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0kW海流能裝置關鍵技術研究與...
2013年5月23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海洋能開發利用關鍵技術與示範」課題「20kW海流能裝置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在山東青島通過技術驗收。科技部高新司、國家海洋局科技司的有關同志出席驗收會。 該項目針對我國邊遠海島電力短缺的現狀,研究攻克波浪能、潮流能、溫差能等多種海洋能形式發電關鍵技術,並進行現場示範試驗,以提高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我國海洋能技術進步及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
記中科院廣州能源所100kW漂浮式波浪能電站—新聞—科學網
向海洋索取藍色能源
-
中科院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通過驗收 可為南海島嶼提供清潔能源
此時,空中雨點飄灑,十餘分鐘的顛簸後,在萬頃碧波中看到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研製的100kW漂浮式波浪能裝置。項目組科學家告訴記者:「在以前的波浪能發電裝置比例樣機投放後,確實出現過遇大颱風後受損的情況,後來我們在研製過程中發明了蓄能型系泊技術和下潛避颱風技術,其中100kW鴨式裝置採用放氣方法,使鴨頭完全埋入水中,只留鴨背在水面上,可以有效降低波浪的載荷,實現裝置的『自我保護』,從而提高了裝置的抗颱風能力。」波浪大小並不穩定,如何保持輸送穩定?
-
開發利用波浪能,解決邊遠海島用電難題
波浪能利用技術上與國外差距不大 我國在波浪能方面研究工作起步較早,主要開展了一些小規模示範試驗工作,研建的波浪能電站主要包括汕尾100千瓦振蕩水柱式波浪電站、汕尾50千瓦振蕩浮子式波浪能電站、大管島30千瓦擺式波浪電站等。這些電站均為試驗性的,目前都停止運行。
-
波浪發電設備促進海洋能產業發展
我國海洋能的現代開發利用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海洋能的開發利用有了較大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科技和開發基礎。經過不斷努力,我國海洋能發電產業穩步增長,海洋能發電「十五」期間平均增長速度為16%左右,「十一五」期間仍然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近年來,我國海洋能開發步伐進一步加快。
-
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科學儀器設備研製與開發」項目匯總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科學儀器設備研製與開發」共設置13個課題,其中課題一~課題八採取公開招投標的方式確定課題承擔單位(儀器信息網曾對此進行過報導:「科學儀器設備研製與開發」課題招標結果公告
-
東西分析:國產GC-MS獲得「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資金支持
東西分析:國產GC-MS獲得「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資金支持 儀器信息網 2006/11/13 09:42:36 點擊 1812 次
-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超級電容器電極用多孔炭材料製備...
2011年8月9日,科技部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超級電容器電極用多孔炭材料製備技術及設備研發」重點項目驗收會。 項目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負責組織實施,解決了高溫強鹼環境下活化反應釜的設計、製造及安全運行所設計的關鍵技術;研製成功了合成炭氣凝膠的耐高壓、耐氯離子、快開式反應釜;掌握了超級活性炭/炭氣凝膠複合電極材料的結構匹配規律;通過優化複合電極材料的製備工藝,成功研製出高性能複合電極材料,建立了電極材料的質量控制管理體系。
-
波浪能是最不穩定的一種能源
全世界波浪能的理論估算值也為109kW量級。利用中國沿海海洋觀測臺站資料估算得到,中國沿海理論波浪年平均功率約為1.3X107kW。但由於不少海洋臺站的觀測地點處於內灣或風浪較小位置,故實際的沿海波浪功率要大於此值。其中浙江、福建、廣東和臺灣沿海為波能豐富的地區。 將波浪能收集起來並轉換成電能或其他形式能量的波能裝置有設置在岸上的和漂浮在海裡的兩種。
-
一項新型波浪能發電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承擔的一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課題——「漂浮直驅式波浪能利用技術研究」近日通過科技部驗收,標誌著這一項新型波浪能發電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 隨著新能源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海洋能發電技術以其獨特優勢和戰略地位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世界各主要海洋國家目前普遍重視對海洋的開發利用。
-
我國海洋能技術的進展與展望
1)鴨式波浪能發電裝置。2009年,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研製的第1臺10 kW鴨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在廣東大萬山島海域進行了海上測試。2010年,第2臺鴨式裝置「鴨式一號」完成海試。2012年,第3臺鴨式裝置「鴨式二號」進行了海上試驗。2013年,裝機容量100 kW的「鴨式三號」波浪能發電裝置研製成功,實際最大輸出功率達25 kW。
