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的最大問題,是常常忘記自己不是上帝

2021-01-11 叮噹閒聊吧

作者劉軍 原載《新京報》

《知識分子與社會》是美國學者託馬斯 · 索維爾反思及批判美國社會中「公共知識分子」的著作,從觀念、經濟、社會、媒體、法律、戰爭等方面,檢討了西方(美國)知識分子在社會發展中的輿論導向作用。

「科技知識分子」與「觀念知識分子」

索維爾通過大量歷史和現實的案例,分析了知識分子導致社會變動的背景、原因和後果。其發現的驚人之處在於,很多時候,聲譽顯赫、學富五車的知識分子為社會病症所開出的「藥方」,經常被實踐證明並非良藥,反而會帶來巨大的、災難性的後果。但知識分子卻常常無視那些災難而固執己見。

此書主旨即在於批判知識分子的言論判斷即便不符合事實,或者造成巨大災難,卻往往毫髮無損。換句話說,知識分子似乎擁有一般社會成員並不具備的特權,其言論行為被免除了社會責任,處於無可苛責的狀態。

索維爾此著中所說的知識分子,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大致排除了科學\技術類、醫科、金融類等領域的「科技知識分子」,而專指以「處理理念、觀念」的「觀念知識分子」,大致相當於美國學者科塞所說的「理念人」。

科學、技術類知識分子被排除在外,是因為這些知識、技術從業人員的工作結果一般要經受現實標準的驗證,或真或偽,或高或低,一般都有現實驗證的可能性。複雜、純粹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簡單、實用如建築師的大樓、醫生的處方或基金經理的投資組合,或遠或近、或遲或早,都能夠得到邏輯或事實的驗證,而這類知識分子的聲望、名譽乃至報酬和財富,均會據此而變動。

但是,觀念知識分子則不然,他們以生產、傳播、消費觀念/理念為業,據此換取報酬、財富、聲望乃至不朽的名譽,但卻似乎豁免於現實原則的驗證。在觀念知識分子、公共知識分子這裡——正如理察 · 波斯納在《公共知識分子:衰落之研究》中同樣觀察到的——知識的市場機制似乎失靈了。

言論免責:思想市場的失靈

現代觀念知識分子的言論免責現象,是一種奇怪的社會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自從知識經濟時代隨著工業化時代而到來,人們曾嘗試建立諸多制度和理論,來理解、調節和管理思想市場、知識社會。其中的一種取向,是採取思想市場的自由化、市場化理論。其經典理論認為在保障表達權利的前提下,讓思想自由競爭,可以去偽存真、優勝劣汰,即所謂的「真理越辯越明」。

但是,人們也很容易發現,如同完全市場的假設一樣,思想市場也是一個美好的假設或者理想。其中的原因很多。一來是因為芸芸眾生的思想生產力和知識話語權並不平等;二來,辨明真理的思想市場需要高度發達的思想生產邏輯和言論交流規則,這些都不是能夠輕易獲得的「無成本的」的知識市場基礎設施(所謂自由不是免費的),而是需要高度發達的昌明法治、強勁文教加以保障。現實往往缺乎此,從而思想市場往往失靈。

另一個治理思想市場、知識市場的取向,是採取精英主義的專業組織自律,將知識的判別權力交給知識分子分化而形成的專業共同體,由其通過行業自律,來甄別專業知識分子的專業水平、貢獻和聲望,其最易理解的特徵就是「同行評議」。知識分子通過在職業團體中經受同行審查而發表成果、創造公共知識,通過貢獻於學科、專業領域的知識積累而獲得聲望,而在其成就被同行否定、拋棄或超越時,承受專業聲望及其附屬的業內報酬的下降、消失等代價。專業知識分子團體自治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制度來保證,比如終身教職、學術自由、創造發明優先權競賽、引用數量排名以及保護知識創新的產權機制(專利版權制度,嚴懲剽竊、抄襲)等職業特權與職業規範的建立。

除了這兩類領域——我們大致可以稱其為公共領域和專業領域——還存在著伴隨著知識商品化、市場化而產生的一個思想\知識經濟領域,即知識生產與消費的市場經濟。這個領域更多地受到純粹市場化的生產與消費規律的調節。比如,現代大眾傳媒的收視率、收聽率或者訂閱率,對於很多「媒體知識分子」是絕對的權杖。有些人一旦被傳媒受眾拋棄,其市場價值就會呈現下跌態勢,而為理性的媒體經濟所拋棄。

