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馴鷹獵人,遵古老傳統:10歲後放鷹回家,目前只剩300餘人

2020-12-05 米莉說史
前言

前言

動物是我的朋友,我不吃我的朋友。——蕭伯納

提起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你能想起什麼?是宜興的紫砂陶製作,還是界興的彩陶,又或者是每年春節人們都要粘在窗上的剪紙。我們平時只注意到這些非物質文化的美麗和精彩絕倫,卻從來都沒想過,這一代的手藝人老了之後,又有誰來繼承這些用泥土和紅紙就能做出美麗工藝品的手藝呢?宋代的釋文珦曾經在《重逢故人》中用「不見生公四十秋,中間多少別離愁。」來感嘆自己與友人好久不見,但是人可以相逢,技藝在丟了之後,還能在找回麼?

蒙古的馴鷹獵人

老鷹,被稱為天空的王者,擁有強大的力量和強健的翅膀,一旦被它們盯上的獵物,就絕無逃脫的可能。但是在蒙古和哈薩克族,卻有一個已經長達六千年的傳統——馴鷹。也就是說,在五六千年以前,馴鷹就已經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被我們的祖先熟練運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項技藝也在慢慢失傳,現在,會這個技藝的人大多集中在中國、蒙古和哈薩克斯坦的邊境,以阿勒泰地區的馴鷹文化最為出名。因為這裡屬於邊界地區,經濟不是很發達,交通和通訊都不是很方便,所以這裡的馴鷹文化並沒有被人們所熟知。隨著近現代,網絡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埋藏在邊境的「寶藏」,才算是重新進入人們的眼球。

老鷹,是一種食肉動物,十分兇殘,屬於猛禽,翅膀十分發達,兩隻腳也是十分有力,並且還有堅硬的鷹爪,十分危險。但是馴鷹人還不滿足,他們要馴的,不是普通的老鷹,而是鷹中王者,金鷹。老鷹本來就是獨居動物,性格更是十分孤傲,就更別提金鷹了,要想馴服一隻金鷹,必須先經過和金鷹長時間的相處,先讓彼此熟悉起來,才不至於受傷,要想馴服一隻金鷹,更是要經過不懈的努力,通常稱之為「熬鷹」。為了讓馴鷹更容易成功,有一些馴鷹家族在從小就會找來幼鷹,同家裡12歲左右的孩子一起成長,通過一起成長來建立相互的信任感,讓長大的金鷹更有熟悉感和歸屬感。

遵循傳統,10歲放金鷹自由

但是在古老的傳統中,這樣馴服的幼鷹並不是真正的馴服,在我們的祖先認為中,只有在野外的成年的母性金鷹才是最完美的馴服對象,不僅這種母鷹的身形巨大,同時因為它們曾經在野外單獨生存過,還具有完美的野外生存經驗,是打獵中,最完美的合作夥伴,同時,有生存經驗是優勢也是劣勢,這樣的母鷹更為兇猛,更不易馴服,如果誰能夠馴服這樣的一隻母鷹,足以成為整個族內的強者和草原的強者。

但是在馴鷹人的祖先的認為中,和金鷹的關係並不只是簡簡單單的馴服關係,也不是主人和奴僕的關係,如果非要說的話,應當是一種相互尊重的契約和合作關係,金鷹和人們合作,為人們尋得充足的獵物,人們也要為金鷹提供食物和庇護。同時,古老的馴鷹人還遵循著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在金鷹十歲的時候,就要解除契約,讓金鷹重新回歸藍天,給金鷹自由。但是隨著現代的科技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多的新科技進入人們的生活,邊境的人們也漸漸不願意忍受貧瘠的生活,慢慢的也都過上了相對而言現代的生活,所以也有很多人不願意學習這項傳統的收益,如果現在想要觀看和感受這項傳統的話,就必須得跋山涉水,往草原的最深處去,才有可能一睹天空王者的身影了。

馴鷹獵人正慢慢消失,背後原因幾何

前文中,我們說道,這些馴鷹人慢慢的越來越少,這其中,可不僅僅是科技發展的原因。在小編看來,這馴鷹人慢慢消失的背後包含多種因素。首先,就是我們前文中說道的,時代迅猛發展,新一代的蒙古人都慢慢離開草原,遷往城市生活,所以留下了的人也就越來越少,再加上馴鷹十分需要耐心和時間,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現在,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這些了,當然,這個不僅僅是馴鷹人的困境,我國傳統文化的技藝難以傳承的原因,也都大多與此有關。

第二,則是和生態環境有關,由於前些年我們為了快速發展,沒有對環境有過多的保護,再加上前些年過度放牧,草原上到處是裸露的灰色的土地,早已不見最開始綠油油的牧草,馴鷹人和獵鷹就算出去打一次獵,也不會有太大的收穫,經常是兩手空空的去,兩手空空地回,根本不會像之前一樣滿載而歸,所以無論是馴鷹人還是獵鷹,自然都十分消極。

