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打造生命科學儀器創新研究院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黨委書記、副所長鄧強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園區內部

  從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援建,到獨立運行成為中科院序列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蘇州醫工所)一路走來,始終注重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尤其是醫療科學儀器的成果轉化工作。儘管年頭不長,但它已經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如今,在中科院提出「率先行動」計劃的大背景下,蘇州醫工所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該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鄧強表示,未來,他們將致力於打造生命科學儀器創新研究院。

  力爭中小型醫學影像取得突破

  白春禮院長上任伊始,即提出中科院各研究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聚集力量,制定「一三五」發展規劃,形成自己的特色。對此,蘇州醫工所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布局。

  「我們的『一』,自然是定位於生物醫學工程領域。至於『二』,則包括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以及新型血液免疫分析技術與系統兩個方面。」鄧強說。

  為什麼是這樣選擇突破口?記者了解到,當前,在大型醫學影像領域,GE、飛利浦等國外公司的實力很強,佔據了主要市場份額,要想在短時期內取得突破難度很大,為此,研究所另闢蹊徑,選擇了顯微光學醫學影像作為突破口,力爭在三到五年內取得突破。目前,他們與201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白茲格就相關領域進行了深度合作。

  關於未來的發展,蘇州醫工所把五個重點培育方向鎖定在低成本高端醫學影像技術、生物效應評估技術、多模在體光學成像技術、病原微生物檢測分析技術和流式細胞分析技術。

  為了實現獨具特色的「一二五」規劃,蘇州醫工所在人才布局方面頗費了一番功夫。「我們所目前有兩種類型的人才,一種是作應用基礎研究的,一種是做工程化的,主要來源於企業。總之,圍繞成果轉化,我們在隊伍配置上進行了合理布局,而不是簡單交叉。」鄧強說。

  在人才後備力量的儲備方面,蘇州醫工所除了單獨培養的研究生,還在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大、浙江大學等多所高校合作,聯合培養學生。

  注重成果轉化

  為促進我國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發展,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蘇州市合作共建蘇州醫工所。

  「這也是我們的定位,作為共建所,既要完成中科院的各項要求,也要服務於江蘇省的經濟發展。」鄧強說。

  蘇州醫工所自成立以來,一直面向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的重大需求,開展先進生物醫學儀器、試劑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力圖引領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發展,建成醫療儀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平臺,成為不可替代的國立科研機構。

  鄧強告訴記者,蘇州醫工所涉及的研究,包括醫用光學、醫學影像、醫用電子、醫用聲學、臨床檢驗試劑等多方面,其學科研究方向本身就是交叉學科。

  研究所確定了技術立所的發展模式,力圖通過醫療儀器、醫用材料、生物試劑等方面相關核心技術的發展,帶動學科的發展。

  目前,研究所已經擁有中科院生物醫學檢驗技術重點實驗室(籌)、江蘇省醫用光學重點實驗室以及五個蘇州市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我們還邀請了多名海外知名教授擔任研究所的顧問,美國史丹福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等的華人學者、海外企業的研發團隊也通過項目的形式和我們所開展合作。」鄧強介紹說。

  以創新研究院為方向

  2014年7月,「率先行動」計劃的提出給蘇州醫工所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對此,鄧強認為這是經過院領導全盤考量的,「並不是一個為計劃而計劃」的布局,是當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對國立科研機構的內在要求。

  「科研院所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按照其規律也該進行改革了。」鄧強說,「『率先行動』計劃是一次源自內生動力的改革,也是一個系統性的改革方案和計劃。從院機關開始,到科研項目的管理方式,再到研究所的管理方式,中科院的改革舉措正在全力推進。」

  「它是一個非常全面、有重大突破的改革計劃,而且是上下結合,既有頂層設計,也能從各研究所的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這是很難能可貴的。」鄧強說,蘇州醫工所在這次「率先行動」計劃中,也有著自己的考量,主要將向三個方面推進。

  蘇州醫工所首先要建成成果轉化、工程化的平臺。基於醫療儀器發展的特點,一項技術,或者一套醫療儀器從研發成功,到真正實現產業化,需要有一個長期的過程。首先,科研人員需要研發出原理樣機,再用工程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再進行動物實驗、臨床實驗,最終才能走向企業應用。

  「科學家能做出醫療儀器的樣機,企業也能批量生產成型的機器,但中間的工程化實驗的這段工作,比較少有人做。這需要將軟體、機械、質量體系、智慧財產權相關的法律法規等在工程化階段全部走完,我們就是要承擔這個階段的任務。」鄧強說。

  「從某個層面來說,工程化的工作,類似於孵化器,但我們不同於傳統孵化器的是,我們有工程化技術和綜合服務能力,經過孵化的成果是成熟的,產出的是產權明晰的公司。目前已經有十四五個項目在運行。希望未來通過我們的工程化平臺,能夠將科學家變成億萬富翁,吸引海外的高端工程人才回國創業。」鄧強說。

