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學:研究人員將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提高了一百萬倍!

2021-01-15 寒風竹間飄

納米科學:研究人員將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提高了一百萬倍!

凱斯西儲大學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開發出一種基於納米結構超材料的光學傳感器,其靈敏度比目前最好的光學傳感器高100萬倍,能夠在高度稀釋的溶液中識別單個輕質分子,他們的目標是:為腫瘤學家提供一種檢測循環癌細胞產生的單分子酶的方法。這種檢測可以讓醫生比現在更早地診斷患有某些癌症的患者,監測治療和抵抗等等,許多癌症的預後取決於診斷時癌症的階段,」Case Western Reserve物理學教授,研究負責人Giuseppe「Pino」Strangi說,非常早期,大多數循環腫瘤細胞表達分子量非常低,低於500道爾頓的蛋白質,」Strangi解釋說。「這些蛋白質通常太小,濃度太低,無法用現有的檢測方法檢測,產生假陰性結果。

「通過這個平臺,我們檢測到了244道爾頓的蛋白質,這應該讓醫生能夠更早地發現癌症 - 我們還不知道早些時候有多少,」他說。「這種生物傳感平臺可能有助於開啟下一個初期癌症檢測時代,研究人員認為,傳感技術也可用於診斷和監測其他疾病。

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雜誌上。Strangi說,這是一次了不起的團隊合作。他曾與博士後研究人員Kandammathee Valiyaveedu Sreekanth和Efe Ilker,博士生Yunus Alapan和Mohamed ElKabbash,物理學助理教授Michael Hinczewski,航空航天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Umut Gurkan(合作PI)和Antonio De Luca一起工作。本研究期間Strangi實驗室的研究學者,現在是義大利卡拉布裡亞大學的物理學副教授,納米傳感器適合手掌,像生物篩一樣,從極稀溶液中分離出重量小於800千萬億納克的小蛋白質分子。

為了使設備如此敏感,Strangi的團隊面臨兩個長期存在的障礙:光波無法檢測到小於其自身物理尺寸的物體,其範圍可達半微米左右。稀溶液中的分子以布朗運動漂浮,不太可能落在傳感器表面,通過利用納米技術工具並將微流體通道與稱為超材料的工程材料相結合,科學家克服了極限,微流體通道限制分子漂浮的能力並將它們驅動到超材料表面上的傳感區域,超材料由總共16個納米結構的反射和導電金層和透明氧化鋁,電介質,每個10s原子厚度組成。被引導到並穿過層的光被集中成非常小的體積,遠小於光的波長,頂部金層穿孔,形成一個光柵,將表面照射的光線擴散成二維。

入射光的波長為幾百納米,似乎被限制併集中在幾納米的金和介電層之間的界面處。

當光照射到感應區域時,它會激發自由電子,使它們振蕩並產生高度受限的傳播表面波,稱為表面等離子體激元。該傳播表面波將依次激發在傳感平臺上傳播的體波。波的存在導致反射光譜中的深度急劇下降。

表面等離子體激元和體積等離子體激元波的組合和相互作用使傳感器如此敏感。斯特朗吉說。通過超材料的八個雙層激發這些波,它們創造了非常尖銳的共振模式,極其尖銳和敏感的共振可用於檢測較小的物體,這非常敏感,」斯特朗吉說。「當一個小分子落在表面上時,它會導致大的局部改變,導致光線移動。

取決於分子的大小,反射光移動不同的量。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光照變換來學習識別特定分子,從不同癌症的生物標誌物開始,為了增加傳感器的特異性,研究小組增加了一層陷阱分子,這些分子是與它們捕獲的分子特異性結合的分子。

在測試中,研究人員使用誘捕分子捕獲兩種不同的生物分子: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量為66,430道爾頓,生物素,分子量為244道爾頓。每個都產生了標誌性的光移,其他研究人員報導了使用基於等離子體的生物傳感器檢測溶液中的生物素,濃度範圍從每升100微摩爾到每升10微摩爾。該裝置的靈敏度提高了100萬倍,在每升10皮摩爾的濃度下發現並鑑定了生物素。

