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納米傳感器加速早期疾病診斷的新方法

2020-11-19 以和為貴生生不息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早期發現癌症等致命疾病是提高患者生存機率的關鍵。然而,疾病在其初始階段很難診斷,因為人們通常還沒有出現症狀,而且在他們的體內只能發現微量元素。

考克雷爾工程學院(Cockrell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研究人員想讓疾病在發病初期更容易傳染,改善病人的視力,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這組科學家創造了一種利用納米傳感器加速檢測用於早期疾病診斷的痕量生物標記的方法,同時保持高水平的靈敏度。

沃克機械工程系的副教授樊東雷(Emma)領導了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她說:「早期和準確地檢測疾病非常重要,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能夠找到濃度非常低的生物標誌物。」「人們希望迅速知道結果,而不需要等上幾個小時或幾天。」

範設想,她的方法可以幫助人們在家裡或工作中進行快速的疾病檢測,使他們不必要地遠離醫生的辦公室和醫院。在醫院環境中,加速檢測使醫務人員能夠在數小時而不是數天內完成大量診斷。

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護士,如果有任何問題,他們可以向醫生諮詢。」

範東雷,沃克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超小型傳感器對疾病診斷很重要,但它們也面臨著問題。傳感器越小,對小分子的反應就越靈敏。但是敏感性的代價是較慢的周轉時間。傳感器連接和識別分子的時間越長,汙染的風險就越高,可能會降低測試的準確性。

Fan的傳感方法旨在解決超小、高靈敏度的慢檢測這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與普通的傳感技術相比,這種方法將測試速度提高了四倍。範的技術可以將探測時間從一個小時或幾個小時減少到幾分鐘。

這一創新的關鍵在於傳感器的機動化。通過旋轉裝置增加運動,液體樣本會四處移動,使分子和傳感器之間的接觸更加迅速。

該團隊公布了他們的方法,希望其他研究人員和製造商能夠利用這些信息來改進他們的傳感器。範說,這項技術可以應用於任何類型的傳感器和液體溶液中任何分子的傳感實例,包括像在犯罪現場取證以發現DNA這樣的事情。

這個項目是為了配合Fan對微/納米馬達和機器的研究、發現和發展。兩年前,她的團隊開發了第一個光控電子納米馬達的方法。

Fan指出,團隊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下一步是在保持控制的同時加速電機,這將進一步減少測試周轉時間。

