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科院廣州能源所100kW漂浮式波浪能電站—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向海洋索取藍色能源
記中科院廣州能源所100kW漂浮式波浪能電站

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安置在大萬山的波浪能裝置

 

滔滔南海潮起潮落,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清潔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在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為實現人類未來藍色的夢想,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不懈地奮鬥、耕耘。

 

■本報記者 李潔尉 通訊員 謝舜源

 

正值天氣多變的炎夏六月,記者一行在珠海香洲碼頭乘海輪出發,風浪中一路前行,經過兩個多小時,到達大萬山島,再轉登漁船。

 

此時,空中雨點飄灑,十餘分鐘的顛簸後,在萬頃碧波中看到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研製的100kW漂浮式波浪能裝置。

 

會發電的「輪船」

 

「從2009年開始,先後投放4臺1/2比例樣機入海,在這個過程中還不斷針對樣機存在的缺陷進行改進,最終才成功地在大海中安置眼前的這個裝置,大海不同於陸地,同樣功率的機器,在惡劣自然條件下要經過更多的檢驗。」 承擔波浪能電站項目的團隊負責人遊亞戈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引路的其他海洋能科學家介紹,眼前這個「龐然大物」總重量大概350噸,長34.5米,寬12米,工作時高17.1米,放在半潛駁上高度為10米,其主要由鋼結構件、液壓轉換系統和發配電系統組成。

 

除此裝置外,岸上還要有配電海底電纜與之相連接的電房。據專家介紹,今年4月,該裝置已進行發電,目前運行情況良好。

 

海島及其附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大風大浪,如此龐大的裝置如遇到颱風,不是很容易損壞嗎?

 

項目組科學家告訴記者:「在以前的波浪能發電裝置比例樣機投放後,確實出現過遇大颱風後受損的情況,後來我們在研製過程中發明了蓄能型系泊技術和下潛避颱風技術,其中100kW鴨式裝置採用放氣方法,使鴨頭完全埋入水中,只留鴨背在水面上,可以有效降低波浪的載荷,實現裝置的『自我保護』,從而提高了裝置的抗颱風能力。」

 

波浪大小並不穩定,如何保持輸送穩定?項目組科學家回答:「由於海上的波浪時大時小,所以先要將波浪能轉換成液壓能,再存入蓄能器,待能量達到一定程度,以最大開度驅動液壓發電系統發電,提高發電效率。這樣可以避免不穩定能流導致的發電效率低下,以及對電網產生的衝擊。」

 

記者所見到的發電站由錨固定在海中,就像一艘停泊的海輪。建設電站,在茫茫大海中如何選址?波浪能電站項目選擇的地方首先是靠近海島,而且水深、水流條件必須符合要求,不同的水底質地要選擇不同的錨等。

 

通過與項目組科學家的對話,記者感悟到這些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凝聚了科學家們的心血。

 

從傳統鴨式到新型鷹式

 

鴨式裝置在波浪中往復轉動,如同鴨子在上下點頭,故以鴨式命名。「儘管有關技術還不是十全十美,但把波浪能轉成電能,前進到這一步已很不容易。」項目組科學家如是說。

 

「2007年,鴨式裝置還只是一個概念裝置,英國人在內陸湖中曾有類似的裝置,幾十個單體穿在長達半公裡的軸上,很難施工,出了毛病很難維修。我們逐步把裝置設計成變成目前的樣子。」遊亞戈介紹,「當然,裝置還得繼續完善。」

 

現今,遊亞戈團隊在「鴨式」的基礎上,已研發出優點更多的鷹式裝置。鷹式裝置較之鴨式裝置,更易俘獲波浪能,而且它採用了半潛駁平臺,結構簡單,使得後期維修和運輸方面成本大為降低。鷹式裝置的成功投放和發電,驗證了我國自行研發的波浪能裝置的有效性,同時為降低成本、提高轉換效率、規模化開發利用海洋波浪能奠定了基礎。同行的科學家們強調,今後,相關的研發技術還會與時俱進。

 

驗收,只是起點

 

現場觀看裝置後的當天下午,國家海洋局科技司組織專家對中科院廣州能源所承擔的這個國家支撐計劃課題進行驗收。專家們認為:課題採用下潛和蓄能系泊技術提高了波能裝置的抗颱風能力;採用水下附體技術、特殊軌道驅動技術和分級控制技術實現了漂浮式波能裝置在不同海況下的波能高效攝取;採用機械式液壓自治控制技術配合蓄能穩定技術提高了漂浮式波能裝置的二、三級轉換效率;採用半潛駁技術實現了波能裝置的低成本投放和回收。科研人員通過100kW裝置實海況運行,證實了上述技術的有效性,最後一致通過驗收。

 

