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實驗 | 螢光共振能量轉移

2021-01-16 科儀堂


    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是採用物理方法去檢測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的方法,適用於在細胞正常的生理條件下,驗證已知分子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是指兩個螢光發色基團在足夠靠近時,當供體分子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後被激發到更高的電子能態,在該電子回到基態前,通過偶極子相互作用,實現了能量向鄰近的受體分子轉移(即發生能量共振轉移)。


    應用原理:將要檢測的蛋白(如圖 X 和 Y),分別偶聯上 ECFP 和 EGFP 螢光蛋白,ECFP和 EGFP 是一對螢光物質,我們稱之為供體(donor)和受體(acceptor)。當用 433nm 的紫光去激發 X 融合蛋白時,它能夠產生 475nm 的青色螢光;同樣,當我們用 475nm 的藍光去激發 Y 融合蛋白時,它能夠產生 507nm 的綠色螢光。


    當蛋白 X 和 Y 間沒有相互作用時(兩者的空間距離>10nm),融合蛋白 X 和 Y 分別產生相應的螢光而被檢測到,如果蛋白 X 和 Y 間存在相互作用(兩者的空間距離需<10nm),用紫光激發融合蛋白 X 其產生的青光會被融合蛋白 Y 吸收,從而產生綠色螢光,這時,在

細胞內將檢測不到青色螢光的存在。這時因為能量從 X 融合蛋白轉移到了 Y 融合蛋白,這就是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



    較為常用的供體-受體分子對,主要有綠色螢光蛋白類(GFPs)和染料類。綠色螢光蛋白類有 CFP-YFP,BFP-GFP,BFP-YFP 等,染料類的有 Cy3-Cy5,FITC-Rhodamine 等。


    將供體-受體分子對分別標記在不同的分子上,可以研究蛋白-蛋白、RNA-RNA、蛋白-RNA、蛋白-DNA、DNA-DNA 等相互作用,本文以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為例。



    活細胞內檢測蛋白 A 和蛋白 B 的相互作用;



    1. 主要試劑 


    CFP-A 基因和 YFP-B 基因質粒等。


    2. 主要試劑 


    多光子共聚焦顯微鏡等。



    1.實驗所用細胞的培養;


    2. 細胞轉染質粒:構建質粒載體 CFP-A 和 YFP-B,將 A、B 蛋白分別偶聯上螢光蛋白 CFP 和 YFP,並將兩個質粒共轉染到培養的細胞內;


    3. 多光子共聚焦顯微鏡和 FRET 觀察;


    4. 標定 CFP(供體)和 YFP(受體),調整雷射變化,以便獲取最大 CFP 信號和最小 YFP信號的激發光波長,以此激發(CFP-YFP)雙表達細胞,選擇合適的濾鏡組合和高靈敏的 PMT,採集供體和受體圖像,收集 FRET 信號,調整供體雷射強度,固定用於激發供體,對受體激發波長也類似要求,注意調整能量,使用合適的中性密度濾光片,避免光漂白。每個細胞 FRET 檢測重複 3 次,每種轉染至少完成 6 個細胞的 FRET 檢測; 


    5. FRET 數據處理:去除 FRET 信號 DSBT 和 ASBT 的光譜串色信號;受體通路的 FRET 信號需要對供體受體光譜靈敏度的變化進行矯正、對自發螢光和光學噪聲進行矯正;利用矯正係數對雙標定細胞進行象素匹配矯正。



    1. Kopp MC, Nowak PR, Larburu N, Adams CJ, Ali MM. In vitro FRET analysis of IRE1 and BiP association and dissociation up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life 2018; 7.


    2. Dolde C, Bischof J, Gruter S, et al. A CK1 FRET biosensor reveals that DDX3X is an essential activator of CK1epsilon. J Cell Sci 2018; 131(1).

