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十一五」期間,863計劃先進能源技術領域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和《863計劃「十一五」發展綱要》以及《「十一五」先進能源技術領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為指導,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大力開發節能和能源清潔高效開發、轉化和利用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技術,促進能源多元化。攻克一批能源開發、利用和節能重大關鍵技術與裝備,形成一批新興能源產業生長點,掌握新能源、氫能和燃料電池等戰略高技術,建立起能源科技持續創新平臺,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清潔高效能源技術的支撐。
按照以上總體考慮,863計劃先進能源技術領域將在項目和專題兩個層次進行部署,設置「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高效節能與分布式供能技術」、「潔淨煤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四個專題。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專題重點是研究開發制氫、儲氫和輸氫、氫能安全及燃料電池技術,為氫能發展奠定技術基礎。高效節能與分布式供能技術專題重點是研究開發工業領域中主要高耗能行業的系統與裝備節能技術;研究開發分布式供能系統技術,提高能源系統的綜合利用效率。潔淨煤技術專題重點是研究開發煤炭的燃燒、加工與轉化、汙染物控制、發電等潔淨煤技術,整體提升我國煤炭清潔利用技術水平。可再生能源技術專題重點是研究開發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海洋能和地熱等技術,為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提供技術儲備和研究基礎。專題將分年度公開發布專題課題申請指南。
本領域已於2006年8月發布了第一批課題申請指南。此次發布的是本領域2007年度課題申請指南,本指南考慮了2006年度的申請和立項情況,在總體布局與研究方向進行了進一步優化和細化。2007年度4個專題在探索導向類課題和目標導向類課題兩方面擬支持45個研究方向,計劃安排支持經費27000萬元左右。
課題申請採取網上集中申報。申報通過「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中心」進行,網址為program.most.gov.cn,有關申請的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項詳見《「十一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申請指南》。課題申請負責人出生日期要求為1951年3月26日(含)以後。課題申請受理的截止日期為2007年5月15日24時。
科學技術部863計劃先進能源技術領域辦公室
二OO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專題一、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
一、指南說明
本專題針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戰略需求,結合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國際發展趨勢和我國技術發展現狀,重點支持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領域的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鼓勵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主要研究內容為:制氫技術、儲氫技術、輸氫技術、燃料電池技術和氫安全技術等。
通過專題的實施,旨在進一步提升我國在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獲取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性成果,為我國氫能及燃料電池領域的發展提供技術儲備;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並進行系統集成,提高氫能及燃料電池系統的能量轉換效率和可靠性、降低成本,推進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發展,為我國能源的多元化發展做出貢獻。
2006年度本專題共發布9個研究方向,包括制氫技術、儲氫和輸氫技術、燃料電池技術和氫安全技術等4個探索導向類和分布式小型天然氣及液體燃料制氫技術、新型儲氫技術、加氫站系統技術、電站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等5個目標導向類,立項48個課題,支持經費7313萬元。
此次發布的是本專題2007年度課題申請指南,在探索導向類課題和目標導向類課題兩方面支持12個研究方向,擬支持課題50個左右,計劃安排經費7200萬元左右。
在探索導向類課題方面,2007年度支持制氫技術、儲氫技術、輸氫和氫安全技術、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高溫燃料電池技術、新型燃料電池技術等6個方向,計劃安排經費4400萬元左右,課題支持強度參見相關研究方向的說明,課題支持年限不超過3年。
在目標導向類課題方面,2007年度支持生物質超臨界耦合太陽能制氫技術、與燃料電池集成的氫源系統技術、高能量密度的固態儲氫技術、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技術、中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加氫站關鍵技術及加氫系統等6個方向,計劃安排經費2800萬元左右,課題支持強度參見相關研究方向的說明,課題支持年限不超過3年。
二、指南內容
(一)探索導向類課題