據了解,海島獨立可再生能源電力示範工程已經被列為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在「十二五」期間要解決的重大任務突破,其目標是通過多能互補可再生能源系統的研究和示範,提高獨立可再生能源系統的穩定性,突破可再生能源資源分散及不穩定性的制約,為海島偏遠地區提供穩定的清潔能源供應。

 

此次驗收的裝置也僅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未來該所仍將會著力於各種可再生能源的系統示範集成。

 

萬山諸島遠離大陸,且沒有與大陸電網相連,所以海島供電只能長期依賴柴油發電,發電量小且成本高,同時還容易汙染環境,破壞海島的原生態,供電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海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伴隨著國家大力開發海洋漁業資源,無論是海島開發建設,還是海島居民日常生活,都需要可靠、安全、清潔的能源作保障。

 

據《中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年度報告(2012年)》顯示,我國近海海洋能資源蘊藏量約16.7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超6億千瓦。大海中蘊藏量巨大的波浪能是風能對海面擾動而造成的,以機械能形式存儲在海水裡。波浪發電不穩定,轉換效率較低。又因為裝置遠離大陸,環境較為惡劣,故研發難度大,波浪能發電技術目前仍不成熟,需要較長時間不斷發現問題,需要逐步加以改進和完善。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的波浪發電事業始於上世紀80年代,是國內較早開展相關研究的單位,上世紀「七五」期間,由該所牽頭,就曾在大萬山島研建了一座波浪電站並於1990年試發電成功。

 

以前的發電裝置固定於岸邊,建造成本高,建造周期需要3年。目前研發的裝置漂浮於海上,建造成本底,建造周期縮短至半年,但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也與固定於岸邊的裝置大不一樣,不確定性大得多。

 

向遠離大陸的海島或海上設備輸送電,是一件難事,採用波浪能裝置供電意義重大,被該所列為重點項目支持是理所當然的。

 

滔滔南海潮起潮落,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清潔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在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為實現人類未來藍色的夢想,中科院的科學家們在不懈地奮鬥、耕耘,前程看好。

 

