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Biotechnol.:納米技術有助於腫瘤早期診斷

2020-12-08 生物谷

2012年12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MIT 開發一項新的技術能夠早期診斷癌症。Sangeeta Bhatia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納米粒子,這種粒子能夠靶向到腫瘤細胞,通過和腫瘤細胞相互作用產生成千上萬的生物標記,這種標記能夠在病人尿液中很容易的被檢測到。

腫瘤細胞能夠產生一些正常細胞沒有的蛋白,這些蛋白溶解在血液中很難被檢測到。如卵巢癌具有特殊的生物標記,但是現有技術只有在卵巢癌形成8-10年後才能檢測到這種標記。Bhatia 說,由於生物標記量很少,所以很難被檢測到,如果採用一種能夠放大標記的方法,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腫瘤細胞大量表達一種稱之為MMP的蛋白酶,這種蛋白酶能夠講解胞外基質蛋白,從而使腫瘤細胞逃離原有位置四處散布。

研究人員將能夠被MMP降解的短肽包埋到納米粒子中,納米粒子聚集到腫瘤區域後,MMP將納米粒子上的短肽降解到血液中。這些短肽在腎臟中聚集,並通過尿液排出。而這些短肽很容易用質譜的方法檢測到。

這種新方法克服了腫瘤生物標記物濃度低的限制,能夠大大的提前的腫瘤早期診斷時間。(生物谷Bioon.com)

Mass-encoded synthetic biomarkers for multiplexed urinary monitoring of disease

Gabriel A Kwong, Geoffrey von Maltzahn, Gayathree Murugappan, Omar Abudayyeh, Steven Mo, Ioannis A Papayannopoulos, Deanna Y Sverdlov, Susan B Liu, Andrew D Warren, Yury Popov, Detlef Schuppan, Sangeeta N Bhatia

Biomarker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omplex diseases, yet our ability to discover new biomarkers remains limited by our dependence on endogenous molecules. Here we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exogenously administered 'synthetic biomarkers' composed of mass-encoded peptides conjugated to nanoparticles that leverage intrinsic features of human disease and physiology for noninvasive urinary monitoring. These protease-sensitive agents perform three functions in vivo: they target sites of disease, sample dysregulated protease activities and emit mass-encoded reporters into host urine for multiplexed detection by mass spectrometry. Using mouse models of liver fibrosis and cancer, we show that these agents can noninvasively monitor liver fibrosis and resolution without the need for invasive core biopsies and substantially impro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compared with current clinically used blood biomarkers. This approach of engineering synthetic biomarkers for multiplexed urinary monitoring should be broadly amenable to additional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nd point-of-care diagnostics.