  蘇州醫工所的第二個設想,就是力圖成立醫學物理學實驗中心。鄧強介紹,這個中心力圖將物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結合物理學、工程學、生物學等學科,應用於醫學上;實際上,醫學物理學就是研究全譜段電磁輻射與生物單元(分子、細胞、組織)相互作用機理,以此促進臨床診斷、治療、預防和康復手段的改進和更新。他們希望,未來這個中心能夠成為國家醫學物理學研究中心。

  至於第三個設想,蘇州醫工所力圖建設一個中科院生命科學儀器創新研究院。鄧強認為,高水平、原創的科學研究需要原創的科學儀器。從科學儀器研製創新鏈看,從提出設想(實驗系統),到原理樣機、產品樣機,再到真正成型的產品,這之間花費的時間太長,而且原理樣機到產品樣機階段是儀器研發的「死亡之谷」。因此,在中科院的大框架下,可以考慮由各個所先提出需求,即需要解決什麼科學問題,用什麼樣的科研儀器,反饋給創新研究院,蘇州醫工所就會派出研發團隊早期介入,與對方合作,以產權為紐帶共同製作出原理樣機,再與院內工程技術類研究所合作進行工程化、產業化應用。也就是說,蘇州醫工所力圖打造一個科學儀器的整體解決方案,將儀器研發、工程化的研究所的力量進行整合,力爭在生命科學儀器的研發方面實現突破。

  「比如,生物物理所提出需求,我們牽頭,聯合長春光機所、自動化所的力量,最終打造出成型的產品,實現一體化運作。」鄧強說,在這個創新研究院的設想中,他們試圖實現多研究所的交叉合作,整合資源,解決該領域的重大問題。