1、制氫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低成本太陽能制氫技術;(2)小型非穩態化石燃料高效制氫技術;(3)微型燃料電池氫源技術;(4)其它制氫新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高效、低成本制氫新途徑、新工藝和新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4-5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2、儲氫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具有優良吸/放氫動力學性能的Li、Na、Mg等輕金屬及其合金儲氫技術;(2)包含B、Al、C、Si、N等元素的化合物可逆儲氫新技術;(3)過渡金屬化合物的高容量、低成本儲氫新技術;(4)有機液體的安全可逆儲氫新技術;(5)無機-有機複合的化學儲氫新技術;(6)輕質合金儲氫材料的安全製備技術;(7)儲氫材料與系統的檢測技術;(8)金屬-有機框架物的儲氫技術;(9)改性介孔分子篩儲氫技術;(10)其它優良性能的化學及物理儲氫新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先進適用的高容量、低成本、長壽命的各種化學儲氫及物理儲氫新材料、新方法及新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12-14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3、輸氫及氫安全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45MPa以上的氫氣增壓、壓力控制和調節技術;(2)45MPa以上儲氫容器的快速充放氫疲勞試驗技術;(3)高壓氫氣系統的洩漏特性研究及其安全檢測與控制技術;(4)制氫、儲氫、輸氫及應用中氫的安全檢測與控制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先進適用的氫氣輸運及安全檢測控制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3-4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4、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無增溼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2)高溫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3)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催化劑壽命提升技術;(4)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系統快速變載應對技術;(5)提高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環境適應性的關鍵技術;(6)儲氫/燃料電池一體化電源系統;(7)雙效再生式燃料電池技術;(8)微小型重整氫燃料電池技術;(9)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檢測、壽命快速評價、故障診斷及控制新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提高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可靠性、安全性和可使用性的新技術以及其它新型高效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系統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9-11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5、高溫燃料電池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以天然氣為燃料的自熱內重整技術;(2)新結構無密封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3)高溫電池和微型燃氣輪機系統預集成技術;(4)適合於大功率發電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5)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直接內重整技術;(6)新結構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提高高溫燃料電池可靠性、安全性和可使用性的新方法和新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6-8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6、新型燃料電池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直接甲酸及乙醇燃料電池技術;(2)提高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可靠性和壽命技術;(3)生物及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4)非鉑催化劑燃料電池技術; (5)其它新概念燃料電池系統。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燃料電池新體系。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5-7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二)目標導向類課題
1.生物質超臨界耦合太陽能制氫技術
研究目標:研製生物質超臨界水氣化與太陽能聚焦供熱的耦合制氫系統,形成生物質超臨界耦合太陽能制氫研發平臺。
主要研究內容:高活性、長壽命的催化劑;新型微多相熱物理、熱化學耦合反應器研製;連續流生物質超臨界水催化氣化工藝技術;高精度、低成本太陽能熱解耦合反應裝置及示範系統。
主要指標:連續多相流混送的生物質質量濃度達15%,完全氣化的氣體產物中的氫氣體積濃度達55-60%,可有效富集分離CO2,生物質超臨界水多相流混合物的處理量達1t/h,氣化系統的總能量利用效率達70%以上。
說明與要求:課題申請單位需在生物質超臨界水氣化制氫方面具有較強的研究工作積累;具備化工過程強化及複雜化工系統集成等方面的能力;有完成課題所必須的儀器設備及相關條件。課題成果形式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質超臨界耦合太陽能制氫示範系統。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450萬元。
2.與燃料電池集成的氫源系統技術
研究目標:開發高效集成的天然氣/液體燃料催化重整制氫系統,開發氫源系統和燃料電池系統的通信協議及集成控制技術,為基於燃料電池的分布式供能(熱電聯供)技術應用奠定基礎。
主要研究內容:高效制氫催化劑技術;緊湊型重整反應器優化設計技術;制氫系統的能量效率提升技術;制氫系統與燃料電池系統集成技術;單元系統接口技術及協控技術。
主要指標:系統規模2-10kW;集成系統運行時間≥1000hr;氫源系統能量效率≥75-80%。
說明與要求:課題申請單位需具備化石燃料重整制氫、化工過程強化及系統集成等方面的工作基礎和研究積累;有完成課題所必須的儀器設備及相關條件。課題成果形式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燃料電池氫源製備技術 和原型樣機。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500萬元。
3.高能量密度的固態儲氫技術
研究目標:開發出能量密度高、吸放氫速度快和安全性高的新型固態儲氫技術,建立相應的儲氫示範裝置,並應用於移動與固定使用的氫源系統。
主要研究內容:新型高容量儲氫合金(包含Mg系新相儲氫合金、鈦系多元合金及復相合金等)的優化設計及低成本製備技術;高效金屬氫化物儲氫罐體的設計、研製以及儲氫工程技術;高效金屬氫化物儲氫罐體示範性運行的工藝技術。
