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坦白」還是「抵賴」?

2021-01-21 苦無天下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接觸到「博弈論」這個話題,其中典型範例是「囚徒困境」。


假設你和另一個同夥因為一次犯罪而入獄,警察把你們分開審問,你面前有兩個選項:「坦白」和「抵賴」,不同選擇的結果也不同。



A抵賴

A坦白

B抵賴

每人受刑1年

A無罪釋放,B受刑10年

B坦白

B無罪釋放,A受刑10年

每人各受刑8年



如果以第三者的角度來說,雙抵賴的結果無疑是最好的,雙方的損失之和最小,是一種雙贏。


這個思路確實是這個問題的最優解,雙方一起破局,這個毋庸置疑。


這個解法在很多電視劇、小說中都是HE的必經條件。


問題是,當身處其境的時候,人們很難保持冷靜,很難做出團體最優的決策,既然有坦白這個選項,那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



不得不承認,無論對方選擇什麼,選擇坦白的自身收益,都比選擇抵賴要高。


對方抵賴(坦白無罪>抵賴1年)

對方坦白(坦白8年>抵賴10年)


如果對方是一個陌路人,在對方決策已定的情況下,選擇坦白的收益總是比同條件下的抵賴要高。


一般是保持冷漠般理性的人的選擇,也是選「坦白」的主流心態。


這個很簡單,選擇坦白的目標不是自己獲得保釋,而是想讓對面獲罪,換句話說,「囚徒困境」這個懲罰,成了你報復對方的武器。


一般都是有玉石俱焚的人的選擇。


既然選坦白有可能無罪釋放,那不如賭對面抵賴。只要我敢押寶坦白,對面抵賴我血賺,對面坦白我不虧,反正對面選擇坦白的情況下,我一定跑不掉。



不得不承認,如果團隊中人人都選坦白,那麼當判決結果下來的時候,他們不是埋怨對方,就是在後悔為什麼不都選抵賴。


大錯既已鑄成,抵賴的判刑1年,明顯優於坦白的8年。


所以說,現在需要一個話語人,來傳播和組織「雙贏」的思想和決策,以確保局勢不會因為「懷疑」而一團糟。




奇怪的是,現實生活中,由於人數基數過大,加上「坦白」選項幾乎不具有後遺症。


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總會有人成為「坦白」的犧牲品。是的是的,假如說有一個評分排名,那一定有人會成為倒數背鍋俠,這與公平排名不同。你可以明顯看出來那麼倒黴蛋子受到了針對。


儘管我們一直倡導雙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坦白」不一定能笑到最後,但是一定可以活到決賽圈。


這個是社會的固有現象,也是公認的進化法則。


這個倒黴蛋他為什麼會淪落到倒數第一的位置,原因只有一個——他自己的問題。


「對吧!你不行那肯定是你的問題,難不成是大眾的問題?」


還真是他的問題。


應對這一點,只有一個辦法——拉幫結派。構築自己的政黨,來實現理想中的「雙贏」。


想要不被別人出賣,那就只有一個辦法,自己夠強,即使成為了板上魚肉,也還有足夠的援助讓你度過這次危機。


當處於「囚徒困境」的選擇時,你必須有足夠的手段和能力,讓對方選擇「抵賴」。當然,這之後無論是你結草銜環,報恩於彼;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這取決於你。


一點違和感也沒有,「雙贏」和結盟一點衝突也沒有。


具體來講,雙贏是和「盟友」一起贏,至於對方,看心性如何罷了。


我記得美國電視臺有這樣一個例子:


兩個人參與活動競賽,憑藉自己實力殺入決賽。


決賽的題目就是這個,雙抵賴每人平分獎金,雙坦白無人獲獎,一抵賴一坦白,坦白者獲全額獎金。


當時賽前有雙方交流的情況,其中一人的對策我至今都以為是標答:


「兄弟,我會選『坦白』,我希望你選『抵賴』。當然,作為回應,我會將一半的獎金分給你!」


「(無可奈何)我明白了!」


令人意外的是,結局出來是雙抵賴。


道理很明顯了,這時候表現強勢又不失人情的一方能夠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生死在自己手上總比在別人手上要好。


