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中看知識分子思想改造

2020-12-06 光明數字報

    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一直與社會變遷、政治運動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群體在建國初期的遭遇尤為引人關注。這一問題與今日社會牽涉太多,再加上眾多寫作者的學養和態度千差萬別,導致有關歷史敘述語焉不詳,從而限制了我們對歷史的認知。

    楊奎松教授也意識到了這種現象,所以他在由「革命史」轉向「建國史」研究之初,首先關注的是1949年後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問題。楊奎松發現,在那段時期,同為知識分子,每個人的思想轉變原因、過程、結果大不一樣。

    他的新書《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選取張東蓀、王芸生、潘光旦這三位主流知識分子為研究對象,梳理大量檔案、日記、報刊、回憶錄等,以客觀態度還原了三人改造思想的曲折經過,認為在政治大環境中,他們的人生經歷、理論素養、政治信念和個人性格都對各自的人生命運有很大影響。

    張東蓀是民盟領導之一,在內戰期間力求消弭國共矛盾,建立聯合政府。他畢生都頗為自得的一件事,是參與北平和平解放的斡旋。但楊奎松仔細考索當時的中共電報,發現毛澤東更多的是從統戰角度出發,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將張東蓀當作此次和平談判的見證人。毛澤東在建國後說「北平和平解放,張先生第一功」,進一步激發了張東蓀的「國士情懷」,也讓他對自己的政治見識有了過高估計。在韓戰前夕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他對國內外形勢有所誤判,亟亟與美國保持聯繫。在愛國心驅使下的種種行動,卻變成了「通敵叛國」的罪證,導致他在思想改造中屢屢受挫。我們今天來分析張東蓀在建國後的命運,顯然無法忽視其個人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王芸生的命運與《大公報》息息相關。《大公報》是民國時期最有影響的私營報紙,在1948年國內局勢漸趨明朗的時候,原本偏向國民黨的主編王芸生,為了保住《大公報》,北上參加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原本要依照馬克思主義觀點關閉《大公報》的中共領導人,在看到王芸生登報發表的「投降」/「投效」之後,決定保留《大公報》作為改造的試點。王芸生做出種種努力試圖融入新政權的新聞事業中,但《大公報》註定無法適應建國以來的新聞業管理新模式(即統一管理、宣傳為主、依照行業劃分)。他的痛苦,主要在於個人命運和《大公報》命運背道而馳。

    潘光旦早年留學美國,回國後受胡適等人影響,開始對政治有所議論。楊奎松從潘光旦的文章和大量批判材料中發現,潘光旦在沒有多大壓力的情況下,努力適應新政權的話語體系和思維方式。在多次思想改造中,潘光旦設身處地、推己及人,感受到自己過去知識的「落伍」與「無用」,事事都努力從好的方面去設想、去理解。潘光旦後來成為重點鬥爭對象,其實並非有預謀的結果,而與一些偶然因素和潘光旦對批鬥的應對方式有關。他後來為土家族呼籲,也因為觸碰了中央和地方關係,對個人命運有很大影響。

    1949年後知識分子的命運是很多個體的遭遇共同組成的,只有儘量從當時的環境去理解,才能接近歷史真相,在此基礎上去談論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也更有意義。楊奎松教授通過三個個案研究給我們的啟發和提示,正在於此。

