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建世界首座波浪能電站 今年年底將試投產(組圖)

2020-11-26 搜狐網

汕尾建世界首座波浪能電站 今年年底將試投產(組圖)


NEWS.SOHU.COM  2005年01月24日18:06  來源:南方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波浪能電站外景。

波浪能電站內景。

  南方網訊 吞沒了南亞地區十幾萬人的海嘯,其實是大自然能量的突變釋放,正常情況下的海浪能量同樣可為人類所用。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最近研製出了世界上首座獨立穩定發電波浪能系統,通過該系統,人類第一次實現了將波浪能轉換為穩定的電能!

  記者昨天(1月23日)實地探訪汕尾遮浪半島波浪能電站工地,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主任遊亞戈說,這個波浪能系統將波浪能發電、製造淡水、用戶直接用電三項功能結合起來,最終實現「三合一」,預計在今年年底即可開始試投產。

  三合一系統可望年內實現

  汕尾市遮浪半島最東端,巖石遍布,風猛浪急。海圖表明這裡巖岸邊海深直接下切達七八米,海浪在此沒有任何阻礙就直撲岸邊,形成巨浪。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1996年曾在廣東海邊多個地方選址進行波浪能發電試驗,最後在汕尾市遮浪半島找到了理想地點,第一期建設的100千瓦岸式振蕩水注波力電站,被列為「九五」科技重點攻關項目。由于波力電站的特殊需要,選址的地段是堅硬的花崗巖,而且風高浪猛,施工難度極大。曾援建南沙島礁、澳門供水、高州公路隧道等11項國家重大工程的海軍某工建處,克服種種困難,一年時間便完成土建和機房建設工程,經專家驗收工程質量一流。

  據了解,波浪能獨立發電系統的研究是廣州能源研究所首先提出並實施的,目前在波浪能轉換方式及穩定發電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此前,世界發達國家曾進行很長時間研究海浪發電技術,歐盟國家採用昂貴的發電設施,仍無法得到穩定的電能,只能將不穩定的電能輸送到電網上。

  遊亞戈說,把波浪能轉化的電能供應到電網上,會受到電網覆蓋範圍的限制,也需付出高昂的成本,波浪能利用的實用性就大打折扣了。而目前廣州能源所研製的波浪能獨立發電系統,以及與之相互配合的充電設備以及波浪能制淡系統,只需在相應區域建立該波浪能系統,就可以將波浪能轉化成穩定的電力,如果需要,還可以用於製造淡水。遊亞戈說,目前充電機、制淡機尚未運到汕尾,但「三合一」的波浪能系統可望今年內實現。

  據了解,目前該系統已經實現了10KW量級實海況試驗,獲得圓滿成功。總裝機容量50KW、允許最大波浪能峰值功率為400KW的波浪能獨立發電系統正在建造中,目前波浪能制淡系統已經建造了樣機,並在實驗室內通過了模擬試驗,預計於今年2月開始實海況試驗,預計在今年年底即可開始試投產。

  波浪能電成本每度2元左右

  實驗顯示,該發電系統輸出的電壓已經成功保持在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幅度內,系統完善後可以穩定在350~390伏,發電穩定度優於柴油機發電系統。對於城市照明用電,以及對電流頻率要求不太高的電器,如電腦、空調等的使用均沒有問題。

  據了解,目前在汕尾正在建設中的波浪能發電系統,預計每年可以發電7萬度。按照我國偏遠農村家庭每戶每天用電0.8度計,可以供應240戶人家同時用電。遊亞戈介紹說,我國沿海波浪能能流密度大約每米2~7千瓦,但海岸線上能流分布不均。在能流密度高的地方,每1米海岸線上的能流就足以為20個家庭提供照明。

  目前在汕尾建造的第一座波浪能發電系統造價尚屬比較高昂。這是因為該系統仍處於從實驗走向實踐的過程中,從研究角度講,許多機械裝置要放在陸地上以便於隨時研究檢修,及時解決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

  遊亞戈表示,預計在不久的未來,波浪能發電系統可實現模式化生產,並將設備裝箱推入海底,不佔用陸地資源,將大大降低成本,每度電控制在2元左右。他說,目前在珠三角一帶的沿海島嶼上,如珠海桂山島、大萬山島,每度電的實際成本已經超過了這一數字。

  有望解決供水難題

  遊亞戈教授介紹說,波浪能制淡系統可利用海上的波浪能直接將海水轉化為淡水,有望大大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因為波浪能制淡機利用的是波浪能轉換出來的穩定的液壓能而不是昂貴的電能,這樣就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能源利用的效率。而目前國內普遍使用的制淡機,利用的是陸地上發出的電能。

  隨著研究的深入,今後可將用水成本控制在每噸10元以下,低於目前許多地方的淡水供應成本,可以預計的是,波浪能制淡機的出現,將成為珠三角地區供水的福音。

  據了解,目前海上原油開發首先需要陸地輸送燃油到達鑽探地點,有些地點運油往返距離甚至在1000多公裡以上,而後利用燃油為動力驅動鑽杆,進行鑽探,有些「貧油井」,耗油成本比提出來的油還要多。利用波浪能穩定輸出技術,可以將海上鑽井平臺周圍的波浪能轉換成穩定的液壓能,直接驅動鑽杆鑽探,為海洋開發本身提供能量。這樣一來,海上鑽井平臺的能量及淡水供應將不再成為難題。