第三,則是因為金鷹的減少。如果你們有幸走在杜拜或者阿拉伯這種土豪遍地的街頭,你就會發現,在他麼的手中,人手一隻金鷹,正所謂有買賣就會有殺害,富豪的口味更是難以捉摸,他們認為金鷹才能夠配得上他們的身份,才能夠證明自己的強大,所以,他們就會出大量的金錢,去買賣和獵殺金鷹,很多偷獵者用麻醉槍和麻袋,打下金鷹後,運往富豪的家中,一年就有數以千隻被偷渡出境。所以,金鷹的數量也是在逐年驟減。最後,再加上草原的現代化程度正在慢慢加強,到處都是電線,所以,每年被電線電死的金鷹也不在少數。

結語

一個國家的道德是否偉大,可以從其對動物的態度看出。—— 印度聖雄甘地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春宿左省》說的「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的場景已然在現代化的都市中看不到了。古老的馴鷹人還保護生態,但是不知道我們的文明不斷進步,我們的素質卻在不斷降低呢,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們的家園早晚會變成垃圾站。

參考文獻

《名人經典語錄》

相關焦點

  • 蒙古馴鷹獵人
    獵人們會捕來幼鷹,雙方磨合熟悉。打獵時,由獵人負責呼號,鷹負責襲擊獵物。彼此合作七年,獵人再將鷹放歸自然。來此地之前,John Alexander好奇,傳統技藝仍然鮮活嗎?網際網路、科技有沒有衝擊這個地方?離開那一天,他認為,自己找到了答案。
  • 蒙古馴鷹獵人:仍然鮮活的傳統
    蒙古馴鷹獵人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徐天  發於2020.8.24總第961期《中國新聞周刊》  Bashakhan在山巔站住了。他一手拉著韁繩,控制身下的馬,另一手則擎著一隻7公斤重的鷹。Bashakhan和鷹同時望向遠方的地平線,找尋獵物的蹤跡。
  • 馴鷹 傳承民間古老文化
    人們將馴鷹、養鷹、架鷹、用其幫助狩獵逐漸演變成一種古老的文化。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多個國家的鷹獵文化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名錄,我國的鷹獵文化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時,宮廷馴鷹為的是供皇帝及貴族打獵把玩,民間則為了養家餬口,如今「鷹把式」(馴鷹高手)的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 探索最後的馴鷹人——哈薩克馴鷹狩獵
    馴鷹狩獵的歷史源自於公元8世紀左右,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金雕的捕捉、馴養、在狩獵中使用都有一套古老而嚴格的傳統。
  • 實拍東北鷹獵第一鄉「鷹把式」冰天雪地馴鷹
    10名當地俗稱「鷹把式」的馴鷹人身著翻毛羊皮獵服,頭戴老式皮帽子,腳蹬雪地鞋,手臂上架著鷹隼,一字排開,站在鷹獵場地與遊客近距離接觸。鷹把式右臂高高舉起雄鷹,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原上,進行馴鷹、撒鷹捕獵等項目表演,為遊客展現傳統的鷹獵文化。鷹獵表演正式開始,只見鷹把式手臂上架著目光犀利的獵鷹抖開羽翼,隨時準備展翅騰空。
  • 最後的馴鷹人
    25年前,葉裡克拜·索裡泰在一次放牧中發現了一隻幾個月大的鷹。從此,他開始了自己漫長的養鷹、馴鷹和鷹獵生活。他自己也練就了一手超高的鷹獵技藝。 說起當年的訓鷹,今年已60多歲的葉裡克拜·索裡泰老人還是記憶猶新。 據葉裡克拜·索裡泰老人介紹,馴鷹第一步就是打掉鷹的威風。他讓幼鷹站在一根晃動的木棍上,經過長時間的晃動後,鷹頭暈目眩,甚至會暈倒。
  • 馴鷹 - 馴鷹_網易新聞
    (原標題:馴鷹) 人類馴養獵鷹歷史悠久,歐洲許多地區都有馴鷹的傳統
  • 馴鷹 12月第一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合奇縣柯爾克孜族人與鷹,有著親密的關係。千百年來,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 獵鷹之鄉」。在沒有槍枝的歲月裡,人們馴服兇猛的雄鷹為自己捕獵。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著一個約定:他們從不把這珍貴的猛禽連窩端,總是悄悄拿走那隻最心儀的幼鷹回家馴養。 一個出色的馴鷹人需要具備三種品質:愛好、穩重、力氣。三者缺一不可。