總的來看,上述三種規制思想、知識市場的方式,看上去都不是那麼靠譜。市場知識分子有時靠炒作、醜聞、八卦等吸引眼球就能賺錢,「眼球經濟」此類現象屢見不鮮。另外,有些專家在專業領域犯錯誤,往往也得到免責的豁免權。比如,索維爾的同行、赫赫有名的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的很多預測,結果證明都是錯誤的,但是其錯誤言論似乎並未受到懲罰,其學術聲望似乎也沒有受到損害。

事實上,即便在專業領域,因為體制惰性、意識形態派性以及小集團主義等原因,犯錯的學術知識分子一般也很少受到懲罰,比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因「索卡爾」事件而聲名狼藉的某些學者,至今仍然活躍於美國主流學術圈內。學術制度的自我糾錯、自我淨化機制,並不如理想主義者設想的那樣運作有效、出手迅捷。

「說錯了沒啥」,因此可以「隨便說」

越出專業領域、進入公共領域發言的「公共知識分子」,索維爾在書中也著墨頗多。他尤其針砭了聲名顯赫的專家越出自己的專業領域而發表的大量「非專業」或「公共」言論的現象——其中很多言論今天聽起來其幼稚愚蠢的程度令人咋舌。比如在「二戰」爆發的前夜,羅素主張廢掉英國的陸海空三軍;蕭伯納認為希特勒著手管理的歐洲可以讓他安心入眠,而責怪美國人「過於畏懼獨裁者」。

這類越出了知識分子專業領域的言論,誠如波斯納冷嘲熱諷的那樣,並不比報頭刊尾的讀者來信或者街談巷議的大眾閒談更具備「知識含量」,卻因為這些知識分子的「名人效應」,往往具備放大了的社會影響力。

波斯納在其《公共知識分子:衰落之研究》一書中,對於公共知識分子錯漏連連的「胡言亂語」做了經濟學式的分析。他的核心觀點是,當前社會中活躍的公共知識分子大多是學院教師(擁有博士學位、終身教職),多為專業領域內的狹隘專家和職業保障無虞者。他們在公共領域內的「胡言亂語」,一般不會影響其職業保障(不會因此而失去終身教職),公共知識分子在公共領域的退出成本極低,從而導致其提供的公共知識產品質量缺乏保障。通俗地說,就是「說錯了也沒啥」,因此就「隨便說」。

在這裡,權力與責任是不對等的。觀念知識分子在思想市場、觀念市場上成為擁有特權的賣家,卻缺乏制約其話語權/市場統治權的對等機制,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理論、言論被現實顛覆的觀念知識分子,其言論仍在流傳,擁躉仍然存在,其觀念的鐵蹄,仍然在很多人的頭腦中「跑馬圈地」。

市場機制、專業機制和公共責任倫理機制均告失效,使得知識分子的苛責問題顯得困難重重。

法國左翼知識分子的悖論

歷史地看,擁有語言、知識、觀念、技術等符號化資源優勢及特權的知識分子,其社會歷史角色和地位,經歷了顯著的變化——從巫師到祭司,從喪事操辦者到儒生,從主教、廷臣到公務員,從貴族科學家到科學院、大學實驗室裡的研究員,從教士到大學教師、新聞記者,從發明家到跨國公司研發總部的工程師……而對於知識分子的社會分析與反省,也不乏振聾發聵或妙趣橫生的研究。

比如,德國學者馬克斯 · 韋伯看到了現代專家與知識分子必然「棄聖絕賢」(祛魅)的趨勢後,深感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無地可依,曾經悲嘆「專家沒有靈魂」。英國學者哈耶克認為現代知識分子唯科學主義的「理性自負」傾向,是製造20世紀諸多浩劫的內在思想誘因。法國學者雷蒙 · 阿隆激烈地攻擊法國激進知識分子服膺的意識形態純屬「鴉片」——這些人對於民主制度的缺點毫不容情,對滔天大罪卻態度寬容。英國學者鮑曼認為「後現代」知識分子已經從社會的「立法者」變成了「闡釋者」,雖然仍然掌握著解釋價值的話語權,但已經失去了「立法者」的權威。索維爾此書,可謂在此知識分子批判系列中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細究起來,索維爾此書中對於有些知識分子的思想的理解,有斷章取義之嫌。另外,對於某些專業學者的學術誤判,也有過於苛責之嫌,因為科學發展畢竟有「試錯」的過程。但總的看來,索維爾此書還是揭示了知識分子與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的一個側面:知識分子應該對其思想言論的社會後果負責;必須約束知識分子的思想言論特權,嘗試建立思想言論的問責制。

當然,如何約束知識者的特權,如何建立知識分子思想言論的問責制,則是一個歧義叢生、眾說紛紜的問題。我們自然無法主張思想管制,但又如何規制思想市場,建立言責自負、言責一致的思想市場機制呢?是強化法治治理?還是進一步整固行業自律?是強調事實驗證?還是遵循邏輯推理?是依賴規範衡量?還是高呼價值判斷、道德判斷?這涉及現代社會發展趨勢中一些最複雜難解的問題。