主要指標:儲氫裝置的有效體積儲氫密度>55 kg H2/m3,重量能量密度>1.8MJ/kg;循環使用壽命大於5000次;儲氫材料的可逆重量儲放氫密度>3wt%。
說明與要求:課題申請單位需具有新型高容量儲氫合金材料研究、儲氫系統研究和工程化技術開發基礎;具有完成課題所必需的各種支撐設備及條件。課題成果形式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可供燃料電池使用的儲氫系統製備技術和原型樣機。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500萬元。
4.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技術
研究目標:以筆記本電腦、電動自行車等的移動電源為應用目標,研製瓦到百瓦級的直接甲醇燃料電池系統。
主要研究內容:耐甲醇穩定性好的陰、陽極催化劑;低甲醇透過率的質子交換膜;合理的電池結構和控制系統;系統集成技術。
主要指標:功率範圍在400W以下;80℃工作時,功率密度≥200-250mW/cm2;運行時間超過1000小時(衰減率小於10%),能量轉化效率≥40%。
說明與要求:課題申請單位需在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技術研究方面具有較好的基礎;有完成項目所必須儀器設備及相關條件。課題成果形式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型直接甲醇燃料電池電源製備技術和原型樣機。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450萬元。
5.中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
研究目標:開展利用重整氣的2千瓦中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系統的研發,為分布式發電技術奠定技術基礎。
主要研究內容:大面積的陽極/電解質膜技術;應用於大面積電池堆的密封材料技術;2千瓦電池堆的組裝技術;燃料電池系統的集成技術。
主要技術指標:利用重整氣,在700℃-750℃條件下,電池堆功率密度為0.4W/cm2,穩定運行時間達到2500小時,啟動循環次數≥3次,燃料利用率≥70%。
說明與要求:課題申請單位需具有中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方面的研究積累;具有燃料電池系統研究和工程化技術開發基礎。課題成果形式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2千瓦中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系統。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450萬元。
6. 加氫站關鍵技術及加氫系統
研究目標:開展加氫站關鍵技術和加氫系統研究,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加氫站關鍵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實現加氫站的示範運行。
主要研究內容:氫氣儲存、壓縮、加注等關鍵技術;氫氣加注系統研製;站車接口耦合技術;全系統集成技術等。
主要技術指標:充氣壓力≥45MPa;充氣速率≥3kgH2/min;氫氣純度滿足車用燃料電池要求。
說明與要求:課題申請單位應在加氫站關鍵技術及加氫系統研究方面具有較好的研究工作積累和工程化技術開發基礎。課題成果形式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加氫站相關技術的集成系統,並實現加氫站示範運行。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450萬元。
專題二、高效節能與分布式供能技術專題
一、指南說明
本專題針對我國高效節能和分布式能源技術發展的需求狀況,重點研究開發工業領域主要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技術與裝備,機電產品節能技術,能源梯級綜合利用技術;突破基於化石能源的微小型燃氣輪機及新型熱力循環等終端的能源轉換技術、儲能技術、熱電冷系統綜合技術,形成基於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互補、微小型燃氣輪機與燃料電池混合的分布式終端能源供給系統。
通過專題的實施,旨在進一步提高我國在節能和分布式能源技術領域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形成一批原創性成果,獲取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性成果,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利用系統集成進行工程應用,為節能和分布式技術發展和應用奠定基礎。為有效推進國家節能戰略實施、落實「十一五」節能指標、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技術來源。
2006年度本專題共發布8個研究方向,包括高效節能技術、分布式供能單元技術、分布式供能電力系統技術等3個探索導向類和電氣驅動系統節能技術、通用流體機械節能技術、分布式供能系統、餘能高效利用新技術、儲能技術等5個目標導向類,立項55個課題,支持經費7545萬元。
此次發布的是本專題2007年度課題申請指南,在探索導向類課題和目標導向類課題兩方面支持10個研究方向,擬支持課題52個左右,計劃安排經費7500萬元左右。
在探索導向類課題方面,2007年支持通用機械節能技術、工業餘能利用技術、高效製冷(熱)技術、電力電子節能技術、分布式供能技術、微型電網技術等6個研究方向,計劃安排經費4400萬元左右,課題支持強度參見相關研究方向的說明,課題支持年限不超過3年。
在目標導向類課題方面,2007年支持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的顯熱回收利用節能技術、分布式天然氣-冷熱電聯供能源系統技術、分布式能源系統中微網及微網與主網聯接關鍵技術、中低溫餘熱高效回收及梯級利用工程技術等4個研究方向,計劃安排經費3100萬元左右,課題支持強度參見相關研究方向的說明,課題支持年限不超過3年。
二、指南內容
(一)探索導向類課題