「我們所展示的並不是極限,」範說。「如果我們把傳感器轉得更快,我們可以得到更快的檢測。」

相關焦點

  • 一篇文章看懂納米傳感器所有「貓膩」
    (2)利用一些納米材料的巨磁阻效應,已經研製出了各種納米磁敏傳感器  (3)在光纖傳感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納米光纖生物傳感器  納米傳感器的特點  與傳統的傳感器相比,納米傳感器由於可以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進行操作,充分利用了納米材料的反應活性、拉曼光譜效應、催化效率、導電性、強度、硬度、韌性、超強可塑性和超順磁性等特有性質,因而具有許多顯著特點:  靈敏度高。
  • 利用蛋白質生物標記:MIT新型納米粒子可通過呼吸發現疾病
    據外媒報導,利用呼吸來測量肺部的健康狀況並揭示與之相關的疾病正在成為一種具有巨大潛力的診斷工具,並且許多前景光明的相關技術正在出現。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研發了一種新型納米顆粒,它將揮發性分子沉積在與各種疾病相關的蛋白質上以此來作為合成生物標記,然後在呼氣時顯示肺炎和其他肺部疾病的跡象。
  • 端粒酶檢測新方法有望用於癌症早期診斷
    原標題:端粒酶檢測新方法有望用於癌症早期診斷   ■最新發現與創新  3月26日,青島農業大學李峰教授及其專家團隊關於單細胞水平端粒酶活性均相電化學檢測新方法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權威雜誌《分析化學》上。此成果有望在癌症的早期診斷、臨床治療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 晶片上的實驗室,讓早期診斷和精準醫療成為可能
    致力於「生物醫學微系統與納米器件」研究,利用微流控技術,楊慧團隊目前已在早期診斷、精準醫療、儀器開發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晶片實驗室」是如何工作的 據楊慧介紹,團隊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生物醫學微系統與納米器件,其目的在於利用微米和納米技術來解釋並解決生物醫學上的科學基礎問題,同時創造一些新方法,微流控就是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 「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取得突破
    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醫療領域亟待解決的世界性難題,納米載體技術和檢測技術是重大疾病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納米生物醫學對人民健康、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十二五」期間,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支持了「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主題項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該主題項目進行了驗收。
  • 納米科學:研究人員將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提高了一百萬倍!
    凱斯西儲大學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開發出一種基於納米結構超材料的光學傳感器,其靈敏度比目前最好的光學傳感器高100萬倍,能夠在高度稀釋的溶液中識別單個輕質分子,他們的目標是:為腫瘤學家提供一種檢測循環癌細胞產生的單分子酶的方法。
  • 治療慢性炎症有新方法!澳利用納米微粒摧毀細菌生物膜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學家先給氧化鐵納米微粒裹上一層特殊的聚合物,以保證這些微粒保持分散狀態,不會聚成一團。然後科學家將這些微粒注入由綠膿桿菌形成的細菌生物膜,再外加磁場,使納米微粒升溫5攝氏度以上,導致曾經頑固的細菌生物膜土崩瓦解。 參與研究的西裡爾·博耶說,一旦細菌生物膜解體,細菌就變得容易對付。新方法有望在醫學和工業領域發揮重要應用。
  • :納米技術有助於腫瘤早期診斷
    2012年12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MIT 開發一項新的技術能夠早期診斷癌症。Sangeeta Bhatia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納米粒子,這種粒子能夠靶向到腫瘤細胞,通過和腫瘤細胞相互作用產生成千上萬的生物標記,這種標記能夠在病人尿液中很容易的被檢測到。腫瘤細胞能夠產生一些正常細胞沒有的蛋白,這些蛋白溶解在血液中很難被檢測到。如卵巢癌具有特殊的生物標記,但是現有技術只有在卵巢癌形成8-10年後才能檢測到這種標記。
  • 量子納米金剛石有助更早檢測疾病
    用於體外診斷的納米金剛石藝術圖 圖片來源:Ella Maru Studio/ UCL近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發現,納米金剛石的量子傳感能力可以用於提高基於紙張的診斷測試的靈敏度,有可能使諸如愛滋病毒等疾病的早期檢測成為可能。
  • 迄今最小加速傳感器問世,有望用於手機導航和疾病監測系統