在克利夫蘭,Strangi和Nima Sharifi,醫學博士,案例綜合癌症中心泌尿生殖系統癌症項目的聯合負責人,已開始用與前列腺癌相關的蛋白質測試傳感器,對於某些癌症,如結腸直腸癌和胰腺癌,早期檢測至關重要,」Sharifi說,他也是克利夫蘭診所前列腺癌研究的肯德裡克家庭主席。「血液中癌症特異性蛋白質的高靈敏度檢測應能夠在腫瘤早期疾病階段檢測腫瘤。

「這種新的傳感技術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檢測癌症,還可以幫助我們檢測癌症的哪一部分,推動其發展和擴散的因素,以及它對癌症的敏感程度,」他說。「例如,傳感器可以幫助我們確定需要治療的侵襲性前列腺癌的標誌物,或者不需要治療的惰性形式,Strangi的實驗室正在與世界各地的其他腫瘤學家合作測試該設備並開始將傳感器轉向臨床使用,我們認為這只是我們研究的開始,」他說。

相關焦點

  • 如何利用機器學習提高光學傳感器靈敏度?
    打開APP 如何利用機器學習提高光學傳感器靈敏度? 胡薇 發表於 2018-10-15 16:17:48 納米結構的幾何形狀只要滿足特定條件,並匹配入射光的波長,就能夠大幅提高光學傳感器的靈敏度。
  • 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靈敏度提升98000倍將HIV診斷提早16天正在新冠病毒試點
    其工作方式為將紙的一端浸入樣本中,通過顏色(或螢光信號)的變化與否進行診斷。這種方法便捷且迅速,無需在實驗室中處理結果。然而,當前基於納米顆粒的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仍然欠缺。近日,英國倫敦大學的Benjamin S. Miller等與Rachel A.
  • 美國陸軍資助石墨烯"高十萬倍的靈敏度" 的微波輻射傳感器研究
    美國陸軍資助基於石墨烯"高十萬倍的靈敏度" 的微波輻射傳感器研究美國陸軍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微波輻射傳感器,據稱其靈敏度是目前商業傳感器的100,000倍。該工作發表在《Nature》雜誌上(Graphene-based Josephson junction microwave bolometer)。
  • 國外研究人員研發石墨烯生物傳感器監控食品的新鮮度和安全性
    6月29日消息,據外媒報導,國外研究人員將他們新的列印傳感器浸入金槍魚肉湯中,觀察讀數。結果證明,用高解析度的氣溶膠噴射印表機在柔性聚合物膜上列印並經過調整以測試組胺、變應原和變質的魚和肉的指示劑的傳感器,可以檢測到百萬分之3.41的組胺。
  • 大連化物所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的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表面橫波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分析
    對於表面橫波傳感器,柵陣的金屬材料種類和厚度是決定器件靈敏度的重要因素。本文將推導這些因素對表面橫波傳感器靈敏度的影響,並進行相關分析。  2 基本理論  本文分析對象STW傳感器中柵陣部分對微小質量負載的敏感度,其傳感器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輸入輸出換能器(IDT)和中間的柵陣。
  • 高於商用靈敏度100000倍!美科學家研發新型微波輻射傳感器
    由美國軍方資助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微波輻射傳感器,其靈敏度是目前商業傳感器的100,000倍。研究人員說,更好地檢測微波輻射將改善熱成像,電子戰,無線電通信和雷達。研究人員在同行評審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該團隊的成員包括哈佛大學,光子科學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浦項科技大學和雷神BBN技術公司的科學家。
  • 最智能的傳感器是什麼?納米傳感器的種類
    利用納米技術製作的傳感器,尺寸減小、精度提高、性能大大改善,納米傳感器是站在原子尺度上,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傳感器的理論,推動了傳感器的製作水平,拓寬了傳感器的應用領域。納米傳感器現已在生物、化學、機械、航空、軍事等領域獲得廣泛的發展。
  • 利用納米傳感器加速早期疾病診斷的新方法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早期發現癌症等致命疾病是提高患者生存機率的關鍵。然而,疾病在其初始階段很難診斷,因為人們通常還沒有出現症狀,而且在他們的體內只能發現微量元素。考克雷爾工程學院(Cockrell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研究人員想讓疾病在發病初期更容易傳染,改善病人的視力,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