  「當然,這一切還只是初步的設想。但不管如何,我們所將高舉產業化、工程化的大旗,力爭打造出自己的特色。」鄧強最後表示。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5-02-02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創新研究院(籌)成立
    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籌)(以下簡稱南海創新研究院)第一屆理事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理事會會議日前在廣州舉行。中科院副院長、南海創新研究院理事長相裡斌出席會議並講話。  會議聽取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組組長、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所長張偲作的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匯報,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籌)理事會章程》、創新研究院學科方向布局和2018年工作計劃。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20年:
    「數學與交叉科學研究意義深遠、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促進數學與系統科學為國家服務,責任所在、力所能及。」中國科學院院士郭雷說。  「數學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作為科研人員,能找到自己熱愛的職業、從事感興趣的研究,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說。  2018年12月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院)成立20周年的日子。
  • 第二屆中國科學儀器設備自主創新峰會今日舉行!
    大會以「中國科學儀器設備自主創新研發痛點分析和市場化銷售機制新突破」為主題,旨在進一步提升中國科研儀器設備自主創新能力,精準掌握「卡脖子」關鍵部件和整機情況,搭建「研發企業-重點用戶-管理專家」協作機制新模式,從而全面推動中國科學儀器的整體發展。
  • 第二屆中國科學儀器設備自主創新峰會即將開幕!
    這些問題在第二屆中國科學儀器設備自主創新峰會你都可以找到答案為進一步提升中國科研儀器設備自主創新能力,精準掌握「卡脖子」關鍵部件和整機情況,落實國家支持科學儀器自主創新政策,助力中國創新科學儀器設備的研發銷售,搭建「研發企業-重點用戶-管理專家」協作機制新模式,從而全面推動中國科學儀器的整體發展,第二屆中國科學儀器設備自主創新峰會即將在青山湖科技城召開。
  • 【中國科學報】上海張江實驗室正式成立
    他希望張江實驗室瞄準國家實驗室建設標準,全力服務國家戰略,積極把握科學研究規律與發展趨勢,認真做好領域布局規劃,充分發揮在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等領域已有優勢,積極布局光子科技、能源科技、類腦智能、計算科學等前沿交叉學科研究,充分利用大科學裝置集聚的優勢,匯集相關力量,新建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同時要積極探索大型綜合性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採取切實舉措引進、培育和集聚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頂尖科技創新人才
  • 【中國科學報】光電儀器亟待解決「卡脖子」問題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韓斌坦言,在水稻表型與基因測序方面,我國使用的高端光電儀器主要靠進口,價格高昂、維護成本高。「期待能自主研發相關光電儀器,為水稻的基因精確測序、關聯分析、水稻雜種優勢遺傳機制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 科學網—生命科學走上融合之路
    在近日舉辦的第二屆北京國際生物醫學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名譽院長郭應祿如是表示。 郭應祿認為微能量醫學是融合科學的範例,也是協同創新轉化醫學的具體成果。生命科學、物理學、工程學的融合,正在促使生命科學迎來第三次大發展階段。 生命科學第三次大發展來臨 「微能量包括:衝擊波、超聲波和旋磁。
  • 【中國科學報】空間科學追夢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仿佛為中國空間科學家提供了一雙遨遊太空的翅膀。作為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的牽頭負責單位,中國科學院組織研製了300多臺套有效載荷,成功開展了40餘項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試(實)驗,在對地觀測及地球環境監測、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天文探測、空間環境探測、應用新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與應用成果。
  • 合肥建設五大研究院 打造科學中心「三大核心片區」
    支持中國科大高新園區、中國科大先研院等項目建設,支持合工大智能院等項目建設,支持安大綠色產業創新研究院、網際網路學院、三創學院等項目建設。與此同時,不斷持續深化大院大所合作。當前,合肥已與全國21家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了26個創新平臺。
  • 上海儀電打造中國科學儀器的「百年老店」
    日前,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舉辦「雷磁」80周年品牌建設系列活動。上海品牌「雷磁」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科學儀器品牌之一。1940年,電化學分析儀器專家、中國電化學儀器的開拓者榮仁本在上海永嘉路229弄8號設立雷磁電化學研究室,創建「雷磁」,開創了中國電化學儀器的自主研製之路。「雷磁」在滬語中是「能幹、成功」的諧音。如今「雷磁」在售儀器設備170餘型,傳感器200餘款,檢測試劑100餘種,系統解決方案20餘個。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整合動物學》主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知彬告訴《中國科學報》。  「現實是,我國本土科技期刊的發展,與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目標不相適應,已經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短板之一。做大、做強我國科技期刊,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迫在眉睫。」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高級業務主管徐雁龍表示。
  • 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啟用
    11月21日,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第一屆理事會在青島自貿片區·中德生態園召開,並舉行了首次開學典禮,首批10名博士研究生獲頒入學通知書,這也標誌著青島自貿片區首個國際化高水平產學研孵化平臺的正式啟用。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坐落於青島自貿片區·中德生態園,是依託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的優勢平臺成立的非盈利性事業單位。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
    近日,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一同為依託單位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掛牌。當天還舉行了該卓越創新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16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
  • 【中國科學報】打造南方天文觀測研究集群
    其最早的歷史可追溯至1938年,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為躲避戰火,從南京遷至雲南省昆明市東郊鳳凰山,由此掀開了雲南天文臺的發展歷史。  70多年過去,今天的雲南天文臺已發展成一臺兩站的綜合性天文臺,在國內外眾多天文科研機構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未來的發展重點在哪裡?其「一三五」規劃如何設計?
  • 【中國科學報】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
    2014年,中國科學院啟動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提出按照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大科學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四種類型,對現有科研機構進行分類改革,確立四類機構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各自不可替代的定位。  近年來,王小凡擔任了多個中科院研究所和卓越創新中心的國際評審專家,也曾參與3個卓越創新中心的建立和遴選。四類機構分類改革究竟效果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未來又有怎樣的挑戰?
  • 2010科學儀器優秀新品入圍名單:生命科學儀器、行業專用儀器等
    第五屆「科學儀器優秀新產品」評選活動於2010年3月份開始籌備,截止到2011年2月28日,共有234家國內外儀器廠申報了497臺2010年度上市的儀器新品。經儀器信息網編輯初審、2011中國科學儀器發展年會新品組委會初評,在所有申報的儀器中約有四分之一進入了入圍名單。
  • 第十四屆中國科學儀器發展年會(ACCSI2020)第三輪通知
    2020第十四屆中國科學儀器發展年會(ACCSI2020)將於2020年9月16-17日在天津盛大召開。ACCSI定位為科學儀器行業高級別產業峰會,經過13年的發展,ACCSI單屆參會人數已經突破1000人,被業界譽為科學儀器行業的「達沃斯」論壇。
  • 2020湖南大學生命醫學交叉研究院全球PI招聘公告
    湖南大學為加速生物醫學學科發展,於2020年6月成立生命醫學交叉研究院。旨在圍繞習總書記提出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發揮學校多學科交叉和人才聚集優勢,聚焦於創新型生命醫學前沿基礎和交叉研究,鼓勵支持開拓性、系統性的科學探索,打造一流的生命醫學研究中心。湖南大學為研究院制定了長遠的戰略規劃及特殊支持。
  • 兵家必爭:中國市場成生命科學儀器巨頭戰略要地
    中國市場影響力竟有這麼大?  毫無疑問,中國市場因其強大的消費能力和對新興技術的接受度而逐漸成為蘋果這樣超級公司的戰略重地。生命科學領域也不例外。  「中國」已成為生命科學儀器巨頭們口中的熱詞  一年一度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J.P.摩根健康產業大會(J.P.
  • 【中國科學報】輻射防護領域的科學大家
    中國輻射防護科研領域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輻射探測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委員,曾連續三屆擔任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主委會委員。  作為中國核工業先行者之一,李德平的科研工作有著時代的召喚,又有著國家需要有所擔當的情懷,最終成為輻射防護領域的科學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