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接觸到「博弈論」這個話題,其中典型範例是「囚徒困境」。
假設你和另一個同夥因為一次犯罪而入獄,警察把你們分開審問,你面前有兩個選項:「坦白」和「抵賴」,不同選擇的結果也不同。
A抵賴
A坦白
B抵賴
每人受刑1年
A無罪釋放,B受刑10年
B坦白
B無罪釋放,A受刑10年
每人各受刑8年
如果以第三者的角度來說,雙抵賴的結果無疑是最好的,雙方的損失之和最小,是一種雙贏。
這個思路確實是這個問題的最優解,雙方一起破局,這個毋庸置疑。
這個解法在很多電視劇、小說中都是HE的必經條件。
問題是,當身處其境的時候,人們很難保持冷靜,很難做出團體最優的決策,既然有坦白這個選項,那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
不得不承認,無論對方選擇什麼,選擇坦白的自身收益,都比選擇抵賴要高。
對方抵賴(坦白無罪>抵賴1年)
對方坦白(坦白8年>抵賴10年)
如果對方是一個陌路人,在對方決策已定的情況下,選擇坦白的收益總是比同條件下的抵賴要高。
一般是保持冷漠般理性的人的選擇,也是選「坦白」的主流心態。
這個很簡單,選擇坦白的目標不是自己獲得保釋,而是想讓對面獲罪,換句話說,「囚徒困境」這個懲罰,成了你報復對方的武器。
一般都是有玉石俱焚的人的選擇。
既然選坦白有可能無罪釋放,那不如賭對面抵賴。只要我敢押寶坦白,對面抵賴我血賺,對面坦白我不虧,反正對面選擇坦白的情況下,我一定跑不掉。
不得不承認,如果團隊中人人都選坦白,那麼當判決結果下來的時候,他們不是埋怨對方,就是在後悔為什麼不都選抵賴。
大錯既已鑄成,抵賴的判刑1年,明顯優於坦白的8年。
所以說,現在需要一個話語人,來傳播和組織「雙贏」的思想和決策,以確保局勢不會因為「懷疑」而一團糟。
奇怪的是,現實生活中,由於人數基數過大,加上「坦白」選項幾乎不具有後遺症。
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總會有人成為「坦白」的犧牲品。是的是的,假如說有一個評分排名,那一定有人會成為倒數背鍋俠,這與公平排名不同。你可以明顯看出來那麼倒黴蛋子受到了針對。
儘管我們一直倡導雙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坦白」不一定能笑到最後,但是一定可以活到決賽圈。
這個是社會的固有現象,也是公認的進化法則。
這個倒黴蛋他為什麼會淪落到倒數第一的位置,原因只有一個——他自己的問題。
「對吧!你不行那肯定是你的問題,難不成是大眾的問題?」
還真是他的問題。
應對這一點,只有一個辦法——拉幫結派。構築自己的政黨,來實現理想中的「雙贏」。
想要不被別人出賣,那就只有一個辦法,自己夠強,即使成為了板上魚肉,也還有足夠的援助讓你度過這次危機。
當處於「囚徒困境」的選擇時,你必須有足夠的手段和能力,讓對方選擇「抵賴」。當然,這之後無論是你結草銜環,報恩於彼;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這取決於你。
一點違和感也沒有,「雙贏」和結盟一點衝突也沒有。
具體來講,雙贏是和「盟友」一起贏,至於對方,看心性如何罷了。
我記得美國電視臺有這樣一個例子:
兩個人參與活動競賽,憑藉自己實力殺入決賽。
決賽的題目就是這個,雙抵賴每人平分獎金,雙坦白無人獲獎,一抵賴一坦白,坦白者獲全額獎金。
當時賽前有雙方交流的情況,其中一人的對策我至今都以為是標答:
「兄弟,我會選『坦白』,我希望你選『抵賴』。當然,作為回應,我會將一半的獎金分給你!」
「(無可奈何)我明白了!」
令人意外的是,結局出來是雙抵賴。
道理很明顯了,這時候表現強勢又不失人情的一方能夠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生死在自己手上總比在別人手上要好。
這裡套娃一波:A不知道B可不可信,所以自己先把「坦白」搶下,同時允諾B一定利益。
B如果頭鐵也選「坦白」的話,一定拿不到允諾利益,所以他只有「抵賴」一說。
至於A的視角裡B可不可靠?不重要了。
我已經通過我的手段,同時控制了雙方的行為,至於對方的性格心性如何?誰去管那個。
筆者以前喜歡用一個網名「隨今日大勢」。但是等接觸的人多了,遇到了無數無奈之時,會慢慢發現一個道理:莫名其妙地,大勢會把你界定為敵人,所以說,成為造勢者(或加入其團隊),才是生存的不二法則。
當你能同時操控雙方的行為時,主辦方的謎題已經破解了。
這個困局的難點,就是心裡惡意的壓制與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