  • 納米纖維膜上氯黴素的比色生物傳感器的設計與製備
    Talanta: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納米纖維膜上氯黴素的比色生物傳感器的設計與製備DOI:10.1016/j.talanta.2020.121054酶聯免疫分析法(ELISA)對靶分子具有高度特異性和選擇性,並且便於現場檢測。
  • 合成生物技術提升納米管生物傳感器對複雜流體的感知能力
    生物傳感器是一種可以檢測空氣、水或血液中生物分子的裝置。它們廣泛應用於藥物開發、醫學診斷和生物研究。人們對糖尿病等疾病中的生物標誌物進行持續、實時監測的需求日益增長,驅動科學家們努力開發高效便攜的生物傳感器裝置。目前正在開發的一些最有前景的光學生物傳感器使用單臂碳納米管制作而成。碳納米管的近紅外光發射位於生物材料的光透明窗口內。
  • 研究人員製造出微型自供電溫度傳感器
    來自牛津大學,代爾夫特大學和IBM蘇黎世的一組研究人員研究表明,石墨烯可用於構建靈敏且自供電的溫度傳感器。這些發現為高度敏感的熱電偶的設計鋪平了道路,該熱電偶可以集成在納米器件甚至活細胞中。可擴展,可靠且可安裝在納米設備中的片上溫度傳感器對於CPU未來的熱管理至關重要。
  • 一篇文章看懂納米傳感器所有「貓膩」
    ,用於改善傳感器的靈敏度和性能。  用零維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納米顆粒、碳納米管及二維納米薄膜等都可以作為敏感材料構成氣敏傳感器。  納米氣敏傳感器的研究中,主要方向之一是在氣體環境中依靠敏感材料的電導發生變化來製作氣敏傳感器。在這些納米敏感材料中加入貴重金屬納米顆粒(例如Pt和Pd) ,大大增強了選擇性,提高了靈敏度,降低了工作溫度。
  • 淺析納米生物傳感器的未來發展
    隨著納米技術和生物傳感器交叉融合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納米生物傳感器湧現出來,如量子點、DNA、寡核苷配體等納米生物傳感器。
  • 靈敏度提升10萬倍,將愛滋病診斷提早16天,正進行新冠試點
    其工作方式為將紙的一端浸入樣本中,通過顏色(或螢光信號)的變化與否進行診斷。這種方法便捷且迅速,無需在實驗室中處理結果。然而,當前基於納米顆粒的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仍然欠缺。近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Benjamin S.
  • 【分析】基於表面等離子增強瑞利散射的超靈敏生物傳感方法的研究
    在免疫分析中,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作為免標記的光學檢測技術,可以實現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實時檢測,也是一種高效、多功能的生物傳感技術。但是SPR傳感器的不足之處在於靈敏度的限制。因此近年來,科研人員利用各種方法來提高SPR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
  • 納米科學:能夠測量生物分子的電荷和質量的新型傳感器!
    納米科學:能夠測量生物分子的電荷和質量的新型傳感器!實驗設置用於基於電荷的變化檢測生物分子。傳感器結合在電路中,生物分子位於傳感器頂部的電解質填充的塑料井中。OIST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新型傳感器,能夠測量生物分子的電荷和質量,並可用於醫療診斷。微流體平臺近年來已經徹底改變了醫療診斷。醫生不需要將血液或尿液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分析,而是可以在醫療點測試一滴患者的血液或尿液中的各種疾病,而無需使用昂貴的儀器。然而,在測試樣品之前,醫生需要將特定的疾病檢測生物分子插入微流體平臺。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近年來科學家嘗試通過納米技術提高環境響應材料的性能。 穿戴式傳感器技術對於通過持續監測個人健康狀況來實現個性化醫學至關重要。生理信息可以進行非侵入性監測。以前報導的基於汗液和其他非侵入性生物傳感器一次只能監測單個分析物,或者缺乏現場信號處理電路和傳感器校準機制,以準確分析生理狀態。
  • 科學家用單原子測量技術揭開高靈敏度的3D技術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格裡菲思大學的研究人員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合作,公布了一項驚人精確的科學測量技術,該技術使用單個原子作為傳感器,靈敏度下降到100 zeptoNewt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