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abay.com
- 編者按 -
今年9月,《知識分子》創刊五周年。應《知識分子》編輯部邀請,《知識分子》專欄作者、免疫學學者商周回顧了他寫作的歷程,以及與《知識分子》的故事。
撰文 | 商 周
2018年11月2日,我第一次用筆名 「商周」 在《知識分子》公眾號上發表作品,那篇題為《科學家的司機》的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在大學工作的司機的故事。因為長期的耳聞目染,初中沒有畢業的司機郭師傅在講述食道癌研究不僅如數家珍,而且邏輯清晰、層次分明。這個和新聞熱點無關、缺乏名人效應的科學故事受到了讀者的歡迎,在《知識分子》公眾號上有68.9萬的閱讀量,也收穫了大量的點讚和留言。
在發表了這篇文章之後,我曾經在一段時間裡有一個錯覺,認為寫出傳說中的 「10萬+」 的文章不難。但從那以後到現在,我卻再也沒能重複出《科學家的司機》的奇蹟。
《科學家的司機》一文在公眾號上的閱讀數據情況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明白,類似這樣的可遇不可求的精彩故事,我可能再也寫不出來。
難道是 「出道即巔峰」?
不是的,因為這不是我發表的第一個作品,更不是我寫作的開端。
我的業餘寫作開始於2012年,題材很泛:閒適的時候,寫一些隨筆;作為一個收藏愛好者,常常記錄心得;為了回答一些有關科學和醫學的問題,也會做一些科普;要是有了好的素材,還會編出一個小說來。但這些文章都只放在個人的空間裡,沒有多少讀者。
直到2014年,我才第一次發表了文章。那年我把自己寫的一個短篇小說《你有幾套房》投稿參加 「新語絲網絡文學獎」,雖然沒有獲獎,但被選登在《新語絲月刊》上。當時我已經步入了不惑之年,但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被發表,那種欣喜至今都還記得。後來每年都會投稿參加新語絲舉辦的 「網絡文學獎」 和 「網絡科普獎」,也陸續獲過獎過。幾年積累下來,在《新語絲月刊》上發表了三十餘萬字的作品。
因為在中國大陸訪問不了新語絲網站,2018年初我想把自己的科普文字介紹給國內的讀者。那時我還沒用微信,也不知道公眾號,於是我把《該死的免疫系統》(該文獲得了2015年第四屆新語絲網絡科普獎)投給了國內一家知名的科普雜誌。這篇用擬人化的手法從病原體的角度來描述人體免疫系統的文字,我個人依然以為是自己的科普代表作之一。
那家科普雜誌的編輯對這篇文章也很認同,說發表應該沒有問題。但過了幾個月後卻沒有了進一步的消息,我再寫郵件去詢問,得到的回覆是稿件在外審後被拒了。拒稿的理由是文章裡面 「詛咒」 的文字可能會讓讀者不快,有把科普視同 「兒戲」 之嫌。
隨後我再投稿到幾家紙質的科普雜誌,但都沒有回音。
也就在這個時候,我在網上讀到了一篇《為了一個沒有B肝的中國》的文章,作者是《知識分子》專欄作者、資深科學記者王丹紅女士。這篇優秀的作品讓我心生敬佩,也因此知道了《知識分子》。
那是2018年7月,《知識分子》的網站還沒有開通。因為找不到投稿郵箱,我把一篇洋洋灑灑1.6萬字的《諾貝爾獎裡的免疫學》直接發到了饒毅教授在北大的郵箱。
幾個小時後就收到了饒毅教授回覆:「謝謝」。沒有稱呼,沒有問候,沒有署名,甚至沒有一個標點符號,只是在回復的同時轉給了《知識分子》的編輯。
饒毅教授的 「謝謝」 兩個字給了我希望,但之後卻也又沒有了下文。「謝謝」 兩個字可以看作是對稿件的認可,也可以理解為拒稿的禮貌。2018年9月,我給《知識分子》的編輯發郵件詢問,得到的回覆是稿件被接受了,只是需要做一些精簡。
2018年9月23日,這篇文章被精簡到了1萬字以內,以《諾獎的金礦:這個領域獲15次諾獎》為題發表到了《知識分子》旗下的《科學春秋》公眾號上,這成為了我和《知識分子》聯繫的開端。
那年10月,我用上了智慧型手機。國慶節後訪問了河南科技大學,在返程時從洛陽到鄭州機場的路上和司機郭師傅有兩個小時的交談。在和郭師傅談論食道癌的時候,我對這位老人充滿了尊敬,用手機拍下了這張照片,當天深夜成寫了《科學家的司機》一文。
郭師傅和他的車(攝影:商周)
雖然這篇文章很受歡迎,在公眾號號上有近70萬的閱讀量,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知識分子》刊登這篇文章之前,我把這個故事也放到了自己的空間裡,近兩年過去之後,這篇文章累計只有67次的閱讀。
空間裡《科學家的司機》一文的閱讀情況
同一篇文章在空間裡和公眾號上的閱讀量上的巨大反差,說明了平臺的重要。所以,我想借這個機會向《新語絲》和《知識分子》表示深深的感激之情。
除了平臺,我還要向編輯和讀者表示感謝。
編輯的作用不僅在於對文章的修改,讓它變得規範和流暢,更重要的是編輯了解讀者的需求,這對科普作品來說至關重要。關於這一點,我想用一個數據來說明。
我在《知識分子》上發表的文章的閱讀情況
上面是我在《知識分子》上發表的近60篇文章的閱讀情況。其中近三分之一是編輯的約稿,三分之二是我個人的主動投稿。在閱讀量的中位數上,我自己投稿的作品只有2.9萬,而編輯約稿的作品達到了6.5萬,兩者的差異非常顯著。
對於一名科普作家而言,來自讀者的幫助也是不言而喻的。這有點像把自家的土特產放到農貿市場的情形:當顧客滿意而給出讚揚時,這種鼓勵會讓人去努力做得更好;當顧客冷落或者提出批評意見時,這的確會讓人有些尷尬,但這些尷尬能讓人發現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而進步。
「缺乏科學精神的世界趨於昏暗,知識分子在那裡點燃了燭光。」
—— 商周 免疫學學者
在這篇慶祝《知識分子》創刊五周年的文字裡,我之所以花這麼長的篇幅來回顧自己原本不值一提的寫作歷程,是因為除了向平臺、編輯和讀者表示感謝外,還有一個小小的個人願望:希望有讀者在看到了我這微不足道的經歷後,也能加入到傳播科學的道路上來。中文世界的科普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依然非常欠缺,不僅科學知識普及不足,更需要科學精神的弘揚。
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這也是《知識分子》五年來一直努力堅持在做的事情。
行文到最後,我要回答編輯提出的一個問題:知識分子的涵義是什麼?
我個人的答案:缺乏科學精神的世界趨於昏暗,知識分子在那裡點燃了燭光。
《知識分子》正在全面徵集優秀科普作品。如果您也想和商周老師一樣成為《知識分子》的作者,歡迎發送作品到editor@zhishifenzi.com,我們的編輯會在第一時間回復您的郵件。期待您的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