-
【技術】漂浮式海上風電+波浪能發電
Floating Power Plant和加那利海洋平臺公司PLOCAN籤訂了諒解備忘錄,合作開發前者獨創的漂浮式海上風電+波浪能技術。FPP對這種技術已經研究了超過10年,曾對多個版本的模型機進行測試(詳細介紹請見後附視頻),累計併網時間20個月。而這次測試,將不再使用模型,而是直接使用今後要向市場推廣的標準機型。
-
863計劃先進能源技術領域2007年度專題課題申請指南
前 言 「十一五」期間,863計劃先進能源技術領域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和《863計劃「十一五」發展綱要》以及《「十一五」先進能源技術領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為指導,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大力開發節能和能源清潔高效開發、轉化和利用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技術,促進能源多元化。
-
波浪也能發電 我國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日前,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 業內專家認為,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波浪穩定發電乃至海洋能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波浪發電有望在商業化道路上邁進一大步。
-
陳勇院士一行赴珠海萬山島調研波浪能發電系統—新聞—科學網
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陳勇一行赴廣東珠海萬山島考察鷹式波浪發電裝置,以及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應邀到訪廣州能源所的阿聯馬斯達爾科技學院張鐵軍博士、廣州能源所研究員郭華芳、袁浩然、汪鵬陪同考察。 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是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國家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和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先導科技專項支持下,研建的一座大型漂浮式海上可再生能源發電與制淡綜合平臺,目前該平臺波浪能裝機200kW, 太陽能裝機60kW,配置1000kWH蓄電池、150kW逆變器、日產10噸海水淡化機,平臺可在海上輸出DC24V、AC220V、AC380V標準電力供用戶直接使用,
-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綜合評估...
9月22日,科技部社發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綜合評估技術研究」進行了項目驗收。 通過項目實施,構建了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等級評估資料庫管理系統,完成了我國重大氣象、水文、地震、地質災害危險性、承災載體脆弱性及綜合風險評估技術研究及相應圖件,編制了長江三角洲地區較高解析度自然災害風險圖,研究了預案編制、保險防範、資源配置、風險溝通等重大自然災害風險防範措施。
-
潮起潮落 波浪能--中國數字科技館
波浪能發電技術是關鍵 如何將波浪的動能轉化為電能,使製造災難的驚濤駭浪為人類服務,是人們多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波浪能發電是通過波浪能裝置將波浪能首先轉換為機械能(液壓能),然後再轉換成電能。這一技術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初,西方海洋大國利用新技術優勢紛紛展開實驗。
-
我國首座「海上漂浮式潮流能電站」建成
東北網5月7日訊 (記者 王蕊) 近日,由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所作為技術牽頭單位設計的「海能-I」號百千瓦級潮流能電站在浙江岱山縣龜山水道成功運行,電站經海底電纜為水道附近的官山島居民提供源源不斷的電能。
-
海洋波浪也是清潔能源:我國波浪發電裝置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記者胡喆)海洋波浪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一清潔能源?記者10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獲悉,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我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洶湧起伏的海浪蘊藏著無盡的能量。
-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7MW級風電機組及關鍵部件設計和產業...
近期,科技部高新司在杭州組織召開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7MW級風電機組及關鍵部件設計和產業化技術」項目驗收會。該項目共設5個課題,由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連雲港中復連眾複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中科盛創(青島)電氣有限公司、深圳市禾望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高速齒輪製造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