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是採用物理方法去檢測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的方法,適用於在細胞正常的生理條件下,驗證已知分子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是指兩個螢光發色基團在足夠靠近時,當供體分子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後被激發到更高的電子能態,在該電子回到基態前,通過偶極子相互作用,實現了能量向鄰近的受體分子轉移(即發生能量共振轉移)。
應用原理:將要檢測的蛋白(如圖 X 和 Y),分別偶聯上 ECFP 和 EGFP 螢光蛋白,ECFP和 EGFP 是一對螢光物質,我們稱之為供體(donor)和受體(acceptor)。當用 433nm 的紫光去激發 X 融合蛋白時,它能夠產生 475nm 的青色螢光;同樣,當我們用 475nm 的藍光去激發 Y 融合蛋白時,它能夠產生 507nm 的綠色螢光。
當蛋白 X 和 Y 間沒有相互作用時(兩者的空間距離>10nm),融合蛋白 X 和 Y 分別產生相應的螢光而被檢測到,如果蛋白 X 和 Y 間存在相互作用(兩者的空間距離需<10nm),用紫光激發融合蛋白 X 其產生的青光會被融合蛋白 Y 吸收,從而產生綠色螢光,這時,在
細胞內將檢測不到青色螢光的存在。這時因為能量從 X 融合蛋白轉移到了 Y 融合蛋白,這就是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
較為常用的供體-受體分子對,主要有綠色螢光蛋白類(GFPs)和染料類。綠色螢光蛋白類有 CFP-YFP,BFP-GFP,BFP-YFP 等,染料類的有 Cy3-Cy5,FITC-Rhodamine 等。
將供體-受體分子對分別標記在不同的分子上,可以研究蛋白-蛋白、RNA-RNA、蛋白-RNA、蛋白-DNA、DNA-DNA 等相互作用,本文以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為例。
活細胞內檢測蛋白 A 和蛋白 B 的相互作用;
1. 主要試劑
CFP-A 基因和 YFP-B 基因質粒等。
2. 主要試劑
多光子共聚焦顯微鏡等。
1.實驗所用細胞的培養;
2. 細胞轉染質粒:構建質粒載體 CFP-A 和 YFP-B,將 A、B 蛋白分別偶聯上螢光蛋白 CFP 和 YFP,並將兩個質粒共轉染到培養的細胞內;
3. 多光子共聚焦顯微鏡和 FRET 觀察;
4. 標定 CFP(供體)和 YFP(受體),調整雷射變化,以便獲取最大 CFP 信號和最小 YFP信號的激發光波長,以此激發(CFP-YFP)雙表達細胞,選擇合適的濾鏡組合和高靈敏的 PMT,採集供體和受體圖像,收集 FRET 信號,調整供體雷射強度,固定用於激發供體,對受體激發波長也類似要求,注意調整能量,使用合適的中性密度濾光片,避免光漂白。每個細胞 FRET 檢測重複 3 次,每種轉染至少完成 6 個細胞的 FRET 檢測;
5. FRET 數據處理:去除 FRET 信號 DSBT 和 ASBT 的光譜串色信號;受體通路的 FRET 信號需要對供體受體光譜靈敏度的變化進行矯正、對自發螢光和光學噪聲進行矯正;利用矯正係數對雙標定細胞進行象素匹配矯正。
1. Kopp MC, Nowak PR, Larburu N, Adams CJ, Ali MM. In vitro FRET analysis of IRE1 and BiP association and dissociation up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life 2018; 7.
2. Dolde C, Bischof J, Gruter S, et al. A CK1 FRET biosensor reveals that DDX3X is an essential activator of CK1epsilon. J Cell Sci 2018; 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