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開發了用於神經遞質多重成像的蛋白質生物傳感器

2020-09-16 以和為貴生生不息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2018年,林天(Lin Tian)和她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 Health)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單螢光蛋白生物傳感器dLight1。這個高度特異性的傳感器家族可以檢測到多巴胺,一種神經元釋放的荷爾蒙,向其他神經細胞發送信號。

結合先進的顯微鏡,dLight1提供了高解析度,實時成像的空間和時間釋放多巴胺在活體動物。

最近,田和她的團隊成功地擴展了dLight1傳感器的彩色光譜。在9月7日發表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上的一篇文章中,他們介紹了dLight1的兩種新的光譜變體:黃色的YdLight1和紅色的RdLight1。


新的傳感器將幫助研究人員檢測和監控大腦中不同的信息處理活動。通過不同的顏色,我們可以同時看到多種神經化學物質的釋放和神經活動。」林田,生物化學與分子醫學系副教授,研究第一作者,

RdLight1允許同時評估多巴胺、突觸前或突觸後的神經元活動以及特定類型細胞和神經元投射中的穀氨酸釋放。其增加的光穿透和成像深度提供增強的多巴胺信號質量。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光學地剖析多巴胺的釋放,並模擬其對神經迴路的影響。

作為一種神經遞質,多巴胺在運動、注意力、學習以及大腦的愉悅和獎勵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些令人興奮的新工具為開發顏色變化的神經化學指標打開了一扇新門。與其他工具一起,它們有巨大的潛力來解開健康和疾病中腦化學的奧秘。」

「我們從這些傳感器獲得的知識將有助於開發更安全的下一代神經精神疾病療法,如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和成癮症。」