相關焦點

  • 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應用
    一、FRET技術基本原理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是指兩個螢光發色基團在足夠靠近時,當供體分子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後被激發到更高的電子能態,在該電子回到基態前,通過偶極子相互作用,實現了能量向鄰近的受體分子轉移(即發生能量共振轉移)。
  • 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分析ISWI家族在核小體移位
    來自哈佛大學,霍德華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ISWI Remodelers Slide Nucleosomes with Coordinated Multi-Base-Pair Entry Steps and Single-Base-Pair Exit Steps」的文章,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解析了一種重要的超家族酶如何協調重塑核小體,幫助完成核小體移位的
  • :基於F rster共振能量轉移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F rster 共振能量轉移(F rster resonanceenergy transfer, FRET)是根據理論物理學家Theodor F rster命名,其在1948年提出了關於從能量供體到受體的電子激發轉移效率的方程式。
  • 基於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的活體細胞成像
    基於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的活體細胞成像
  • 膜蛋白實時相互作用螢光共振能量轉移動態檢測系統研製成功
    6月11日,中科院院綜合計劃局聘請驗收專家組對中科院儀器改造項目「膜蛋白實時相互作用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動態檢測系統」進行了現場檢查驗收。    儀器改造和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是實現科技創新、產生原創性科研成果的重要支撐平臺。2006年,生物物理研究所楊福全研究員申報的「高通量、高靈敏度蛋白質組學研究系統」獲得立項批准;2007年孫飛研究員、樂加昌研究員又申報了院儀器改造、研製項目。專家表示,隨著新技術、新方法和關鍵科學儀器自主創新的不斷發展,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科技創新必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 Chem Soc Rev|基於Förster共振能量轉移(FRET)的小分子傳感器和顯像劑
    在此篇綜述中,作者們介紹了Föster共振能量轉移(FRET)的螢光識別機制,基於此的小分子螢光探針的構建和應用的最新進展。
  • 化學所實現高效三線態能量轉移
    電子與能量轉移過程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生命體系和光電器件中。自然界高效的捕光和能量轉移過程啟發人們不斷進行仿生工作的探索。迄今為止,單線態能量轉移研究已經獲得了很大進展,然而三線態能量轉移的效率和速率仍然較低。
  • 趙賢文:科學實驗,能量同頻共振
    視頻素材取自網絡 這是日本池口研究室在2012年做的一個實驗研究。 實驗者將64個鐘擺同時放在同一實驗場裡,然後隨意的撥動鐘擺,開始時每個鐘擺都在按照各自的節奏擺動著。 整個場都在一個雜亂無序的狀態。 但是在後面發現,鐘擺開始各自調整自己的擺動速度,慢慢的在趨向統一,最後達到同一頻率狀態,搖擺速度、聲音變得整齊有序。
  • 顯微鏡下的「花花世界」——螢光蛋白的發現
    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驚擾時會發出綠色的螢光。經過諸多的實驗,他終於搞清楚了這種水母的特殊發光原理。原來,在這種水母的體內有一種叫水母素的物質,在與鈣離子結合時會發出藍光,而這道藍光未經人所見就已被一種蛋白質吸收,改發綠色的螢光。這種捕獲藍光並發出綠光的蛋白質,就是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名科學家就是下村修。
  • 基於ESIPT機理香豆素螢光化合物的合成和光學性質研究
    由於香豆素類化合物具有螢光量子產率高、結構易於修飾和生物相容性好等優點,近年來被廣泛地應用於螢光化學傳感器等領域。其作為螢光傳感器可以實現對金屬離子、生物活性物質、細胞微環境等的識別與檢測。目前,關於螢光化合物的發光機理研究主要有光誘導電子轉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ET)、分子內電荷轉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ICT)、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fer, FRET)、激發態分子內質子轉移(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 上海師大【綜述】關於FRET原理設計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該綜述總結分析了目前關於FRET原理設計的小分子螢光探針的最新研究進展,討論了能量多種供體-受體組合以及基於此的探針用於對陽離子、陰離子、中性分子、生物大分子、細胞微環境以及雙/多分析物的檢測與成像。尤其是對於利用FRET原理設計雙/多分析物同時檢測這一方向做了較深入的探討。
  • 上海師大「綜述」關於FRET原理設計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該綜述總結分析了目前關於FRET原理設計的小分子螢光探針的最新研究進展,討論了能量多種供體-受體組合以及基於此的探針用於對陽離子、陰離子、中性分子、生物大分子、細胞微環境以及雙/多分析物的檢測與成像。尤其是對於利用FRET原理設計雙/多分析物同時檢測這一方向做了較深入的探討。
  • 上海師大「綜述」關於FRET原理設計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討論了能量多種供體-受體組合以及基於此的探針用於對陽離子、陰離子、中性分子、生物大分子、細胞微環境以及雙/多分析物的檢測與成像。該綜述對於從事化學生物學、分析化學、光化學和超分子識別領域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借鑑和參考價值。
  • 利用螢光蛋白窺測基因調控
    隨著人類和許多其他物種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完成,生物學家開始將研究重點轉移到調控基因如何開啟和關閉功能基因的表達上,該類研究的進行需要依靠新技術和新工具的發明應用。
  • 螢光PCR原理
    在光的刺激下,螢光基團吸收光的能量後通常以三種方式釋放出能量:1) 光能 許多螢光基團吸收光能後仍舊以光能形式釋放能量,並且發射光的峰值大於吸收峰。比如螢光染料Fam的光吸收峰為490nm,而發射峰為530nm。 2) 熱能 某些螢光基團吸收光能後,能量轉換為熱量擴散到環境中,如Dabcyl。
  • CCS Chemistry | 簡單靈敏,一種基於MOFs的螢光放大檢測探針構築策略
    武漢大學汪成課題組將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給受體引入到金屬有機框架(MOFs)中,通過對給受體比例的簡單調控,簡單高效的構築了對食品添加劑(特丁基對苯二酚)具有螢光放大檢測性能的MOFs,從而發展了一種構建基於MOFs的螢光放大檢測探針的簡單策略。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 7, 6325)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螢光分子探針構建與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這是繼今年七月以來(Chem. Sci. 2016, 7, 4004)《化學科學》第二次以封面形式報導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在分子探針與診斷方面的前沿交叉科研工作。
  • 螢光?血糖?FRET技術新進展了解一下
    圖片來自網絡 螢光,是指一種光致發光的冷發光現象。簡單來說,我們可以理解為將一束特定顏色的光照射到某種螢光物質上時,也將能量傳遞給了螢光分子,從而可以激發它發出另外一種顏色的光。回想一下我們平時在使用螢光棒時,是不是都會先把螢光棒折彎、拍一拍、甩一甩呢?
  • 時間分辨螢光技術原理
    偏振,淬滅,時間關聯,螢光壽命改變以及螢光共振能量轉移( FRET)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對分子間作用的研究中 1-5 。 然而,在這些應用中,一些技術條件嚴重受限,包括低的調整幅度,來自於分析環境組分的的信號幹擾,迅變的螢光背景,以及在分析環境中由蛋白、分子以及聚合物導致的光的散射。在這些技術中, FRET是項令人很感興趣的技術。
  • 發現一種新型共振J聚集體,具有先進的特徵和實際應用應用潛力!
    此外,J-聚集體與其他納米材料之間的相干耦合提供了擴展這種共振離域機會,從而為納米光子學和光電子學中高級應用的發展提供了動力。來自阿斯頓大學研究人員和合作者首次揭示了一種在碳納米管外壁上產生共振相干J聚集體的技術。研究發現,J聚集體非常有效地將吸收光的所有能量並轉移到納米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