1、通用機械節能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旋轉機械設備的熱力過程研究,動力特性研究,密封技術,運行控制技術,裝置及系統優化設計技術,氣流脈動控制技術;(2)高效緊湊式高溫及低溫換熱器產品技術;(3)其它新型通用機械高效節能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壓縮機、渦輪機械、風機和泵類等典型先進通用機械的節能技術;1000℃以上和-160℃以下極端溫度條件的強化傳熱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研究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8-10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2、工業餘能利用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工業爐窯的節能型低汙染技術,長壽命技術,控制技術;(2)低品質餘熱的回收利用技術;(3)餘能回收利用的新工藝、新裝備和新方法。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高耗能工業中的爐窯節能技術和間歇的餘能利用技術,以及低於1000C的非水介質高效回收餘熱利用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研究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8-10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3、高效製冷(熱)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利用多種能源或不受電力供應限制的供冷、供熱系統;(2)先進高效環保熱泵供暖、空調、供熱水技術;(3)高效餘熱製冷技術;(4)高效壓縮、吸收及吸附式製冷技術;(5)帶能量回收器的新型製冷技術;(6)不受單一能源供應限制的新型高效低汙染製冷熱泵技術及配套設備。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研究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7-9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4、電力、電子節能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高效電機及電氣驅動系統節能技術;(2)電氣驅動能量轉換、裝備以及集成優化與控制技術;(3)電力傳輸的節能技術;(4)大型工業企業電氣監控與節電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電能轉換和大型工業企業中的節電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研究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6-8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5、分布式供能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基於分體式燃氣輪機的分布式供能系統技術;(2)基於變工質熱力循環系統技術;(3)基於先進熱力循環及其關鍵技術的分布式供能系統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先進分布式熱力循環系統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研究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4-6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6、微型電網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含多個發電、儲能、用電單元的微型電網體系結構與組網技術;(2)微型電網併網、控制和保護技術;(3)解並列、獨立和併網運行的控制技術;(4)微型電網電力電子裝置與控制技術;(5)適用於微型電網的先進儲能裝置與控制技術;(6)微型電網內外電能質量控制技術;(7)微型電網與大電網的能量交換與協調控制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研究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5-7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二)目標導向類課題
1、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的顯熱回收利用節能技術
研究目標:與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系統(IGCC)示範工程相結合,開發先進發電過程中利用廢鍋等回收顯熱節能技術和設備設計技術,提高機組熱力循環效率。
主要研究內容:結合IGCC示範工程,研製IGCC採用的輻射式廢鍋、對流式廢鍋以及回收煤氣的顯熱設備,並進行工程示範。
主要指標:200MW等級以上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機組,熱回收與常規發電熱力系統相比,循環效率提高5%以上。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課題申報單位應結合IGCC示範工程申報。課題成果形式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設計技術、設備,並進行工程示範。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2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500萬元。
2、分布式天然氣-冷、熱、電聯供能源系統技術
研究目標:研究開發基於燃氣輪機的分布式天然氣-冷、熱、電聯供能源系統技術、共性關鍵技術,建立分布式的冷、熱、電聯供的能源示範系統。
研究內容:燃氣輪機在分布式供能系統應用的關鍵技術;能源的綜合梯級利用技術與全工況性能優化的系統集成技術;聯供系統的運行控制技術;利用燃氣餘熱的高效製冷技術、吸收式熱泵技術;利用燃氣潛熱生產蒸汽的升溫型吸收式熱泵技術。
主要指標:燃氣輪機的發電功率為MW級;一次能源綜合利用效率(HHV)達到75%以上;利用燃氣餘熱的增熱型吸收式熱泵性能係數(COP)達到1.5以上,利用燃氣熱生產蒸汽的升溫型吸收式熱泵性能係數(COP)達到0.4以上;額定工況下的節能率大於30%。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課題申報單位應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申報。課題成果形式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設計技術,建立適應南方或北方環境的典型示範工程。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2個課題,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400萬元。
3、分布式能源系統中微網及微網與主網聯接關鍵技術
研究目標:建立典型的基於冷、熱、電聯供的分布式微網與大電網併網供電示範系統。
主要研究內容:基於冷、熱、電聯供的分布式能源的微網組網及與大電網解並列條件、獨立和併網運行的控制策略,微網與大電網(配網)互聯運行模式,能量交換與接入技術、相互影響與協調控制技術,微網能量監控與管理系統,電能質量控制技術與裝置。
主要指標:電壓等級為380V-10kV;供電容量MW級;開發優化設計軟體、運行仿真軟體、能量管理軟體;電能質量指標滿足相應電壓等級國家標準;完成典型系統的工程示範;微網與大電網聯網示範運行半年以上。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課題申報單位應以電網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申報。課題成果形式為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設計技術、設備,並進行工程示範。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500萬元。
