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基因物種跨越之謎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共享」基因物種跨越之謎

  一對雙胞胎

  「共享單車」你或許見得多了,「共享基因」你聽說過沒有?在我們身體裡存在的基因,有可能與蜥蜴、小丑魚、青蛙、螃蟹,乃至海膽和海鞘這些原始物種相似?事實上,在整個生物進化過程中,物種間的轉移是一件經常發生而且再正常不過的事。準備好跟著跳躍基因一起跳進它的世界了嗎?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嵐

  通訊員張燦城

  最新研究

  物種跨越:

  或為人類進化的新型遺傳方式

  「跳躍基因」這個名字很形象,單看字面上的含義,我們很容易理解,這種基因的特性就是「從一個地方『跳』去另一個地方」。不過這種特殊基因的能耐,絕非我們想像中那樣,僅限於在同一物種間「遊走」那麼簡單。

  不久前,在《Genome Biology(基因組生物學)》的科學期刊上,刊登了最新的研究結果,論文通過分析「跳躍基因」在不同生物體基因組中的存在,研究了它在哺乳動物中的可能作用,並由此得出結論——這些跳躍基因的活動促進了哺乳動物的進化,而人就是一種哺乳動物。

  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某些基因會神通廣大地「跨物種」存在,跳躍基因在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節肢動物和原始物種的生物體中,具有極為相似的分布。在這次的研究中,來自阿德萊德大學遺傳與進化系的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跳躍基因新的橫向轉移目的地——寄生蟲載體,也就是說臭蟲、水蛭或者蝗蟲之類,都可能與我們擁有相似的基因。除此之外,他們在蝙蝠和青蛙等新的譜系中,也發現了跳躍基因家族成員「BovB」的身影。

  從細菌到人類,實際上,自然界中基因的物種間轉移幾乎無處不在。跳躍基因就像一名身手靈活的遊擊隊隊員,能夠在基因組各處移動,有時甚至會插入到其他基因中。所以在過去,它們常常被看作是一無是處的寄生蟲,不需要為宿主貢獻什麼,就可以複製自身並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然而科學發展的步伐從未停歇,通過這些年的研究,人類終於發現曾被誤認為是「垃圾」的跳躍基因,其實也身兼重任。沒有一成不變的生活,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生命。跳躍基因的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人類乃至地球上的各種不同「生命」,增加更多「可能性」。

  專家解惑

  在牛的體內,為何會有蛇的基因?

  千萬年前,當一隻蜱蟲叮咬了蛇之後,又叮咬了一頭牛,這樣的偶然事件對進化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今時今日,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解釋因果——跳躍基因能夠在物種間水平轉移。蜱蟲的這兩口,使蛇體內的某個基因,被「水平轉移」到了牛的基因組中固定下來,並流傳至今。這便是跳躍基因的「神奇之處」。

  一直以來,我們對於「跳躍基因」,對於因跳躍基因而發生的「物種轉移」,知之甚少。就此,記者採訪到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譚信教授,一起「解讀」這種為生命帶來無限「可能性」的特殊基因。

  「跳躍基因的概念,是著名美國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在上個世紀40年代提出的,最初它並不被承認,直到上個世紀60~70年代尋找到更多的跳躍基因,這一概念才廣泛地被接受,麥克林託克因此獲得198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譚信教授告訴記者,跳躍基因的另一個說法叫轉座子,不但能夠協助病毒傳播,還可以藉助某些生物進行橫向傳播。「比如上述例子中,蜱蟲吸了蛇血,把蛇的基因帶進了自己的體內,如果一些具有蛇基因的蜱蟲叮咬牛,就會把蛇的基因傳遞給了牛。」

  人類會因為跳躍基因的插入破壞正常的基因結構,引起諸如血友病等疾病,這種「轉座」一般對生物體是有害的。但譚信教授表示,也有少量的「插入」可能為某些基因帶來好處,使帶有這種「插入」的個體在自然選擇中保留下來,造成生命的進化。

  「同卵雙胞胎」,為何性格南轅北轍?