相關焦點

  • 腫瘤早期診斷(下)——腫瘤標誌物檢測
    點擊查看 癌症患者如果能早期發現,自愈率可大幅度提高。如何早期發現,準確的診斷、及時有效的治療是腫瘤診治中面臨的關鍵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在目前的臨床中,病理切片診斷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
  • 我國科學家發現石墨烯 對腫瘤早期診斷的作用
    據新華社重慶3月27日電(記者趙宇飛) 近日,重慶西南醫院綜合實驗研究中心專家首次發現石墨烯有助於腫瘤早期診斷,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分析化學》,這對於各類腫瘤的早期診斷、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臨床上,大部分腫瘤被發現時往往已至晚期。
  • Nat Commun:黑色素納米顆粒有助於緩解癌症的惡化
    最近一項研究證明,這可以使其成為腫瘤診斷和治療中非常有效的工具。科學家設法製造了負載黑色素的細胞膜衍生納米粒子,這種納米粒子改善了動物模型中的腫瘤成像,同時也減緩了腫瘤的生長。納米粒子被認為是對抗腫瘤的有前途的武器,因為腫瘤組織比健康細胞更容易吸收它們,因為它們的血管系統更具滲透性。外膜囊泡(OMV)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基本上是被細菌膜包圍的小氣泡。
  • 中科院與天津腫瘤醫院開展腫瘤納米技術全面合作
    8月1日,為推動腫瘤治療診斷納米技術的研發,以天津醫科大學校長、天津市腫瘤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副理事長郝希山院士為首的天津市代表團的領導和專家,分別訪問了中科院院國家納米中心和高能所,並與北京分院副院長喬均錄、高能所所長陳和生、國家納米中心常務副主任王琛等領導就中科院與天津腫瘤醫院開展腫瘤納米技術全面合作事宜,進行了會談
  • 中科院與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聯合成立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
    8月24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合作建立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的成立儀式、合作籤字儀式和掛牌儀式在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舉行。新建成的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將整合優化合作三方的技術優勢,構建以腫瘤診斷、腫瘤治療以及腫瘤的基礎研究為核心的多個科研平臺,在腫瘤的納米診斷、納米治療、納米藥物開發等方面進行聯合攻關,研發新的抗癌納米藥物和應用於腫瘤診斷及治療的納米材料,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和技術,推動腫瘤納米技術的科研轉化,建成世界領先的科研、臨床、企業有機結合的腫瘤納米技術實體,推動納米藥物的臨床應用和產業化進程。
  • 利用納米傳感器加速早期疾病診斷的新方法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早期發現癌症等致命疾病是提高患者生存機率的關鍵。然而,疾病在其初始階段很難診斷,因為人們通常還沒有出現症狀,而且在他們的體內只能發現微量元素。考克雷爾工程學院(Cockrell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研究人員想讓疾病在發病初期更容易傳染,改善病人的視力,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
  • 纖維蛋白單體檢測 有助於血栓早期診斷
    纖維蛋白單體(FM)是血栓形成的早期產物,是纖維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脫肽後形成的,在血液中聚合成可溶性纖維蛋白團。正常人血液中僅有微量或不存在FM,FM水平升高標誌著血液中有凝血酶生成,表示凝血機制已啟動活化。
  • 納米醫藥與納米生物學前沿(綜述)
    魏啟明教授作了題為《納米醫學新技術與臨床應用》的主題評述報告,介紹了國際上,特別是美國在納米生物醫學研究方面的新進展,主要分以下幾個方面,細胞和分子水平的基礎納米醫學,臨床的治療納米醫學,細胞、組織、器官水平的診斷納米醫學,細胞和動物水平的實驗納米醫學,工程納米醫學,納米毒性和安全性的環境納米醫學,基因檢測和基因傳遞的基因納米醫學,納米醫學中的腫瘤學早期診斷和治療,藥物輸送的藥物納米醫學
  • 以色列開發出黃金納米粒子早期癌症檢測法
    原標題:尋找癌細胞的照妖鏡      以色列物理學家研發使用黃金納米粒子檢測早期癌症的方法首次通過人體測試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納米科技及先進材料研究所的德奧爾·菲克斯勒教授率領的團隊,經過5年的研究證實了納米技術在癌症早期診斷中的光明前景。他們研發的非侵入無輻射光學系統,被用於檢測腦部、頸部及口腔癌症,也可用來檢測位於舌頭、咽喉部位的癌症發病情況。該方法已在動物身上測試成功,最近也通過了人類測試,被確認有效。
  • 哈醫大一院率先開展基因甲基化早期腫瘤篩查技術
    人民網哈爾濱4月19日電(方圓)4月18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了大型基因檢測腫瘤篩查義診活動。通過與權威專家面對面交流,數百名哈爾濱市民了解到更多腫瘤預防、治療等相關知識。據了解,哈醫大一院是全國首家開展DNA甲基化檢測全身癌症早期篩查技術的醫院,這項世界先進的檢測技術將讓發現早期乃至超早期癌成為可能,為更多龍江百姓造福。 據了解,4月15日至21日為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據統計,2015年中國新增癌症病例高達429.2萬,相當於每天平均確診近1.2萬例癌症病例。