4、中低溫餘熱高效回收及梯級利用工程技術
研究目標:開發出中低溫餘熱的分級回收和梯級利用技術,利用餘熱回收利用或蒸汽發電等方式降低工業能耗,並結合產品或工程進行示範。
主要研究內容:以企業的技改工程項目為依託,按照溫度對口的原則,對工業餘熱實施分級回收和梯級利用,主要開發中低溫餘熱蒸汽發電和中低溫煙氣高效換熱利用技術,包括:系統集成技術,先進的控制技術和先進的換熱技術,形成完整的中低溫餘熱利用系統。
主要指標:工業餘熱的流量規模在20萬立方米/小時以上,節能效率超過15%。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課題申報單位應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申報。課題成果形式為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設計技術、設備,並進行工程示範。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2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400萬元。
專題三、潔淨煤技術專題
一、指南說明
本專題根據我國潔淨煤技術領域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和技術需求,重點研究開發先進潔淨煤發電技術、先進的煤燃燒技術,燃煤汙染物控制新技術、先進的煤炭轉化技術、先進的煤炭加工技術、CO2減排技術。
通過本專題的實施,獲取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性成果,促進新技術、新裝備的集成創新,提高我國潔淨煤技術的創新能力,為潔淨煤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提供技術儲備,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2006年度本專題共發布9個研究方向,包括高效潔淨燃煤技術、燃煤汙染物控制新技術、煤加工與轉化技術、CO2的捕集與封存(CCS)技術等4個探索導向類和先進潔淨煤發電相關技術、新型低NOx燃煤技術、煤加氫液化關鍵裝備技術、燃煤汙染物控制及資源化技術、煤基一步法合成二甲醚技術等5個目標導向類,立項22個課題,支持經費3103萬元。
此次發布的是本專題2007年度課題申請指南,在探索導向類課題和目標導向類課題兩方面支持10個研究方向,擬支持課題45個左右,計劃安排經費5900萬元左右。
在探索導向類課題方面,2007年度支持高效潔淨燃煤新技術、燃煤汙染物控制新技術、先進的煤轉化技術、先進的煤加工技術等4個方向,計劃安排經費3300萬元左右,課題支持強度參見相關研究方向的說明,課題支持年限不超過3年。
在目標導向類課題方面,2007年度支持燃煤鍋爐超低NOx排放燃燒技術、低NOx燃燒與選擇性非催化還原(SNCR)系統脫硝技術、燃煤汙染物控制及資源化技術、煤和(或)油頁巖高效清潔綜合利用系統關鍵技術、煤加氫液化新工藝、高灰難選煤高效分選技術等6個方向,計劃安排經費2600萬元左右,課題支持強度參見相關研究方向的說明,課題支持年限不超過3年。
二、指南內容
(一)探索導向類課題
1.高效潔淨燃煤新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高效清潔的大型電站鍋爐、工業鍋爐等燃煤設備燃燒新技術與設備研究;(2)冶金、化工等主要耗煤行業的高效潔淨燃煤新技術與設備研究。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煤粉爐、循環流化床鍋爐、工業爐窯等主要燃煤裝置的先進燃燒方式、燃燒設備的研究開發,及新的燃燒裝置的研究探索。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8-10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2.燃煤汙染物控制新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爐內固硫脫硝新技術,發展基於燃燒過程中的脫硫脫硝技術;(2)同時脫硫脫硝新技術,開發出燃燒後煙氣中聯合脫硫脫硝技術;(3)脫硝催化劑的製備及煙氣脫硝新技術,開發出選擇性非催化還原脫硝技術和選擇性催化還原脫硝技術;(4)多種汙染物綜合脫除新技術,重點研究在同一反應塔內採用催化、吸附或其他技術同時脫除燃煤煙氣中的各種汙染物(SOx、NOx、汞、砷、硒等)的技術;(5)可吸入顆粒物及各種重金屬排放治理新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燃煤煙氣中汙染物控制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8-10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3.先進的煤轉化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適應我國煤種特點的煤氣化新工藝及其關鍵技術;(2)新型的合成氣淨化與熱回收技術;(3)低成本新型合成氣氣體分離技術;(4)針對中國煤種特點的煤直接液化新技術,低變質煤脫氧,提高惰性組分轉化率等轉化新工藝;(5)煤轉化過程中汙水處理技術;(6)醇、醚合成及甲醇制烯烴等新工藝和關鍵技術;(7)中、低階煤熱解加工新技術;(8)煤和生物質共燃燒、轉化技術;(9)其它煤轉化及綜合利用新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煤液化、煤氣化等煤的轉化技術,以及煤和生物質共燃燒、轉化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11-13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4.先進的煤加工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請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新型高效幹法選煤技術;(2)細粒煤分選及煤泥脫水新技術;(3)新型重介質選煤技術;(4)煤深度脫灰技術及裝備,解決高灰煤的利用和部分稀缺煤種的中煤再選問題;(5)其它煤加工新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選煤和煤炭加工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試驗系統或原型樣機,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6-8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二)目標導向類課題
1.燃煤鍋爐超低NOx排放燃燒技術
研究目標:開發出現代大容量電站鍋爐應用的、在不設脫硝裝置的條件下,NOx排放低於200 mg/m3的燃燒新技術及新工藝。
主要研究內容:研究適用於我國煤種的超低NOx燃燒器及燃燒系統,爐膛參數選型,新的爐膛參數設計條件下的鍋爐受熱面設計。