這裡套娃一波:A不知道B可不可信,所以自己先把「坦白」搶下,同時允諾B一定利益。


B如果頭鐵也選「坦白」的話,一定拿不到允諾利益,所以他只有「抵賴」一說。


至於A的視角裡B可不可靠?不重要了。


我已經通過我的手段,同時控制了雙方的行為,至於對方的性格心性如何?誰去管那個。




筆者以前喜歡用一個網名「隨今日大勢」。但是等接觸的人多了,遇到了無數無奈之時,會慢慢發現一個道理:莫名其妙地,大勢會把你界定為敵人,所以說,成為造勢者(或加入其團隊),才是生存的不二法則。


當你能同時操控雙方的行為時,主辦方的謎題已經破解了。


這個困局的難點,就是心裡惡意的壓制與抑制。

相關焦點

  • 我對生活中「囚徒困境」的理解
    「囚徒困境」是博弈理論裡的一個命題,是由美國蘭德公司的兩名學者1950年代提出來的,這個理論可以用一個故事來描述: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
  • 囚徒困境——這才是人性!
    今天分享心理學裡經典的:「囚徒困境」遊戲,也被稱為「囚徒二難」或者「囚徒博弈」。這是一個鬥智的遊戲,往往做到最後,卻是一個兩敗俱傷;或者一方大勝,另一方全輸的結局。這就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自私。「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故事加以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 工業信息化之下的人類社會儼然已進入「囚徒困境」模式
    人類雖然最具智慧,但是很多時候每個人的最優選擇卻反倒會危害群體利益,進而將人類社會發展拖入所謂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故事: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警察告訴每個人:如果兩人都抵賴,各判刑一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兩人中一個坦白而另一個抵賴,坦白的放出去,抵賴的判十年。
  • 銷售與運作計劃S&OP基礎與實戰專欄前言:企業囚徒困境的破解之道
    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有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是缺乏足夠的證據。於是警察告訴每個人:如果兩人都抵賴,各判刑一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兩人中一個坦白而另一個抵賴,坦白的放出去,抵賴的判十年。
  • 從「囚徒困境」現象談企業競爭情報及價格戰中的合作雙贏
    「囚徒困境」現象  「囚徒困境」(Prisoner, s Dilemma)的具體內容如下: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逮捕,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審訊,警察告訴他們,如果兩個人都坦白,那麼每個人判刑8年;如果兩個人都抵賴,每個人判刑1年(或許因為證據不足);如果其中一個人坦白,另一個人抵賴的話,坦白的人釋放,抵賴的人判刑10年。
  •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中具代表性的例子,用天行九歌的方式開啟這模式
    雖然不能動用刑罰,但韓非卻設下了一個局,這個局就是「囚徒困境」。事實上,真兇也確實是這兩人,但因為沒有證據,兩人只要都保持沉默,那麼韓非也無計可施。囚徒困境第一步,韓非首先將兩人分別關在兩個牢房,斷絕他們之間的交流。此時,兩位王叔便如同處在一架處於萬丈深淵上的天平兩端,但只要維持原狀,依然可以保持平衡,倒是有驚無險。
  • 部門內部競爭嚴重,新晉領導如何打破職場「囚徒困境」,2招破解
    阿峰團隊的情況,不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嗎?鈴木一功這本《博弈論》中給出了解釋,參與博弈的雙方總是想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從而忽略了原本可以雙贏的合作式選擇。一、什麼是囚徒困境書中介紹,最經典的囚徒困境中,兩名共同犯案的強盜是參與者。
  • 《博弈論》告訴你,當心陷入囚徒困境
    考慮每個月的房貸、車貸等因素,小張還是選擇了能夠短期內賺更多錢的B公司。職場中,跳槽是每位職場人經常需要面對的問題,而很多人判斷是否跳槽的關鍵也是看下一家能夠漲多少工資,畢竟,現實經濟壓力擺在面前。但因為自己內心還是期待更多的工作成就感和滿足感,會對進不了工資少前景好的公司感到遺憾。實際上,處於這種情況的職場人,已經陷入了「囚徒困境」當中。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2016年03月16日 15: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如下:有兩個共同犯罪的囚徒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控他們所犯的罪行