  波浪是怎樣發電的

  記者在現場看到,第一期工程的廠房直接建在海浪中,其中靠海一面是一個長筒式建築,上面有一鋼蓋板,底部前半部與海浪相通,蓋板下有14米左右的空間,下面海浪正上下「呼吸」。蓋上蓋板,這裡就成了一個氣室,海浪在「呼吸」間產生氣壓,壓縮氣體進入透平管道(相當於水輪機的葉子,但進出氣都同一個方向轉動),帶動發電機發電。正在建設中的第二期把吸收波浪能的裝置由氣室改為浮子推動輪機發電,這個系統叫振蕩浮子式波力發電系統。(編輯:楊格)






相關焦點

  • 廣東汕尾正建設世界首個波浪能電站(組圖)
    廣東汕尾正建設世界首個波浪能電站(組圖)下圖:波浪能發電站的內部設施。圖/GG  本報訊據廣州日報24日消息吞沒了南亞地區十幾萬人的海嘯,其實是大自然能量的突變釋放,可為人類所用。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最近在汕尾研製出了世界上首座獨立穩定發電波浪能電站系統,通過該系統,人類第一次實現了將波浪能轉換為穩定的電能。
  • 中國科學家研製世界上首座波浪能獨立發電站
    新華網北京1月24日電(俞錚常璐)中國科學家正在開發世界上首座集發電、充電和海水淡化功能於一體的波浪能獨立發電系統,該系統足以提供200戶人家左右的沿海小鎮的居民用電。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遊亞戈研究員24日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說,他們研製的波浪能獨立發電系統最近進行的一次實海況試驗取得成功,這表明,中國科學家在波浪能穩定發電這一全球至今沒有解決的難題上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研發的儲能穩壓系統為專利技術,領先於國際同行。本次試驗後,他們將在現有系統上安裝蓄電、發電、波浪能製備淡水以及各種自動保護和控制系統。
  • 波浪發電設備促進海洋能產業發展
    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計劃在山東、海南、廣東各建1座1000千瓦級岸式波浪能電站;在浙江舟山建設10千瓦級、100千瓦級和1000千瓦級的潮流電站;在西沙群島和南海各建1座溫差能電站。    波浪發電是海洋能源利用形式之一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波浪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面廣等優點,是一種可再生清潔能源。
  • 三沙波浪能發電項目預計年底投運
    為有效解決三沙分散式深海島嶼供電問題,海南電網公司於2018年開始開展「含波浪能發電系統的海島智能微網關鍵技術研究及示範應用」項目研究。為確保項目順利開展,三沙供電局通過與三沙市政府、有關軍事單位充分溝通,已順利完成用海的申請、項目環評報告等前期工作,現已進入技術研究與示範應用實施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可投運發電。
  • 世界首座併網波浪能發電站在澳大利亞運營
    世界首座併網波浪能發電站在澳大利亞運營 【電纜網訊】日前,世界首座併網的波浪能發電站已在澳大利亞啟動運營。 澳大利亞Carnegie波浪能公司加快波浪能領域開發,並發展了這個把波浪能直接轉入電網的項目。 「這是澳大利亞乃至全球首個波浪能發電機組併入電網中的項目。」澳大利亞可再生能源機構執行長Ivor Frischknecht聲明稱。該機構為這個3200萬美元的項目提供了1300萬美元的資金。
  • 開發利用波浪能,解決邊遠海島用電難題
    有海浪的地方就有波浪能,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據世界能源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全球波浪能的儲量約為25億千瓦。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穩定的一種能源。颱風導致的巨浪,其迎波面功率密度可達每米數千千瓦,而在波浪能豐富的歐洲北海地區,其年平均波浪功率也僅為每米20千瓦~40千瓦。
  • 【工業之美】英國建首座波浪能發電廠 未來或可取代風能
    佔地球總面積70.8%的海洋蘊藏著巨大的能量,而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波浪能近年來日益凸顯出成為替代性能源的潛力。據《每日郵報》11月7日報導,英國展開了首座併網式波浪能發電廠的建造計劃,預計於2020年完成15個1兆瓦波浪能轉換裝置的安裝,屆時將能滿足6000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 好消息|壞消息 中國波浪發電裝置成功突破關鍵技術;中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結束並關井
    今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獲悉,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中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中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洶湧起伏的海浪蘊藏著無盡的能量。
  • 達州燃氣電站竣工投產 年發電量可達31.5億千瓦時
    四川在線消息(陳國嶽 四川日報記者 袁婧)6月9日凌晨4時26分,達州燃氣電站一期工程2號機組完成168小時試運行,進入生產期,這標誌著該電站全面竣工投產。 據介紹,位於達州市經開區的達州燃氣電站,是四川省首座F級大型環保燃氣電站,設計年發電能力31.5億千瓦時,採用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技術,效率達到了56.7%。和同等級的燃煤機組比較,在年發電量相同的情況下,可節約燃煤29萬噸,而且沒有粉塵、煙塵排放。 一期工程總投資約25.6億元,於2012年底開工建設。
  • 我國首座「海上漂浮式潮流能電站」建成
    東北網5月7日訊 (記者 王蕊) 近日,由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所作為技術牽頭單位設計的「海能-I」號百千瓦級潮流能電站在浙江岱山縣龜山水道成功運行,電站經海底電纜為水道附近的官山島居民提供源源不斷的電能。
  • 潮起潮落 波浪能--中國數字科技館
    波浪能發電技術是關鍵  如何將波浪的動能轉化為電能,使製造災難的驚濤駭浪為人類服務,是人們多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波浪能發電是通過波浪能裝置將波浪能首先轉換為機械能(液壓能),然後再轉換成電能。這一技術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初,西方海洋大國利用新技術優勢紛紛展開實驗。
  • 首座水下潮汐電站在挪威問世 可不間斷地發電
    首座水下潮汐電站在挪威問世 可不間斷地發電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 第一座商用水下潮汐能發電站日前在挪威併網發電
  • 收穫「綠色動力」:中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成果豐碩
    在前者方面,劉偉民介紹說,20世紀80年代中國裝機容量最大的潮汐電站——浙江溫嶺江廈潮汐電站和浙江玉環縣海山潮汐電站是典型代表。江廈電站第一臺機組於1980年5月投產發電。2007年,該電站6號機組進行了技術改造,使電站總裝機容量由3200千瓦增加到3900千瓦。2012年,1號機組開始擴容增效改造,單機容量增加了200千瓦,這樣江廈潮汐電站總裝機容量達4100千瓦,位列世界第四。
  • 全國首座鉛碳式電網側儲能電站倒送電成功
    5月28日,位於湖州長興雉城鎮的10千伏雉城儲能電站內,國網湖州供電公司檢修人員順利完成#1、#2站用變低壓切換及帶負荷試驗工作,標誌著全國首座鉛碳式電網側儲能電站倒送電成功。據悉,10千伏雉城儲能電站項目為浙江省內4大儲能站之一,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全省首座電網側儲能電站,也是全國首座鉛碳式電網側儲能電站。
  • ...收穫「綠色動力」