主要指標:鍋爐燃燒效率達到99%以上,鍋爐效率不小於93%,鍋爐煙氣排放中NOx含量達到200 mg/m3(煙氣氧濃度6%時)以下。
說明與要求:課題申報單位應以企業為主體或有企業參加,產學研聯合申報,要求課題研究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並在300MW或600MW燃煤機組上示範。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400萬元。
2.低NOx燃燒與選擇性非催化還原(SNCR)系統脫硝技術
研究目標:開發出適應於一體化的低NOx燃燒技術和SNCR技術以及二者的耦合技術,在300MW或600MW燃煤機組上示範。
主要研究內容:重點研究低NOx燃燒和SNCR在同一反應空間完成NOx脫除過程,開發出一體化的高效低NOx燃燒技術和SNCR工藝耦合的系統脫硝技術,建立一體化NOx控制技術的示範裝置。
主要技術指標:鍋爐效率> 90%;燃煤效率> 95%;示範裝置脫硝效率> 60%(氨氮摩爾比小於1.8,氨逃逸率小於10PPM);NOx脫除費用< SCR脫除費用;建設投資比相同脫硝效率的SCR法下降30%。
說明與要求:課題申報單位應以企業為主體或有企業參加,產學研聯合申報,要求課題成果形式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系統脫硝技術,並在300MW或600MW燃煤機組上示範。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400萬元。
3.燃煤汙染物控制及資源化技術
研究目標:開發出幹法或節水的溼法或半乾法燃煤煙氣脫硫及脫硫產物資源化利用新工藝關鍵技術和裝備。
主要研究內容:幹法或半乾法或節水的溼法煙氣脫硫和資源化利用新工藝在工業化開發中的關鍵技術與關鍵裝備,工業規模的中高溫煙氣脫硫、脫硫產物資源化利用、提高脫硫劑利用效率、大規模節約用水等關鍵技術,通過應用及運行試驗,形成工業化成熟技術。
主要指標:脫硫效率達到90%以上,脫硫產物利用率不小於95%,採用溼法或半乾法脫硫技術時耗水量小於常規溼法鈣基脫硫的20%。
說明與要求:課題申報單位應以企業為主體或有企業參加,產學研聯合申報,要求課題成果形式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並在不小於100MW的燃煤機組上示範。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400萬元。
4.煤和(或)油頁巖高效清潔綜合利用系統關鍵技術
研究目標: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煤和(或)油頁巖熱解轉化及半焦的高效清潔利用系統關鍵技術,為打通轉化、半焦燃燒、灰渣建材利用的工藝鏈提供技術支撐,實現煤和(或)油頁巖高效清潔綜合利用。
主要研究內容:煤和(或)油頁巖熱化學轉化新工藝與關鍵技術;半焦的燃燒特性;半焦的燃燒汙染物生成機理與控制策略;灰渣建材資源利用的關鍵技術;煤和(或)油頁巖高效清潔利用系統整體優化及關鍵技術。
主要指標:煤和(或)油頁巖資源利用率不小於95%,半焦燃燒效率不小於95%,燃燒脫硫效率不小於90%。
說明與要求:課題申報單位應以企業為主體或有企業參加,組成產學研的研究團隊,要求課題成果形式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並在日處理煤和(或)油頁巖不小於500噸的裝置上示範驗證。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1-2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400萬元。
5.煤加氫液化新工藝
研究目標: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煤加氫液化新工藝,建成連續工藝開發驗證裝置並實現穩定運行,形成放大新工藝驗證裝置的工藝包。
主要研究內容:針對原料煤預處理、油煤漿製備和預熱、煤加氫液化反應器、液化反應產物分離以及循環溶劑和專用催化劑進行自主創新的原創開發和改進完善,研製集成上述及已有先進技術的連續工藝開發裝置並運行,提出下一步建設放大新工藝驗證裝置所需的工藝包。
主要技術指標:工藝開發裝置連續穩定運行72小時以上,液化原料煤轉化率達到90%以上,蒸餾油收率達到55%以上(相對於乾燥無灰基原料煤)。
說明與要求:課題申報單位應以企業為主體或有企業參加,產學研聯合申報,要求課題成果形式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並在連續工藝開發裝置上驗證。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400萬元。
6.高灰難選煤高效分選技術
研究目標:研製具有我國特色的高灰難選煤分選技術裝置,開發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包括分選設備、工藝及控制技術在內的高灰難選煤分選系統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與高灰難選煤分選相適應的高效礦化技術,高灰難選煤的高效調漿技術,適用於不同煤種的高灰難選煤分選工藝系統關鍵技術,系統優化控制技術。
主要技術指標:針對高灰難選煤,在精煤灰份相同時回收率比現有技術水平(現有回收率依據煤種不同在30-50%之間)提高8-10%,或回收率相近時精煤灰份降低1-2%,加工成本小於25元/噸幹煤。
說明與要求:課題申報單位應以企業為主體或有企業參加,產學研聯合申報,要求課題成果形式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並建立不小於10萬噸/年處理量規模的裝置上示範驗證。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400萬元。
專題四、再生能源技術專題
一、指南說明
本專題針對國家能源戰略需求、未來能源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趨勢,結合我國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現狀,重點支持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探索新的技術途徑或解決方案。主要研究內容為:生物質能技術、太陽能技術、風能技術、地熱能技術和海洋能技術等。
通過專題的實施,旨在提高我國可再生能源技術領域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獲取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性成果,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並進行系統集成,為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提供技術儲備或研究基礎。
2006年度本專題共發布5個研究方向,包括風能技術、太陽能技術、海洋能、地熱能技術等3個探索導向類和風電機組設計技術、聚光太陽電池及系統集成技術等2個目標導向類,立項30個課題,支持經費3500萬元。
此次發布的是本專題2007年度課題申請指南,在探索導向類課題和目標導向類課題兩方面支持13個研究方向,擬支持課題55個左右,計劃安排經費6400萬元左右。
