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 權成

2020-12-03 李復禎心意六合拳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是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的一副對聯。每當遇到大事都要沉著冷靜應對,不相信今日沒有古代的聖賢。意思是古今聖賢都具大氣度,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心平氣和,應對裕如。

靜為處事第一法

《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人們常說:急中生智。

事實並非如此。

急中更容易生亂,忙中更容易出錯。

大事當前,往往得失掛心、利害相逼。

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靜氣去支撐。

靜心是去躁的良方,靜是智慧的土壤。

因此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道家講:「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前輩們一直告誡:練拳煉的脾氣越來越小,說話聲音,悅耳動聽,膽大心細,智慧越來越高,說明你練對了;要在無極勢上下功夫,激發出潛能,武藝才能上高階;遇事要不慌不忙,心裡有數,謀定而後動,不打無把握之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心靜膽自強

有一武友,特種兵轉業,給一房地產老闆當保安部長,每天都是煩心事,點火就著,經常掛彩,給對方和自己都造成損害;有一次和我喝酒,我勸他要冷靜,遇事別急,多看書,多思考,多站無極勢,空空靜靜,化「危」為「機',要解決問題,不是製造出新的問題;半年多過去了,打電話告我,現在好多了,遇情況能忍了,自己也心情愉快多了。

傳說中諸葛亮的空城計堪稱每臨大事有靜氣的典範。當馬謖大意失街亭、蜀軍進退兩難、司馬懿大軍壓境,兵臨城下之際,諸葛亮沉著冷靜,疏散百姓、安排好軍隊、留下空城,一個人在城樓上悠閒地喝酒彈琴,琴聲時而舒緩時而激越,靜氣中蘊含著錚錚殺氣,嚇退了老謀深算司馬懿的15萬大軍。