相關焦點

  • 錢理群|擔憂「革命勝利了,知識分子卻毀滅了」是世界知識分子歷史...
    撫今追昔,在新中國建立之初,知識分子面對歷史的巨大變革,有著諸多的想像與選擇。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逃脫時代的「改造」與浩劫。而今反思,他們在一個新生政權摸索前行時的思考與記錄,卻孕育著今日中國觀念、體制、心理、話語方式等等諸多方面的重要命題;他們歷經滄桑又必須堅守的東西,則是今日彌足珍貴又稀缺的知識分子精神能量。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李猛:從《新教倫理》的修訂看韋伯對「政治」的理解李猛李猛教授列出《新教倫理》的兩個版本——1904-1905《文庫》版和1920修訂於《宗教社會學》第一卷的版本,來比較論述韋伯思想的演變。馮仕政指出,所謂人類歷史的張力,在於韋伯看到了宏大歷史進程中的悖謬,即價值和工具、目標和手段、動機和效果的背反,由此導致人類行動大量地發生非期然後果。面對這一現實,韋伯的抉擇具有強烈的新教倫理色彩,即看到人類歷史進程中黑暗和無奈的一面,但並不因此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地入世修行。新教倫理那種在無常中尋找有常、在不定中尋找確定的情懷深深地感染了韋伯及其學說。
  • 調查顯示中國需戰略知識分子 部分學者質疑提法-知識分子 戰略...
    在這種狀態下,如果依照過去受過良好教育、從事腦力勞動的標準,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夠得上知識分子了,知識分子不僅階層化了,而且知識階層隊伍也擴大化了,內部分工更為細化了。這時再以知識分子等比較少數的概念內涵來包括社會化的大眾群體,顯然體現出與歷史發展車輪的滯後和脫節。從這個意義上看,是需要重新來反思知識分子這個概念及其內涵的時候了。
  • 淺論中國十七年電影中的女性知識分子形象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野火春風鬥古城》中的楊曉冬等,作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出身的他們,他們身上的書卷氣只是作為一種知識分子性格特徵被展現,總體的思想意識已經與工農兵沒有太大的差別,這類革命知識分子形象通過政治性的模式來表現,這樣就把作為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進行了英雄化的處理。這些人物形象在歷史的洪流中鍛鍊成長,既有知識分子特有的形象性格,又具備了戰士的堅韌品格。
  • 蕭功秦:知識分子應回歸「有方向感」的經驗主義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在歷史上的作用表現得更為明顯,與傳統時代相比,20世紀的人們是以主義來行動的,20世紀是思想主義盛行的世紀,是由知識分子創造的各種主義支配人們的歷史行動的世紀。知識分子在人類文明進步中的重要性就在於,他們通過自己的思想,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話語的力量,正是這種輿論場上的話語力量,會進一步形成群體性的思潮與主義,認同這種思潮的人們,就會結合起來進行集體行動,並經由行動而形成人類生活中的歷史選擇。正因為如此,20世紀的知識分子正是通過他們的話語、思想而影響、改變甚至改造了世界。
  • 歷史的邊緣人:被政治漩渦吞噬的知識分子
    似乎他是一個「魏晉人物」麼,當然,山西人而讀書清華大學,自然是有做「名士」的資本的,你看———王瑤(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學者)、李健吾(法國文學翻譯家和專家)、徐士瑚(教育家)、常鳳3(即常風,書評家,錢鍾書、曹禺、常風都是清華的同班同學)、梁綖武(閻錫山的妹夫,旅日文化活動家)、張民覺(科學家,「試管嬰兒之父」)、何澤慧(女科學家,人稱「中國的居裡夫人」,錢三強夫人)、紀雲秀(吳宓日記中經常出現的山西女子
  • 知識分子的最大問題,是常常忘記自己不是上帝
    作者劉軍 原載《新京報》 《知識分子與社會》是美國學者託馬斯 · 索維爾反思及批判美國社會中「公共知識分子」的著作,從觀念、經濟、社會、媒體、法律、戰爭等方面,檢討了西方(美國)知識分子在社會發展中的輿論導向作用。「科技知識分子」與「觀念知識分子」索維爾通過大量歷史和現實的案例,分析了知識分子導致社會變動的背景、原因和後果。
  • 楊奎松: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消失的?
    大多數擁有思想的知識分子被迫需要和大眾階層爭奪社會生存資源,不得已知識分子成為了「無能」的代名詞。  現代知識分子的尷尬處境在於,大多數大眾並不願意參與社會進步的更多思考。賺錢養家維持生活成為了知識分子簡單重複的目的。  那些學習藝術、文化、歷史專業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中要滿足暴發戶們的審美愛好,而且一旦有所抗爭便被社會現實所擊垮。
  • 調查顯示中國需戰略知識分子 部分學者質疑提法
    在這種狀態下,如果依照過去受過良好教育、從事腦力勞動的標準,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夠得上知識分子了,知識分子不僅階層化了,而且知識階層隊伍也擴大化了,內部分工更為細化了。這時再以知識分子等比較少數的概念內涵來包括社會化的大眾群體,顯然體現出與歷史發展車輪的滯後和脫節。從這個意義上看,是需要重新來反思知識分子這個概念及其內涵的時候了。
  • 會議︱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新問題、新視域與新方法