    ——中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成果豐碩

    ...
    在前者方面,劉偉民介紹說,20世紀80年代中國裝機容量最大的潮汐電站——浙江溫嶺江廈潮汐電站和浙江玉環縣海山潮汐電站是典型代表。江廈電站第一臺機組於1980年5月投產發電。2007年,該電站6號機組進行了技術改造,使電站總裝機容量由3200千瓦增加到3900千瓦。2012年,1號機組開始擴容增效改造,單機容量增加了200千瓦,這樣江廈潮汐電站總裝機容量達4100千瓦,位列世界第四。
  • 未來在此: 歐洲首個併網波浪能電站
    波浪能開發者,艾克波浪能有限公司很高興宣布, 艾克波浪能的能源項目由尊敬的首席部長Fabian RPicardo和尊敬的衛生,環境和氣候變化部部長John Cortes博士正式啟動,此刻該電站正在向直布羅陀電網輸出電力。
  • 記中科院廣州能源所100kW漂浮式波浪能電站—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李潔尉 通訊員 謝舜源 正值天氣多變的炎夏六月,記者一行在珠海香洲碼頭乘海輪出發,風浪中一路前行,經過兩個多小時,到達大萬山島,再轉登漁船。 此時,空中雨點飄灑,十餘分鐘的顛簸後,在萬頃碧波中看到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研製的100kW漂浮式波浪能裝置。
  • 投產大年!大型水電站超20臺機組投產,總裝機抵得上半個三峽
    自6月29日首批機組投產發電以來,烏東德水電站半年來已陸續投產了8臺機組,計劃於2021年7月實現全部機組投產發電的目標。據三峽集團消息,截至2020年11月6日,烏東德水電站當時已經投產的4臺機組發電量就已經突破100億度。烏東德水電站位於雲南省祿勸縣和四川省會東縣交界,總裝機容量1020萬千瓦,是金沙江下遊四個梯級電站的第一梯級,為中國第四、世界第七大水電站。
  • 成都將建全省首座地下變電站(圖)
    http://www.chinasmartgrid.com.cn/news/20201126/637190.shtml 編者按:近日,全國首套自動化虛擬電廠系統在深圳110千伏投控變電站投入試運行,將本就關注度極高的虛擬電廠再次送上「熱搜」
  • 我國首座潮汐能試驗電站建設參與者陳琳謙 與新能源結下不解之緣
    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是我國首座漲潮、落潮雙向發電的潮汐能電站,也是一座清潔的可再生的新能源發電站,它不僅被寫入我國中小學地理教科書,還被列入我國20世紀大事記,成為溫嶺人的驕傲。現年81歲的陳琳謙,曾參與了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的設計、施工及建成投運後的管理,與電站結下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