    這款加速傳感器可用於手機導航等多種設備。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KTH)的研究人員利用高導電性納米材料石墨烯,研製出了迄今最小的加速傳感器。這一設備有望促進人體傳感器和導航技術的發展,用於研製心血管疾病監測系統、超靈敏的可穿戴設備和可攜式運動捕捉系統等。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電子學》上。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幾十年來,微機電系統(MEMS)一直是醫療技術等領域創新的基礎。現在,這些系統正開始進入下一階段——納米機電系統(NEMS)。
  • 納米傳感器可監測了
    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1月6日報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學院的Huanyu Cheng教授團隊近期在《分析化學趨勢》雜誌中發布了一篇關於氣體探測可伸縮傳感器的綜述論文。  Cheng等在文中表示:研究人員對納米材料和傳感器設計方法的新認識或將推動可伸縮氣體傳感器的開發,使其更好地用於健康指標和環境有毒氣體的監測。
  • 影像「新」技術有助於早期診斷帕金森病 新藥物或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眾所周知,帕金森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是表現為肢體震顫、僵硬、動作遲緩等症狀的一種神經系統退行變性疾病。   但是在帕金森病的診治中,會面臨難以早期發現和準確診斷帕金森病,甚至由於帕金森病的症狀不典型,容易出現誤診的情況,而藥物和手術治療也存在一些不足,以及生存質量難以改善的問題。
  • 新冠檢測新突破!無需試劑 紙基電化學傳感器5分鐘內就能出結果
    據報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格蘭傑工程學院生物工程研究生Maha Alafeef所在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快速、超靈敏的檢測方法,即使用一種紙基電化學傳感器,就可以在5分鐘內檢測出病毒的存在。「目前,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百年一遇的事件,」Alafeef說,「我們正在通過開發多學科工具來早期發現、診斷和治療新冠病毒,以一種整體方法來應對這一全球需求。」
  • 最智能的傳感器是什麼?納米傳感器的種類
    利用納米技術製作的傳感器,尺寸減小、精度提高、性能大大改善,納米傳感器是站在原子尺度上,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傳感器的理論,推動了傳感器的製作水平,拓寬了傳感器的應用領域。納米傳感器現已在生物、化學、機械、航空、軍事等領域獲得廣泛的發展。
  • Breath Res:利用糞便樣本診斷不同類型腸道疾病
    2014年3月29日訊 /生物谷BIOON/--英國的一組研究人員已經創建一種新方法,可以使用患者的糞便樣本來區分不同類型的腸道疾病。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分析樣品散發出的化學化合物,新方法能提供更便宜,更快捷,更準確的診斷不同類型的腸道疾病。
  • 納米醫藥與納米生物學前沿(綜述)
    魏啟明教授作了題為《納米醫學新技術與臨床應用》的主題評述報告,介紹了國際上,特別是美國在納米生物醫學研究方面的新進展,主要分以下幾個方面,細胞和分子水平的基礎納米醫學,臨床的治療納米醫學,細胞、組織、器官水平的診斷納米醫學,細胞和動物水平的實驗納米醫學,工程納米醫學,納米毒性和安全性的環境納米醫學,基因檢測和基因傳遞的基因納米醫學,納米醫學中的腫瘤學早期診斷和治療,藥物輸送的藥物納米醫學
  • 老年痴呆早期診斷新方法 可節省7.9萬億醫療費用
    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靈敏度極高的檢測方法,用於檢測阿爾茨海默病和慢性外傷性腦病(CTE)相關的破壞性蛋白質。這兩種疾病常在運動員、退伍軍人和其他有重複性腦外傷史者中發生。研究者表示,這一檢測方法或有助於對這些疾病的早期診斷,並開啟關於其發展機制的新研究。
  • 納米蘑菇傳感器:一種材料 多種應用
    然而,表面覆蓋著微型的納米顆粒狀結構,被稱為納米蘑菇,有二氧化矽的莖和金的帽子。這些組成的生物傳感器能夠探測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該生物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納米蘑菇作為光學天線。當白光穿過納米顆粒的薄片時,納米蘑菇會吸收並散射一些光,從而改變其性質。
  • ACSAMI:開發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診斷心臟病發作的傳感器
    在30-70歲人群群組中,心血管疾病佔到了人群死亡大約30%的比例,該比例比所有任何類型的總體死亡率都要高,因此如何有效地診斷心臟病是醫生們非常關心的話題;當有人患心臟病發作時,特定的化學物質就會大量釋放到其血液中,因此血液檢測對於診斷心臟病就顯得尤為重要。
  • MEMS加速傳感器和陀螺儀設計瞄準醫療領域的應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27459.htmMEMS普遍應用於患者診斷器械中。這種診斷器械用於檢測患者心臟的功能。醫務人員通常採用的方法是通過心電圖來檢查患者心臟功能情況。在心電圖檢查過程中,醫務人員會將一套電極連接在人體上,使其與皮膚表面接觸。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測量複雜的向量心電圖(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