  跳躍基因還有沒有其他作用?今年6月,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副教授蔡金吾,利用諾貝爾獎的「跳躍基因」技術,應用在大腦發育疾病篩檢,找出30多個可能造成大腦發育疾病的基因,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

  來自美國生物研究中心遺傳學實驗室的研究者表示,生物體胚胎大腦細胞的跳躍基因,同樣具有「跳躍」能力,這些細胞最終會成長為大腦神經細胞。即使是由同一對父母所帶大的同卵雙胞胎,他們的心智功能、行為特徵,以及罹患心理或神經衰退疾病的機率也可能會截然不同,這背後的原因之一就是「跳躍基因」。

  「人類基因組中絕大多數的跳躍基因都是沉默的,也可以稱之為『死亡狀態』,我們在基因組中看到的成百萬的拷貝,基本是以前基因『跳躍』留下的『化石』,但也有少量跳躍基因仍然保持轉座活性。」譚信教授說,同卵雙胞胎最開始的遺傳組成完全相同,但在發育過程中由於跳躍基因「蠢蠢欲動」,會造成一對雙胞胎的基因組逐漸出現差異,造成他(她)們在心智功能、行為特徵及患病的機率的某種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記憶形成有關的海馬神經元的前體細胞中,出現更多保持轉座活性的跳躍基因「L1」的拷貝。跳躍基因造成海馬神經元「多樣性」的結果,或許有助於提高個體的記憶力,但譚信教授同時也表示,這種較強的「跳躍」活動,並不一定總帶來好的結果——另有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腦前葉有更多的「L1」轉座活動;而在我們大腦裡的「L1」轉座,還可能與孤獨症有關。

  慶幸的是,這些關於跳躍基因的研究,都可能為一些神經系統疾病提供新的診斷指標。

  延伸閱讀

  「跳躍」

  物種間的「徵服戰」

  跳躍,是一種動態的改變,也是一種較量與徵服。研究者發現,細胞器和細胞核之間的基因也會發生跳躍,跳躍可能是它們在進化中相互「徵服」的一種方式。為了更好地適應和生存,「跳躍」的本質,就是物種之間的「徵服戰」。

  不僅僅是在動物界,在植物界中也能發現跳躍基因的「戰場」——我們在菜市場所見到的五顏六色的玉米粒,屬於天然玉米的一種自然現象,由於跳躍基因「作祟」,讓玉米粒出現不同顏色。這種現象其實在生物中很常見,比如說擁有紫色、綠色和紅色的葡萄,還用從淺橙到深紅顏色的血橙果肉,乃至番茄的各種奇形怪狀等等,都與轉座子和基因之間的作用有關。

  譚信教授告訴記者,跳躍基因的活動,實際上就是一種物種間自然發生的現象,而且不光是跳躍基因,其他DNA序列都可以通過某種渠道,比如寄生生物和病毒,在物種間進行橫向轉移。「在人體生存的各種細菌的基因,也會時常進入我們的細胞內。如果能認識到,這種基因轉移現象在自然界分分秒秒地發生著,哪怕在我們的基因組中,也存在著數以萬計的『遊擊隊員』,我們對它們就不會恐懼。」

  人類身上共有2萬多個基因,找出哪些基因與疾病有關,將有助於提早篩檢疾病,甚至發展新的治療策略。譚信教授表示,跳躍基因的結構和功能的發現,完全有賴於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未來或許可以開發出新的藥物控制跳躍基因的活性,達到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

