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GFP?我們對新型的螢光蛋白 CagFbFP滿懷期待!

2020-12-03 腦科學君

幾十年來,螢光蛋白如GFP的使用一直是生物分析的支柱,甚至獲得了諾貝爾獎。雖然這些分子非常適合實驗室使用,但它們確實有局限性,因為它們易高溫變性,蛋白質結構龐大,並且僅在氧存在下才發光。

然而現在,來自莫斯科物理和技術研究所的生物物理學家與來自法國和德國的科學家一起創造了一種新的螢光蛋白。除了在紫外線和藍光照射下發光外,這種新分子非常小,在高溫下穩定。

最近發表在 Photochemical & Photobiosciences 雜誌上的一篇題為 A thermostable flavin-based fluorescent protein from Chloroflexus aggregans: a framework for ultra-high resolution structural studies 的新研究結果表明,該新型蛋白為螢光顯微鏡技術帶來了新的前景。

螢光顯微術是一種依靠激發螢光來研究活組織的方法。在暴露於特定波長的雷射輻射之後,一些蛋白質發射不同波長的光。這種誘發的"發光"可以使用特殊的顯微鏡進行分析。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工程將這種螢光蛋白附加到其他蛋白上,使後者在顯微鏡下可見,並觀察它們在細胞中的行為。此外,長時間暴露(在激發光下)會加熱螢光蛋白如GFP等,縮短它們的可見壽命。

"我們的蛋白質比它的類似物更熱穩定:它僅在68攝氏度時變性。「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來自 MIPT 膜系統結構分析與工程實驗室的 Vera Nazarenko 說。"它也是微型的,而目前使用的大多數螢光蛋白體積相當大。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發光。"

研究小組最初在嗜熱細菌(即生活在高溫環境中的細菌,如溫泉)的細胞中發現了具有這些出色特性的蛋白質。研究人員隨後對 DNA 序列進行了基因工程改造,複製了蛋白質的螢光片段,但沒有複製其他部分,因為這會使分子變得更大。

通過將編碼該蛋白的基因導入另一種細菌——大腸桿菌的細胞中,研究小組將其作為大規模生產這種具有特殊特性螢光蛋白的工廠。

作者寫道:"我們設計了一種分子量小的基於黃素的熱穩定螢光蛋白 CagFbFP,基於自嗜熱細菌 Chloroflexus aggans 的可溶性含 LOV 結構域的組氨酸激酶。" CagFbFP 由107個胺基酸組成,分子量為 11.6kDa,僅由保守的 LOV 核心結構域組成。該蛋白是熱穩定的,熔點約為68°C。它易於結晶,晶體衍射至 1.07ε。晶體結構和小角散射數據都表明蛋白質是二聚體。

進行活細胞生化反應的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在等待著擁有這些關鍵特徵的蛋白質。通過將其引入細胞,它們現在可以獲得關於細胞狀態和凋亡的基本數據。例如螢光顯微鏡被認為是研究惡性腫瘤發生和發展機制的最好工具之一。這對於細胞信號傳導和器官發育的研究也是有用的(包括神經科學的研究)。"總的來說,由於其穩定性和易於結晶,該蛋白似乎是用於 LOV 結構域的超高解析度結構研究和用作螢光報告基因應用的有前景的模型,"作者總結道。

參考資料:

Nazarenko V, Remeeva A, Yudenko A, et al. Thermostable flavin-based fluorescent protein from Chloroflexus aggregans: a framework for ultra-high resolution structural studies[J]. Photochemical & Photobiological Sciences, 2019.

