞。

  現代知識分子的尷尬處境在於,大多數大眾並不願意參與社會進步的更多思考。賺錢養家維持生活成為了知識分子簡單重複的目的。

  那些學習藝術、文化、歷史專業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中要滿足暴發戶們的審美愛好,而且一旦有所抗爭便被社會現實所擊垮。似乎「有用」的不是知識,而是將知識變成財富。

  

  暴發戶形象

  被偷換概念的價值

  「知識就是生產力」是改革開放初期所倡導的社會價值。再往前中國社會中的知識分子則需要接受普通大眾的再教育。再往前知識分子需要選擇是否承擔在革命當中宣傳的作用。而回到知識分子消亡之初的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則是民族救亡的根本。

  中國的啟蒙運動開始於清末,之所以稱之為「啟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社會知識分子是社會唯一有話語權的一批人。識字率低於5%的清末社會,能夠認字讀書成為了知識分子認定的標準。

  於是一批啟蒙運動的先驅便提出了社會變革:帶領大多數人走入知識分子階層是改變社會積貧積弱的根本。

  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由陳獨秀開辦《青年雜誌》起,重點宣傳文學、民主、科學等一些理念的爭議。這與東周列國時代的百家爭鳴不同,新文化運動旨在如何讓更多人改變思想觀念和文化習慣。

  

  新文化運動

  統治階層的孱弱成為了思想自由傳播的良機,於是知識分子選擇了去救亡那些思想還未開化的百姓。中國很多的年輕人開始接受自由、平等、博愛、人權等思想,顛覆了清末時期只是認字讀書改變命運的基本態度。

  而隨著社會矛盾越來越激烈,五四運動發起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對於民族命運的思潮。知識分子因為國家民族所需的問題,將人生和知識的價值偷換成了英勇救國的衝動。

  集體意識成為了知識分子不得已選擇依附的勢力,啟蒙思想變成了對於救亡道路選擇的爭吵。

  真正需要被啟蒙的個人獨立意識被民族意識覺醒淹沒在了時代的潮流中,從而讓如今的知識分子完全切斷了對於個人獨立意識建立的動力。

  

  現代社會中的知識分子們,需要選擇站隊。要麼站在社會認同的價值體系上,隨波逐流地闡述社會價值高於一切的觀念。要麼站在個人覺醒的價值體系上,面對整個社會的質疑苦苦掙扎。中國知識分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擁有提高自我、彰顯自我價值的機會。

  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使得自媒體得以發展壯大,更多來自於普通大眾的生活和思想成為了主流聲音。那些受到過優質教育的知識分子要麼降維打擊,將常識宣傳當作事業,抵消了書本和文化本身的循循善誘。要麼就是只好像是孤芳自賞的嘲笑那些以為得到生命真諦的升鬥小民。

  知識分子所具備的社會價值完全被各種普遍觀念替換掉了。最起碼的道德標準沒人在意了,自我成長的動力沒有了,掀起思潮和啟蒙的決心不在了。知識分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徹底消失了,成為了一個有一個賣弄語言的商人。

  

  自由從何而來

  著名翻譯家、思想家嚴復曾經強調過:「國家和個人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並處的關係,個人思想沒有了自由,國家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自由。」雖然這看上去像是幾十年前的老革命們思考的問題。但是仔細的想想,這樣的強調在如今也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首先,能思考個人自由問題的,一定是一群見識過不同觀念對撞的人們。如果暫且將他們稱之為知識分子的話,他們所進行的選擇,恐怕就會成為那些沒有機會見識他人觀念的觀眾們嚮往的道路。