相關焦點

  • 跳躍基因:物種跨越,人類進化的新型遺傳方式?
    然而,一些生物可通過水平DNA交換共享基因,這意味著多種遺傳形式的存在。近日,一篇新的論文通過分析這種轉移方式,即轉座子(或「跳躍基因」)在不同生物體基因組中的存在,研究了其在哺乳動物中的可能作用。Source: University of Adelaide跳躍基因跳躍基因(或轉座子)是指能夠進行自我複製,並能在生物染色體間移動的基因物質。它們具有擾亂被介入基因組成結構的潛力,並被認為是導致生物基因發生漸變(有時候是突變),並最終促使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轉座因子約佔人類基因組的一半。
  • 科學家聚焦西亞馬遜物種大爆發之謎—新聞—科學網
  • ...瀕危野生動物基因資源庫共享平臺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
    教育部科技基礎資源數據平臺建設計劃系列介紹之六 瀕危野生動物基因資源庫共享平臺   所屬領域: 自然科技資源共享  牽頭單位: 浙江大學  項目負責人:方盛國教授  參加單位:
  • 最大的一組哺乳動物基因組揭示了瀕臨滅絕的物種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名為「動物學家項目」的研究,分析和比較了所有哺乳動物家族中超過80%的整個基因組,跨越了近1.1億年的進化過程。包括120多個以前未被測序的物種的基因組,並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捕獲了哺乳動物的多樣性。
  • 科學家解開了蜜蜂孤雌生殖的基因之謎
    雪梨大學的科學家們,對生活在南非開普敦的海角蜂的一種特殊情況展開了遺傳學研究,結果解開了孤雌繁殖的某個基因之謎。這項發現不僅回答了困擾人們數十年的歷史問題,也在控制其它物種的蟲害方面具有潛在的重要意義。
  • Nature|跨越三大生物域百餘物種的蛋白質組圖譜
    撰文 | 伊凱蛋白質是生命體功能的主要執行者,其數目與類型之龐雜、可變體結構特徵之繁複、翻譯後修飾種類之豐富,以及蛋白間相互作用之高度動態和環境依賴,使得對於全蛋白組的結構較其它組學測量而言更加繁瑣和具有挑戰性
  • 「垃圾DNA」中發現了快速進化的基因之謎的關鍵|DNA|基因...
    來自ScienceNews最新報導,「垃圾DNA」裡發現了解開快速進化基因之謎的關鍵,新的研究發現必需基因可以快速進化,從而顛覆了進化論的教條。simulans)中的Nicknack基因。Malik說,仿佛擬果蠅(D.simulans)的[Nicknack基因]插進來了,它足以在雌性果蠅中發揮其功能,但在雄性果蠅身上卻不能,因為那裡包含有一大量異染色質。換句話說,一個物種的基因與另一個物種的基因是不匹配的。
  • Nature:物種形成順其自然
    進化生物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物種何以變得如此截然不同,通常分支的物種只有當逐漸與其他物種分離才會這樣。早期物種之間不間斷的基因流的作用又是什麼?最近對蝴蝶進行的一項研究闡明了基因組學的力量如何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利用最近一種袖蝶屬蝴蝶的完整基因組描述,Martin和同事利用這種蝴蝶研究了基因流對物種形成的作用。
  • Nature | 跨越三大生物域百餘物種的蛋白質組圖譜
    撰文 | 伊凱蛋白質是生命體功能的主要執行者,其數目與類型之龐雜、可變體結構特徵之繁複、翻譯後修飾種類之豐富,以及蛋白間相互作用之高度動態和環境依賴,使得對於全蛋白組的結構較其它組學測量而言更加繁瑣和具有挑戰性。
  • 基因測序解開黃魚之謎
    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引發各方關注——它們是養殖箱裡的「逃網之魚」還是實實在在的野生黃魚?水產業界和專家們對此充滿了好奇。  11月30日,記者陪同浙江海洋大學陶震博士來到奉化桐照漁村,購買了4條在165漁區捕獲的大黃魚。科研人員將對其進行部分基因測序,其結果將有助於揭開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  事實上早在10年前,浙江海洋大學就開展了這方面的專題研究。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然而,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個謎。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索邦大學國家研究機構CNRS海洋生物學家Angela Falciatore表示,這項研究「將推動浮遊生物生物學的進步」。