相關焦點

  • 「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中國千百年來的這一古訓,早已沉澱為中華民族、中國人的文化和精神基因。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成就大事要有這樣的「靜氣」,應對危機同樣要有這樣的「靜氣」。現在,我們正處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治療浮躁病有良藥:那就是要點靜氣。靜氣,是一種氣質,修養,境界,靜下心來且聽古人怎麼說: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大學》云: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諸葛亮一生的體會。今天讀來,還是那麼發人深省。
  • 走出迷茫,面對學業與就業壓力,感悟每臨大事有靜氣
    學業有一定壓力,考研有一定壓力,就業也有不少壓力。一名已經參加工作的人,工作、收入、升職等方面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處理好這些事情,有效緩解壓力,是我們應該努力做到的。靜是去躁的良方,靜是智慧的土壤。我們面臨不少瑣碎繁雜的事情,面臨很多壓力。
  • 曾國藩:每臨大事有靜氣
    心有靜氣,則攻無不克、事無不成。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靜為處事第一法《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
  • 曾國藩:耐煩之人每臨大事有靜氣
    半個時辰過去後,曾國藩發現,那三個人當中,已經有兩個人等得不耐煩了。其中一個東張西望,看屋內的擺設;另一個雖規規矩矩地站在庭院裡,卻神色焦急。 只有一個人,神態自然。那人相貌雖然平庸,卻器宇軒昂,背負雙手,仰著頭看天上的浮雲。 仔細觀察完後,曾國藩對如何使用這三人,已經有了成算。
  •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深度好文)
    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一杯混濁的水,放著不動,這樣長久平靜下來,混濁的泥渣自然沉澱,終至轉濁為清,成為一杯清水。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靜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細細品味生活。而慢是靜的前提。
  • 每臨大事有靜氣,請讓內心保持寧靜
    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心收靜裡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能讓內心保持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在這熙熙攘攘的世界裡,人如果不能慢下來、靜下來,反省觀照自己,積攢能量、總結經驗,待時機來臨則難以迅速出擊,難成諸事。反觀那些聖賢之人,越遇大事,反能心靜如水。靜不僅有平常的心性功夫,也有臨機的運用、發揮。。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 每臨大事有靜氣!曾國藩的人生經驗:靜中有真味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這是《人生的贏家,曾國藩事業成功之道》專欄的最後一篇,我想以自己體悟最深的一個「靜」字來結尾。以後大概還會有曾國藩的文章,但像這麼每天連續寫可能是短時間不會有了。我寫任正非也是這樣,不是自己經歷過、體悟到的東西儘可能不碰,不然也寫不深入,我自己也覺得浪費時間精力,有那功夫不如寫篇流量文放鬆精神。「靜」這個字我幾乎是玩味了有二十多年了,年少時候心浮氣躁,經常靜坐修靜,結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心猿意馬更甚,說是「靜能生慧,慧能生智」,我卻是越來越糊塗了。
  • 國際金融報:每臨大事有靜氣
    因為,我們大家都剛剛經歷了上周股票市場的一個大震蕩,有必要進行思路的梳理、情緒的管控和預期的調整,以便尋找到我們這些市場參與者在市場上更恰當的位置、共同尋找到更科學有效的操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另外,之所以選擇「靜氣」這一哲學味道較濃的抽象話題,是由於我們認為在經過一周的上下漲跌數字剌激之後,有必要從更高或更深的角度來進行思考,正所謂「人生寧靜方致遠」。
  • 東風日產中考:任憑風浪起,每臨大事有靜氣
    作者:牛莉「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一次始料未及的下跌,以至於原本穩重沉著的汽車行業徹底慌了神,人們一邊祈禱市場早日走出泥潭,邁向下一個增長點;另一邊叫喊著要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但真正能做到的企業,鳳毛麟角。
  • 百度AI半年考:李彥宏如何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清代書法家、政治家翁同酥說過的一句話。李彥宏的「靜氣」,或許是因為其一直以來對「技術」的敬畏和信仰。畢竟網際網路行業再風雲詭譎、變化莫測,技術都永遠是最底層的引擎。網際網路行業,沒有比技術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技術更高遠的未來。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回顧過往才能面向未來。
  • 曾國藩:面臨再大事,只要做到一點,必將百戰百勝,所向披靡!
    晚清三代帝師、名臣翁同龢曾作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幅對聯的意思是說:古今聖賢都有大氣度,遇到大事時,要用平心靜氣的態度去對待。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古今成大事者,泰山崩於前而不亂,談笑風生間應對自如,以靜字應萬變,這才是大將之風!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這樣勉勵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 《中華文摘》文章:葉帥 每臨大事有靜氣
    (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孔慶東  葉劍英除了資歷老、地位高之外,每每在歷史轉折關頭以連環妙手四兩撥千斤,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成了他一生的絕活。  說起葉帥(1897~1986),毛澤東對葉劍英的兩句評價可能太有名了:「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網上很多軍迷都說葉帥風流,葉帥可是十大元帥裡最酷的帥哥啊。「葉劍英」這個名字也給人「英俊小生」的感覺。  一  葉劍英1897年生於廣東梅縣小商人之家,屬於客家人,因此,跟俺們北方人有緣分。
  • 李鴻章: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這份超然,在他晚年手書的一幀條幅上愈發凸顯: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米,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祈壽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合肥李鴻章故居展覽館便陳列有其臨摹的《蘭亭序》、《聖教序》長卷)。李鴻章書法「行為士表」後來李鴻章成為曾國藩的學生後,還隨曾國藩學習書法。社交活動中常以墨跡相贈,故舊、同僚、下屬以能得到李鴻章的墨寶為榮。
  • 「人有靜氣,才有福氣」:有福氣之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常言道,人有靜心,才有福氣。有福之人不僅僅靠的是靜心,在他們身上往往存在著這三個特徵。說聖賢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之道,不自卑不諂媚不驕傲不急躁。一個人遇事是否淡定很大程度上會決定其人生軌跡,在心理學十大反應中有一個叫「蝴蝶效應」它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認定他發現的一種自然現象,說亞洲的蝴蝶拍了拍翅膀,將使美洲幾個月後出現比狂風還厲害的龍捲風。
  • 混亂是階梯,權遊大結局配角兩個躺贏三個成功逆襲,哪個最意外?
    他順過學城的書,偷過傳家寶劍,臨冬城之戰死裡逃生。畢竟大家公認,山姆是馬丁老爺子在書中投影,最後他成了大學士來給全劇點題,隆重官方安利「冰與火之歌」。各種大難不死之餘,他還揀了個妹子,成了全劇極少數愛情美滿的選手。布蕾妮成了御林鐵衛隊長,幫詹姆完成了白典上面關於他的記錄。說起來白典真的很結實,君臨被炸成那樣,它都還在。回顧一下當年剛出場的布蕾妮,也是非常帥氣英氣逼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