相關焦點

  • 我國開發新型探針 神經遞質被完美「監視」
    日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研究組聯合多個研究組開發的兩種新型神經遞質探針,可以精確地實時檢測多種生物的特定神經遞質——乙醯膽鹼或多巴胺的「一舉一動」。相關論文分別於7月9日、7月1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和《細胞》在線發表後,在國內外同行中引發關注。兩種探針有何「過人之處」?它們如何準確追蹤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經遞質?
  • 用於大腦神經遞質取樣的微型神經探針
    來自特溫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款微針,其中的微通道可用於從大腦局部區域提取少量液體樣本該項研究成果被發表在著名科學期刊《晶片實驗室》(Lab on a Chip)上。用於大腦神經遞質取樣的微型神經探針大腦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很多科學家在研究。神經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解答此類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得了偏頭痛而另一個卻沒有?」來自BIOS晶片實驗室小組的Mathieu Odijk博士解答道,「要想回答這類問題,能夠詳細研究大腦的運作方式非常重要。
  • eLife:研究揭示神經遞質釋放的內在機制
    2020年5月9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發現,一種蛋白質能夠調控神經元釋放神經遞質的水平,這些發現有助於解釋突觸如何發揮作用,並可以更好地幫助人們理解某些神經系統疾病。
  •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顯微鏡,可用於深層組織成像
    光學相干顯微鏡和雙光子顯微鏡等非侵入性顯微技術常用於活體組織的體內成像。當光通過生物組織等渾濁物質時,會產生兩種光:彈道光子和多重散射光子。彈道光子直接穿過物體,沒有經歷任何偏轉,因此被用來重建物體圖像。
  • Neuron:神經遞質同時釋放導致兒童發育紊亂
    2020年1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範德比爾特(Vanderbilt)藥理學家首次表明大腦中神經遞質的異常自發釋放會導致嬰兒和兒童出現一系列嚴重的智力和神經發育障礙。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euron》雜誌上。
  • 打破局限,研發抑制性神經遞質螢光探針iGABASnFR
    γ-氨基丁酸(簡稱GABA)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約30%的中樞神經突觸部位以GABA為遞質,它主要存在於神經元的細胞膜上,分為GABAA、GABAB和GABAC三種亞型。目前關於基因編碼的鈣指示劑研究很多,已經得到了很多的改進。興奮性神經遞質探針也得到了開發,但是關於抑制性遞質探針一直沒有特別大的突破(1)。以往有研究報導GABAB受體上附著有機螢光團的半合成有機螢光探針,但其對GABA(400μM)的低親和力限制了應用(2)。
  • 生物傳感器的應用詳解
    此外,還可研製離了生物傳感針,如K+傳感針、N a+傳感針、中樞神經遞質傳感針、酶傳感針、抗體傳感針、受體傳感針、激素傳感針、DNA傳感針、RNA傳感針,並進而研製多參數、微型化與智能化的傳感針。 生物晶片 國外正在開發半導體生物傳感器,它包括一個參考電極和一個PH值量子場效應品體管感應膜,膜上固定有酶和微生物,當固定酶和微生物分別與待測物反應時,PH值發生變化,那麼輸出的電流或電壓就可測定,這就完成了對參加反應的化學物質的定量分析。如果把這些信號同計算機輸人端聯接,按一定的軟體程序,那麼,可開發生物模擬計算機。
  • 神經遞質的種類並非先天決定的
    神經遞質的種類並非先天決定的 來源:生物通 2006-12-26 09:23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學家最近發現,神經元之間進行通信的化學
  • 研究人員開發出傳感器 幾秒鐘即可檢測大腦多巴胺水平
    近日,UCF研究人員利用納米技術開發出了第一個能快速檢測多巴胺的儀器,只需要幾滴血,最快幾秒鐘即可檢測大腦多巴胺水平。多巴胺是一種被認為在帕金森症、抑鬱症和某些癌症等疾病中起作用的化學物質。它是大腦中神經元用來相互交流的許多神經遞質之一。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  多巴胺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控一系列關鍵的神經功能,包括學習、記憶、注意力、運動控制等。多巴胺失調會導致精神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多動症、精神分裂症等。
  • 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醫學內窺鏡
    打開APP 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醫學內窺鏡 MEMS 發表於 2021-01-15 14:15:59 近日,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醫學內窺鏡
  • 《自然·化學生物學》加州理工:酶活性超聲成像的聲學生物傳感器
    Shapiro教授團隊引入了第一個可遺傳編碼的聲學生物傳感器,即響應蛋白酶活性而在超聲成像中「點亮」的分子。這些生物傳感器基於一類獨特的充氣蛋白質納米結構,稱為氣體囊泡(GVs),作者將其設計為響應三種不同蛋白酶的活性而產生非線性超聲信號。
  • 《自然·化學生物學》加州理工:酶活性超聲成像的聲學生物傳感器
    這些生物傳感器基於一類獨特的充氣蛋白質納米結構,稱為氣體囊泡(GVs),作者將其設計為響應三種不同蛋白酶的活性而產生非線性超聲信號。證明了這些生物傳感器能夠在體外,改造的益生菌內部以及小鼠胃腸道體內成像。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第一篇:《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在嬰兒大腦發育時,神經突觸會出現爆發性增長,這些神經突觸的連接可以使神經發送和接收信號。
  • 納米科學:研究人員將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提高了一百萬倍!
    納米科學:研究人員將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提高了一百萬倍!「通過這個平臺,我們檢測到了244道爾頓的蛋白質,這應該讓醫生能夠更早地發現癌症 - 我們還不知道早些時候有多少,」他說。「這種生物傳感平臺可能有助於開啟下一個初期癌症檢測時代,研究人員認為,傳感技術也可用於診斷和監測其他疾病。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雜誌上。Strangi說,這是一次了不起的團隊合作。
  • Mol Cell Proteomics: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抑制神經遞質的生成
    2012年8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一 在Ruhr大學Medizinisches蛋白質組學中心的Thorsten Müller博士的帶領下,研究人員目前發表論文揭示了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中的異常蛋白沉積是如何破壞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研究人員報告說,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腦中的異常蛋白質的沉積會破壞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聯繫。
  • 新型多巴胺傳感器可以幫助解開大腦化學奧秘
    近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健康分校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名為「dLight1」的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這一種高特異性傳感器可檢測多巴胺,即神經元釋放的一種可向其他神經細胞發送信號的化學分子。與先進的顯微鏡結合使用時,dLight1可提供高解析度,實時成像的活體動物多巴胺時空釋放特徵。
  • 加拿大科學家開發出構建下一代生物傳感器的通用技術
    原標題:加拿大科學家開發出構建下一代生物傳感器的通用技術   原標題:加開發出構建下一代生物傳感器的通用技術   用顏色顯現細胞中蛋白間「小動作」   科技日報多倫多1月26日電(記者馮衛東)據26日出版的《自然·方法學》報導,活細胞中蛋白間相互作用的檢測和成像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這要歸功於加拿大科學家開發出的一種新技術
  • Sci Adv: 利用神經遞質向大腦運送藥物
    2020年7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塔夫茨大學工程學院的生物醫學工程師最近開發出微小的基於脂質的納米顆粒,該納米顆粒結合了神經遞質,可幫助將藥物,大分子甚至基因編輯蛋白通過血腦屏障傳遞到小鼠的大腦中。
  • 第三節 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的代謝
    作為神經遞質,必須具備幾個基本條件:(1)被認為是遞質的物質應特異性地存在於以該物質為遞質的神經元中,而且,在這種神經元的末梢有合成該遞質的酶系統;(2)遞質在神經末梢內合成以後,通常是集中貯存在囊泡(vesicle)內,這樣可以防止被胞漿內的其它酶所破壞;(3)當神經衝動到來時,神經末梢內的遞質就自突觸前膜釋放入突觸間隙;(4)遞質通過突觸間隙,作用於突觸後膜的叫做受體的特殊部位,引起突觸後膜離子通透性改變以及電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