    講座伊始,章教授先從理論上對歷史敘述中的「有」與「無」問題,作了一番說明。章清教授認為,歷史書寫所揭示的「有」,往往是基於「普遍歷史」所昭示的「目的論」立說;而過於關注這樣的「有」,捨棄的很可能是更為重要的「無」,況且「無」所呈現的實際是更重要的「有」。因而,從「有」與「無」的整合性視角看待歷史,則是必不可少的。
  • 長興:全縣首個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教育基地揭牌
    浙江在線-長興新聞網訊(記者 潘飛)日前,全縣首個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教育基地在泗安鎮長潮岕村揭牌成立。  長潮岕村是打響長興抗日戰爭第一槍的地方,同時也是80年前中共長興縣委第一次黨代會召開的地方。
  • 呂文浩:思想史視野中的民國社會學家
    之所以要採取這樣一種思想史和學術史相結合的研究路徑,是與民國時期中國現代學術體制的建立以及相對較為開放的輿論環境密不可分的。五四前後,中國現代學術的體制化進程獲得長足發展,大學、研究所、專業性的學會組織、學術期刊等知識分子賴以安身立命的制度化組織紛紛成立,它們將過去以「學而優而仕」作為進身之階的知識分子吸納過來,使其成為第一代現代意義的專業知識分子。
  • 張全景:毛澤東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歷史巨人
      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理論家、思想家,毛澤東既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進行了批判地繼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都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又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從而實現了對社會、主要是對人的改造。也就是說他按照《共產黨宣言》中所提出的「兩個決裂」來改造世界,為「兩個必然」開闢了廣闊道路,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
  • 周質平:處女與妓女——知識分子與政治的兩極關係
    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晚明文學與思想。著有Yuan Hung-tao and theKung-an School,《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胡適的情緣與晚境》、《胡適叢論》、《現代人物與思潮》、《儒林新志》等;主編《國史浮海開新錄:餘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胡適早年文存》、《胡適未刊英文遺稿》、《胡適英文文存》等。
  • 束星北:比陳寅恪更優秀的知識分子
    與傳統的知識分子不同,束星北稜角分明,鋒芒畢露,在學術上,他實事求是,錙銖必較。無論是誰,只要他認為與科學不符,就會衝上前去,與人爭論不休。不僅如此,他還把學術標準帶到了生活中,他疾惡如仇,容不得半點錯誤和荒謬。  以束星北與華崗的科學與哲學之爭為開始,悲劇的序幕緩緩拉開。
  • 知識分子為何難講真話?
    令人感到擔憂的是,美國建制派幾乎掌控了所有的媒體勢力——傳統電視廣播、報刊出版商、社交媒體和科技巨頭,以及眾多高校知識分子。思想市場為何變成集體行動的壟斷勢力?知識分子在這場鬥爭中為何喪失話語權?這是自由競爭的結果,還是知識分子不說真話?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思想市場及知識分子的難題。
  • 許倬雲:中國知識分子的四種類型
    文 | 許倬雲 來源 | 《知識分子:歷史與未來》 知識分子的四種類型 北宋的張載,與王安石同時代。〈禮運大同〉這一章,就是我剛剛在第四個類型中談到的理想境界。除了〈禮運大同〉,也有如「桃花源」等其他的理想世界。不論從大的社會或小小區,我們都曾經有個理想的境界懸在那裡。 努力尋求、實現上面所提的四個維度,是知識分子自我期許的常態。
  • 有關知識分子的定義
    列寧的定義是知識分子「等於常識淵博者和民眾的導師」,從後一個條件裡又推導出史達林時期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概念,一種關於「洗腦」的委婉表述。認定知識分子負有「改造國民性」的責任,可能是該概念在另一層面上的運用。上述知識分子定義,約有如下特點:它們互不相屬,除史達林對列寧版知識分子定義有所繼承,其餘定義還具有內在衝突。
  • 從切·格瓦拉到馬爾克斯,拉美知識分子是救贖者還是攔路人?
    在經濟上,諸多拉美國家也看不出什麼經濟潛力,許多拉美國家陷入了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這個詞仿佛專門為形容拉美而創造的一樣。拉美猶如一頭困獸,不斷地在政治風潮裡變換身姿、劇烈搖擺、掙扎鬥爭。各種思潮和政權你方唱罷我登臺。不管城頭變換哪張大王旗似乎都無法擺脫自己所陷入的困境。歷史上,拉美更替過的不同形式的政權數量多到驚人,以至於有人戲稱,「拉丁美洲是政治制度的博物館」。
  • 為什麼民國知識分子反對基督教
    因為我們現實中見得少,歷史記載中似乎也不多。當我們把這種信仰行動者放到中國文化史來看,中國有沒有類似的人格形態?諸子百家中,法家商鞅肯定不是這樣,商鞅是絕對的功利動機。老子好像也不這樣,他智慧,看到你們傻,他走人了。孔夫子周遊列國,有些信仰行動者的色彩,但也有明哲保身的一面,有為現實利害而策略的一面。誰更接近這類信仰行動者呢,那就是墨子,可惜墨家的傳統沒有強有力地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