在探索導向類課題方面,2007年度支持纖維素、木質素製備液體燃料新技術、生物質燃油製備新技術、風電機組技術、風電場及離網風電技術、太陽能熱利用技術、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地熱能技術和海洋能技術等8個研究方向的課題,計劃安排國撥經費3500萬元左右,課題支持強度參見相關研究方向的說明,課題實施年限不超過3年。
在目標導向類課題方面,2007年度支持太陽能光電-光熱綜合利用技術、太陽能塔式電站用空氣吸熱器及系統、風電機組及風電場控制優化和運行保障技術、風力機組葉片先進翼型族技術、海洋潮流能發電技術示範系統等5個研究方向的課題,計劃安排國撥經費2900萬元左右,課題支持強度參見相關研究方向的說明,課題實施年限不超過3年。
二、指南內容
(一)探索導向課題
1、纖維素、木質素製備液體燃料新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報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纖維素、木質素原料發酵前預處理新工藝(物理、化學或生物法);(2)纖維素及木素酶固定化技術與反應器;(3)纖維素原料全糖發酵技術;(4)纖維素原料同步酶水解-乙醇發酵技術;(5)纖維素原料酶水解丁醇發酵技術;(6)纖維素、木質素酶的酶活提高及酶的製備新工藝;(7)纖維素原料水解油脂發酵技術;(8)其它具原始創新的纖維素、木質素原料製備液體燃料的新工藝和新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和創新性的纖維素、木質素原料制乙醇等液體燃料的發酵新工藝、新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實驗驗證系統,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8-10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70萬元。
2、生物質燃油製備新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報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生物質裂解液化用技術;(2)生物質延遲焦化製備液體燃料技術;(3)製備生物柴油的新型催化劑及工藝技術;(4)生物柴油高質化技術與工藝;(5)生物質合成氣製備、淨化及合成液體燃料新工藝;(6)其它具原始創新的生物質能源利用新途徑、新工藝或新裝置。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生物質燃料油製備新途徑、新工藝、新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原型樣機或驗證系統,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7-8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80萬元。
3、風電機組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報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新型風電機組關鍵零部件設計與製造技術;(2)適於我國極端氣象條件下風電機組潤滑技術;(3)風電機組低電壓穿越技術;(4)風電機組及關鍵部件測試技術;(5)其它具原創性的風能利用新途徑和新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風力發電新機型、新技術、新產品。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原型樣機和樣品或驗證系統,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5-7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4、風電場及離網風電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報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風電場功率預測技術;(2)風能資源評估集成軟體技術;(3)風電場微觀選址技術;(4)複雜地形風電場新技術;(5)海上風電場新技術(6)離網型風力發電與儲能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風電場新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樣機或實驗驗證系統,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5-7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為不超過100萬元。
5、太陽能熱利用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報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與建築熱環境相關的太陽能利用技術;(2)太陽能中高溫儲熱技術;(3)槽式太陽能聚光器用真空管技術;(4)高效太陽能空氣集熱技術;(5)新型太陽能熱泵技術;(6)基於太陽熱發電的斯特林機關鍵技術的前期探索;(7)其它具原創性的太陽能熱利用新途徑和新工藝。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高效、低成本太陽能熱利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置。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原型樣機或驗證系統,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6-8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70萬元。
6、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申報者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新型薄膜太陽電池系統及應用技術;(2)光伏發電系統與電網的匹配技術;(3)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電池技術;(4)新型光伏標準電池製備及測量技術;(5)其它具原創性的太陽光伏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低成本太陽光伏電池製備新技術、新工藝,以及光伏系統新技術。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原型電池或驗證系統,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5-6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80萬元。