《中國科學報》 (2013-07-02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通過驗收 可為南海島嶼提供清潔能源
    此時,空中雨點飄灑,十餘分鐘的顛簸後,在萬頃碧波中看到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研製的100kW漂浮式波浪能裝置。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安置在大萬山的波浪能裝置會發電的「輪船」驗收,只是起點現場觀看裝置後的當天下午,國家海洋局科技司組織專家對中科院廣州能源所承擔的這個國家支撐計劃課題進行驗收。
  •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100kW漂浮式波浪能電站關鍵技術...
    2013年6月14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海洋能開發利用關鍵技術與示範」課題「100kW漂浮式波浪能電站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在珠海通過驗收。    「海洋能開發利用關鍵技術與示範」項目針對我國邊遠海島電力短缺的現狀,擬研究攻克波浪能、潮流能、溫差能等多種海洋能形式發電關鍵技術,並進行現場示範試驗。
  • 廣州能源所鷹式波浪能發電研究榮獲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廣州能源所鷹式波浪能發電研究榮獲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6-10-26 廣州分院 【字體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盛松偉、遊亞戈、王坤林、張亞群等完成的「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研究開發與示範」項目榮獲2015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2年廣州能源所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鷹式波浪能發電技術,獲國家和國際發明專利,研建的10kW「鷹式一號」波浪能發電裝置首次實現了我國漂浮式波浪能裝置在實海況條件下長期穩定工作,並在201330號颱風「海燕」中發電。
  • 廣州能源所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完成交接
    7月16日下午,中海工業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廣州市黃埔區舉行了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出廠交接儀式。廣州能源所黨委書記馬隆龍、科技處副處長姜洋、海洋能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參加了交接活動。
  • 波浪能是最不穩定的一種能源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波浪的能量與波高的平方、波浪的運動周期以及迎波面的寬度成正比。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穩定的一種能源。波浪能是由風把能量傳遞給海洋而產生的,它實質上是吸收了風能而形成的。能量傳遞速率和風速有關,也和風與水相互作用的距離有關。波浪可以用波高、波長和波周期等特徵來描述。    波浪的破壞力大得驚人。
  • 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新聞—科學網
    王振鵬/供圖 6月30日上午,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在深圳正式交付。據悉,該裝置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是我國單臺裝機功率最大的波浪能發電裝置。
  • 中科院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將裝機至200kW
    中科院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將裝機至200kW 2016-06-06 14:30:5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廣州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將裝機至200kW
    ,該所研製的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成功抵禦熱帶氣旋造成的風暴與大浪的襲擊,並持續穩定發電。下一步,項目組將擴大「萬山號」的波浪能裝機至200kW。  2015年11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珠海市萬山島海域投放了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裝置在半潛母船上前後對稱安裝四個鷹式吸波浮體,它們共用半潛船體、液壓發電系統和錨泊系統。裝置整體長36米,寬24米,高16米,在海上既可以像船舶一樣漂浮,也可以下潛至設定深度成為波浪能發電設備。
  • 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成功發電—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謝舜源)11月19日,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珠海市萬山島海域順利投放了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
  • 汕尾建世界首座波浪能電站 今年年底將試投產(組圖)
    波浪能電站內景。  南方網訊 吞沒了南亞地區十幾萬人的海嘯,其實是大自然能量的突變釋放,正常情況下的海浪能量同樣可為人類所用。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最近研製出了世界上首座獨立穩定發電波浪能系統,通過該系統,人類第一次實現了將波浪能轉換為穩定的電能!  記者昨天(1月23日)實地探訪汕尾遮浪半島波浪能電站工地,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主任遊亞戈說,這個波浪能系統將波浪能發電、製造淡水、用戶直接用電三項功能結合起來,最終實現「三合一」,預計在今年年底即可開始試投產。
  • 半潛式多浮子波浪能轉換裝置獲發明專利—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盛松偉、王坤林、遊亞戈完成的「一種半潛式多浮子波浪能轉換裝置」近日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 廣州能源所海洋波浪能發電技術取得突破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中,以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建設為價值取向,進一步凝練科技目標,大力加強「三性」研究,開展一系列的創新性科研工作。最近在海洋波浪能發電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使研製的波能裝置能將海洋的隨機波浪能轉換為用戶可以直接使用的、穩定的電力。從而為大規模地利用海洋能開闢了新的途徑。
  • 國產波浪能發電裝置運行
    圖: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 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據中通社報導:來自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 應用改進的算法,優化波浪能轉換裝置陣列,提升系統發電效率
    仿真結果表明,陣列規模越大,浮子之間的互補作用越大,波浪能轉換裝置的效率越高,這驗證了所提陣列優化方案的有效性。據估計,可再生能源中的海洋能約佔世界能源總量的70%以上,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海流能、波浪能、海水溫差能和鹽差能等。相對於海水溫差能、鹽差能以及潮汐能,波浪能和海流能所蘊含的能量密度較大。海洋波浪運動所蘊含的能量密度非常高,據估計,全世界波浪能蘊藏量約為25億kW。
  • 陳勇院士一行赴珠海萬山島調研波浪能發電系統—新聞—科學網
    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陳勇一行赴廣東珠海萬山島考察鷹式波浪發電裝置,以及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應邀到訪廣州能源所的阿聯馬斯達爾科技學院張鐵軍博士、廣州能源所研究員郭華芳、袁浩然、汪鵬陪同考察。   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是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國家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和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先導科技專項支持下,研建的一座大型漂浮式海上可再生能源發電與制淡綜合平臺,目前該平臺波浪能裝機200kW, 太陽能裝機60kW,配置1000kWH蓄電池、150kW逆變器、日產10噸海水淡化機,平臺可在海上輸出DC24V、AC220V、AC380V標準電力供用戶直接使用,
  • 海洋論壇▏淺析波浪能發電前景與國內外發電裝置
    為了解決能源問題,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目光投向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海洋能一般是指存在於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溫差能、鹽差能等。波浪能是海洋表層海水在風裡的作用下波動所蘊藏的能量。全球海洋能理論可再生功率達76600GW。幾種常見海洋能資源的儲量見下表,波浪能的實際可開發量較高,為300GW。
  • 我國首座「海上漂浮式潮流能電站」建成
    東北網5月7日訊 (記者 王蕊) 近日,由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所作為技術牽頭單位設計的「海能-I」號百千瓦級潮流能電站在浙江岱山縣龜山水道成功運行,電站經海底電纜為水道附近的官山島居民提供源源不斷的電能。
  • 波浪能穩定發電?這已不是科學構想
    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面廣等優點的波浪能,是一種取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潔能源。但要想有效地利用波浪能來發電用電,就得需要成熟可靠的技術和穩定工作的設備工具。該裝置成功突破了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據中國網介紹: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
  • 我國一項新型波浪能發電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
    新華網廣州1月21日電(記者梁鋼華)記者從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鷹式一號」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近日在位於珠江口的珠海市萬山群島海域正式投放,並成功發電。這標誌著我國海洋能發電技術取得了新突破。
  • 科學網—波浪能商業化的中國路徑
    然而,對波浪能資源「先天不足」的中國而言,大規模的併網發電並不是波浪能研究的最終目的。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研究員遊亞戈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在特殊場合如海島、島礁等地,以及為專業設備供電,將是未來我國波浪能發電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