  • 從囚徒困境看人性邏輯怪圈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依然舉例博弈論中的經典悖論——囚徒困境來說明這個問題。至於為何要用囚徒困境來說明這一問題,我們後續會提到這個經典悖論中的適用性和普遍性。警察抓住他們以後,分開拘押,並告訴他們:你們兩個人可以選擇坦白,或是不坦白;如果一個人坦白,另一個人不坦白,則坦白的一方會被立即釋放,而不坦白的一方會被判刑10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則會每人各判刑5年;如果兩人都抵賴的話,因證據不足,則每人會在關押1年後釋放。那麼,這兩個犯罪嫌疑人應該如何選擇?
  • 博弈論教你做生意(1.痛苦的囚徒博弈)
    真相早晚會浮出水面,但是現在我給你們一個坦白的機會,如果你們其中一個人坦白了,另一個人還在抵賴,那麼坦白的這個人就是主動自首,同時協助破案有功,將被立即釋放,而抵賴的人將被判十年牢;如果你們能同時坦白,每人各判八年牢;如果你們都不交代,僅以盜竊罪也能判你們每人兩年,況且我們同時也在調查你們的犯罪證據,如何選擇你自己考慮吧。」一般人可能會說,這不太簡單了嘛,傻帽才會選擇坦白呢。
  • 這部電影告訴你,行走江湖,你會陷入哪些「囚徒困境」?
    在博弈論裡有一個經典的模型:囚徒困境。警察審問兩名犯人,並開出了條件:兩人都撒謊,各判1年;都坦白,各判8年;一個撒謊一個抵賴,撒謊者判10年,坦白者無罪釋放。那麼兩個相互隔離的犯人,面對審問,應該撒謊還是坦白?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它深刻反映了一個社會中,個人最佳選擇並非集體最佳選擇。約翰·納什提出 「納什均衡」回答了這個問題,因此獲得199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故事也被拍成了電影《美麗心靈》。
  • 如何突破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突破囚徒困境只有一種方法:所以有人的行為都應該符合集體理性。哪些事是我麼生活中的囚徒困境?每天到了下班時間還不肯走,怕準點走了留給領導的印象不好,所以都要僵持一會兒且爭做不是第一個走的人。囚徒困境就是為了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而出現的不合理的選擇和行為產生的困境。囚徒困境的最初版本原來是這樣的兩個囚徒。警察給了他們三個選擇:A、都坦白,每人判5年。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
    今天我們來講博弈論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模型,叫做囚徒困境。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 著名的「囚徒困境」:為什麼越聰明的囚犯,無法得到最好的結果
    從此以後,類似的博弈問題便有了一個專門的名稱——「囚徒困境」。「因徒困境」在經濟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乃至生物學等學科中,獲得了極為廣泛的應用。由於應用廣泛,「囚徒困境」的版本很多,不斷完善,現在普遍使用的「囚徒困境」大致是這樣的:甲,乙兩個人一起持槍準備作案,被警察發現抓了起來。警方懷疑,這兩個人可能還犯有其他重的罪,但沒有證據。於是分別進行審訊,為了分化瓦解對方,警方告訴他們,如果主動坦白,可以減輕處罰;頑抗到底,一旦同夥招供,就要受到嚴懲。
  • 一報還一報——如何正確破解夫妻情侶之間的「囚徒困境」?
    Part 2:囚徒困境——幫你深入理解什麼是博弈論1950年,美國數學家阿爾伯特·塔克,為了向一群心理學家解釋博弈論,編了一個叫做「囚徒困境」的故事:A和B兩名犯人被隔離審訊。如果兩個人彼此背叛,都坦白自己的罪行,那麼他們各自都會被判刑8年;但如果一人坦白,一人不坦白,坦白的人直接釋放,不坦白的人會被重判15年。
  • 博弈心理學—「囚徒困境」,選擇合作還是選擇背叛?
    在博弈論中,關於囚徒困境,有你個著名的故事:   誰才是兇手  這天,某富豪在家中被殺,現場一片狼藉,富翁家的財產也被盜,通過調查,警察抓到了兩名嫌疑犯。並且也在這兩名嫌疑犯的家中搜到了富翁家中丟失的財務,但是這兩名嫌疑犯都否認自己殺人,只是承認自己在發現富翁被殺後順手牽羊。到底誰是兇手?
  • 一文讀懂囚徒困境
    這樣的現象背後,隱藏著「囚徒困境」的秘密。即使如此,同盟可能還是難以結成的,原因很簡單,一旦兩個人被捕面臨隔離審查,每個人會擔心對方背棄盟約。如果囚徒甲是堅守盟約的人,那麼囚徒乙正好可以在事前誘使他訂立盟約,然後被捕後囚徒乙就可以通過背盟而逍遙法外。
  • 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是什麼意思?
    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陷入「囚徒困境」的兩難境地,不知該做出何種抉擇,但不管遇見怎樣的難題,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倘若採用巧妙的方法來解除困境,不僅能夠將難題化解,還可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那麼,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且聽小編為大家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