  • 馴鷹這事,還得交給新疆人
    每到冬季,數百隻馴鷹雲集蘇木塔什鄉,進行長達數日的獵鷹捕獵比賽。巍峨的雪山下,剽悍的柯爾克孜馴鷹人騎著駿馬,右臂擎鷹,沿著山谷一側陡峭的巖壁行至近百米的山頂,一字排開。獵鷹立在主人的臂彎抖開羽翅,威風凜凜,只等一聲令下衝向天際。
  • [人物]馴鷹傳人把妻子當鷹訓練
    [人物]馴鷹傳人把妻子當鷹訓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1日 22:36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趙明哲出生於馴鷹世家,他19歲因為徒手抓狼而名震一方,也使他妻子為此吃盡苦頭,因為他把妻子也當成馴服的對象。
  • 中國的鄰居用老鷹搞旅遊創收,有的人靠一隻鷹就能養活全家!
    眾所周知,鷹屬於猛禽,包括蒼鷹、雀鷹等各種隼形類鳥,它們在我國都屬於二級以上保護動物,嚴禁捕捉、販賣、購買、飼養及傷害。歷史上,在新疆和內蒙古兩個自治區的偏遠地區,當地人牧民和獵人有馴鷹捕獵的傳統,但近些年來,隨著人們法律意識地不斷提高,這種「馴鷹」或以「老鷹捕獵」的情況已消失不見了。
  • 組圖:歷史悠久的新疆阿合奇縣馴鷹人
    新疆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人馴養獵鷹有著悠久的歷史。為做好保護獵鷹和傳承傳統的工作,阿合奇縣對馴鷹人進行登記備案,並發放馴養證,定期檢查馴鷹情況和獵鷹的去向。 新華社發(朱明俊 攝)    11月28日,新疆阿合奇縣庫蘭薩日克鄉的馴鷹人在訓練獵鷹。新疆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人馴養獵鷹有著悠久的歷史。
  • 馴鷹高手——用眼神跟鷹隼對話(組圖)
    陳曉鵬是一個馴鷹高手。  在寮步有這麼一位90後小夥子,他十來歲就開始與鷹隼相處,如今已是9個年頭,雖曾被無數次抓傷,甚至抓穿過手掌,但他一直沒放棄,他和鷹隼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如今已成為國內一名馴鷹高手。他能通過鷹的雙眼,讀懂對方在想什麼。他就是陳曉鵬,香市動物園的馴鷹員。
  • 新疆一「獵鷹」巡邏隊成網紅:柯爾克孜族馴鷹已有幾千年歷史
    據哈拉奇邊防派出所教導員胡東亮介紹,柯爾克孜族有傳統的訓練鷹的習俗,每隻獵鷹都有「戶口」,其主人也有馴鷹許可證。巡邏隊可以利用鷹的敏銳,發現情況和問題;另一種層面上,獵鷹對素有馴鷹習俗的柯爾克孜族護邊員來說也意味著精神激勵。
  • 清朝老照片:朝廷重臣李鴻章和兒媳合影,京城裡的馴鷹人!
    圖為一組由英國記者莫理循在清朝末年拍攝的百姓生活舊照,這組珍貴的清朝老照片中不但有朝廷重臣李鴻章和兒媳們的合影老照片,而且亦是可以一窺清朝時期京城裡的馴鷹人是何等的霸氣瀟灑。 圖為清朝末年京城裡的馴鷹人舊照,眾所周知馴鷹和養鷹乃是老北京人的消遣之一。
  • 如何體驗蒙古傳統文化
    但是,如果您想真正領略支配蒙古傳統文化的廣闊草原風景之美,就必須離開這座城市,冒險進入似乎無處不在的四面八方的山丘。在那裡,您肯定會碰上比人類更多的馬。以下是我最喜歡的蒙古傳統文化的一些方面,即使您為了找到它們而迷失了方向,也不容錯過!蒙古馬文化蒙古人被廣泛認為是地球上最好的騎兵。
  • 聊聊老北京的傳統娛樂「熬大鷹」,看您有沒有耐心,馴服一隻鷹
    比如在舊時的北京城裡,老北京人的消遣方式也是很多的,養鳥兒、下棋、唱戲、聽大鼓、彈琴……各種文化層次和不同經濟能力的人,都會有著屬於自己的不同愛好,這也成了老北京文化的一部分,咱們今天要說的這個,早年間在八旗子弟中流行的養鷹,就是其中一個,並且這種愛好,在老北京人當中,還是相當比較知名的,不過現在是很難見到了。
  • 新疆哈薩克族「獵鷹世家」揭開5兄弟訓鷹之謎
    他們繼承了祖祖輩輩的訓鷹的歷史,鄉親們稱他們是「獵鷹世家」。  獵鷹5兄弟中,老大傑恩斯別克今年47歲,已有11年的獵鷹史,老二別爾德別克的獵鷹史為16年,是5兄弟中的獵鷹史最長的一個,老三託合什的獵鷹史為8年,老四波拉提的獵鷹史為7年,老五是31歲的伊瑪木阿合扎木,今年也是他獵鷹生涯的第二年。
  • 翡翠鷹有什麼寓意你知道嗎?
    翡翠鷹經常能將鷹那種威武的雄姿展現出來,特別是鷹的一雙眼睛,目光如炬,仿似傲視蒼生般的姿態讓人折服。鷹是一種十分兇猛的動物,生命力也是動物中最長的,被譽為"蒼穹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