  在知識分子領域本不應該存在「羊群效應」,如果只是領頭羊走一步,後面的羊群跟一步。那麼當天敵到來的時候,羊群們自然無法逃出生天獲得自由。

  個人自由的基礎是擁有多元化的思想認知。例如,如果有一個人擁有宗教信仰,到底是這個人真的信奉宗教當中的思想,還是只貪圖宗教當中可救贖的命運。

  如果是前者,那麼他需要了解自己所信奉的宗教過去的發展歷史,需要明白宗教在現實世界當中的局限性,需要遵循違背個人意願的宗教教條。

  這些都需要站在比他所信奉的宗教更高維度上的思想認知上才能做得到。那麼如果是後者,為了自我救贖,就不得不被宗教限制個人自由,自由也就無從談起了。

  

  思考者

  再有,能思考國家自由問題的人,一定是對於國家具有改革意願的人。他們天生就擁有英雄情結,希望帶領更多人參與自己所提出了改革方案。而且國家本身就是一個集體概念,集體想要擁有自由,就需要個人服從集體觀念。

  只有整個國家都自由了,才能擁有國家意義上的自由。

  那麼個人思想意識便需要在這種集體觀念上做出相應的犧牲。一旦這種犧牲出現了,個人自由又從何而來呢?

  舉一個例子,一次訪談中節目上,演員何冰在談論舞臺藝術自由的話題中提到了一個觀點:藝術自由應該在束縛中產生

  比如京劇演員需要把自己的藝術表演限制在戲曲套路當中,而在這種套路當中所發揮出的個人創造才是真正的藝術創作自由。這樣的觀點恐怕也只有真正痴迷藝術創作,同時又嚮往創作自由的人才能深刻體會吧。

  而知識分子在國家與個人自由的選擇上,往往都會選擇後者。因為知識分子是真正嚮往個人獨立意識的一群人。「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生命和愛情都可以拋的知識分子,如果沒有了個人自由,那麼這個階層的消亡肯定會到來。

  

  影視劇中知識分子形象

  總結

  中國的知識分子從古到今的消亡過程其實並不複雜,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精神境界和立世標準,現在看來都成為了隨口說說的名人名言。

  所以知識分子不再擁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消亡自然就不可避免。更何況中國的知識分子個人社會屬性通常都秉承著為了家國天下的目標,這麼困難的道路又有誰會堅持走下去。