作者信息

編譯:Ben(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 (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螢光蛋白是由很多能產生五彩斑斕的海洋動物產生的,包括綠色螢光蛋白,黃色螢光蛋白,紅色螢光蛋白,橙色螢光蛋白等,這些螢光蛋白有些來自水母,有些來自珊瑚,近年來分子生物學家門從中提取出了很多種螢光蛋白及它們的基因,並用基因工程建立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發光特性的螢光蛋白。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綠色螢光蛋白(GFP),知幾何?
    GFP作為一種報告分子,在檢測蛋白表達、蛋白和細胞螢光示蹤、研究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和構象變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村一家花了數月時間,從海裡捕撈了約5萬隻、總計2.5噸的螢光水母,並從中純化了數百毫克螢光蛋白。不過,當時他並不覺得這種螢光蛋白除了好玩好看之外究竟能有什麼用。下村修離開普林斯頓大學到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後,他的同事道格拉斯·普瑞舍對利用螢光蛋白做生物示蹤分子非常感興趣。
  • 植物表達這個GFP,螢光肉眼可見
    為全面更好的服務於植物科學領域老師同學,我們創建植物科學最前沿的姊妹號Scientific Reports曾在線發表日本學者題為「Generation of brilliant green fluorescent petunia plants by using a new and potent fluorescent protein transgene」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一種新型綠色螢光蛋白基因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6:04:50 線粒體基質(a)和核纖層蛋白(b)的超分辨光電關聯成像結果(圖片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網站)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院士課題組與徐平勇課題組合作,報導了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SR-CLEM)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mEosEM
  • ...組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實現長時間超高解析度活細胞成像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孫育傑課題組近日成功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GMars-Q,從而實現了基於並行RESOLFT原理的長時間活細胞超高解析度成像。該項工作近日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以封面文章發表。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常見螢光蛋白簡介以GFP為藍本通過基因技術合成的突變體發射光譜涵蓋了整個可見光波段,近幾年針對螢光蛋白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於提高螢光蛋白的亮度,改變Stokes位移(指激發峰與發射峰之間的距離)和光譜特性,以及尋找新型光轉換/光激活螢光蛋白等方面開展。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綠色/紅色螢光蛋白基因及發光特性。
  • 小蛋白,大功能!一種可用於超高分辨顯微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
    >2015年3月3日訊 /生物谷BIOON/--最近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徐平勇課題組在著名期刊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Development of a Reversibly Switchable Fluorescent Protein for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Fluctuation Imaging (SOFI)的文章,報告了一種可用作高速活細胞超解析度顯微成像的新型反覆光激活綠色螢光蛋白
  • 活細胞螢光成像新技術問世
    近日來自法國讓·皮埃爾·埃貝爾結構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報告稱他們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的螢光蛋白分子。
  • 研究獲得系列具光開關功能綠色螢光蛋白
    mEos2的隨機突變,獲得了一系列具有光開關功能的綠色螢光蛋白,這將改善了現階段光開關螢光蛋白(RSFP)發展滯後、品種單一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新型螢光探針和成像方法的改進,光學成像的解析度得到了極大的改進。但是與傳統的光不敏感螢光蛋白(比如GFP,RFP)領域相比較,可逆光轉化螢光蛋白RSFP的發展較為滯後,品種極其單一。現有的發綠色螢光的RSFP僅僅有Dronpa家族的幾個蛋白和剛剛開發出來的rsEGFP。
  • 簡述螢光蛋白
    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 .& Biol:開發出用以追蹤癌細胞在機體中循環的新型螢光蛋白...
    2014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癌症在機體擴散後尋找並且破壞循環在機體中的癌細胞對於癌症患者的生存至關重要,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Chemistry &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阿肯色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技術
  •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紐約大學Dayu Lin實驗室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Guohong Cui實驗室合作,在Nature Methods在線發表了題為「Next-generation GRAB sensors for monitoring dopaminergic activity in vivo」的研究論文,報告了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 螢光蛋白的選擇指南
    選擇一個成功的螢光蛋白標籤,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所選螢光蛋白能夠高效表達,並且具有較高的螢光強度,以避免細胞自發螢光的幹擾;第二,所選螢光蛋白應具有足夠的光穩定性;第三,考慮所選螢光蛋白是否能形成二聚或多聚體,及其寡聚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第四,所選螢光蛋白最好對會造成實驗誤差的環境因素不敏感;第五,在需要多種螢光蛋白的標記實驗中,應儘量避免它們之間激發發射光譜範圍重疊造成的幹擾(Shaner et
  • 水母螢光蛋白能「發出」新型雷射
    一個由英德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將水母體內的螢光蛋白基因插入大腸桿菌基因組,利用轉基因大腸桿菌產出了增強型綠色螢光蛋白(eGFP)並用來產生雷射。
  • 綠色螢光蛋白的故事
    (圖片來源:www.nobelprize.org)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是一種示蹤物,基於GFP的光學成像技術讓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從微觀到宏觀各個層次上豐富多彩的生命現象。
  • 哪些是靠譜的紅色螢光蛋白?
    研究者通過一系列突變得到各種不同波長的突變體,大大豐富了螢光蛋白的家族成員。如此大量的螢光蛋白使得其在蛋白質分子標記和細胞內示蹤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應用。 在紅色螢光蛋白發現以前,GFP 雖然能幫助生物科學家解決一些問題,但由於其發射光譜僅僅局限在 440-529 nm,細胞內成像時背景較高,不能夠解決活體生物皮下更深的螢光標記問題。
  • 獻給初學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
    自 1992 年綠色螢光蛋白被用於標記基因,各種顏色的螢光蛋白被開發出,目前有上百種的螢光蛋白。在我們的實驗中,經常會用到螢光蛋白,但是如何選擇合適螢光蛋白,得到完美的實驗結果?
  • 艾輝旺團隊發明將綠色螢光蛋白傳感器轉化為紅色螢光傳感器新技術
    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但大多數現有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的發射波長都落在綠色或黃色光譜區域中。它們的光譜重疊會阻礙,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此外,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有望減少光毒性和自發螢光,並增加光子滲透和成像深度。但是,現有的紅色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通常動態範圍小,在細胞內易聚集,以及存在光轉化等問題。
  • 專家點評|新型紅色螢光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的開發及應用
    新型紅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和第二代綠色螢光多巴胺探針在HEK293T細胞中的螢光響應情況針對新一代多巴胺探針,研究者在細胞、腦片、果蠅(圖2)、小鼠我們期待未來將會有更多具有更高信噪比、多種光譜範圍的神經遞質探針,推進大腦神經遞質系統功能的研究。
  • 關於螢光蛋白的一切--結構和進化
    可是對於真正的螢光蛋白、色蛋白來說,它們與魚友想像的卻大不一樣,歸功於螢光蛋白在生物學研究裡已經得諾獎的巨大應用,螢光蛋白的結構,光學特徵、化學性質等等已經被學界了解的非常清楚了,但是對於螢光蛋白在珊瑚體內起到的功能,珊瑚對螢光蛋白的調控機理我們所知的卻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