  • Nat Mater:打破常規!揭示納米顆粒進入腫瘤的新機制!
    2020年2月24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決定哪些納米顆粒進入實體腫瘤的是主動過程,而不是被動過程,這一發現顛覆了之前在癌症納米醫學領域的想法,並為更有效的納米治療指明了方向,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 影像「新」技術有助於早期診斷帕金森病 新藥物或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但是在帕金森病的診治中,會面臨難以早期發現和準確診斷帕金森病,甚至由於帕金森病的症狀不典型,容易出現誤診的情況,而藥物和手術治療也存在一些不足,以及生存質量難以改善的問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通過系統的研究,提出了五個方法來解決上述問題。
  • 外泌體miRNA用於肺癌早期診斷
    隨著精準醫學概念的提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如何能做到疾病的精確診斷和治療。外泌體作為一個新型的研究熱點,已經成為了疾病診斷的潛在有效方式,在精準醫學發展上有著光明的前景。
  • 顱內腫瘤早期有4症狀 應該如何診斷?
    原標題:顱內腫瘤早期有4症狀 應該如何診斷?   顱內腫瘤又稱腦腫瘤、顱腦腫瘤,是指發生於顱腔內的神經系統腫瘤,包括起源於神經上皮、外周神經、腦膜和生殖細胞的腫瘤,淋巴和造血組織腫瘤,蝶鞍區的顱咽管瘤與顆粒細胞瘤,以及轉移性腫瘤。今天,我們主要來了解下顱內腫瘤的4種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顱內腫瘤有什麼症狀?
  • 新型高分子納米藥物或可早期預警治療癌症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周慧)合肥工業大學設計並製備了一系列多功能「診療一體化」高分子納米藥物載體,將生物體成像、藥物輸運與控制釋放等功能一體化集成,使癌症的早期預警和幹預治療成為可能。研究成果日前分別刊載在《診斷治療學》和《大分子》雜誌上。
  • 晶片上的實驗室,讓早期診斷和精準醫療成為可能
    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微流控晶片技術正是要攻克這一難題。 「微流控晶片又被稱為『晶片上的實驗室』,它的目標是將醫學檢測實驗室完整複製到一塊微小的晶片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傳感中心執行主任楊慧介紹道。致力於「生物醫學微系統與納米器件」研究,利用微流控技術,楊慧團隊目前已在早期診斷、精準醫療、儀器開發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Nat Biotechnol:將CRISPR/Cas9與納米孔測序相結合實現靶向測序
    這些研究人員表示,將CRISPR與對人類癌症組織的DNA成分進行測序的工具相結合有朝一日可能能夠實現對患者腫瘤的快速、相對便宜的測序,從而簡化針對高度特異性的個人基因改變的治療方法的選擇和使用。這些測序接頭充當把手的作用,將DNA引導到讀取其鹼基序列的「納米孔(nanopore)」中。通過讓DNA穿過這個狹窄的納米孔,測序儀可以根據每個化學代碼(即鹼基)滑過該孔時產生的獨特電流來產生DNA鹼基的讀數。在Timp團隊關注的10個乳腺癌基因中,這些研究人員能夠對乳腺癌細胞系和組織樣品進行納米孔測序,從而檢測出一種稱為甲基化的DNA改變。
  • 理工醫跨界融合協同攻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聚焦肝膽胰腫瘤早期診斷
    由於肝膽胰腫瘤的發生原因及侵襲轉移過程涉及分子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和多體相互作用,其複雜性使得現有技術難以做到早期準確診斷,患者預後和耐藥問題更是幾十年來國內外團隊無法攻克的難題。立足中國科大、中科院相關研究所理工技術優勢與中國科大附一院的臨床優勢,「肝膽胰腫瘤單細胞精準捕獲及高分辨單分子分析」重點專項旨在通過醫學、化學、物理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依託多個國家及省部院級研究平臺,基於臨床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的需求,發展原創性診斷和治療技術,重點探索新材料及其在循環腫瘤細胞(CTCs)的分離富集技術方面的應用,利用高分辨臨床磁共振技術進行單細胞磁共振探測與成像及活細胞膜上單個藥物受體動態結構測量
  • 用於腫瘤早期發現診斷 人體探測的哈勃望遠鏡落戶仁濟醫院
    據悉,這臺醫學影像領域的重磅「核武器」將助力仁濟醫院打造精準醫療和科研平臺,逐步在腫瘤精準診療、藥代動力學研究、靶向藥物臨床療效評估等多個領域開展臨床應用和科學研究。PET—CT又稱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相比常見的CT、磁共振等醫學掃描設備,能更早更清晰地發現腫瘤,臨床上主要用於腫瘤、腦和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
  • 癌症早期預警治療有望由高分子納米藥物實現
    央廣網合肥12月8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周慧)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設計並製備了一系列多功能「診療一體化」高分子納米藥物載體,將生物體成像、藥物輸運與控制釋放等功能一體化集成,使癌症的早期預警和幹預治療成為可能。研究成果日前分別刊載在《診斷治療學》和《大分子》雜誌上。