  如果我們退而求其次的看待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目標,其實便可以找到方向了。張謇所說的四個方向,我們只要做到「為往聖繼絕學」,也不負給自己知識分子的定義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在歷史中看知識分子思想改造
    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一直與社會變遷、政治運動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群體在建國初期的遭遇尤為引人關注。這一問題與今日社會牽涉太多,再加上眾多寫作者的學養和態度千差萬別,導致有關歷史敘述語焉不詳,從而限制了我們對歷史的認知。
  • 調查顯示中國需戰略知識分子 部分學者質疑提法-知識分子 戰略...
    筆者認為, 在知識化背景下,對知識分子傳統意涵進行現代改造是有必要的。知識分子精神之一就是科學的精神,那麼,對知識化的階層進行區分,在某種意義上具有精細化的價值和意義。然而,如何區分知識分子群體?因為有長於戰略思考的專家認為:「毫無疑問,社會中大部分的知識分子致力於解決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即技術性的、對策性的問題。但也要有少數知識分子思考戰略性的問題,或曰戰略知識分子。」  但我對此論卻有疑問。因為,中國歷來的知識分子,無論其戰略戰術如何,其實都強調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中華文化的基因裡,總有一股「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這是傳統。
  • 究竟該如何界定「知識分子」?
    訪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李德順教授  對「知識分子」的政治社會學傳統界定的局限  記者:時下,「知識分子」成了一個很值得玩味的概念,有的人以「知識分子」自居,有的人卻別出心裁地自稱「知道分子」。那麼,在我國的社會環境中,究竟該怎麼界定「知識分子」呢?
  • 許倬雲:中國知識分子的四種類型
    大批中國知識分子流寓美國,何炳棣、黃仁宇、楊聯陞、徐中約、周策縱,餘英時、杜維明、李歐梵……許倬雲與他們亦師亦友,時相往還,共同奠定了海外中國研究巔峰期的基石。 1999年,許倬雲在匹茲堡大學退休。此後,他便開始全力寫大眾史學。「我覺得既然我們老百姓要問老百姓生活上的問題,我們學歷史的就應該有交代。」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在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之間,在學術與政治之間,在這些種種的悖謬與張力之間,我們應當如何處理韋伯的思想遺產,如何將韋伯的著作給出更多「在地」的論述,中國知識分子又應該何去何從,這些仍舊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此文經由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授權刊發。
  • 今天,《知識分子》三位總編輯要說什麼?| 知識分子五周年
    》創始人、總編輯,生物學家 我希望《知識分子》是中國科學家、與科學相關的學術界進行理性討論的平臺。五年來,它在這方面做到了中國最好,但可能是因為可以比較的標準不夠高,今後應該做的更好。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正在帶來一系列變化:全球的產業結構將發生巨變,有些行當會受到重大影響甚至消失,有些產業則會得到極大發展。例如,人們突然意識到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的重要性。短期內相關行業會有極大的發展。這也帶來了一個契機,就是生物醫藥產業的大發展。市場對生物醫藥公司的投資增加,股市看好。另一方面,近年來逐漸發展起來的逆全球化潮流,似乎更為得勢。
  • 調查顯示中國需戰略知識分子 部分學者質疑提法
    筆者認為, 在知識化背景下,對知識分子傳統意涵進行現代改造是有必要的。知識分子精神之一就是科學的精神,那麼,對知識化的階層進行區分,在某種意義上具有精細化的價值和意義。然而,如何區分知識分子群體?因為有長於戰略思考的專家認為:「毫無疑問,社會中大部分的知識分子致力於解決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即技術性的、對策性的問題。但也要有少數知識分子思考戰略性的問題,或曰戰略知識分子。」  但我對此論卻有疑問。因為,中國歷來的知識分子,無論其戰略戰術如何,其實都強調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中華文化的基因裡,總有一股「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這是傳統。
  • 【中國科學報】知識分子的楷模
    作為上世紀80年代知識分子的宣傳典型,蔣築英的故事感動了整整一代人。1982年8月,《科學時報》(《中國科學報》原名)在國內首家刊發本報記者高景泰和宋世綿獨家採寫的有關中年知識分子蔣築英事跡的長篇通訊《獻身祖國光學事業的忠誠戰士》,在國內引起震動。此後引發各新聞媒體連續報導。
  • 淺論中國十七年電影中的女性知識分子形象
    摘 要:本文以《青春之歌》《早春二月》為文本,試圖通過中國十七年電影中女性知識分子的形象,來分析知識分子這一形象在十七年大的政治文化意識形態背景中的表現。 關鍵詞:十七年電影; 女性知識分子形象; 意識形態構建 一、中國十七年電影的含義及其產生背景 首先,中國電影在繼承三、四十年代進步電影和解放區革命文藝兩方面傳統的基礎上,開始了新的徵程,1949~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共十七年,簡稱「十七年」,其發展特點是:艱難曲折、大起大落。