  • 跨越1.84億年,貪吃的人類把2物種進行雜交,創造出新生物
    雖然目前沒有確定結論,了解生物在地球上從無到有的一個演化過程,但是進化論可以解釋物種如何從單一到複雜。判斷兩個生物為不同物種,首先對於動物和植物這兩大類差異性比較大的生物,自然很容易看出它們是不同物種,但如果兩個親緣關係較近,並且在外觀形態上也較近的物種,要想判斷就需要從本質上來解釋
  • 中國科學家解開蘭花進化之謎—新聞—科學網
    、鐵皮石斛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並結合其它蘭科和非蘭科植物的轉錄組及其基因功能分析,揭示了蘭花的起源及其花部器官發育和生長習性以及多樣性形成的分子機制和演化路徑,成功解開了困擾人類一百多年的蘭花進化之謎。
  • 科學好故事|進化生物的未解之謎:新基因從哪裡來?
    ,「新基因是如何出現的」始終是進化生物學領域的一大未解之謎。孤兒基因是如何形成的?每種物種體內的大多數基因都能在其它至少一種物種身上找到。這些基因之間可能存在一些細微差別,但相似度極高,很容易看出它們之間存在關聯,並且這種關聯往往來自生物進化。隨機變異會使基因序列之間的區別逐漸加大,但這些同源基因仍然可以被歸於一類。
  •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攜手本科生,求解跨越半個世紀的天文之謎!
    一個是鑽研天文多年的博士生,一個是渴望探索未知的本科生,他們和團隊中的成員們攜手,撥開跨越半個世紀之謎的面紗一角。今天,就隨國曉薇一起,走進他們的研究成果,窺見天文浪漫下的科學光輝。2175埃消光峰的物理來源是天文學界中一個跨越半個世紀的謎1965年,美國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科學家Theodore P.
  • 基因檢測可不可信?金字塔之謎是真是假?科普作家解密
    科普作家汪詰、吳京平分別帶著《未解的宇宙》《達爾文的戰爭》亮相「全國新書發布廳」,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未解之謎中的真假之謎和進化論的進化歷程。對於「雙11」熱賣的基因檢測,汪詰表示,可以相信檢測出的祖源分析,看看祖上演變的過程,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甚至可能有少數民族或外國的基因。真假未解之謎UFO是外星人的飛船嗎?
  • 動物所揭開大熊貓消化竹子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之謎
    然而,2010年公布的大熊貓基因組卻未能發現大熊貓具有編碼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等消化酶的基因。大熊貓是如何消化利用竹子中纖維素與半纖維素等營養物質的,一直是未解之謎。研究組分析了來自15隻健康大熊貓新鮮糞便的腸道菌群的5000多條16s rRNA基因序列,發現野生大熊貓腸道菌群的主要特點是具有高比例的梭菌綱物種,在梭菌綱物種中有1400多條序列來自梭菌類群I,180多條序列來自梭菌類群XIVa,這兩類群是已知能消化纖維素的細菌類群。課題組進一步採用新一代測序技術,測定了其中3隻野生大熊貓腸道菌群的宏基因組。
  •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我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 「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像大眾熟知的蝴蝶、螃蟹、蜈蚣和蜘蛛等都屬於節肢動物,它佔據了當今動物界大約80%的物種多樣性。
  • 物種進化,同類相食之謎!
    「這是動物進化新物種最酷的例子之一,」華盛頓史密森保護生物研究所的保護基因組學專家羅伯特·弗萊舍說。夏威夷是研究進化論的好地方。任何一種被帶去或飛到那裡的動物,都會被隔絕在離大陸數千公裡的島上,這是形成新物種的絕佳機會。群島上的每一個島嶼都是另一個多樣化的機會,因為新來者進入尚未被其他生物佔領的棲息地。
  • 《生命的基因密碼:遺傳》第一章 生命之謎遺傳概述
    第一章  生命之謎——遺傳概述  第一節 神奇的生命——遺傳  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的一些物質,它們生活得自由自在,生機勃勃,可是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起源是什麼?是從地球存在的那一刻就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