7、地熱能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地熱井下換熱器供熱技術;(2)地熱水防腐防垢技術;(3)中低溫地熱發電與綜合利用新技術;(4)其它具原創性的地熱能利用新途徑和新工藝。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地熱能利用新技術和新途徑。成果形式為專利和驗證系統,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4-5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為80萬元。
8、海洋能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可從以下內容中選擇其一申請課題):(1)海洋溫差發電技術;(2)海洋潮汐發電新技術。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重點支持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海洋能發電新技術、新裝置。成果形式為專利、原型樣機或驗證系統,要求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2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100萬元。
(二)目標導向課題
1、太陽能光電-光熱綜合利用技術
研究目標:掌握高效、低成本光電光熱複合系統的關鍵技術,提高太陽能綜合利用效率,建成實驗電站系統。
主要研究內容:聚光光伏電池-光譜分頻-溫差發電-熱水系統中的關鍵技術,普通光伏電池與高效太陽能集熱基板層壓技術,高效傳熱技術及其複合應用系統。
主要指標:複合發電系統效率達到20%以上;光熱溫差發電系統發電貢獻率為5%;太陽能光伏-熱水模塊綜合效率大於55%;光伏-空氣集熱模塊綜合效率大於45%;建成5-10千瓦實驗電站系統。
說明與要求:要求課題申請單位有前期研究基礎及研發技術力量,以及配套經費支持,要求與企業聯合申報。課題成果為專利、實驗電站系統,系統可靠性和技術經濟評價報告。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300萬元。
2、太陽能塔式電站用空氣吸熱器及系統
研究目標:研製太陽能塔式電站用空氣吸熱器,掌握太陽能空氣吸熱器的單元及全系統設計方法。研製可實用的高溫空氣吸熱器及空氣傳輸系統。
主要研究內容:空氣吸熱器在不連續、非均勻、高熱流密度邊界條件下的複雜傳熱過程及結構應力消除技術,空氣吸熱器的質量、安全性及熱性能測試評價技術,空氣吸熱器系統的結構、運行和控制技術及運行規範。
主要指標:空氣吸熱器正常工作時出口空氣溫度可達800℃-1000℃,吸熱面材料及吸熱器結構長期耐溫>1200℃,峰值輸出熱功率>1MW,峰值熱效率>80%(以採光口面積計);建立包含空氣吸熱器、風機、閥門、管路及監控設備在內的完整的空氣吸熱器系統,並制訂運行規範。
說明與要求:要求課題申請單位有前期研究基礎,有研發技術力量和實驗條件,以及經費配套支持。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太陽能塔式電站用空氣吸熱器和空氣傳輸系統。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400萬元。
3、大型風電機組智能控制技術及風電場優化運行保障技術
研究目標:研究典型的變速變槳距風電機組運行特性和優化運行規律,開發具有預警功能、故障診斷以及載荷優化控制技術的新一代智能化控制系統,提高我國大型風電機組的使用壽命和運行安全可靠性。研究開發先進的風電機組集中及遠程監控技術,掌握風電場設備的在線監測、預警及故障診斷技術,提高我國風電場運行質量。
主要研究內容:典型的變速變槳距風電機組的數學模型、仿真及檢測技術,風電機組在隨機動態載荷作用下(疲勞載荷和極端載荷)的運行特性和全風速範圍內的優化運行規律;風電機組主要部件、各個控制環節之間的相互耦合關係;風電機組關鍵部件重要參數的在線監測技術、基於專家系統的預警與故障診斷技術、風電機組的載荷優化控制技術,高效、高安全可靠性的新一代智能化控制系統。風電機組及風電場設備集中及遠程在線監測、故障診斷、事故預警和安全控制技術;抗強電磁幹擾的無線數據和圖像傳輸技術;風電場傳感器網絡數據融合技術;開發完成先進的風電集中和遠程監控系統。
主要指標:針對典型的變速變槳距風電機組(雙饋式、直驅和半直驅式),完成2套具有在線監測、故障診斷與預警、載荷優化控制功能的智能化控制系統,完成2套風電場集中及遠程監控系統,並在實際機組上及風電場運行考核3000小時以上,降低結構疲勞載荷5%,年發電量提高2%以上。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要求課題申請單位有前期研究基礎,有研發技術力量和實驗條件,以及經費配套支持;要求電力電子及控制技術研發機構與具有風電機組設計分析、檢測能力或經驗的單位聯合申報,並落實應用的風電機組整機和風電場。課題成果形式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利和軟體著作權,形成具有在線監測、故障診斷與預警、載荷優化控制功能的智能化控制系統。
本方向2007年度擬支持課題2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500萬元。
4、風力機組葉片先進翼型族技術
研究目標:形成具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風力機翼型族技術,建立風力機葉片設計所需的風力機翼型資料庫及設計方法。研製完成利用新開發的翼型設計製造的實用風力機葉片。
主要研究內容:風力機葉片翼型計算設計和試驗方法,風力機翼型空氣動力特性數值模擬和物理模擬試驗,風力機翼型族技術在風力機葉片設計中的應用。
主要指標:每個申請單位均應提供2個以上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風力機翼型族,每個翼型族具有5個不同相對厚度的翼型,提供每個翼型族的氣動外形幾何參數和空氣動力特性數據及資料庫;至少1個風力機翼型族應用於風電機組葉片設計,並在實際機組成功應用。
說明與要求:本方向要求課題申請單位有前期研究基礎,有研發技術力量和實驗條件,以及經費配套支持;要求與企業聯合申報。課題成果形式為專利和具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風力機翼型族技術。
本方向2007年擬支持課題2個,每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500萬元。
5、海洋潮流能發電技術示範系統
研究目標:通過國際合作和自主開發,研製海上長期自動運行的潮流能發電技術示範和演示驗證系統。
主要研究內容:適應於潮流雙向運動特性的能量高效轉換技術,惡劣海洋環境下潮流發電機組安全性與保護技術;潮流發電系統運行、檢測與維護技術,電能穩定變換與併網技術,潮流電站支撐結構、葉輪及其關鍵部件的設計與製造技術、基於潮流發電站建設的海洋環境測量與分析、潮流電站系統安裝、海上施工工藝與技術、潮流電站海上運行與系統性能的分析研究,潮流發電技術示範演示系統。
主要技術指標:研製海上潮流發電機組與示範系統1臺套,電站系統裝機容量大於120kW,海洋環境小於10級風,適應潮差3.5m,雙向潮流條件下機組自啟動流速小於1.2m/s,系統全自動運行,設計運行壽命大於5年,每年運行時間大於300天。
本方向擬支持課題1個,課題支持強度不超過250萬元。
說明與要求:本課題要求科研單位和用戶聯合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