  • 會議︱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新問題、新視域與新方法
    此次圓桌對話,分上下兩場舉行:上半場主要針對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新問題與新視域,下半場側重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新方法議題。圓桌對話上半場伊始,許紀霖教授講道,以往學術界對於中國知識分子的考察,無論是從知識分子的個案入手,或者是著眼於知識分子群體,乃至是聚焦在有關知識分子的事件上,大多是將知識分子作為研究對象來展開,而作為方法的知識分子研究,則往往為學界所忽視。
  • 錢理群|擔憂「革命勝利了,知識分子卻毀滅了」是世界知識分子歷史...
    撫今追昔,在新中國建立之初,知識分子面對歷史的巨大變革,有著諸多的想像與選擇。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逃脫時代的「改造」與浩劫。而今反思,他們在一個新生政權摸索前行時的思考與記錄,卻孕育著今日中國觀念、體制、心理、話語方式等等諸多方面的重要命題;他們歷經滄桑又必須堅守的東西,則是今日彌足珍貴又稀缺的知識分子精神能量。
  • 為什麼民國知識分子反對基督教
    這些大知識分子和學生在上海、北京成立了非基督教聯盟,發表宣言,77個當時中國知識分子頭面人物的宣言,其中有這樣的說法:「我們要為人類社會掃除宗教的毒害,我們深惡痛絕宗教之流毒於人類社會十倍於洪水猛獸,有宗教可無人類,有人類便無宗教,宗教與人類不可兩全。」這三次衝突,一次是跟王權的衝突,一次是跟士紳的衝突,一次是跟知識分子的衝突,中國社會幾乎每個階層都衝突了一次。
  • 楊奎松:歷史寫作的情感、概念與敘事
    本文系華東師範大學楊奎松教授2019年4月23日在歷史學系唐小兵副教授主持的「史學論文寫作」課程的講演。楊奎松教授同學們好,很高興跟大家見面。每個老師研究歷史的方法、包括他們寫作的經驗,都不一樣,所以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 有關知識分子的定義
    可行辦法是,找出一種類型,我們除了稱他們「知識分子」,用別種名稱都有欠完整。以陳寅恪為例,當然可以稱他「大知識分子」,但叫他教授、學者、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或國學大師又有什麼不妥呢?同理,把錢學森說成科學家或「中國飛彈之父」,肯定比泛泛的「大知識分子」更能概括其成就。中學老師或公司會計亦然,兩者已然構成指向清晰的名稱,無需「小知識分子」一詞來畫蛇添足。
  • 知識分子的最大問題,是常常忘記自己不是上帝
    作者劉軍 原載《新京報》 《知識分子與社會》是美國學者託馬斯 · 索維爾反思及批判美國社會中「公共知識分子」的著作,從觀念、經濟、社會、媒體、法律、戰爭等方面,檢討了西方(美國)知識分子在社會發展中的輿論導向作用。「科技知識分子」與「觀念知識分子」索維爾通過大量歷史和現實的案例,分析了知識分子導致社會變動的背景、原因和後果。
  • 知識分子:面臨身體轉型
    知識分子的中國式早逝 「過勞死」的共同特點是由於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以致精疲力竭,突然引發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救治不及而喪命。 中國知識分子的過勞死問題,是在蔣築英事件後真正為社會所注意到的。 蔣築英,一位出色的光學研究者。
  • 費孝通:堅守知識分子風骨與情懷
    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成立,費孝通出任所長。圖為費孝通(左三)與社會學研究所的工作者一起合影(資料圖片)今年是費孝通先生(1910.11-2005.4)誕辰100周年。費孝通始終認為自己「老來依然一書生」,用自己的一生堅守知識分子的良心與骨格。
  •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跡。」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知識分子心繫國家命運、思索民族未來、憂慮人民疾苦,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在這一「築夢圓夢」偉大歷史進程中,知識分子的作用至關重要、不可或缺。
  • 從切·格瓦拉到馬爾克斯,拉美知識分子是救贖者還是攔路人?
    在歷史上,面對著拉美社會的「不幸」,這些拉美作家、詩人和學者又是如何思考拉美未來的?拉美知識分子的思想又如何塑造著拉美社會?眾所周知,在清末民初,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在歷史曲折的行程中,知識分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引進各種各樣的觀點,希望能實現國家的轉型,以救亡圖存。在第三世界的社會轉型的危局時刻,知識分子似乎會顯得格外「有機」。拉美也類似。
  • 蕭功秦:知識分子應回歸「有方向感」的經驗主義
    新文化運動中的激進反傳統主義對集體經驗的否定,使之不能承擔起過濾外來經驗與信條的功能,從而進一步導致各種超越本土經驗的舶來的主義在中國長驅直入。人們是經由主義而行動,並改變著周圍的世界的。正因為如此,對21世紀知識分子來說,要避免成為「觀念人」,最重要的就是回歸經驗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