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動物是我的朋友,我不吃我的朋友。——蕭伯納
提起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你能想起什麼?是宜興的紫砂陶製作,還是界興的彩陶,又或者是每年春節人們都要粘在窗上的剪紙。我們平時只注意到這些非物質文化的美麗和精彩絕倫,卻從來都沒想過,這一代的手藝人老了之後,又有誰來繼承這些用泥土和紅紙就能做出美麗工藝品的手藝呢?宋代的釋文珦曾經在《重逢故人》中用「不見生公四十秋,中間多少別離愁。」來感嘆自己與友人好久不見,但是人可以相逢,技藝在丟了之後,還能在找回麼?
蒙古的馴鷹獵人
老鷹,被稱為天空的王者,擁有強大的力量和強健的翅膀,一旦被它們盯上的獵物,就絕無逃脫的可能。但是在蒙古和哈薩克族,卻有一個已經長達六千年的傳統——馴鷹。也就是說,在五六千年以前,馴鷹就已經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被我們的祖先熟練運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項技藝也在慢慢失傳,現在,會這個技藝的人大多集中在中國、蒙古和哈薩克斯坦的邊境,以阿勒泰地區的馴鷹文化最為出名。因為這裡屬於邊界地區,經濟不是很發達,交通和通訊都不是很方便,所以這裡的馴鷹文化並沒有被人們所熟知。隨著近現代,網絡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埋藏在邊境的「寶藏」,才算是重新進入人們的眼球。
老鷹,是一種食肉動物,十分兇殘,屬於猛禽,翅膀十分發達,兩隻腳也是十分有力,並且還有堅硬的鷹爪,十分危險。但是馴鷹人還不滿足,他們要馴的,不是普通的老鷹,而是鷹中王者,金鷹。老鷹本來就是獨居動物,性格更是十分孤傲,就更別提金鷹了,要想馴服一隻金鷹,必須先經過和金鷹長時間的相處,先讓彼此熟悉起來,才不至於受傷,要想馴服一隻金鷹,更是要經過不懈的努力,通常稱之為「熬鷹」。為了讓馴鷹更容易成功,有一些馴鷹家族在從小就會找來幼鷹,同家裡12歲左右的孩子一起成長,通過一起成長來建立相互的信任感,讓長大的金鷹更有熟悉感和歸屬感。
遵循傳統,10歲放金鷹自由
但是在古老的傳統中,這樣馴服的幼鷹並不是真正的馴服,在我們的祖先認為中,只有在野外的成年的母性金鷹才是最完美的馴服對象,不僅這種母鷹的身形巨大,同時因為它們曾經在野外單獨生存過,還具有完美的野外生存經驗,是打獵中,最完美的合作夥伴,同時,有生存經驗是優勢也是劣勢,這樣的母鷹更為兇猛,更不易馴服,如果誰能夠馴服這樣的一隻母鷹,足以成為整個族內的強者和草原的強者。
但是在馴鷹人的祖先的認為中,和金鷹的關係並不只是簡簡單單的馴服關係,也不是主人和奴僕的關係,如果非要說的話,應當是一種相互尊重的契約和合作關係,金鷹和人們合作,為人們尋得充足的獵物,人們也要為金鷹提供食物和庇護。同時,古老的馴鷹人還遵循著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在金鷹十歲的時候,就要解除契約,讓金鷹重新回歸藍天,給金鷹自由。但是隨著現代的科技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多的新科技進入人們的生活,邊境的人們也漸漸不願意忍受貧瘠的生活,慢慢的也都過上了相對而言現代的生活,所以也有很多人不願意學習這項傳統的收益,如果現在想要觀看和感受這項傳統的話,就必須得跋山涉水,往草原的最深處去,才有可能一睹天空王者的身影了。
馴鷹獵人正慢慢消失,背後原因幾何
前文中,我們說道,這些馴鷹人慢慢的越來越少,這其中,可不僅僅是科技發展的原因。在小編看來,這馴鷹人慢慢消失的背後包含多種因素。首先,就是我們前文中說道的,時代迅猛發展,新一代的蒙古人都慢慢離開草原,遷往城市生活,所以留下了的人也就越來越少,再加上馴鷹十分需要耐心和時間,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現在,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這些了,當然,這個不僅僅是馴鷹人的困境,我國傳統文化的技藝難以傳承的原因,也都大多與此有關。
第二,則是和生態環境有關,由於前些年我們為了快速發展,沒有對環境有過多的保護,再加上前些年過度放牧,草原上到處是裸露的灰色的土地,早已不見最開始綠油油的牧草,馴鷹人和獵鷹就算出去打一次獵,也不會有太大的收穫,經常是兩手空空的去,兩手空空地回,根本不會像之前一樣滿載而歸,所以無論是馴鷹人還是獵鷹,自然都十分消極。
第三,則是因為金鷹的減少。如果你們有幸走在杜拜或者阿拉伯這種土豪遍地的街頭,你就會發現,在他麼的手中,人手一隻金鷹,正所謂有買賣就會有殺害,富豪的口味更是難以捉摸,他們認為金鷹才能夠配得上他們的身份,才能夠證明自己的強大,所以,他們就會出大量的金錢,去買賣和獵殺金鷹,很多偷獵者用麻醉槍和麻袋,打下金鷹後,運往富豪的家中,一年就有數以千隻被偷渡出境。所以,金鷹的數量也是在逐年驟減。最後,再加上草原的現代化程度正在慢慢加強,到處都是電線,所以,每年被電線電死的金鷹也不在少數。
結語
一個國家的道德是否偉大,可以從其對動物的態度看出。—— 印度聖雄甘地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春宿左省》說的「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的場景已然在現代化的都市中看不到了。古老的馴鷹人還保護生態,但是不知道我們的文明不斷進步,我們的素質卻在不斷降低呢,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們的家園早晚會變成垃圾站。
參考文獻
《名人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