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是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的一副對聯。每當遇到大事都要沉著冷靜應對,不相信今日沒有古代的聖賢。意思是古今聖賢都具大氣度,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心平氣和,應對裕如。
靜為處事第一法
《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人們常說:急中生智。
事實並非如此。
急中更容易生亂,忙中更容易出錯。
大事當前,往往得失掛心、利害相逼。
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靜氣去支撐。
靜心是去躁的良方,靜是智慧的土壤。
因此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道家講:「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前輩們一直告誡:練拳煉的脾氣越來越小,說話聲音,悅耳動聽,膽大心細,智慧越來越高,說明你練對了;要在無極勢上下功夫,激發出潛能,武藝才能上高階;遇事要不慌不忙,心裡有數,謀定而後動,不打無把握之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有一武友,特種兵轉業,給一房地產老闆當保安部長,每天都是煩心事,點火就著,經常掛彩,給對方和自己都造成損害;有一次和我喝酒,我勸他要冷靜,遇事別急,多看書,多思考,多站無極勢,空空靜靜,化「危」為「機',要解決問題,不是製造出新的問題;半年多過去了,打電話告我,現在好多了,遇情況能忍了,自己也心情愉快多了。
傳說中諸葛亮的空城計堪稱每臨大事有靜氣的典範。當馬謖大意失街亭、蜀軍進退兩難、司馬懿大軍壓境,兵臨城下之際,諸葛亮沉著冷靜,疏散百姓、安排好軍隊、留下空城,一個人在城樓上悠閒地喝酒彈琴,琴聲時而舒緩時而激越,靜氣中蘊含著錚錚殺氣,嚇退了老謀深算司馬懿的15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