對於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一致的答案,問題仍然是開放的。但是,索維爾所揭示的諸多歷史事實的觸目驚心或滑稽可笑之處,還是有必要引起我們的警覺。在業已到來的知識經濟、信息經濟、創新經濟時代,在法治保護的思想市場競爭、社會協作的專業團體自律以及市場規律平衡的調節機制的協同運作之下,在政府、社會與市場的合力之下,我們有必要儘快建立起負責任的知識生產與消費制度,開闢走向創新經濟、創新社會、創新國家的坦途。

相關焦點

  • 梁文道:反智的最大問題不是無知,而是以無知為榮
    除此之外,有人認為這個人本身就是反科學的,因為彭斯自己曾經在一些演講裡表示,他相信一種古怪的理論,叫做「年輕地球創造論」,即否定生物學界的演化論說,也不承認地質學說,認為地球生命及智慧都是被上帝在很短時間內創造出來的。
  • 為什麼民國知識分子反對基督教
    教會中的一些見證表達,有人說想把二手車賣個高價,就向上帝祈禱,果然就是賣了高價。有一些人聲稱見到耶穌來他那兒和他交流了,耶穌還握了他的手。這是真的嗎?還是胡說八道來抬高自己的宗教地位?這種傳教方式,如果碰到知識分子和企業家,他們一聽就煩死了。
  • 領導還是知識分子?最怕當領導的知識分子
    他們可能忘記了孩子是他們的,老師負責任,才會跟他們打電話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還有一些當領導的家長,利用手中的權力,私自安排學校的教師配置結構。他們會把自己的孩子放在配置最好的班級裡,或者動用自己的關係,把教師配備到自己的孩子班級上。
  • 調查顯示中國需戰略知識分子 部分學者質疑提法-知識分子 戰略...
    它至少說明以下幾點:一是概念本身的重要價值,二是這一問題對現實狀況的深刻揭示,三是這一概念及其所揭示的問題亟待解決……自然,這樣的問題,我們不會錯過。  除對戰略知識分子概念進行深入的論證與研討外,我們將對這一問題進行更深入地分析與挖掘。所有這些,既不是對某一概念進行炒作、吸引眼球,更不是為了鼓譟、引人關注,而是出於一個媒體人的職業精神與理想追求。
  • 究竟該如何界定「知識分子」?
    在社會出現剩餘產品和階級劃分的基礎上產生,……知識分子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而分屬不同的階級。」這種界定有幾個理論上的問題:  第一,它對概念內涵的表述,除了「一定文化科學知識」和「腦力勞動者」外,並沒有其他特殊的規定。就是說,凡是「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都應該屬於「知識分子」。
  • 商周與《知識分子》:出道即巔峰?| 編輯部的故事
    不是的,因為這不是我發表的第一個作品,更不是我寫作的開端。 我的業餘寫作開始於2012年,題材很泛:閒適的時候,寫一些隨筆;作為一個收藏愛好者,常常記錄心得;為了回答一些有關科學和醫學的問題,也會做一些科普;要是有了好的素材,還會編出一個小說來。但這些文章都只放在個人的空間裡,沒有多少讀者。
  • 【中國科學報】知識分子的楷模
    但天有不測風雲,1954年,蔣築英的父親因歷史問題被錯判勞改入獄。  一個家庭自此陷入深淵。年僅15歲的蔣築英開始挑起生活的重擔,更為嚴酷的是,他同時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負擔。  面對命運,少年蔣築英沒有怨天尤人,他選擇以追求真理作為自己終生的抱負,希望用知識來報效祖國。1956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
  • 華創派|福貝生物魯白:我是一個知識分子
    雖然《知識分子》更有顯示度,但魯白教授坦誠自己花時間花精力最多的事情還是在新藥研發上,包括在清華和在自己創立的「福貝生物」所做的工作。「福貝有一條基於原創型新藥的,長短線平衡的產品管線。我們做的每一個產品,都注入了自己獨創的技術壁壘,是有全球競爭力的。」
  • 如果沒了緣分,真正的放下,不是強迫自己忘記,而是
    要記住:能忘記的人是不值得被記住的,忘不掉的人就由te留在心裡吧!也許,還會在某個時間,聽到某首歌,看到某樣東西,還會想起他,但只要不影響到你現在的生活,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還念著一個人,怨著一個人,為了放下,而強迫自己忘記;強迫自己假裝毫不在意;強迫自己見到te時假裝無視,這不是放下,而是自欺欺人。
  • 知識分子:面臨身體轉型
    如果不能及早克服轉型期所帶來的問題,他們就隨時可能累倒。 事實上,關於知識分子過勞死的問題,在上世紀80年代蔣築英、羅健夫等人英年早逝後,就曾讓人們議論紛紛。而不幸的是,時隔20年後,這類現象不但沒有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態勢,已經成為我們必須要嚴肅面對的社會問題了。 我國「英年早逝」悲劇大都發生在45歲-55歲年齡段的中年知識分子之中。
  • 費孝通:堅守知識分子風骨與情懷
    費孝通始終認為自己「老來依然一書生」,用自己的一生堅守知識分子的良心與骨格。一家三代投身教育1910年11月2日,費孝通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他來自太湖流域一個典型的傳統知識分子家庭,同時也是一個新思想充盈、非常重視教育的家庭。
  • 錢理群|擔憂「革命勝利了,知識分子卻毀滅了」是世界知識分子歷史...
    這就涉及如何面對新的政治權力對文學和知識分子的指導,即以後成為決定共和國知識分子命運的領導問題。沈從文承認「文學自然受政治的限制」,他的問題是:「但是能否保留一點批評、修正的權利呢?」他如此坦承自己的矛盾:「一方面有紅綠燈的限制,一方面自己還想走路。」這大概就是在幾個月以後的 1949年 3月 28日(即廢名上書的前三天)沈選擇自殺的內在原因。
  • 有關知識分子的定義
    蘇聯上世紀30年代實施大清洗時,就極難產生真正的知識分子,白銀時代的天才詩人曼德施塔姆僅僅在詩句裡暗示性地挖苦了一下史達林的手指(「他粗胖的手指像蛆蟲一樣肥」),即被送往勞改營,不久悲慘地死在押運途中。所以,一個人強調自己的職業就是公共知識分子,聽上去就像說自己天天舉行婚禮一樣滑稽。
  • 史賓諾莎:上帝不是一個傀儡戲師傅
    電影《黑客帝國》也借用了這一哲學觀念,而《蘇菲的世界》則「現身說法」,直接把「蘇菲的世界」本身定義為此,把書的作者比喻為上帝。但不管誰是「上帝」,也許這個「上帝」所在的空間也是虛幻的。 親愛的書友,今日晚讀,我們主要來討論關於「史賓諾莎:上帝不是一個傀儡戲師傅」這個話題。
  • 今天,《知識分子》三位總編輯要說什麼?| 知識分子五周年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過去40年的發展,大多數新東西都不是自己創造的,而是學來的。即使將來中國變成世界第一強國,也還是要堅持開放,不斷學習他人先進的地方。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強國這麼多年了,還在不斷吸收各個國家不同的精英,不斷學習別人的東西。它有一種極強的自我更新、自我改善的能力——靠不斷引進外國的人才、通過不同人才的碰撞,激發新思想,產生原始創新。
  • 感恩節美圖經文丨擁有感恩的心,常常讚美賜恩的神!
    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5:16-18)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
  • 《知識分子》曝光他人論文PS造假,自己主編饒毅也被人舉報PS造假
    《知識分子》對李紅良論文的各種揭露《知識分子》對武大李紅良的執著2018年由北京大學饒毅、魯白、謝宇聯合創辦的網絡學術媒體《知識分子》發起了對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的多輪炮轟,甚至不惜翻閱李紅良教授從讀碩士開始就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揭示了李紅良教授很多學術論文中存在大量實驗圖片
  • 知識分子為何難講真話?
    當這些信息及讀者大量集中,算法又會加大這類信息的流量,我很可能更加堅定自己的錯誤判斷。通常,自由競爭中的創新推動邊際遞減曲線右移,但思想市場的失靈可能導致邊際遞減曲線左移。一個社會的道德是由真話、真知與真理支撐的。知識分子不需要為社會道德崩塌負責,但知識分子「失真」的結果是社會道德的天花板垮塌。
  • 楊奎松: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消失的?
    中國近代史研究員楊奎松在華東師範大學的一次演講當中的主題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政治選擇。這一演講受到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很多人因他的演講開始討論關於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一些問題。  很多人覺得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正在慢慢消失。
  • 調查顯示中國需戰略知識分子 部分學者質疑提法
    它至少說明以下幾點:一是概念本身的重要價值,二是這一問題對現實狀況的深刻揭示,三是這一概念及其所揭示的問題亟待解決……自然,這樣的問題,我們不會錯過。  除對戰略知識分子概念進行深入的論證與研討外,我們將對這一問題進行更深入地分析與挖掘。所有這些,既不是對某一概念進行炒作、吸引眼球,更不是為了鼓譟、引人關注,而是出於一個媒體人的職業精神與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